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是创作与接受的互动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omo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德格尔认为在文学作品没有进入接受关系之前,只具有物质属性,它的最重要的审美性会被遮盖。所以要理解文学作品审美符号的意义,还应该深入到文学审美活动中进行创作与接受的互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是不能靠自身力量释放出来的,它需要以读者的阅读作为产生条件。換句话说,文学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接受方投入文学品鉴中,才能够被有效激活,文本意义才得以衍生。而接受并不是一味的赞美,文学接受活动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文学欣赏,二是文学批评。这两部分构成文学鉴赏活动的方向和任务,而欣赏一部文学作品实际上又是对这两部分的整合。教师可围绕这三点内容,展开文学审美阅读活动。

一、围绕“文学功能”的实现,进行“阅读与欣赏”


  阅读一般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基本方式,主要表现为读者被动地接受创作者在文本中提供的东西。这种接受方式与文学欣赏所表现出的积极接受形式相比要略显消极,使读者无法进入文学审美的境界。由于还只停留在文学作品的表层,没有将文学作品当作审美对象,所以读者无法做到“入乎其内”,同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发生情感上的交融,或无法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领略更深刻的情感和思想。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阅读上升到欣赏的层面,即由消极阅读形式向积极阅读形式转换。在阅读接受过程中,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与体验,并深入语言层面,运用想象和联想调动丰富的感受,从而进入对作品的再创造之境界。这是将作品中呈现的语言符号转换成艺术符号的过程,是重新建立“文学功能”的活动。读者可受到作品艺术形象的启发,观照自己的生活,或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带到作品中,产生对文学作品情感、思想更为深刻的体会。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描写了月下荷塘的景色,但景色的幕后是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不满现实但又挣脱不得的复杂感情,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黑暗现实中徘徊行进的足迹,以及将革命理想寄托给未来的向往。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文学欣赏中进行关于作者复杂情感的感受和体验,并借助想象联想对荷塘月色美的情境进行感受,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带到作品中,实现由文本到生活的感悟。例如,有学生认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才去荷塘散步,才去寻找僻静之处,才有机会欣赏到荷塘月色。而“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一句,透露着作者回避黑暗现实,渴望享受自由的想法。但是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打破了这种安静的氛围,作者的心境由平静再次过渡到对现实的怅惘:“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最终学生概括:披衣出门到推门进去象征着作者整个情感转变过程,从对黑暗现实的挣扎到超然于黑暗现实,再到无法摆脱黑暗现实的怅惘,再到对自由理想的渴望。当学生对该文章进行一定程度的欣赏和解读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对生活不满的心境,是否有过摆脱心境的行动,结果如何。

二、围绕“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进行“分析与批评”


  说到文学批评,它必须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进行。如征农在其《批评和鉴赏的区别是怎样的》一书中诠释的那样:“我们看一幅山水画,首先是我们对于作品的感受,也是那幅作品给我们的印象。从印象出发,我们才能开始做进一步批评。如果作品与我们的观感格格不入,有教养者的批评活动是不会产生的。”批评是要建立在对作品熟知的基础上,从专业工作者批评与艺术家批评的角度而言,还需要以文学理论作为指导。但是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只作为读者批评的角色出现。什么是读者批评呢?是指作为批评主体的读者批评,批评者往往只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与快乐,无法避免对作品评头论足、妄加评论。另外,还容易因追求时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由于批评的过程中会注重对自己感受和印象的言说,所以对于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以及教师的阅读教学来说,还是有重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批评,并在批评中实现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以及相互之间关于文学观点的讨论。
  在学生对该文章进行鉴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打破文学文本在语文课堂的权威性,突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承认学生阅读的个体性偏好。例如,有学生阅读鉴赏后表示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认为该文章在主题上与同时期文章的主题多数一致,都是知识分子个人的心情抒发,软弱而矫情,对社会的进步毫无作用,反而还会在知识分子中间流传,引起知识分子群体的黯然神伤。还有学生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很妙,尤其这篇文章的构思,“带上门出去”“推门进去”这两个空间的线索埋得很巧妙,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空间的来回踱步表现出来。可以说,对该文章的批评,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文章进行第二次赏析。

