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月大过年的,我一朋友带韩剧DVD《拜托小姐》回父母那儿想合家饕餮,谁想他妈一看封皮便叫停。这位只信晚报和央视的老人家,用今年春晚的“事实”胜于雄辩——小品《午夜电话亭》男叫女“小姐”立感受辱:“骂人是不是,谁是‘小姐’了?!”嚷嚷着这韩剧可是讲“大小姐”的我那朋友,也还以其人之道:“报上公安都说啦,即便‘小姐’(卖淫女),现可叫‘失足妇女’,特殊人群也需尊重……”
韩剧不看,换了新《水浒》,可潘金莲“遇难”前,老人又“亮黄牌”了:本来她就不满武松当上阳谷县刑警大队长靠匕首而非拳头(打虎),更忍无可忍“叔嫂情愫”让硬汉内心开始乱七八糟了!老太有云:“我活了一辈子,还真没见过哪个叔嫂‘憋不住’的!”还有,西门与潘的奸情变成了真情!
邂逅上一版潘金莲,我正在一馆子陪几位中戏老师吃饭。突然间——周围静了,王思懿(潘扮演者)登场了,教戏剧的几位专家也停了筷子……可见观众不管专业还是“业余”,都没“小看”潘小姐。有网友说得干脆:现在拍《水浒》就是为了潘金莲。
这位经施耐庵首度刻画,金陵笑笑生极度演绎,之后又无数次复活于市井茶余饭后、舞台、银幕、荧屏的“失足妇女”,常在不同社会背景下被“利用”。很显然,她追求爱的自由与人性、性的权利有其进步性;伴随这过程的“奴家痴情同谁诉”以及迷惘、颤栗也值得同情;何以为此付出极大代价尚需反思。但她毕竟不是先进妇女运动样本,“图情害命”更无法用一句“爱情是自私的”就能了事。
应该说,新《水浒》导演、来自香港的鞠觉亮在情节合理性上花了不少心思,特地对潘金莲可怜身世、失意恋情、挣扎内心做了细致刻画。但真正让观众“新鲜”的,乃西门大官人对潘不再是一时“性”起,而是一见钟情,甚至很“琼瑶”,还承诺“我们永远在一起,永不分离!”另外,在伴乐上,两人也经常被“爱情颂歌”。于是,武二显得实在可恨——爱的“迫害者”,生生拆散一对鸳鸯;而丑武大简直多余,人之砒霜,我之蜜糖,他就别怪砒霜和娘子失足啦。难怪有记者让新“潘”甘婷婷在这仨男人间选择时,她会答“西门庆是女孩子首选”,且理由“充分”(也许是对付媒体的玩笑话):武大郎肯定不受女孩儿喜欢;武松人品好,但不解风情;“如果用现代人眼光看,西门庆会讨女人欢心,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都能给女人带来满足。”(《河南商报》)
我那朋友也担起心来,他那原本“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初中闺女将来很可能会看不清现世“西门”们的真脸,何况“艺术效果”已现:她辩老爸——潘阿姨为爱有理,杀人最多属“过失”或“失足”。
确实,在以消费、商业为特征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之时,社会上多了“神马都是浮云”式“宽容”,却少了道德是非价值判断,潘金莲等“失足者”不时被请上银屏,与其为“挽救”,不如说“挽留”——靠这留住眼球,让人看到的却是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的责任感、希冀“开卷有益”的慎重态度节节失落!
前世潘金莲今生想也想不到的奇遇,于原著无关,却彰显某些影视人对经典越来越缺乏敬畏(“敬”要起码的恭敬、尊重;“畏”则害怕自己的误读),于是乎,屡次把经典拍成“惊点”。这样,《红楼梦》变奏为雷人“红雷梦”;新《水浒》则变身疑似同志“断臂”的“水腐传”。其中林教头算是最符原著“豹头环眼”外形的一个,却被剧中男人“看走了眼”,非要用曾夸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四大女美人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之,或许恰恰透出其“别有用心”?
如果说经典名著人物外表“百人心中百位林妹妹”,难免“口水”与“口蜜”齐飞,但内在精神的“缺钙”却令更多人失望。正如网友所言:看前痴痴盼的是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看到的却是连鲁和尚和翠莲姑娘也搞“暧昧”;众男爱花儿爱围脖(微博),好汉很“娘”,豪气很弱……
当然,对经典失敬并不止于影视圈,图书和网络上“一点正经没有”地大话、戏说、“水煮”、调侃、颠覆经典的不在少数,似乎没什么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尤其是解构主体精神价值,这显露着文化传承的危机,绝不能视为多元取向和言论民主。而正因为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将传统经典奉为立身之本,始终保持一种崇尚和敬畏,5000年的文明才“可持续”,我们民族才有生生不息的凝聚力。
具体到《红楼梦》等文学名著,它们之所以也成经典,盖因涵盖民族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思想内涵和美学品质,直通民族精神制高点,浓缩人类思索与智慧,是作家们在某个时代并超越这个时代对人生宇宙准确而深刻的表达,可以不断滋润后人心田,营养心灵,能给我们灵魂带来清凉……当年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讲过:一部经典作品“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这也警示“重读”(重拍)经典时当格外小心,不能任意草率,随心所欲。毫无疑问,心存敬畏之心还是怀有功利目的,势必拍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恶果更不容小觑——陶养或“带坏”观众。
欧洲影视人改编名著就很慎重,极少怕坏了观众审美。BBC曾将莎士比亚作品改编成现代故事,但在其中插播了大量经典台词和十四行诗精华,直到观众大都表示“不错”了才放下自己“悬着的心”。据报道,至今俄罗斯普通观众最关心的仍是片子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原著。
记得我借调到全国政协当大会秘书时,得以机会向谢晋委员求问:为何不亲手把宝玉、黛玉、熙凤他们请上银幕?这位即使拍片百忙中也会翻翻总不离身的《红楼梦》原著、被认为“最合适人选”的大导演一脸真诚:“我哪敢啊!”
