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琉璃是古代汉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它沉积历史的华丽,穿越三千年的时空,以内敛的丰富保留着不可磨损的色彩。
琉璃,古代写作流离,最早见于西汉桓宽的《监铁论》。又称璧琉璃,见于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志》,琉璃是璧璃的简称,后来加上“王”旁,成为“琉璃”。我国古代自己制造琉璃的记载,在《穆天子传》中所说的天子登采石之山,取采石,使民铸以成器的故事。东汉王充书中所说的道人消炼五彩石作五色之玉的记载。
关于中国琉璃的起源,自近代以来就有“西来说”和“自创说”之争。我国古琉璃究竟是“舶来品”还是“中国制造”, 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南、广西、陕西、广东、山东等地从西周到西汉的古代墓葬中,多次出土圆珠、管珠、琉璃璧、琉璃剑饰等大量琉璃文物,尤其在湖南一些古墓中出土的战国西汉时的琉璃文物标本上面有中国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通过大量出土的琉璃文物,经中外专家和现代光谱实验鉴定,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大都是我国自己生产的,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已有琉璃的生产。我国的“铅钡玻璃”(琉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这一事实表明我国的古琉璃(玻璃)是我国先人们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我国古玻璃(琉璃)技术萌芽于西周,到战国时期已生产出真正的玻璃。
历经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清代玻璃器宫廷制造与民间制造两大系列,宫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是造办处玻璃厂按照皇帝的瑜旨为皇家制作的各种玻璃器皿,造办处是内务府下属机构之一,成立与康熙年间,专门负责制造和存储宫廷需要的各种器物的机构。在康熙三十五年奉旨设立玻璃厂,专门为皇室成员制作御用玻璃,雍正年间新窑址建立在圆明园,有德国人纪里安主持清宫琉璃厂的建造,清宫玻璃厂建厂之初有外国传教士、山东博山的工匠和广东的工匠,各种单色玻璃是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至乾隆时期因为政局的稳定及乾隆皇帝对文化艺术的雅爱和推崇,使乾隆玻璃厂的发展生产达到了鼎盛时代。
单色玻璃是乾隆朝玻璃器制作数量最多的品种,见于记载的玻璃颜色有三十多种,主要有白色,天蓝,宝蓝,孔雀蓝,鸡油黄,雄黄,橘黄,娇黄,豆绿,粉红,大红,紫红,茶色,葡萄紫等。单色玻璃器大部分光素无纹,但其颜色娇艳纯正,呈现宝石般的色彩,鸡油黄玻璃即为其中翘楚,因黄色皆为宫廷独享所以流入民间极少,至嘉庆,宣统朝的百余年间玻璃制作工艺进入了衰退期,工艺水平逐步下降以至很多独有的配方及技术流失失传,清朝末年圆明园烧毁,因为当时的琉璃制造工人多为博山人,所以把制造琉璃的工艺技术带回博山继续为宫廷制造所需的琉璃用品及摆件毛坯。
1982年,在博山大街博山第一百货大楼基建工地发现了元末明初琉璃炉作坊遗址,据考古专家证实,为国内已发现的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所以博山琉璃的起源,至少推至元代,到了元末明初博山的琉璃业已具备相当规模,博山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琉璃的发源地之一。
为何琉璃产业这么早就在博山出现?博山当地的矿产为其提供了必要条件。博山,因境内群山广博而得名。境内山岭起伏,层峦叠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造就了博山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根据《博山区志》记载:博山有莹石矿2处、重晶石矿9处、长石石英矿3处、铁矿20处、铜矿2处、铅矿2处。紫石即莹石。另据古书记载,马牙石产于博山两平和淄川昆仑,凌子石产于博山甘白峪、奎星楼等处。古法琉璃的各种原料,博山基本都能自给自足。
元代存在不足百年,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古代社会,一个行业发展到如此规模,绝非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专家据此推断,1982年发现于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遗址,不会是博山琉璃的发端,博山琉璃的出现时间,应该推至更早的古代。到了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由民间艺人徐应元发起建立博山“炉神庙”,该建筑至今尚保存完好,这也是博山琉璃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
