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展现数学教育的引导价值,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思考,依靠教学方法的转变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模式的转变.就当前教学活动来看,优秀的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必须形成的重要素质.本文结合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活动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在发起教学工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6-0052-02
收稿日期:2021-06-15
作者简介:王本忠(1976.10-),男,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网络信息教育研究.[FQ)]
新课改理念构建了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注重学生活动的展示,强调学生的理性思维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在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下,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工作已经无法满足相关教学要求.要主动积极的加工数量,发起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才是数学课程的发展出路.
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难点问题
1.受传统教学活动影响所产生的积弊问题
要在教学活动中导入新的教学理念,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积极解决已经出现的教育问题.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相关教学工作难免受到既往的教学活动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进度、教学速度视为评价教学活动的第一标准,并将学生的考试成绩视为评价教学工作质量的第一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的能力得到训练,但其应用相关能力、独立思考的良好素质却没有受到针对性的训练.在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教学知识的长期灌输、大量灌输完成教学工作.从教学结果上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但从教学过程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情感与独立意识,当教师给出相关问题、给出问题答案时,学生的独立思考兴趣被“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所掩盖,其主动回应相关问题的积极性极差,对于教学活动的关注仅仅局限于教学知识层次.部分学生虽然针对数学知识表现出了较强的思考兴趣与探究兴趣,但教师并不会为学生预留解答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在短时间的思索之后教师便会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经过思考所产生的数学灵感被所给出的“标准答案”所扰乱,自我思考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活动.
2.受学生个人素质影响所产生的教育问题
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则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做好学生思维意识培训工作,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生根发芽有着极为明显的影响.在新课改理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强调学生素质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并将针对学生能力的教学工作放在数学教育的首要位置,教师希望通过能力上的转变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法的转变.但回顾学生的整体学习态势,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素质却与教师的希冀背道而驰.大部分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当新的教学知识被引入到课堂当中,即使尚未完全掌握旧的数学理论,学生仍会尝试转移到新的教学活动当中,在这一学习模式下,“丢了西瓜捡芝麻”已经成为常态.部分学生甚至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当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关问题时,学生用闲谈、溜号、小动作等不良学习行为回应教师的学习任务.如果无法帮助学生改变落后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尚未了解“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价值的情况下发起教学工作,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无异于对牛弹琴.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可行策略
1.提出问题,设立思考对象
学习是一个通过不断积累获得经验的过程.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思考、应用知识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接受,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给出相关问题并直接展出答案,以理论教育为第一目标,要求学生记忆相关数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积累并加工数学信息的积极性较差,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思考对象,依靠合理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級数学教材《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教学为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改变主动给出答案的教学方式,通过展出相关物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观察,促使其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给出可用的数学概念.在教学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出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并通过有关图形的平移旋转制作新的图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这些图形有哪些特点?如何利用第1个图形得到后续的图案?在对图形的平面结构进行分析之后,学生会给出答案:在图形的中间位置画一条线,将图形沿着这条线折叠起来,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图形在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一定的角度之后能够得到后面的图案.当学生给出答案时,证明其已经在有关物象中获得了可用的数学知识,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思考结果给出教学答案,使学生将数学答案与自身的思考成果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
2.创设情境,创造思考环境
数学教育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保留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依靠学生的主动提问、主动回应优化数学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仅针对教学知识,而学生所提出的数学思考问题可能包含数学兴趣,生活经验,学习欲望等多种内容.教师应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依靠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独立思考环境.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可能性》的相关学习为例.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与概率有关的相关事件,当教师提出关键词“可能性”时,学生会产生新的思考:什么是可能性,可能性是否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存在较为明显的难度差异,教师可围绕“可能性”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交流生活中与可能性有关的相关事件.在情景活动的引导下,学生会将抛掷硬币、汽车在十字路口的转向等活动与“可能性”这一概念结合起来,并提出“可能性是有关事件发生的几率”.在完成情境活动之后,教师提出新的思考问题: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可能性是否会变化?结合抛硬币,买彩票等活动,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会给出答案:对于不同的事物,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可能性受到事物的发生特点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有关问题,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也趋于全面.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将既有信息與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完成信息调用工作.
3.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表达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不同的学习经验,这些学习经验相互融合,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引导不同的学生将不同的思考经验记录下来,进而对数学学习问题作出积极回应.通过科学的交流活动,不同学生的思考成果融为一体,学生能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全新的思考经验.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多边形的面积》的相关学习为例,在该板块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思考问题:黑板上有一个梯形,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要求学生在思考之后发起交流活动.在独立思考之后,学生会根据个人的数学学习能力、所积累的数学知识给出不同的答案.部分学生尝试对梯形进行拼接,将其转化为学过的图形,然后计算面积,如长方形、正方形等.部分学生则会直接查阅有关资料,利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将有关于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入到交流活动当中.依靠科学的交流活动,学生将思考、实践环节所搜集的信息展示出来,竞争心理被全面激发,在后续的独立思考环节,其他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所提出的学习结论被学生加工为思考灵感,使其能够更为高效的发起独立思考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该利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发起教学工作,依靠思想、技能、知识的有机融合,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新的教学格局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学生创造检验知识、应用知识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静.浅析小学数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6(03):18.
[2]吴声莲.小学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探析[J].读写算(教研版),2015(009):266.