韩剧不看,换了新《水浒》,可潘金莲“遇难”前,老人又“亮黄牌”了:本来她就不满武松当上阳谷县刑警大队长靠匕首而非拳头(打虎),更忍无可忍“叔嫂情愫”让硬汉内心开始乱七八糟了!老太有云:“我活了一辈子,还真没见过哪个叔嫂‘憋不住’的!”还有,西门与潘的奸情变成了真情!
邂逅上一版潘金莲,我正在一馆子陪几位中戏老师吃饭。突然间——周围静了,王思懿(潘扮演者)登场了,教戏剧的几位专家也停了筷子……可见观众不管专业还是“业余”,都没“小看”潘小姐。有网友说得干脆:现在拍《水浒》就是为了潘金莲。
这位经施耐庵首度刻画,金陵笑笑生极度演绎,之后又无数次复活于市井茶余饭后、舞台、银幕、荧屏的“失足妇女”,常在不同社会背景下被“利用”。很显然,她追求爱的自由与人性、性的权利有其进步性;伴随这过程的“奴家痴情同谁诉”以及迷惘、颤栗也值得同情;何以为此付出极大代价尚需反思。但她毕竟不是先进妇女运动样本,“图情害命”更无法用一句“爱情是自私的”就能了事。
应该说,新《水浒》导演、来自香港的鞠觉亮在情节合理性上花了不少心思,特地对潘金莲可怜身世、失意恋情、挣扎内心做了细致刻画。但真正让观众“新鲜”的,乃西门大官人对潘不再是一时“性”起,而是一见钟情,甚至很“琼瑶”,还承诺“我们永远在一起,永不分离!”另外,在伴乐上,两人也经常被“爱情颂歌”。于是,武二显得实在可恨——爱的“迫害者”,生生拆散一对鸳鸯;而丑武大简直多余,人之砒霜,我之蜜糖,他就别怪砒霜和娘子失足啦。难怪有记者让新“潘”甘婷婷在这仨男人间选择时,她会答“西门庆是女孩子首选”,且理由“充分”(也许是对付媒体的玩笑话):武大郎肯定不受女孩儿喜欢;武松人品好,但不解风情;“如果用现代人眼光看,西门庆会讨女人欢心,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都能给女人带来满足。”(《河南商报》)
我那朋友也担起心来,他那原本“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初中闺女将来很可能会看不清现世“西门”们的真脸,何况“艺术效果”已现:她辩老爸——潘阿姨为爱有理,杀人最多属“过失”或“失足”。
确实,在以消费、商业为特征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之时,社会上多了“神马都是浮云”式“宽容”,却少了道德是非价值判断,潘金莲等“失足者”不时被请上银屏,与其为“挽救”,不如说“挽留”——靠这留住眼球,让人看到的却是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的责任感、希冀“开卷有益”的慎重态度节节失落!
前世潘金莲今生想也想不到的奇遇,于原著无关,却彰显某些影视人对经典越来越缺乏敬畏(“敬”要起码的恭敬、尊重;“畏”则害怕自己的误读),于是乎,屡次把经典拍成“惊点”。这样,《红楼梦》变奏为雷人“红雷梦”;新《水浒》则变身疑似同志“断臂”的“水腐传”。其中林教头算是最符原著“豹头环眼”外形的一个,却被剧中男人“看走了眼”,非要用曾夸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四大女美人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之,或许恰恰透出其“别有用心”?
如果说经典名著人物外表“百人心中百位林妹妹”,难免“口水”与“口蜜”齐飞,但内在精神的“缺钙”却令更多人失望。正如网友所言:看前痴痴盼的是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看到的却是连鲁和尚和翠莲姑娘也搞“暧昧”;众男爱花儿爱围脖(微博),好汉很“娘”,豪气很弱……
当然,对经典失敬并不止于影视圈,图书和网络上“一点正经没有”地大话、戏说、“水煮”、调侃、颠覆经典的不在少数,似乎没什么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尤其是解构主体精神价值,这显露着文化传承的危机,绝不能视为多元取向和言论民主。而正因为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将传统经典奉为立身之本,始终保持一种崇尚和敬畏,5000年的文明才“可持续”,我们民族才有生生不息的凝聚力。
具体到《红楼梦》等文学名著,它们之所以也成经典,盖因涵盖民族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思想内涵和美学品质,直通民族精神制高点,浓缩人类思索与智慧,是作家们在某个时代并超越这个时代对人生宇宙准确而深刻的表达,可以不断滋润后人心田,营养心灵,能给我们灵魂带来清凉……当年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讲过:一部经典作品“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这也警示“重读”(重拍)经典时当格外小心,不能任意草率,随心所欲。毫无疑问,心存敬畏之心还是怀有功利目的,势必拍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恶果更不容小觑——陶养或“带坏”观众。
欧洲影视人改编名著就很慎重,极少怕坏了观众审美。BBC曾将莎士比亚作品改编成现代故事,但在其中插播了大量经典台词和十四行诗精华,直到观众大都表示“不错”了才放下自己“悬着的心”。据报道,至今俄罗斯普通观众最关心的仍是片子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原著。
记得我借调到全国政协当大会秘书时,得以机会向谢晋委员求问:为何不亲手把宝玉、黛玉、熙凤他们请上银幕?这位即使拍片百忙中也会翻翻总不离身的《红楼梦》原著、被认为“最合适人选”的大导演一脸真诚:“我哪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