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旱灾对中国通胀的影响不会太大,即使对猪肉价格形成冲击也是短暂的,宏观政策不应该为此所扰动,进一步放松以保增长才是关键。
中国经济仍在减速,美国一场50年难遇的旱灾又将“通胀”拉回到人们的视线里。作为全球农产品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美国的减产(尤其是玉米和大豆)将不可避免地对全球粮食供给产生较大影响。6月中旬以来,大豆、玉米和小麦期货价格已分别上升23%、45%和41%。
粮食价格的飙涨会否波及中国,复燃通胀进而压缩政策空间?毕竟食品消费在中国家庭消费中占比达31%,而过去十年里,每次中国的高通胀几乎都是由食品引起的。
好在中国的粮食自给率比较高,此次美国旱灾对中国通胀影响较为有限。首先,中国的主要进口粮食品种——大豆的进口原产地较为分散。2011年,进口大豆占中国大豆消费量的80%,其中,美国只占43%。目前,巴西、阿根廷等其他大豆产地,天气都较为正常。
其次,中国在大豆之外的其他主要粮食种类上都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大米、小麦和玉米在2011年的净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分别是0.0%、0.7%和0.8%,总体而言,粮食进口只占到了中国粮食消费的9.5%,中国的粮食价格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内自身的供需关系。在上一次全球粮食危机中,尽管全球大米价格在2008年上半年上升了50%,但中国大米的价格同期只上涨了4%。
就目前国内的粮食产量而言,一方面,过去8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使得政府已经有了可观的粮食储备;另一方面,占总粮食产量四分之一的夏粮产量同比增长2.8%,尽管7月全国降雨量普遍超过历史平均水平,但天气在8月初已经转好,秋粮应该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最后,全球玉米和大豆价格影响中国通胀的渠道主要是猪肉。在中国,玉米和大豆分别占猪饲料原料的60%和20%,而猪饲料的相关花销则占据一头猪饲养成本的60%。然而,中国的猪肉有自己独特的周期,对饲料价格并不是很敏感。
长期来看,猪肉价格应该取决于饲料原料和人工价格,但在短期内,价格会因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而上下波动。2007-2008年猪肉供给短缺造成价格上涨,诱使生猪养殖户扩张生产,导致猪肉供给在2009-2010年大幅增加,猪肉价格也随之开始下跌,到2010年6月初,猪肉价格和2008年3月的高点相比已经下跌43.3%,而同期饲料价格平均上涨了5%-10%。2010年上半年以来,生猪养殖户再次缩减养殖规模,又一轮周期启动,猪肉价格在2011年9月开始下跌,到目前为止,已经跌去30%,而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上涨2%和15%。
目前猪肉库存月度环比增长虽然和2011年上半年相比已经明显减缓,但库存环比仍在增加。6月,生猪和母猪环比分别上升0.2%和0.1%。介于依然充足的猪肉供给,猪肉价格预计不会在2012年四季度或者2013年上半年明显回升。
鉴于以上分析,现在讨论通胀风险还为时过早,政府还应以保增长为先,通过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利率以及适当放松银根来避免经济增速的进一步滑坡。一者,虽然CPI在8、9月份可能触底反弹,但主要原因却是基数下降;再者,综合考虑中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和劳动力供求关系,中国合理的通胀率应该在3%到4%左右。
即便美国的旱灾最终抬高了中国的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但是,这样的冲击也只是短暂的。如果政府为了应对这些暂时性通胀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得不偿失。回顾2011年,通胀高企固然有2009-2010年刺激政策的一定作用,但一些偶然的短期因素,比如2011年春季时爆发的中东骚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因为供给不足导致猪肉价格不断攀升,也在很大程度上抬高了2011年通胀。而政府和央行有可能忽视了这些短期的偶然因素,对通胀过于敏感和担心,导致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过度紧缩,进而造成的直接后果则是2012年经济增速加速下降。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
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仍在减速,美国一场50年难遇的旱灾又将“通胀”拉回到人们的视线里。作为全球农产品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美国的减产(尤其是玉米和大豆)将不可避免地对全球粮食供给产生较大影响。6月中旬以来,大豆、玉米和小麦期货价格已分别上升23%、45%和41%。
粮食价格的飙涨会否波及中国,复燃通胀进而压缩政策空间?毕竟食品消费在中国家庭消费中占比达31%,而过去十年里,每次中国的高通胀几乎都是由食品引起的。
好在中国的粮食自给率比较高,此次美国旱灾对中国通胀影响较为有限。首先,中国的主要进口粮食品种——大豆的进口原产地较为分散。2011年,进口大豆占中国大豆消费量的80%,其中,美国只占43%。目前,巴西、阿根廷等其他大豆产地,天气都较为正常。
其次,中国在大豆之外的其他主要粮食种类上都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大米、小麦和玉米在2011年的净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分别是0.0%、0.7%和0.8%,总体而言,粮食进口只占到了中国粮食消费的9.5%,中国的粮食价格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内自身的供需关系。在上一次全球粮食危机中,尽管全球大米价格在2008年上半年上升了50%,但中国大米的价格同期只上涨了4%。
就目前国内的粮食产量而言,一方面,过去8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使得政府已经有了可观的粮食储备;另一方面,占总粮食产量四分之一的夏粮产量同比增长2.8%,尽管7月全国降雨量普遍超过历史平均水平,但天气在8月初已经转好,秋粮应该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最后,全球玉米和大豆价格影响中国通胀的渠道主要是猪肉。在中国,玉米和大豆分别占猪饲料原料的60%和20%,而猪饲料的相关花销则占据一头猪饲养成本的60%。然而,中国的猪肉有自己独特的周期,对饲料价格并不是很敏感。
长期来看,猪肉价格应该取决于饲料原料和人工价格,但在短期内,价格会因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而上下波动。2007-2008年猪肉供给短缺造成价格上涨,诱使生猪养殖户扩张生产,导致猪肉供给在2009-2010年大幅增加,猪肉价格也随之开始下跌,到2010年6月初,猪肉价格和2008年3月的高点相比已经下跌43.3%,而同期饲料价格平均上涨了5%-10%。2010年上半年以来,生猪养殖户再次缩减养殖规模,又一轮周期启动,猪肉价格在2011年9月开始下跌,到目前为止,已经跌去30%,而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上涨2%和15%。
目前猪肉库存月度环比增长虽然和2011年上半年相比已经明显减缓,但库存环比仍在增加。6月,生猪和母猪环比分别上升0.2%和0.1%。介于依然充足的猪肉供给,猪肉价格预计不会在2012年四季度或者2013年上半年明显回升。
鉴于以上分析,现在讨论通胀风险还为时过早,政府还应以保增长为先,通过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利率以及适当放松银根来避免经济增速的进一步滑坡。一者,虽然CPI在8、9月份可能触底反弹,但主要原因却是基数下降;再者,综合考虑中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和劳动力供求关系,中国合理的通胀率应该在3%到4%左右。
即便美国的旱灾最终抬高了中国的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但是,这样的冲击也只是短暂的。如果政府为了应对这些暂时性通胀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得不偿失。回顾2011年,通胀高企固然有2009-2010年刺激政策的一定作用,但一些偶然的短期因素,比如2011年春季时爆发的中东骚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因为供给不足导致猪肉价格不断攀升,也在很大程度上抬高了2011年通胀。而政府和央行有可能忽视了这些短期的偶然因素,对通胀过于敏感和担心,导致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过度紧缩,进而造成的直接后果则是2012年经济增速加速下降。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
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