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及新闻发布会,公布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下称《方案》)的具体内容并作动员部署。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介绍了《方案》出台的有关情况,湖北省副省长童道驰,上海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司长李高,副司长孙桢、蒋兆理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主持。
张勇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和五中全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都对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主席也就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作了重要对外宣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是国家发改委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在认真总结国外碳市场和国内试点经验,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完成的,这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意义十分重大。
张勇表示,《方案》明确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明确了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明确了碳市场建设要遵循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分阶段稳步推行碳市场建设,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对引导相关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和更高质量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张勇强调,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好《方案》提出的各项要求,加快碳市场管理制度建设,抓紧开展2016年、2017年历史数据报送、核算与核查工作,有序推进配额分配,加快推进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并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同时,加强与部门间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协会和央企的作用,与各方共同努力,按照《方案》提出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推进能力建设和做好宣传引导等四个方面保障措施,把握好工作时机,加快工作节奏,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措施任务落实到位。
为什么要建设碳市场?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早已成为全球持续关注的课题,张勇指出,面对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实践。
记者了解到,我国的碳市场工作早在2011年就已起步。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省市作为试点开展碳交易工作。2013年,深圳率先启动实际交易,拉开了中国碳市场的帷幕,各试点省市随后也逐步启动运行。目前已纳入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17年11月,累计配额成交量超过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46亿元人民币。试点范围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出现双降趋势,起到了碳市场要发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7省市的先行先试,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
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实现减排的目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公开透明的碳市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张勇介绍,推进建设工作具体可分“三步走”,基础建设期—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国统一的数据报送系统、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开展碳市场管理制度建设;模拟运行期—用一年左右时间,开展发电行业配额模拟交易,全面检验市场各要素环节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强化市场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深化完善期—在发电行业交易主体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基础建设方面,在对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运维任务进行公开征集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已确定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牵头承建两个系统,北京、天津、重庆、广东、江苏、福建、深圳共同参与系统建设和运营,共同推进系统建设工作。
未来的中国碳市场是啥样?《方案》要求,按照“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发电行业(含热电联产)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后再逐步扩大参与碳市场的行业范围,增加交易品种。李高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发电行业为碳市场建设突破口,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电行业数据基础较好、产品单一,排放数据计量设施完备,数据管理规范且易于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二是行业排放量较大,按照初期纳入门槛——年度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排放单位,首批纳入企业1700余家,排放量将超过30亿吨,具有较强示范意义;三是管理制度相对健全,行业以大型企业为主,易于管理;四是从国际经验看,火电行业都是各国碳市场优先选择纳入的行业。
此外,李高表示,碳市场的建设应遵循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先期启动发电行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其他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总的来看,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随着中国碳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会是一个相当大的规模。”
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碳市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蒋兆理表示,在基准线的配额分配体系下,给发电行业带来的影响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对于管理水平高、单位产品排放低的企业,随着碳市场的实施,生產得越多,获得的配额也就越多,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获得的发电机会市场空间也会越来越大。相反,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单位排放又比较高的企业,可能在未来市场的竞争当中会处于劣势。“发电行业的负担是均衡的,对于单一行业的电力市场来讲,卖出的配额都是被发电行业所吸收。从长远来看,由于单位发电的能耗,特别是煤耗降低,资源消耗下降,其成本是下降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发电行业的成本是处于下降的趋势,而不是上升的。”
蒋兆理补充道,“但对于落后企业来讲,可能一开始要增加一定的成本,但增加的这部分成本并不影响发电,只是在发电的过程当中,发的越多,成本的增长就越快,使得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过程当中会逐步减少发电,让出来的这部分空间,会由先进的企业所填补。”因此,这不会影响电力的稳定供应,反而会促进发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清洁发展。
中国碳市场建设已经迎来新的起点,以全面实施《方案》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全球低碳转型的大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实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应有力量,推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再上新台阶。
张勇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和五中全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都对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主席也就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作了重要对外宣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是国家发改委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在认真总结国外碳市场和国内试点经验,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完成的,这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意义十分重大。
张勇表示,《方案》明确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明确了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明确了碳市场建设要遵循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分阶段稳步推行碳市场建设,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对引导相关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和更高质量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张勇强调,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好《方案》提出的各项要求,加快碳市场管理制度建设,抓紧开展2016年、2017年历史数据报送、核算与核查工作,有序推进配额分配,加快推进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并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同时,加强与部门间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协会和央企的作用,与各方共同努力,按照《方案》提出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推进能力建设和做好宣传引导等四个方面保障措施,把握好工作时机,加快工作节奏,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措施任务落实到位。
为什么要建设碳市场?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早已成为全球持续关注的课题,张勇指出,面对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实践。
记者了解到,我国的碳市场工作早在2011年就已起步。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省市作为试点开展碳交易工作。2013年,深圳率先启动实际交易,拉开了中国碳市场的帷幕,各试点省市随后也逐步启动运行。目前已纳入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17年11月,累计配额成交量超过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46亿元人民币。试点范围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出现双降趋势,起到了碳市场要发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7省市的先行先试,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
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实现减排的目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公开透明的碳市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张勇介绍,推进建设工作具体可分“三步走”,基础建设期—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国统一的数据报送系统、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开展碳市场管理制度建设;模拟运行期—用一年左右时间,开展发电行业配额模拟交易,全面检验市场各要素环节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强化市场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深化完善期—在发电行业交易主体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基础建设方面,在对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运维任务进行公开征集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已确定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牵头承建两个系统,北京、天津、重庆、广东、江苏、福建、深圳共同参与系统建设和运营,共同推进系统建设工作。
未来的中国碳市场是啥样?《方案》要求,按照“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发电行业(含热电联产)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后再逐步扩大参与碳市场的行业范围,增加交易品种。李高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发电行业为碳市场建设突破口,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电行业数据基础较好、产品单一,排放数据计量设施完备,数据管理规范且易于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二是行业排放量较大,按照初期纳入门槛——年度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排放单位,首批纳入企业1700余家,排放量将超过30亿吨,具有较强示范意义;三是管理制度相对健全,行业以大型企业为主,易于管理;四是从国际经验看,火电行业都是各国碳市场优先选择纳入的行业。
此外,李高表示,碳市场的建设应遵循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先期启动发电行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其他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总的来看,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随着中国碳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会是一个相当大的规模。”
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碳市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蒋兆理表示,在基准线的配额分配体系下,给发电行业带来的影响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对于管理水平高、单位产品排放低的企业,随着碳市场的实施,生產得越多,获得的配额也就越多,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获得的发电机会市场空间也会越来越大。相反,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单位排放又比较高的企业,可能在未来市场的竞争当中会处于劣势。“发电行业的负担是均衡的,对于单一行业的电力市场来讲,卖出的配额都是被发电行业所吸收。从长远来看,由于单位发电的能耗,特别是煤耗降低,资源消耗下降,其成本是下降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发电行业的成本是处于下降的趋势,而不是上升的。”
蒋兆理补充道,“但对于落后企业来讲,可能一开始要增加一定的成本,但增加的这部分成本并不影响发电,只是在发电的过程当中,发的越多,成本的增长就越快,使得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过程当中会逐步减少发电,让出来的这部分空间,会由先进的企业所填补。”因此,这不会影响电力的稳定供应,反而会促进发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清洁发展。
中国碳市场建设已经迎来新的起点,以全面实施《方案》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全球低碳转型的大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实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应有力量,推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