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坡屋面混凝土施工技术,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 坡屋面;混凝土浇筑;裂缝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slope ro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causes of cracks and the treatment method.
Keywords: slope roof; Concrete casting; crack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坡屋面混凝土浇筑
山西某国际度假酒店六层屋脊净高7.8m,45º坡屋面宽23.8m,屋檐悬挑5m。本文主要针对该坡屋面混凝土施工谈谈本人的工作感受。坡屋面混凝土施工要注意以下六方面:施工工艺、供料情况、浇筑顺序、振捣方法、板厚的控制。
1.施工工艺
模板清理后浇水润模,从边上划分5m宽浇筑带→截流网、保护层垫块复位检查→压力泵垂直运送混凝土→局部人工用铁锹二次转料至工作面、以屋脊对称浇筑→先梁后坡、由一边向另一边、由下至上→用φ50振捣棒专人振捣,人工用铁锹及时向上收、补混凝土料,φ30振捣棒二次振捣→杠尺刮平,向上平行推进→以固定标高处拉线控制混凝土厚度,铁抹子找平收面,覆盖塑料薄膜→各浇筑块接槎处在混凝土初凝前二次搓毛处理→浇水养护。
2.混凝土供料手段
首先对每车混凝土进行取样测试坍落度,要求在110±20mm以下,在坡屋面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坍落度尤为重要。实践表明,垂直运输混凝土至屋面后人工用铁锹二次转料至工作面是减少骨料分离行之有效的措施。
通常施工中会出现以下两种错误:一种是混凝土坍落度太大,使用压力泵将混凝土直接输送至坡屋顶,由于供料速度快,在泵送压力及钢筋网的“筛分”作用下,骨料四溅分离,坡脚边梁及挑檐处骨料集中严重,不易分散且很难振捣密实。另一种是虽然混凝土塌落度符合要求,但是为了省事直接泵到操作面上。人工二次转料不及时,导致直接从坡屋面自由滑落,扩大了模板污染面和作业面,加大了施工难度。
3.混凝土浇筑顺序
施工前先沿坡向划分5m宽的浇筑带,在屋脊两侧由下而上逐步对称浇筑。施工时要有很强的计划性,先大面后小面,严格按事先设计的施工流程一次性连续浇筑,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设施工缝。
4.混凝土振捣方法
为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满足坡屋面混凝土强度要求,浇筑时采用二次振捣技术。
(1)一次振捣时应由下而上进行强力振捣,φ50振捣棒的棒距50cm。振捣棒垂直坡屋面插入,快插慢拨,不可顺坡面平行振或无序斜振,以免发生漏振和欠振。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泛浆,不再明显下沉,不再有气泡冒出为宜。用铁锹配合收混凝土和及时补混凝土,严格按工序推进,遇边梁和坡梁时,可以先边梁后坡梁浇筑。
(2)在一次振捣完毕20~30min(根据气湿状况,现场准确把握二次振捣的时间)后,专人使用φ30振捣棒进行二次振捣。二次振捣的目的在于将混凝土内钢筋、预埋件等周围残存的水分、水膜彻底消除和使一次振捣中未打散呈现团状的胶凝材料颗粒充分水化,以减少孔隙和气泡。二次振捣对消除漏振、欠振,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抗渗性能和强度均具有明显的效果。
(3)二次振捣完毕后,用杠尺刮平,铁抹子找平收面后覆盖塑料薄膜,以减少表面水分的过快蒸发,避免表层塑性裂缝和龟裂,促进混凝土的强度增长。
由于坡度大,施工中选用有经验的专业振捣手2~4名,分段定点专人负责,严格按振捣顺序,做到“不漏振、不乱振、不跳振”。若遇交接班或更换捣手,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严防漏振。交接班时,严禁在尚未初凝结硬的混凝土屋面行走和施加任何荷载。
5.坡屋面板厚的控制
因施工中混凝土的下坠,大坡度屋面板的厚度一般较难控制,极易出现拆模后板厚不均匀的现象。可由屋脊向屋檐处按标高拉通线,用标尺随时复核混凝土厚度,2m靠尺检查坡的平整度。
二、坡屋面裂缝产生的成因
建筑物中的结构构件在温度变形和约束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温度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裂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裂缝宽度符合规范规定,都属正常。但对宽度超过规范规定的裂缝等都应认真分析,慎重处理。
1.非施工因素
(1)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设计钢筋配置太少或太多;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收缩变形;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太高,对收缩不利;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失衡。
(2)配合比中水灰比太大;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单方水泥用量大;配合比设计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造成和易性偏差。
(3)高空浇筑混凝土,风速大、烈日暴晒;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的侵蚀)等。
2.施工因素
