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仲夏时节,武陵山深处的黔江区金溪镇一片苍翠。
蚕桑种养基地,满山遍野的蚕桑郁郁葱葱,溪水绕田而过。农户正在地里忙活,几只跑山土鸡不时扑闪双翅一跃而起。
在位于金溪镇山坳村的重庆卫之情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几十台缝纫机交替转动,传出阵阵“嗡嗡”声,工人们正忙着裁剪、缝合,现场一派忙碌。
金溪镇便民服务中心,十多名身着浅蓝色护理工装、胸戴护工牌的“金溪护工”坐上大巴车,准备向重庆主城出发。
没人能想到,原来以山地、深丘居多,保水保肥差的“筲箕滩”,如今却变成了产业兴旺的“金窝窝”。
近年来,黔江区委、区政府和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为金溪镇找穷根、想办法、谋出路,成功打造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的“三金”扶贫品牌,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金溪镇从“筲箕滩”变成“金窝窝”,见证着黔江百姓“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与梦想。
一份合同
重庆卫之情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内,女工曾晓林拉过摆在工位上的裤子,寻到两处小口,麻利地将松紧带捋进去,脚配合着手有节奏地踩踏着缝纫机,随即将裤口缝合。紧接着,曾晓林又拿起了下一条裤子。
“曾晓林动作麻利,她一天能处理300件,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车间负责人刘廷荣说。
但在一年前,曾晓林还是一个没有一技之长,缺少收入來源的贫困户。
曾晓林老家在桃坪村,家里有6口人,丈夫常年在外打散工,她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因收入微薄,生活压力大,曾晓林被当地政府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2月,桃坪村第一书记陈刚送来的扶贫车间就业合同让曾晓林看到了希望,但同时心中也有些担忧:“我不会缝纫技术,能上手吗?”
“别担心,上岗前我们有免费的岗前培训,还会有两个月的缓冲期,缓冲期一个月有1100元的保底工资。”陈刚说。
“我做!”曾晓林在合同上签下了名字。
经过两个月的培训,曾晓林正式上岗。“早上8点来,下午5点半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说话间,曾晓林双眼弯成了月牙。
除了曾晓林,与扶贫车间签订就业合同的还有200余名村民,其中有60余名是贫困户。
2017年9月,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扶贫工作队入驻金溪镇。
经过实地考察,扶贫集团与当地政府决定将金溪镇的产业优势与来自医疗行业成员单位的资源结合,于是有了发展被服产业的想法。
随后,扶贫工作队、镇村干部动员在外地开服装厂的退伍军人刘廷荣回村,采取“公司 扶贫车间 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创办了重庆卫之情服饰有限公司,于2019年2月开业。
目前,“金溪被服”已完成订单400余万元,达成意向性订单1400余万元。公司后期还将逐步扩大规模,计划带动全镇300余人就业增收。
一次重生
“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2016年夏天,听到医生这句话,王华胜顿时双耳“嗡嗡”作响,心头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
王华胜家住金溪镇长春村,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后因工伤落下了残疾。这个消息,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2017年10月,孩子再次发病。实在没辙的王华胜在长春村的微信群里发布了求助信息。
“别急,我马上过来。”看到信息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驻长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田杰第一时间赶到王华胜家中,详细了解孩子情况。
随即,田杰将情况汇报给了重医附一院相关领导。重医附一院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第二天便派出救护车将王华胜的孩子接到重庆主城,免费为其做了手术。此次一同免费救治的,还有同村的3名贫困村民。
手术很成功,王华胜泪水夺眶而出,她拉住医生、护士的双手不住地道谢。
此时,王华胜默默许下一个心愿:要凭自己的本事脱贫致富,决不辜负帮助过自己的恩人们。
同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看准护工的长远发展前景,在与当地政府进行深入商讨后,决定结合卫生健康行业特点,成立黔江区山之坳康复护理有限责任公司,吸纳贫困户成为“金溪护工”。护工由扶贫集团统一组织市级专家及团队开展“订单式”培训、试岗、就业等,为重庆各大医院的病人提供有偿护理服务。
王华胜第一个报了名。经过医院专业的培训和几个月的试岗,王华胜领到从业资格证和健康证,成为黔江区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工。由于勤快好学,业务能力突出,没多久,王华胜又被介绍到重医附二院,月收入近5000元。
“现在不但还清了债,还存上了钱。是国家的好政策,是用心的好干部,让我们一家过上了好日子!”话语间,王华胜眼角含泪。
如今,山之坳康复护理有限责任公司已先后为65名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
“接下来,我们还会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深化与其他区县医院合作,扩大其就业范围。另外,我们还将逐渐从护工向产妇护理、婴儿护理、老年护理等业务拓展,让更多的贫困群众通过加入‘金溪护工’实现脱贫致富。”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驻黔江区金溪镇工作队队长陈恳说。
一桩婚事
“单身汉田建又找到媳妇了!”
