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审美教育也是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语文教学应理所当然地承担语文教育所负担的审美教育任务。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美学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深入地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愉快的审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内容。笔者认为只有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加强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重视“读”,诱发审美想象
注重熟读背诵,對于培养审美能力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生动地记叙了童年时代的私塾学习生活。老先生进行“表情朗诵”的做法,虽然可笑,却是可取的。在文中,鲁迅写道:“……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这个老先生此时看起来是完全沉浸在“美”的境界中去了。“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摆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可惜,由于旧私塾的语文教材不适合儿童的特点,老先生并未把孩子们一同带入“美”的境界中去,他本人反而成了孩子们眼中的“滑稽”形象了。
反观当下的教学,已经使学生养成一种不合乎形象思维和美学规律的学习方法:只注重作品结构分析,不注重朗读和背诵;只注重语法和句型分析,不注重文学艺术的欣赏及如何遣词造句。这就使得学生对课文缺少审美体验,缺少感情,以致影响到他们对校园生活、对同学、对家乡的自然山水也缺少美的体验,缺少感情。因此,恢复朗读、朗诵的传统,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可以使得学生收获更多。借助想象的翅膀,学生在头脑中可以形成众多可感的画面,强化对文本的理解,从而知象外之旨、弦外之音、味外之趣,获得审美愉悦。
二、重视“感”,激活形象思维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是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它不能脱离感性的艺术形象。美的东西,固然重在“善”的内容,但也不能离开感性的外在形象,不能撇开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色彩、有线条形状的感性形象。尤其不应该否定形象美的正确欣赏与评价。“卷起千堆雪”的长江,“造化钟神秀”的泰山,如果不爱,哪里还谈得上爱祖国?我国古代的诗人作家并不回避描写人物穿着打扮的美。汉代乐府诗《陌上桑》中的秦罗敷,“采桑城南隅”,大约总可归为“劳动人民”了。你看她“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正因为打扮得漂亮,因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当然,罗敷这个人物的可爱,不仅在于她的外貌,而特别在她高尚坚贞的内心世界,她断然拒绝了太守的调戏,当面斥道:“使君一何愚?”并自豪地夸赞了自己的丈夫。我们如果不喜爱秦罗敷这一类人物形象,又如何谈得上爱我们的民族,爱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呢?
三、重视“悟”,培养审美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美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故事、同一个形象、同一首诗,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结构和形象的分析,应当让学生从整体上更清晰深刻地感受和认识艺术形象,重视学生自己的感悟,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非常重要。
何为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个体性的活动,主体之间应相互沟通,在沟通中发现审美趣味,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美不美要靠自己去感受、体悟,这样审美意识的个体差异就成为十分突出的现象。这种审美个性的差异性,正是学生不同审美观的呈现。在语文教学中,面对包含美的文本,审美愉悦的感受是自主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尊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对于学生探索、得到审美愉悦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5).
[2]宋其蕤.语文教学美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美学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深入地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愉快的审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内容。笔者认为只有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加强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重视“读”,诱发审美想象
注重熟读背诵,對于培养审美能力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生动地记叙了童年时代的私塾学习生活。老先生进行“表情朗诵”的做法,虽然可笑,却是可取的。在文中,鲁迅写道:“……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这个老先生此时看起来是完全沉浸在“美”的境界中去了。“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摆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可惜,由于旧私塾的语文教材不适合儿童的特点,老先生并未把孩子们一同带入“美”的境界中去,他本人反而成了孩子们眼中的“滑稽”形象了。
反观当下的教学,已经使学生养成一种不合乎形象思维和美学规律的学习方法:只注重作品结构分析,不注重朗读和背诵;只注重语法和句型分析,不注重文学艺术的欣赏及如何遣词造句。这就使得学生对课文缺少审美体验,缺少感情,以致影响到他们对校园生活、对同学、对家乡的自然山水也缺少美的体验,缺少感情。因此,恢复朗读、朗诵的传统,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可以使得学生收获更多。借助想象的翅膀,学生在头脑中可以形成众多可感的画面,强化对文本的理解,从而知象外之旨、弦外之音、味外之趣,获得审美愉悦。
二、重视“感”,激活形象思维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是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它不能脱离感性的艺术形象。美的东西,固然重在“善”的内容,但也不能离开感性的外在形象,不能撇开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色彩、有线条形状的感性形象。尤其不应该否定形象美的正确欣赏与评价。“卷起千堆雪”的长江,“造化钟神秀”的泰山,如果不爱,哪里还谈得上爱祖国?我国古代的诗人作家并不回避描写人物穿着打扮的美。汉代乐府诗《陌上桑》中的秦罗敷,“采桑城南隅”,大约总可归为“劳动人民”了。你看她“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正因为打扮得漂亮,因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当然,罗敷这个人物的可爱,不仅在于她的外貌,而特别在她高尚坚贞的内心世界,她断然拒绝了太守的调戏,当面斥道:“使君一何愚?”并自豪地夸赞了自己的丈夫。我们如果不喜爱秦罗敷这一类人物形象,又如何谈得上爱我们的民族,爱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呢?
三、重视“悟”,培养审美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美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故事、同一个形象、同一首诗,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结构和形象的分析,应当让学生从整体上更清晰深刻地感受和认识艺术形象,重视学生自己的感悟,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非常重要。
何为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个体性的活动,主体之间应相互沟通,在沟通中发现审美趣味,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美不美要靠自己去感受、体悟,这样审美意识的个体差异就成为十分突出的现象。这种审美个性的差异性,正是学生不同审美观的呈现。在语文教学中,面对包含美的文本,审美愉悦的感受是自主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尊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对于学生探索、得到审美愉悦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5).
[2]宋其蕤.语文教学美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