[3]杨腊梅.浅谈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数字化用户,2016(51):96.
[责任编辑:李 璟]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6-0052-02
收稿日期:2021-06-15
作者简介:王本忠(1976.10-),男,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网络信息教育研究.[FQ)]
新课改理念构建了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注重学生活动的展示,强调学生的理性思维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在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下,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工作已经无法满足相关教学要求.要主动积极的加工数量,发起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才是数学课程的发展出路.
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难点问题
1.受传统教学活动影响所产生的积弊问题
要在教学活动中导入新的教学理念,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积极解决已经出现的教育问题.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相关教学工作难免受到既往的教学活动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进度、教学速度视为评价教学活动的第一标准,并将学生的考试成绩视为评价教学工作质量的第一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的能力得到训练,但其应用相关能力、独立思考的良好素质却没有受到针对性的训练.在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教学知识的长期灌输、大量灌输完成教学工作.从教学结果上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但从教学过程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情感与独立意识,当教师给出相关问题、给出问题答案时,学生的独立思考兴趣被“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所掩盖,其主动回应相关问题的积极性极差,对于教学活动的关注仅仅局限于教学知识层次.部分学生虽然针对数学知识表现出了较强的思考兴趣与探究兴趣,但教师并不会为学生预留解答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在短时间的思索之后教师便会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经过思考所产生的数学灵感被所给出的“标准答案”所扰乱,自我思考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活动.
2.受学生个人素质影响所产生的教育问题
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则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做好学生思维意识培训工作,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生根发芽有着极为明显的影响.在新课改理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强调学生素质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并将针对学生能力的教学工作放在数学教育的首要位置,教师希望通过能力上的转变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法的转变.但回顾学生的整体学习态势,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素质却与教师的希冀背道而驰.大部分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当新的教学知识被引入到课堂当中,即使尚未完全掌握旧的数学理论,学生仍会尝试转移到新的教学活动当中,在这一学习模式下,“丢了西瓜捡芝麻”已经成为常态.部分学生甚至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当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关问题时,学生用闲谈、溜号、小动作等不良学习行为回应教师的学习任务.如果无法帮助学生改变落后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尚未了解“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价值的情况下发起教学工作,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无异于对牛弹琴.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可行策略
1.提出问题,设立思考对象
学习是一个通过不断积累获得经验的过程.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思考、应用知识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接受,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给出相关问题并直接展出答案,以理论教育为第一目标,要求学生记忆相关数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积累并加工数学信息的积极性较差,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思考对象,依靠合理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級数学教材《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教学为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改变主动给出答案的教学方式,通过展出相关物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观察,促使其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给出可用的数学概念.在教学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出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并通过有关图形的平移旋转制作新的图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这些图形有哪些特点?如何利用第1个图形得到后续的图案?在对图形的平面结构进行分析之后,学生会给出答案:在图形的中间位置画一条线,将图形沿着这条线折叠起来,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图形在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一定的角度之后能够得到后面的图案.当学生给出答案时,证明其已经在有关物象中获得了可用的数学知识,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思考结果给出教学答案,使学生将数学答案与自身的思考成果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
2.创设情境,创造思考环境
数学教育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保留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依靠学生的主动提问、主动回应优化数学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仅针对教学知识,而学生所提出的数学思考问题可能包含数学兴趣,生活经验,学习欲望等多种内容.教师应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依靠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独立思考环境.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可能性》的相关学习为例.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与概率有关的相关事件,当教师提出关键词“可能性”时,学生会产生新的思考:什么是可能性,可能性是否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存在较为明显的难度差异,教师可围绕“可能性”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交流生活中与可能性有关的相关事件.在情景活动的引导下,学生会将抛掷硬币、汽车在十字路口的转向等活动与“可能性”这一概念结合起来,并提出“可能性是有关事件发生的几率”.在完成情境活动之后,教师提出新的思考问题: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可能性是否会变化?结合抛硬币,买彩票等活动,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会给出答案:对于不同的事物,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可能性受到事物的发生特点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有关问题,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也趋于全面.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将既有信息與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完成信息调用工作.
3.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表达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不同的学习经验,这些学习经验相互融合,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引导不同的学生将不同的思考经验记录下来,进而对数学学习问题作出积极回应.通过科学的交流活动,不同学生的思考成果融为一体,学生能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全新的思考经验.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多边形的面积》的相关学习为例,在该板块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思考问题:黑板上有一个梯形,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要求学生在思考之后发起交流活动.在独立思考之后,学生会根据个人的数学学习能力、所积累的数学知识给出不同的答案.部分学生尝试对梯形进行拼接,将其转化为学过的图形,然后计算面积,如长方形、正方形等.部分学生则会直接查阅有关资料,利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将有关于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入到交流活动当中.依靠科学的交流活动,学生将思考、实践环节所搜集的信息展示出来,竞争心理被全面激发,在后续的独立思考环节,其他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所提出的学习结论被学生加工为思考灵感,使其能够更为高效的发起独立思考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该利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发起教学工作,依靠思想、技能、知识的有机融合,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新的教学格局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学生创造检验知识、应用知识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静.浅析小学数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6(03):18.
[2]吴声莲.小学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探析[J].读写算(教研版),2015(009):266.
[3]杨腊梅.浅谈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数字化用户,2016(51):96.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