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滇缅路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6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续梦滇缅路
  1942年,我随家人从缅甸仰光逃难回国后,上了几年学。1947年年末,命运使然,为了谋生,我在一家汽车营运商行谋到了一份“副驾驶”的工作。我跟随的这辆汽车恰好是跑滇缅公路的。就这样。我又一次走上了滇缅公路。
  “副驾驶”就是在正驾驶缺勤时补岗驾驶汽车。实际上就是跟在车上的一个打杂的勤杂工,行话叫“跟车的”,好听点叫“司机助手”。
  “加炭”?不太懂吧。当时中国公路上跑着的汽车大多是木炭汽车。木炭汽车的木炭炉用铁支架悬挂在驾驶室“副座”侧后的车厢旁。便于“副驾驶”随时照看管控。每天出车前两个小时,天还没亮,“助手”必须把前一天买好了堆在货厢里的木炭,扛到木炭炉的上方炉口加入到炉膛里,又在下方的炉门处用煤油、橡胶将炉子点燃;然后用手摇动装在炉子下方的手摇鼓风机,借助风力把炉内的木炭烧到八成旺盛,烧足了气。
  我是新手。上岗前一个星期去跟着另一位“老师傅(也是副的)”干活,把选炭、加炭、加水、点火、摇鼓风机、清理炉内过滤器等等活计学得“还勉强过得去”,师傅就同意我正式上岗了。
  昆明西站办公楼前的停车场上,停着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汽车。大多数是美国制造的。也见到大英帝国或德意志造的。还有一些好像是印度的。我读书时英语学的还可以,都能直接跟老外对话了。却看不懂那些像蚯蚓一般蠕动着的奇怪文字。办公楼外的公路右边有一块很大的标识牌:“滇缅公路,起点中国云南昆明,终点缅甸腊戍,全长1453公里,中国昆明至畹町,公路全长965公里”。牌下的公路边有一里程石碑:“0”。滇缅公路就是从此开始。
  我师傅姗姗来迟,坐上驾座。我赶忙给他沏了一口缸茶,毕恭毕敬地双手捧上。师傅接过去低头用嘴吹了吹茶水面上的浮茶。惬意地撮了一口。称赞:“好茶、好茶!”也不知道他是赞茶呢还是赞我服侍得好。
  “上车,出发。”听到师傅喊话,我一步跃上叶子板,跨进驾驶室,稳稳地坐在“副驾”座上,自我感觉良好,还挺神气的。
  从西站到碧鸡关。是沥青路面,我们虽然是木炭车,还算很好走,很快就上到碧鸡关了。一路很少有坡道,弯道也不多,早上烧的“气”还很充足、够用,我这个“助手”便无事可助。稳坐在“副座”上欣赏着车外的风光……安宁、草铺、安丰营、半边街、青龙哨等村镇转眼就过去了。冲上了羊老哨垭口。天地豁然开朗。天空蓝得透明。远山翠蓝。近山葱郁。四围的山下泼染着一层层淡青色的山岚。好看极了。
  滇缅公路从昆明出来,楚雄该算一个大站吧。不过公路不进城,只是从城边擦肩而过。我们在城边的小饭馆吃了一顿“晌午”(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了,所以不能算是中饭。只能叫“晌午”。)上天子庙坡了。“天子庙坡”海拔2750公尺。滇缅公路最高点。从坡顶能俯瞰到西南边的一座山头上,的确有一座佛寺般的红墙青瓦庙宇,听路边几位卖山货、水果的村民讲,那就是天子庙。
  伟哉云南驿
  下了天子庙坡,在“蚂蝗箐”里蹿过来穿过去。拐出“蚂蝗箐”口,眼界豁然开朗。一条公路一直铺向一马平川的坝子,远山、近山突然变小了,变矮了,天也高了,云也淡了。再往前走,就到了大理祥云县一处叫“云南驿”的镇子,公路从镇子的东北边绕过,公路边有两排房屋,大多是平房,铺子多是修车店,有少数食馆、小客栈。
  这里跟楚雄大不相同。空气中弥漫着的是汽油味、机油味和橡胶味。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数以万计的老百姓用锄头、镐头、铁锹、榔头、石夯、石碾,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用自己的汗水和血肉之躯,为“来华助战洋人”“美国航空志愿队(飞虎队)”在这里修筑了一个军用机场。这在世界修筑飞机场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壮举!