这些天,脱贫户田建“脱单”的消息传遍了清水村各个角落。
47岁的田建家住清水村,1993年初中毕业后到新疆务工。无奈命运弄人,一场车祸使其失去了左眼和左臂。而后,田建拿着1.7万元赔偿金开商店,却生意惨淡。再后来,经人介绍,在新疆一家工地搞测量。
其间,田建经历了两次婚姻,但均以离婚而告终。
2015年,心灰意冷的田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了村。也是在这一年,田建被当地政府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乡亲们忧心地说,“老田脱单无望了”。
2017年,金溪镇实施农业产业“1555”扶贫计划,即发展蚕桑15000亩、水果5000亩、蔬菜5000亩,其中重点培育5000亩亩收达到万元的立体农业示范片。
借着这场东风,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田建在山坳村流转土地75亩发展蚕桑产业。
乡亲们有点担心,蚕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活,田建没种植经验,他能成?
面对质疑,田建不理会,日日夜夜耗在地里。他还从书本上学习养殖技术,在培训班上向老师请教。镇村干部也时常来桑园,及时给予田建帮助。
第一年,蚕桑丰收,田建挣了6万余元。
田建的成功让村民们啧啧称赞,也引起了刚走马上任清水村第一书记李小兵的注意。
“需要有个能人带领大家致富。”李小兵找到田建说明来意。在得知田建的需求后,李小兵和其他镇村干部立即协调扶贫贷款改良桑树品种、搭建蚕棚,申请募集扶贫资金畅通桑园道路。
2018年,田建回到清水村发展桑园150亩、辣椒130亩。
此时,正值金溪镇大力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夯实桑园基础、改善蚕农养蚕环境、推广机械化设施设备、探索新型养蚕模式,一系列措施使全镇蚕桑产业发展迅速,面积达到10452亩,涉及贫困户栽桑养蚕300余户,间接带动400余户贫困户增收。
田建的蚕桑产业由此走上了正轨,还带动了村里50余名贫困户就近务工。
为了帮助田建,李小兵先后为他送去2500只鸡苗,发展“桑—鸡”模式,并将跑山土鸡纳入金溪镇打造的“金溪农场”社群电商平台创业项目进行统一销售。
趁着好势头,今年田建又自筹资金扩建90亩桑田。“现在共有270亩桑田,今年纯利润能达到25万元。”田建说。
闲暇之余,田建把桑园的景色和自己的创业故事拍成视频发到了抖音平台,爱情就这么来了。
“踏实、勤奋,我很喜欢。”家住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朗溪乡的罗应琴在看到田建的视频后,加了他的微信,一来二去,两人相爱了。
“带着外债也有妹儿跟,你说这事……”田建摸着后脑勺,“嘿嘿”笑了笑。
蚕桑种养基地,满山遍野的蚕桑郁郁葱葱,溪水绕田而过。农户正在地里忙活,几只跑山土鸡不时扑闪双翅一跃而起。
在位于金溪镇山坳村的重庆卫之情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几十台缝纫机交替转动,传出阵阵“嗡嗡”声,工人们正忙着裁剪、缝合,现场一派忙碌。
金溪镇便民服务中心,十多名身着浅蓝色护理工装、胸戴护工牌的“金溪护工”坐上大巴车,准备向重庆主城出发。
没人能想到,原来以山地、深丘居多,保水保肥差的“筲箕滩”,如今却变成了产业兴旺的“金窝窝”。
近年来,黔江区委、区政府和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为金溪镇找穷根、想办法、谋出路,成功打造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的“三金”扶贫品牌,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金溪镇从“筲箕滩”变成“金窝窝”,见证着黔江百姓“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与梦想。
一份合同
重庆卫之情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内,女工曾晓林拉过摆在工位上的裤子,寻到两处小口,麻利地将松紧带捋进去,脚配合着手有节奏地踩踏着缝纫机,随即将裤口缝合。紧接着,曾晓林又拿起了下一条裤子。
“曾晓林动作麻利,她一天能处理300件,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车间负责人刘廷荣说。
但在一年前,曾晓林还是一个没有一技之长,缺少收入來源的贫困户。
曾晓林老家在桃坪村,家里有6口人,丈夫常年在外打散工,她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因收入微薄,生活压力大,曾晓林被当地政府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2月,桃坪村第一书记陈刚送来的扶贫车间就业合同让曾晓林看到了希望,但同时心中也有些担忧:“我不会缝纫技术,能上手吗?”