琉璃,古代写作流离,最早见于西汉桓宽的《监铁论》。又称璧琉璃,见于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志》,琉璃是璧璃的简称,后来加上“王”旁,成为“琉璃”。我国古代自己制造琉璃的记载,在《穆天子传》中所说的天子登采石之山,取采石,使民铸以成器的故事。东汉王充书中所说的道人消炼五彩石作五色之玉的记载。
关于中国琉璃的起源,自近代以来就有“西来说”和“自创说”之争。我国古琉璃究竟是“舶来品”还是“中国制造”, 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南、广西、陕西、广东、山东等地从西周到西汉的古代墓葬中,多次出土圆珠、管珠、琉璃璧、琉璃剑饰等大量琉璃文物,尤其在湖南一些古墓中出土的战国西汉时的琉璃文物标本上面有中国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通过大量出土的琉璃文物,经中外专家和现代光谱实验鉴定,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大都是我国自己生产的,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已有琉璃的生产。我国的“铅钡玻璃”(琉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这一事实表明我国的古琉璃(玻璃)是我国先人们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我国古玻璃(琉璃)技术萌芽于西周,到战国时期已生产出真正的玻璃。
历经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清代玻璃器宫廷制造与民间制造两大系列,宫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是造办处玻璃厂按照皇帝的瑜旨为皇家制作的各种玻璃器皿,造办处是内务府下属机构之一,成立与康熙年间,专门负责制造和存储宫廷需要的各种器物的机构。在康熙三十五年奉旨设立玻璃厂,专门为皇室成员制作御用玻璃,雍正年间新窑址建立在圆明园,有德国人纪里安主持清宫琉璃厂的建造,清宫玻璃厂建厂之初有外国传教士、山东博山的工匠和广东的工匠,各种单色玻璃是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至乾隆时期因为政局的稳定及乾隆皇帝对文化艺术的雅爱和推崇,使乾隆玻璃厂的发展生产达到了鼎盛时代。
单色玻璃是乾隆朝玻璃器制作数量最多的品种,见于记载的玻璃颜色有三十多种,主要有白色,天蓝,宝蓝,孔雀蓝,鸡油黄,雄黄,橘黄,娇黄,豆绿,粉红,大红,紫红,茶色,葡萄紫等。单色玻璃器大部分光素无纹,但其颜色娇艳纯正,呈现宝石般的色彩,鸡油黄玻璃即为其中翘楚,因黄色皆为宫廷独享所以流入民间极少,至嘉庆,宣统朝的百余年间玻璃制作工艺进入了衰退期,工艺水平逐步下降以至很多独有的配方及技术流失失传,清朝末年圆明园烧毁,因为当时的琉璃制造工人多为博山人,所以把制造琉璃的工艺技术带回博山继续为宫廷制造所需的琉璃用品及摆件毛坯。
1982年,在博山大街博山第一百货大楼基建工地发现了元末明初琉璃炉作坊遗址,据考古专家证实,为国内已发现的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所以博山琉璃的起源,至少推至元代,到了元末明初博山的琉璃业已具备相当规模,博山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琉璃的发源地之一。
为何琉璃产业这么早就在博山出现?博山当地的矿产为其提供了必要条件。博山,因境内群山广博而得名。境内山岭起伏,层峦叠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造就了博山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根据《博山区志》记载:博山有莹石矿2处、重晶石矿9处、长石石英矿3处、铁矿20处、铜矿2处、铅矿2处。紫石即莹石。另据古书记载,马牙石产于博山两平和淄川昆仑,凌子石产于博山甘白峪、奎星楼等处。古法琉璃的各种原料,博山基本都能自给自足。
元代存在不足百年,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古代社会,一个行业发展到如此规模,绝非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专家据此推断,1982年发现于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遗址,不会是博山琉璃的发端,博山琉璃的出现时间,应该推至更早的古代。到了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由民间艺人徐应元发起建立博山“炉神庙”,该建筑至今尚保存完好,这也是博山琉璃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