  “飞虎队”进驻云南驿机场后,从这里起降了近千次战机,击毁击伤日本飞机数百架。我们的木炭汽车经过云南驿时“飞虎队”早已改名为“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美国空军撤离云南驿时,留下了许多带不走的战争物资,其中就有汽油。
  因为奇货可居。价格一天三涨,有人就想这些汽油的点子了。人们想了许多办法,从机场留守仓库中倒买或是偷盗。甚或是监守自盗出来一些汽油,通过一些修车店的老板、伙计,流入黑市进行交易。我师傅跟一家修理店的老板捣鼓了好一阵子,然后让我拎了一个5加仑的油桶,从修车店的后房库里装了5加仑汽油,扛到车厢后面放稳妥,还盖上帆布遮挡住。我师傅说,到畹町,还有好几个大坡要上,有了这点汽油,放心了。
  云南驿,历史上叫过大云南,也叫过云南。记得我老父亲跟我聊他的往事时说。他在清朝末年赶马帮“走夷方(云南人称缅甸为‘夷方’)”时,从省城昆明出发。朝西走十多天的马道。就到了一个叫“大云南”的大站口,再拐朝南边,就进入摆夷、蛮荒地区了。因为这云南驿曾是老父亲赶马帮走过、住过的地方。在我感情上就留下了一些不易觉察到的印痕及亲和感。
  据我老父亲讲。云南驿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和最繁华的货物集散地。每天从云南驿经过的大小马帮不下二十帮,大马帮拥有三百多匹骡马,小马帮至少也有五、六匹马。他走夷方时,云南驿少说也有二十多家马店、堆栈(货仓旅馆)。马店、堆栈大多设在古驿道东西两头,便于接待东来西往、南来北去的客商马帮。古驿道上人欢马嘶,长街中间商铺林立生意兴隆,他们为过往马帮买卖、交易、储存、中转各路商品货物。大云南,是云南省内茶马古道上最最繁华热闹的大驿站、大站口。
  我老父亲跟的马帮是大马帮,每次“走夷方”来回经过云南驿时。都要在此驻扎上三五天。歇歇稍(休整),给骡马嚼点上好的饲料,再喂点有油水的腊肉、干巴;马脚子(赶马人)也能在此补充补充走得又累又乏的身子骨。赶马人也可以附带做点自己的小生意,拿些私房藏着的夷方小货品,比如摆夷的花挎包、成色较低的玉石手镯、镶宝石的戒指、较小的翡翠原石、夷方的烟草等等,摆个小摊,赚点蝇头小利。不过,有时也因域内外价格太悬殊。还能捞到一大笔外快……
  恍惚中,我似乎还幻见到一队马帮,锥锣声声,马蹄得得,在古道上艰辛行进。我老父亲瘦骨嶙峋、但却用很有力的手正牵着一头骡。前行在踩出了深深的马蹄窝的青石板古道上……   这一夜,我们歇脚大云南,师傅住在一家小旅舍,说是这小旅舍的老板手上好东西多,想跟他聊聊,看能不能淘出点什么宝贝来。
  这一夜,我守车。彻夜睁着双眼。未能成眠。迷糊过一阵阵,但却没有做梦。眼前老是我老父亲引马前行在深山老林里的古道上。耳畔若隐若现地响着悠然而渺远的声声锥锣……
  清华洞
  晒经坡
  从“蚂蝗箐”出来到“高家庄”,又经云南驿、过“前所”岔路口,穿过“晒经坡”,眼前一亮。一湖闪着骄阳的池水映入眼帘。这清澈的湖叫“青海”,再往前走就是“清华洞”。
  “清华洞”的北边不远处就是祥云县城。
  我怎么觉得这些地名有点耳熟?似乎在什么地方听过或看过?挖空心思。记忆屏幕上有点印象了:《西游记》,就是《西游记》嘛。是《西游记》唐僧西去取经、东回归唐经过的地方。高老庄和清华洞都有百变妖精呀。那“晒经坡”又是一回哪样事?