“别担心,上岗前我们有免费的岗前培训,还会有两个月的缓冲期,缓冲期一个月有1100元的保底工资。”陈刚说。
“我做!”曾晓林在合同上签下了名字。
经过两个月的培训,曾晓林正式上岗。“早上8点来,下午5点半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说话间,曾晓林双眼弯成了月牙。
除了曾晓林,与扶贫车间签订就业合同的还有200余名村民,其中有60余名是贫困户。
2017年9月,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扶贫工作队入驻金溪镇。
经过实地考察,扶贫集团与当地政府决定将金溪镇的产业优势与来自医疗行业成员单位的资源结合,于是有了发展被服产业的想法。
随后,扶贫工作队、镇村干部动员在外地开服装厂的退伍军人刘廷荣回村,采取“公司 扶贫车间 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创办了重庆卫之情服饰有限公司,于2019年2月开业。
目前,“金溪被服”已完成订单400余万元,达成意向性订单1400余万元。公司后期还将逐步扩大规模,计划带动全镇300余人就业增收。
一次重生
“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2016年夏天,听到医生这句话,王华胜顿时双耳“嗡嗡”作响,心头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
王华胜家住金溪镇长春村,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后因工伤落下了残疾。这个消息,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2017年10月,孩子再次发病。实在没辙的王华胜在长春村的微信群里发布了求助信息。
“别急,我马上过来。”看到信息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驻长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田杰第一时间赶到王华胜家中,详细了解孩子情况。
随即,田杰将情况汇报给了重医附一院相关领导。重医附一院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第二天便派出救护车将王华胜的孩子接到重庆主城,免费为其做了手术。此次一同免费救治的,还有同村的3名贫困村民。
手术很成功,王华胜泪水夺眶而出,她拉住医生、护士的双手不住地道谢。
此时,王华胜默默许下一个心愿:要凭自己的本事脱贫致富,决不辜负帮助过自己的恩人们。
同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看准护工的长远发展前景,在与当地政府进行深入商讨后,决定结合卫生健康行业特点,成立黔江区山之坳康复护理有限责任公司,吸纳贫困户成为“金溪护工”。护工由扶贫集团统一组织市级专家及团队开展“订单式”培训、试岗、就业等,为重庆各大医院的病人提供有偿护理服务。
王华胜第一个报了名。经过医院专业的培训和几个月的试岗,王华胜领到从业资格证和健康证,成为黔江区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工。由于勤快好学,业务能力突出,没多久,王华胜又被介绍到重医附二院,月收入近5000元。
“现在不但还清了债,还存上了钱。是国家的好政策,是用心的好干部,让我们一家过上了好日子!”话语间,王华胜眼角含泪。
如今,山之坳康复护理有限责任公司已先后为65名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
“接下来,我们还会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深化与其他区县医院合作,扩大其就业范围。另外,我们还将逐渐从护工向产妇护理、婴儿护理、老年护理等业务拓展,让更多的贫困群众通过加入‘金溪护工’实现脱贫致富。”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驻黔江区金溪镇工作队队长陈恳说。
一桩婚事
“单身汉田建又找到媳妇了!”
这些天,脱贫户田建“脱单”的消息传遍了清水村各个角落。
47岁的田建家住清水村,1993年初中毕业后到新疆务工。无奈命运弄人,一场车祸使其失去了左眼和左臂。而后,田建拿着1.7万元赔偿金开商店,却生意惨淡。再后来,经人介绍,在新疆一家工地搞测量。
其间,田建经历了两次婚姻,但均以离婚而告终。
2015年,心灰意冷的田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了村。也是在这一年,田建被当地政府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乡亲们忧心地说,“老田脱单无望了”。
2017年,金溪镇实施农业产业“1555”扶贫计划,即发展蚕桑15000亩、水果5000亩、蔬菜5000亩,其中重点培育5000亩亩收达到万元的立体农业示范片。
借着这场东风,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田建在山坳村流转土地75亩发展蚕桑产业。
乡亲们有点担心,蚕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活,田建没种植经验,他能成?
面对质疑,田建不理会,日日夜夜耗在地里。他还从书本上学习养殖技术,在培训班上向老师请教。镇村干部也时常来桑园,及时给予田建帮助。
第一年,蚕桑丰收,田建挣了6万余元。
田建的成功让村民们啧啧称赞,也引起了刚走马上任清水村第一书记李小兵的注意。
“需要有个能人带领大家致富。”李小兵找到田建说明来意。在得知田建的需求后,李小兵和其他镇村干部立即协调扶贫贷款改良桑树品种、搭建蚕棚,申请募集扶贫资金畅通桑园道路。
2018年,田建回到清水村发展桑园150亩、辣椒130亩。
此时,正值金溪镇大力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夯实桑园基础、改善蚕农养蚕环境、推广机械化设施设备、探索新型养蚕模式,一系列措施使全镇蚕桑产业发展迅速,面积达到10452亩,涉及贫困户栽桑养蚕300余户,间接带动400余户贫困户增收。
田建的蚕桑产业由此走上了正轨,还带动了村里50余名贫困户就近务工。
为了帮助田建,李小兵先后为他送去2500只鸡苗,发展“桑—鸡”模式,并将跑山土鸡纳入金溪镇打造的“金溪农场”社群电商平台创业项目进行统一销售。
趁着好势头,今年田建又自筹资金扩建90亩桑田。“现在共有270亩桑田,今年纯利润能达到25万元。”田建说。
闲暇之余,田建把桑园的景色和自己的创业故事拍成视频发到了抖音平台,爱情就这么来了。
“踏实、勤奋,我很喜欢。”家住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朗溪乡的罗应琴在看到田建的视频后,加了他的微信,一来二去,两人相爱了。
“带着外债也有妹儿跟,你说这事……”田建摸着后脑勺,“嘿嘿”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