(1)浇筑时振捣不到位或漏振、过振;缺少二次收面;未覆盖塑料薄膜;现场养护不到位;拆模过早。
(2)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使用荷载超负;野蛮装修,随意凿洞等。
二、裂缝处理的方法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因此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我们要准确判断、慎重处理,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1.预防措施
(1)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建中的“抗”与“放”的关系,所谓“抗”就是为了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措施,而“放”就是构件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设计人员应周全考虑“抗”与“放”的关系。
(2)设计中如因结构或造型不得不采用断面突变,应采取加强措施。
(3)设计中可在混凝土中掺加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
(4)材料选择要合理。
(5)施工过程要严格执行施工工艺。
2.补救措施:
(1)表面修补:常用的方法有压实抹平,涂抹环氧粘结剂,喷涂水泥砂浆,压抹环氧胶泥,环氧树脂粘贴下班丝布,增加整体面层,钢锚栓缝合等。
(2)局部修复法:常用的方法有充填法、预应力法,部分凿除重新浇筑混凝土等。
(3)钉合法:用相对薄而长的金属“缝合U型钉”跨过裂缝嵌入事先开好的槽沟中,用无收缩砂浆或者环氧树脂基粘合剂来固定。
(4)水泥压力灌浆法:适用于缝补宽度≥0.5mm的稳定裂缝。
(5)化学灌浆:可灌入缝宽≥0.05mm的裂缝。
(6)减少结构内力:常用的方法有卸荷或控制荷载,设置卸荷结构,增设支点或支撑。改简支梁为连续梁等。
(7)附加钢筋法:首先将裂缝密闭,然后贯穿裂缝平面大约90°的方向鉆孔,将环氧树脂注入孔内,再将钢筋插入孔中使之粘合成整体。
(8)结构补强:常用的方法有增加钢筋,加厚板,外包钢筋混凝土,外包钢,粘贴钢板,预应力补强体系等。
(9)改变结构方案,加强整体刚度。例如:框架裂缝采用增设隔板深梁法处理。
(10)其它方法:常用方法有拆除重做,改善结构使用条件,通过试验或分析论证不作处理等。
参考文献:
[1]韩素芳.混凝土工程病害与修补加固〔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赵国藩,李树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4]丁大钧,钢筋混凝土构件抗裂度、裂缝和刚度[M]南京:南京工业出版社.1986(7)
[5]薛宝军,浅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03(1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 坡屋面;混凝土浇筑;裂缝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slope ro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causes of cracks and the treatment method.
Keywords: slope roof; Concrete casting; crack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坡屋面混凝土浇筑
山西某国际度假酒店六层屋脊净高7.8m,45º坡屋面宽23.8m,屋檐悬挑5m。本文主要针对该坡屋面混凝土施工谈谈本人的工作感受。坡屋面混凝土施工要注意以下六方面:施工工艺、供料情况、浇筑顺序、振捣方法、板厚的控制。
1.施工工艺
模板清理后浇水润模,从边上划分5m宽浇筑带→截流网、保护层垫块复位检查→压力泵垂直运送混凝土→局部人工用铁锹二次转料至工作面、以屋脊对称浇筑→先梁后坡、由一边向另一边、由下至上→用φ50振捣棒专人振捣,人工用铁锹及时向上收、补混凝土料,φ30振捣棒二次振捣→杠尺刮平,向上平行推进→以固定标高处拉线控制混凝土厚度,铁抹子找平收面,覆盖塑料薄膜→各浇筑块接槎处在混凝土初凝前二次搓毛处理→浇水养护。
2.混凝土供料手段
首先对每车混凝土进行取样测试坍落度,要求在110±20mm以下,在坡屋面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坍落度尤为重要。实践表明,垂直运输混凝土至屋面后人工用铁锹二次转料至工作面是减少骨料分离行之有效的措施。
通常施工中会出现以下两种错误:一种是混凝土坍落度太大,使用压力泵将混凝土直接输送至坡屋顶,由于供料速度快,在泵送压力及钢筋网的“筛分”作用下,骨料四溅分离,坡脚边梁及挑檐处骨料集中严重,不易分散且很难振捣密实。另一种是虽然混凝土塌落度符合要求,但是为了省事直接泵到操作面上。人工二次转料不及时,导致直接从坡屋面自由滑落,扩大了模板污染面和作业面,加大了施工难度。
3.混凝土浇筑顺序
施工前先沿坡向划分5m宽的浇筑带,在屋脊两侧由下而上逐步对称浇筑。施工时要有很强的计划性,先大面后小面,严格按事先设计的施工流程一次性连续浇筑,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设施工缝。
4.混凝土振捣方法
为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满足坡屋面混凝土强度要求,浇筑时采用二次振捣技术。
(1)一次振捣时应由下而上进行强力振捣,φ50振捣棒的棒距50cm。振捣棒垂直坡屋面插入,快插慢拨,不可顺坡面平行振或无序斜振,以免发生漏振和欠振。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泛浆,不再明显下沉,不再有气泡冒出为宜。用铁锹配合收混凝土和及时补混凝土,严格按工序推进,遇边梁和坡梁时,可以先边梁后坡梁浇筑。