三、围绕“文学接受活动意义”的实现,进行“欣赏与批评”的整合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文学作品亦是如此,有优点,相对就会有缺点。有被人置喙的地方,就会有人所不及的地方。我们要对其进行整体综合的看待,才可以说是对作者的作品负责,是对文学审美活动负责。因此,以欣赏作为基础的文学批评固然重要,但不可让审美活动止于此,教师要继续推进审美活动的进程,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与批评活动的整合,从比较客观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审美和评价。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进行批评活动之后,对作者及作品表现出轻蔑、不尊重的态度,可将学生引向对文学成果的客观对待上。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家喻户晓,是现代抒情散文的代表之作。很多文学家或学者都对其进行过赏析,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这正是文学作品自身的命运所在。如吴周文在《谈〈荷塘月色〉》中对朱自清的语言进行赞誉,认为其三十个各种类型叠词的运用渲染了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准确传神,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教师可以以这一点让学生进行品味。而唐弢在《晦庵书话》中《朱自清》一文里谈道:“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少了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唐弢的角度感受作者语言上的纰漏。由于这两种评价都是关于语言的欣赏与批评的整合,所以更能启发学生客观地进行文学的审美活动。
  阅读是最基础的活动,在一定程度由于被动而导致阅读缺乏热忱的情感,无法深入到文学审美层面。因此,教师还要围绕“文学接受活动意义”的实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欣赏、批评,当然还要进行二者的整合,使审美的方向更加理性。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高段教学的重点,随文练笔既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又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本文对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随文练笔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就随人练笔的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随文练笔  随文练笔是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辭方法、精彩片段等进行仿写,或者对文章进行续写,以加深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其它能力。课标还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是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关键词】阅读能力理性思考创造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
期刊
文学与生活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即文学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关于体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生活体验、艺术体验、生命体验。所谓生活体验,是创作的基础,它保证文学创作者的笔端生出真实的月亮,而不是虚假的投影。但生活体验往往是粗糙的,需要作家对其进行提炼加工,整个过程是美化生活的过程,也是进行艺术审美体验的过程,它保证了文章的艺术魅力。最后是生命体验,小说家陈忠实认为“生命体验由生活体验和艺术体验开始,
期刊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由于古诗词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古诗词本身也比较晦涩难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有着很大的难度。如今,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强调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而要学好古诗词,最重要的是领悟其意境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因此意境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一、何为“意境教学”  意境指的是
期刊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拥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笔者从识字教学、诗词教学、故事教学、习作教学四个方面讨论传统文化的渗透。一、传统文化,让识字教学生动形象  汉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随着教学方式的改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被摒弃,老
期刊
微课能够直接面向学习者,是一种新型学习资源。教师在使用微课教学时,应通过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或了解一个知识点,并且能够运用这一知识点。小学语文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当寻找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一、寻找关键点,建立习作支架  小学中年级学生在写一段话的时候,应当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有条有理地写。《金色的草地》第三自然段分时
期刊
农村小学中年级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普遍面临着一种现象,那就是习作素材的匮乏。客观上,在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中,学生经常会因为缺乏语言材料,而无法习作,甚至害怕习作。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在面向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实施写作教学的时候,必须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当然,进行这种努力的教师并不在少数,但是客观地讲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要想让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习作素材真正能够得到丰富,教
期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作为实现核心素养重要途径的“学习任务群”也随之进入教学实践阶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教师的教学目的看,教师需要借助任务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从学生的学习目的看,学生需要借助任务群解决实际阅读中遇到的障碍。依据这些障碍结合实际的文本创设的任务情境即是真实的任务情境。真实的任务情境应是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任务情境。然而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师都是
期刊
美籍学者罗斯·特里尔在其著作《毛泽东传》中说:“毛泽东是一位领袖、军事指挥家、共产主义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正是因为毛泽东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他的诗作才充分地表现出深刻而生动的革命精神,这是他诗作的一大特点。毛泽东的诗作散发着个性化的魅力,比如他在《念奴娇·昆仑》词作中将初稿“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通过斟酌字句更好地体现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化一般为显豁,变俗言为妙语。在毛泽东的
期刊
演讲是语言的艺术。演讲者极尽能事,巧妙布置演讲的结构,渲染演讲的语言,体现真实的情感,给人带来深邃的思想。言语之间表现出思想美、文学美的艺术感觉,同时又具有鼓动性,激发听众的思想,唤起听众的感情,扣动听众的心弦。可以说,演讲者将语言作为工具,并借助语言将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他人,他人又受到情感的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并获得启迪与教育。由于演讲文稿具有这样的美学特征,能够发挥思想传播、启迪教育、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