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袋子鼓了
寿光市化龙镇55岁的农民李凡东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感评价很高:孩子大学毕业后在潍坊市找了工作安了家,生活得幸福美满。自己和老伴侍弄着两个温室蔬菜大棚,
年的纯收入近4万元。两口子还有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老了没有后顾之忧,日子越过越红火。”
钱包变鼓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着收入变化带来的喜悦。“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把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119元,提前超过“十五”规划中5500元的预期目标。
多予、少取、放活,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累积效应在“十一五”期间集中释放,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从2DC6年起,山东省全部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一年减轻农民负担64亿元。同时,粮食直补、农资综补、良种补贴等“输血”政策,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创业培训等“造血”政策,使得保持农民收入不断增长有了长期保证。
李凡东的幸福感还在于他对将来生活的信心。在下一个5年,山东农民的收入预期将带来更大的惊喜。山东把”富民”摆在了优先地位,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将保持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进一步明显改善,一条高水平共同富裕之路正在铺就。
“力争5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山东省提出了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要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大幅度提高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5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胶东半岛地区及30个强县2-3年达到万元目标。
养老不愁了
像“公家人”一样按月领钱,王会章老汉之前想都没敢想过。“自己是个种地的农民,国家凭啥给咱们钱?”而就在2009年,他所在的临沂市费县开始新农保试点。像他一样超过60岁的农村老人不需交任何费用就可以每月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
山东财政直接惠及农民始于2006年。这一年,全省农村低保开始全面建制,省级财政对农村低保的投入从无到有。2007年,省政府连续三次调整农村低保预算,当年投入达到全省农村低保所需资金50%。此后,省级财政投入连续升高。2010年以来,全省低保标准全部提高到1200元以上,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标准大幅度提高。
“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确保农民收入不因参加新农保而降低。”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对财政投入向农村和农民倾斜提出了明确要求。
“十一五”以来,山东省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突破不断,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实施。2009年,19个县(市、区)列入国家首批新农保试点。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国家首批新农保试点参保人数达到563.1万人,139万60岁以上的农民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2010年,山东省又有章丘、胶州等19个县(市、区)作为国家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开始启动。同时,选择了济南市济阳县、枣庄市峄城区等13个县(市、区)开展省级试点,参与省级新农保试点的参保农民,将享受到与国家新农保致的领取待遇和缴费补贴。新农保试点在全省覆盖面超过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全省三成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只要符合条件便可享受到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
生活便利了
“农村变成城市”、“农民住上楼房”,这些村民们不知多少年的愿望,正在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中逐步变为现实。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山东省通过农村社区建设,使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同时成为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的过程,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2010年6月21日,诸城市撤销辖区内全部1249个行政村,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选举产生社区党委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由此,农村社区取代行政村成为诸城新的社会基层组织单元。这是自2007年该市开展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形成多村社区的“诸城模式”以来,在打破传统村庄界限,实现跨区域发展、推动城乡体化进程方面取得的新进展。目前,诸城各农村社区已建起300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在社区范围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35家,跨村庄流转土地1万多公顷,实现了生产要素在社区范围内的流动聚集。
“十一五”以来,山东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速,农村社区建设写进1号文件。5年来,省级财政累计统筹安排投向“三农”的资金超过1000多亿元。与此同时,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通过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但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政府公共服务,而且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带动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山东省农村社区化发展日益呈现出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特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截至目前,全省已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2912个,平均建筑面积503平方米,有66个县市区农村社区建设覆盖率达60%以上,有近40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全覆盖。潍坊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市级全覆盖。今年,全省50%的农村将完成社区建设。
面临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两大机遇,山东省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随着越来越多的村庄变为社区,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了市民生活。
“幸福值得更多期待。”吉秀华的依据是,“十二五”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个全新的高度,这是增强居民幸福指数的有力保障。山东“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六项原则,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完善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些将是山东农民未来几年更为幸福的重要基础。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最近几年由《嘹望东方周刊》发起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调查活动采用著名学者奚恺元主持研究的幸福学评价体系,内容涉反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速度、文明程度、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房价、人情味、治安状况、就业环境、生活便利等12类具体指标。并对这些指标综合评定后进行了排名。
2007年度:杭州、沈阳、中山、宁波、青岛、台州、珠海、上海、北京、成都
2008年度:杭州、宁波、昆明、天津、唐山、佛山、绍兴、长春、无锡、长沙
2009年度:杭州、成都、宁波、西安、昆明、长沙、南京、银川、南昌、长春
2010年度:青岛、杭州、成都、大连、金华、威海、无锡、长春、惠州、宁波