(2)在一次振捣完毕20~30min(根据气湿状况,现场准确把握二次振捣的时间)后,专人使用φ30振捣棒进行二次振捣。二次振捣的目的在于将混凝土内钢筋、预埋件等周围残存的水分、水膜彻底消除和使一次振捣中未打散呈现团状的胶凝材料颗粒充分水化,以减少孔隙和气泡。二次振捣对消除漏振、欠振,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抗渗性能和强度均具有明显的效果。
(3)二次振捣完毕后,用杠尺刮平,铁抹子找平收面后覆盖塑料薄膜,以减少表面水分的过快蒸发,避免表层塑性裂缝和龟裂,促进混凝土的强度增长。
由于坡度大,施工中选用有经验的专业振捣手2~4名,分段定点专人负责,严格按振捣顺序,做到“不漏振、不乱振、不跳振”。若遇交接班或更换捣手,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严防漏振。交接班时,严禁在尚未初凝结硬的混凝土屋面行走和施加任何荷载。
5.坡屋面板厚的控制
因施工中混凝土的下坠,大坡度屋面板的厚度一般较难控制,极易出现拆模后板厚不均匀的现象。可由屋脊向屋檐处按标高拉通线,用标尺随时复核混凝土厚度,2m靠尺检查坡的平整度。
二、坡屋面裂缝产生的成因
建筑物中的结构构件在温度变形和约束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温度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裂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裂缝宽度符合规范规定,都属正常。但对宽度超过规范规定的裂缝等都应认真分析,慎重处理。
1.非施工因素
(1)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设计钢筋配置太少或太多;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收缩变形;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太高,对收缩不利;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失衡。
(2)配合比中水灰比太大;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单方水泥用量大;配合比设计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造成和易性偏差。
(3)高空浇筑混凝土,风速大、烈日暴晒;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的侵蚀)等。
2.施工因素
(1)浇筑时振捣不到位或漏振、过振;缺少二次收面;未覆盖塑料薄膜;现场养护不到位;拆模过早。
(2)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使用荷载超负;野蛮装修,随意凿洞等。
二、裂缝处理的方法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因此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我们要准确判断、慎重处理,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1.预防措施
(1)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建中的“抗”与“放”的关系,所谓“抗”就是为了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措施,而“放”就是构件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设计人员应周全考虑“抗”与“放”的关系。
(2)设计中如因结构或造型不得不采用断面突变,应采取加强措施。
(3)设计中可在混凝土中掺加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
(4)材料选择要合理。
(5)施工过程要严格执行施工工艺。
2.补救措施:
(1)表面修补:常用的方法有压实抹平,涂抹环氧粘结剂,喷涂水泥砂浆,压抹环氧胶泥,环氧树脂粘贴下班丝布,增加整体面层,钢锚栓缝合等。
(2)局部修复法:常用的方法有充填法、预应力法,部分凿除重新浇筑混凝土等。
(3)钉合法:用相对薄而长的金属“缝合U型钉”跨过裂缝嵌入事先开好的槽沟中,用无收缩砂浆或者环氧树脂基粘合剂来固定。
(4)水泥压力灌浆法:适用于缝补宽度≥0.5mm的稳定裂缝。
(5)化学灌浆:可灌入缝宽≥0.05mm的裂缝。
(6)减少结构内力:常用的方法有卸荷或控制荷载,设置卸荷结构,增设支点或支撑。改简支梁为连续梁等。
(7)附加钢筋法:首先将裂缝密闭,然后贯穿裂缝平面大约90°的方向鉆孔,将环氧树脂注入孔内,再将钢筋插入孔中使之粘合成整体。
(8)结构补强:常用的方法有增加钢筋,加厚板,外包钢筋混凝土,外包钢,粘贴钢板,预应力补强体系等。
(9)改变结构方案,加强整体刚度。例如:框架裂缝采用增设隔板深梁法处理。
(10)其它方法:常用方法有拆除重做,改善结构使用条件,通过试验或分析论证不作处理等。
参考文献:
[1]韩素芳.混凝土工程病害与修补加固〔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赵国藩,李树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4]丁大钧,钢筋混凝土构件抗裂度、裂缝和刚度[M]南京:南京工业出版社.1986(7)
[5]薛宝军,浅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03(1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