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改后,乐见官员挤公交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0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7月16日向社会公布,至此,全国范围公车改革的大幕正式开启。
  如果这场改革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那不啻于一场“革命”——无论从反腐倡廉、财务改革还是官民关系而言,皆是如此。当然,对普通民众来说,最喜闻乐见的大概就是在不远的将来,在公交车上、地铁上,时不时会碰到市长、局长、县长、处长们,他们也和纳税人一样,冒着被挤成照片的风险,搭公交、坐地铁出行。自此,那为数众多的领导用车将走入历史,这不仅是对国民权利的公平性的尊重,亦是国家和社会迈向法治的重要一步。
  “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意味着今后当下绝大部分享有“专车”的官员,出行将“自谋出路”。这样一来,选择的空间便骤然间无限扩大:或自驾或拼车或打车或骑车,当然时不时坐回公交挤回地铁,也是大概率事件,一来接接地气、与群众打成一片,二来也能体察民生冷暖,有助于施政。
  假如公车改革真的完全、彻底地不走样、不变异,且这一幕的确会大面积发生,到那时,某某长坐公交出行、某某长骑车上班也就不算啥新闻,倒是某某长仍然使用专车出行反而会成为“大新闻”。
  十八大以来,从“八项规定”和反腐打虎来看,这一回的“公车改革”绝对不是吓唬人,而是下定决心要改革到底。但即便如此,须知改革的决心面对的是多年的惯性和固化的利益,一刀切下去,难免会让很多人极不舒服、极不情愿、极不配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者会有之,瞒天过海者会有之,拖延不改者会有之。如此看来,百姓的期望恐怕难免落空,想在公交上、地铁上和某某长握握手、聊聊天,大概并非易事。“公车改革的对象正是主持一地或某一方面改革的人”,这一悖论有点类似于“主裁判加入某球队踢球”,结果难免让人捏一把汗。到底何时,我们的领导能与普通百姓一道出行,甚至在其他公众场合也一道排队,不再行使任何的所谓“特权”?我们期盼那天。
  其实,既然是改革,那么就不必拘泥于形式,更不必按部就班。改革有时就像反腐,屡屡打破既有规则与习惯,出其不意、不落窠臼,效果才可能出奇得好。公车改革作为一项备受全国民众关注且期盼已久的改革,需要像世界杯一样,在如同德国队一样严丝合缝、精密配合的同时,也需要梅西、罗本一样的灵光一闪,有时胜负成败往往取决于那些匪夷所思的灵光乍现。公车改革的成败,或也需要更多的技巧与策略。
  比如,“公开”就可以当做梅西一般的奇兵,把所有改革单位的公车数量、车号、官员级别等等相关信息,全部向社会公开。哪位官员不能配专车、哪个单位有几辆车等等,一目了然。倘若谁弄虚作假、偷梁换柱,很容易就在完全公开的聚光灯下现了原形,受到严厉惩处。
  其实,倘使仅仅把“公开”用足用好,便已能调动起更多的力量参与其中,甚至有可能解决“改革者集裁判与运动员于一身”的悖论,最终推动公车改革走向成功。
  在不远的将来,倘真有那一天,我们的民众看到某位市长、县长挤上公交车,或者发现某位局长、处长排队等地铁,请不要奇怪也不要惊讶,因为那不是秀,那不过是官员的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其他文献
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济南的天空下谈起说书,就像是在讲着一个古老而久远的故事。那个充满着地域特色、讲述老百姓自己故事的声音在悄无声息地离我每越来越远。而又从什么时候开始,济南人忽做拍案惊奇状,他们忽然发现这个声音留下的余音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他们意识到这个声音的离去将是一种历史的陨落和遗憾,于是挽留住济南最温情、最具有价值的声音成了这个时代济南人的一个愿望和一项行动。    说书声——济南最悠久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