编辑 杜启洪
寿光市化龙镇55岁的农民李凡东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感评价很高:孩子大学毕业后在潍坊市找了工作安了家,生活得幸福美满。自己和老伴侍弄着两个温室蔬菜大棚,
年的纯收入近4万元。两口子还有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老了没有后顾之忧,日子越过越红火。”
钱包变鼓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着收入变化带来的喜悦。“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把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119元,提前超过“十五”规划中5500元的预期目标。
多予、少取、放活,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累积效应在“十一五”期间集中释放,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从2DC6年起,山东省全部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一年减轻农民负担64亿元。同时,粮食直补、农资综补、良种补贴等“输血”政策,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创业培训等“造血”政策,使得保持农民收入不断增长有了长期保证。
李凡东的幸福感还在于他对将来生活的信心。在下一个5年,山东农民的收入预期将带来更大的惊喜。山东把”富民”摆在了优先地位,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将保持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进一步明显改善,一条高水平共同富裕之路正在铺就。
“力争5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山东省提出了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要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大幅度提高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5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胶东半岛地区及30个强县2-3年达到万元目标。
养老不愁了
像“公家人”一样按月领钱,王会章老汉之前想都没敢想过。“自己是个种地的农民,国家凭啥给咱们钱?”而就在2009年,他所在的临沂市费县开始新农保试点。像他一样超过60岁的农村老人不需交任何费用就可以每月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
山东财政直接惠及农民始于2006年。这一年,全省农村低保开始全面建制,省级财政对农村低保的投入从无到有。2007年,省政府连续三次调整农村低保预算,当年投入达到全省农村低保所需资金50%。此后,省级财政投入连续升高。2010年以来,全省低保标准全部提高到1200元以上,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标准大幅度提高。
“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确保农民收入不因参加新农保而降低。”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对财政投入向农村和农民倾斜提出了明确要求。
“十一五”以来,山东省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突破不断,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实施。2009年,19个县(市、区)列入国家首批新农保试点。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国家首批新农保试点参保人数达到563.1万人,139万60岁以上的农民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2010年,山东省又有章丘、胶州等19个县(市、区)作为国家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开始启动。同时,选择了济南市济阳县、枣庄市峄城区等13个县(市、区)开展省级试点,参与省级新农保试点的参保农民,将享受到与国家新农保致的领取待遇和缴费补贴。新农保试点在全省覆盖面超过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全省三成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只要符合条件便可享受到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
生活便利了
“农村变成城市”、“农民住上楼房”,这些村民们不知多少年的愿望,正在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中逐步变为现实。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山东省通过农村社区建设,使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同时成为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的过程,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2010年6月21日,诸城市撤销辖区内全部1249个行政村,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选举产生社区党委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由此,农村社区取代行政村成为诸城新的社会基层组织单元。这是自2007年该市开展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形成多村社区的“诸城模式”以来,在打破传统村庄界限,实现跨区域发展、推动城乡体化进程方面取得的新进展。目前,诸城各农村社区已建起300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在社区范围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35家,跨村庄流转土地1万多公顷,实现了生产要素在社区范围内的流动聚集。
“十一五”以来,山东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速,农村社区建设写进1号文件。5年来,省级财政累计统筹安排投向“三农”的资金超过1000多亿元。与此同时,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通过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但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政府公共服务,而且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带动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山东省农村社区化发展日益呈现出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特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截至目前,全省已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2912个,平均建筑面积503平方米,有66个县市区农村社区建设覆盖率达60%以上,有近40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全覆盖。潍坊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市级全覆盖。今年,全省50%的农村将完成社区建设。
面临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两大机遇,山东省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随着越来越多的村庄变为社区,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了市民生活。
“幸福值得更多期待。”吉秀华的依据是,“十二五”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个全新的高度,这是增强居民幸福指数的有力保障。山东“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六项原则,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完善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些将是山东农民未来几年更为幸福的重要基础。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最近几年由《嘹望东方周刊》发起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调查活动采用著名学者奚恺元主持研究的幸福学评价体系,内容涉反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速度、文明程度、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房价、人情味、治安状况、就业环境、生活便利等12类具体指标。并对这些指标综合评定后进行了排名。
2007年度:杭州、沈阳、中山、宁波、青岛、台州、珠海、上海、北京、成都
2008年度:杭州、宁波、昆明、天津、唐山、佛山、绍兴、长春、无锡、长沙
2009年度:杭州、成都、宁波、西安、昆明、长沙、南京、银川、南昌、长春
2010年度:青岛、杭州、成都、大连、金华、威海、无锡、长春、惠州、宁波
编辑 杜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