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多媒体课件广泛应用到课堂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的方法及时点拔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应用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电教媒体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由于多媒体的参与,使课堂教育信息的传播形式有新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1运用多媒体接点创设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课堂上,巧妙成功的课堂引入,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多媒体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四个文具盒组成的整体、六个杯子组成的整体……通过多媒体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
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进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地球仪、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沙、一筐李果、一片森林、一群羊、全校师生……)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每个单位都可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信息传递形态,主要以静态形象和口语交流为主,以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演示为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单调、枯燥、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独特功能和综合优势,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①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②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有两辆汽车,由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者通过一个小小的Flash动画的直观演示的,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3运用多媒体提高主动探究
在教学“时、分、秒”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动态的钟面,学生可以根据钟面上的指针变化,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个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从而学生可以自主地发现整时的特征,“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节时,在实物投影仪上引入一些实物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圆柱、圆锥的现实原型,使其建立直观表象、感性认识,再在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其相关概念。这种通过原型进入有关概念的教学比直接运用模型教学更有益于学生形成和理解准确的有关立体图形的概念。继而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展开、旋转、分解等动作,使学生能够形象清晰地将各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对于“侧面的长、弧长等于底面圆周长”这一难点,可化抽象为具体,学生看清楚了,自然也能想明白,能够充分理解这一转化过程。
因此,电教媒体能使课堂活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知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引导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这一环节的应用,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的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在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解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此刻,可展示半圆图,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了,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整体教学效果提高,优化教学过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应用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电教媒体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由于多媒体的参与,使课堂教育信息的传播形式有新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1运用多媒体接点创设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课堂上,巧妙成功的课堂引入,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多媒体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四个文具盒组成的整体、六个杯子组成的整体……通过多媒体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
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进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地球仪、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沙、一筐李果、一片森林、一群羊、全校师生……)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每个单位都可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信息传递形态,主要以静态形象和口语交流为主,以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演示为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单调、枯燥、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独特功能和综合优势,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①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②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有两辆汽车,由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者通过一个小小的Flash动画的直观演示的,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3运用多媒体提高主动探究
在教学“时、分、秒”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动态的钟面,学生可以根据钟面上的指针变化,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个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从而学生可以自主地发现整时的特征,“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节时,在实物投影仪上引入一些实物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圆柱、圆锥的现实原型,使其建立直观表象、感性认识,再在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其相关概念。这种通过原型进入有关概念的教学比直接运用模型教学更有益于学生形成和理解准确的有关立体图形的概念。继而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展开、旋转、分解等动作,使学生能够形象清晰地将各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对于“侧面的长、弧长等于底面圆周长”这一难点,可化抽象为具体,学生看清楚了,自然也能想明白,能够充分理解这一转化过程。
因此,电教媒体能使课堂活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知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引导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这一环节的应用,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的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在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解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此刻,可展示半圆图,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了,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整体教学效果提高,优化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