  传说中讲,唐僧和三位高徒从西天取经回来。经过“青海”边,突遇风雨雷电,一阵狂风把唐僧吹翻。唐僧连同他背着的背篓被大风刮到了青海滩上,背篓中的佛经全被海水雨水打湿了。唐僧一心一意保护佛经,急忙招呼三位高徒赶紧收拾经书。他们师徒四人手忙脚乱,终于将一本本、一页页湿漉漉的佛经晾晒到海边的小山坡上。师徒四人这才脱下袈裟佛袍,拧干了水,重新穿上,躺在山坡上懒洋洋地晒太阳。如今,“晒经坡”两边的坡埂上还见得到一层层、一叠叠如同书页般的彩色页岩呢。话说唐僧和他的三位高徒,太阳晒得十分舒坦,一身的筋骨都又酥又软,突然想起还要赶路,起身伸了个长长的懒腰,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唐玄奘却一时疏忽大意,忘了把经书收拾收拾放进背篓背回大唐长安,而是让这些佛教圣经一直晾晒在这荒坡上,晾晒了一千多年还不回来收拾!我都替他们着急,他们咋向大唐皇帝交待啊。
  其实,唐僧去身毒(印度)取经走的路是北方丝绸之路,回大唐帝国时除了有几回在大沙漠中迷路外,大体上也是原路折返。跟云南的南方丝绸之路相去何止万千里,连个飞边边都沾不上。
  血色岩定西岭
  上红岩坡了。红岩坡,滇缅公路上的又一著名陡坡,坡长12公里,弯急、坡陡。还好,我师傅准备了汽车的精粮——酒精和汽油。在上急坡陡坡时,由我充当加油泵,蹲在前叶子板上给化油器添加酒精,也就比较轻松地上完红岩坡了。师傅说了,汽油要用在更陡更急的坡上,省着点,能用木炭烧的“气”就决不请车子“喝酒”,能请车子喝了酒就能上,决不用汽油引爆内燃机!好一位战略家!这让我觉得要当一位能干的驾驶师傅也真不容易。
  红岩坡的最后一道高坡有点像“通天坡”。从下往上仰看,那高坡尽头便是蓝天白云。这给人两种幻觉。一是继续往前就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天堂了:二是冲出坡头必定要坠入山岩下的无底深渊进入地狱。前者是永生,后者是死亡,都是永远永远地离开人世间。我给车子倒着酒精上到坡头,倒不如我想像的那般要命那样危险,但也着实让我恐怖颤栗了一阵:坡头一个很急的急转弯。接下来就是一个70多度的极短、极陡的下坡路。接着又是一个拐急弯的涵洞,涵洞下的山涧惊涛激浪。冲击着箐涧两边的红岩石壁,浪涛一下子被染成血色;深涧里奔腾的涧流发出惊天动地的涛声,又溅出了万朵莹莹的血色水花。泛起一道道血色的彩虹……刚过了涵洞。一个回头弯跨过了深深的山箐。上一道陡坡。就才平稳地到达红岩坡上最高处的一处山村“后山村”面前。如果是坐在车上,当然感觉不到这条路的惊险,更不会觉得恐怖。而我,此时是蹲在剧烈震动着的前轮叶子板上。给正走在如此危险坡道上的车子加着“油”。车子在急弯险坡中摇摇晃晃地走着。我右手拿着酒精瓶子。还要掌握着给化油器均匀地加“油”,左手没有抓拿处。有时车子一颠簸,我会不由自主地去抓住前面的水箱盖,那水箱盖又太烫手,手本能地缩回来。身子反而更失去了平衡,在叶子板上前后左右地摇晃着,上不沾天下不落地,悬了!有多险啊。突然拐过弯来又遇到连续急弯下坡。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车子不能急刹,也刹不住。这种情况下急刹车是要翻车的,而又一时停不下来。那你就在叶子板上过生死关吧!命大,你大难不死,活着;命中该死该伤,你就认命吧。
  车过后山村,就到了下西坡的垭口了。我突然想起数年前我逃难回国经过这里时。好像见到山崖旁有一块石碑,上刻着“定西岭”三个大字。是在这里吗?垭口处一晃眼,还真有这块碑呢。
  记得《滇志》上有一篇很短的随笔《行定西岭即事》,上面写道“风尘莽白日,奔走无欢颜。青山抹马首,步步皆重关”,又说“石滑驱车苦,磴悬留足艰。”足见当时走这定西岭坡是非常艰辛,甚至有举步维艰的难处。文章上还说“路逢两三人,衣服尽斑斓,瘴疠眇天末,虎豹杂人间……”听听,你听听,那是多么荒凉、多么恐怖的地方啊。滇缅公路在这样荒野的地方修筑。也不知道要牺牲多少同胞?
  这巍巍大山的后山垭口,是当时从中原、蜀国、滇国进入滇西、大理的唯一通道。从云南驿出弥渡坝子。往西经白崖村就进入上红岩后山垭口的四十五里坡山路。坡道狭窄陡峭,山高林深,到处是“瘴疬眇天末,虎豹杂人间”,稍有闪失,人畜都要葬身虎口病魔或是悬崖深箐。陡坡有的路宽仅可容一马、一伕,有的坡坎太陡,牲口无法上去,常常要赶马人拼尽全力推着牲口的臀部才能勉强上去。可见这条红岩古道的凶险。
  过了凤仪县城了,也是从南城墙外擦肩而过。掠眼而过的低矮城墙和房屋。实在让人无法想到。这就是古赵州。赵州,以生产上等蚕丝而蜚声中外。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就是以赵州丝、锦城(成都)锦而得名的。两千三百年前,西汉出使西域的张骞在大夏(阿富汗)身毒(印度)集市上见到的上等丝绢就是赵州丝,锦缎就是锦城锦。
  车近下关。汽车要拉挂着3档,顶着从西边苍山垭口刮过来的七级大风才能前进!进到下关坝子。第一感觉就是风!第一印象也就是风!大风起兮,摧枯拉朽,所向披靡!这也应该是下关的性格。我喜欢这样的性格。
  重镇下关
  车进下关,迎面而来的还有一座约莫一丈多高的棱形纪念石柱。纪念柱矗立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下关汽车保养场”大门前的公路北边。柱顶上竖立着一条逼真的、插着双翅的汽车轮子。好像正在蓝天白云中飞翔的样子。柱座为园形,直径大约有一丈三、四,周围环流着一沟清悠悠的溪水。   在我们的车子准备进下关的时候。师傅说:“就在这里先洗洗车,整干净点。再把该加水的地方都加满,到下关街上水不好找。”
  停下车,路边的公路里程碑上刻着“412”。滇缅公路从昆明到下关已经走了八百里了。我们走了六天!还真是“八百里路云和月”啊!立在路边的一根三棱柱上三面都镌刻着同样的隶体字:“滇缅公路通车纪念碑”,落款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月××日立!”月日的文字在三棱碑的下方。被过往车辆溅起的泥水糊住,看不太清楚了。
  下关是滇缅公路上最重要的中心站口。当然。也是滇西物资集散中心。那时的下关还没有专门的停车场。我们的车就近停在公路边的一个小旅舍门口。这一路都停满了许多东来西去的各式各样的汽车。我师傅去小旅舍订下住的房间,我则在车上车下忙完了例行保养。
  师傅从旅舍走出来说:“小刘,今天到下关,辛苦了好几天啦,走,上街到“小桃园”去打牙祭,好好干一顿,犒劳犒劳你。”
  下关是重镇,那是从它的政治经济战略地位上来说。我当时并不明白。也不想去弄明白。这跟我有哪样关系嘛。从下关的街道市镇来说,充其量只能算做一个很小的乡镇。从我们停车的路上往西北方的苍山脚看。见山麓下有一座古老的城楼。沿着城楼城门的上下通道,两旁也有许多民居,大多是青瓦白墙的平房。我们要进城吃饭的下关并非这座城楼上下的古下关城,而是从公路往北边岔进去的新区——凤仪县下关特别区。
  “小桃园”是个饭馆,在滇缅公路上很有名气。老驾们路过下关都一定要在“小桃园”撮上一顿。我跟师傅岔进了到仁民街的土路,土路两边还没有房屋,只有些卖桔子的小摊子。到了一处丁字路口。见到朝东边去的路上有些农村的村舍:朝北边去的路上,两旁都有了一些商铺,商铺错落高矮、参差不齐。却又都是清一色的木结构两层瓦顶中式小楼房。面街的板壁窗户经历了天长日久的风吹雨淋,已经沾上了许多乌黑的霉斑痕迹。朝西的街叫振兴街。是一条比较热闹的街市,一眼望去还是低矮的两层小楼房,街面上有各行各业的商铺。为什么都是较矮的房屋?据说下关风太大。而且一年四季天天都是大风,房屋不能盖成高楼,高楼抗不住风。
  我和师傅再沿仁民街往北走了一小段路,就到“小桃园”了。这“小桃园”真是小得可怜:门口放着一只大木盆,盆中清凌凌的水里游着七、八尾一两斤重的鲤鱼。盆上面的墙上挂有一块生漆磨光的铮亮“水牌”。黑底白字写着“洱海活水煮洱海活鱼”,好生动活泼的广告词哟。门面就是敞开的厨房,栏柜上堆满了各种还没有加工的菜肴、肉类、锅瓢碗盏、油盐酱醋,一应俱全;靠门面一边放置着小锅小灶小火炭炉子。两三位大厨师正在小炒、煮焖、炖脍、煎炸,满屋浓香,热气腾腾。栏柜外留出一条通道。可上到二楼的“雅座”。可进到内院的花园。店伙计将我们让进内院。内院倒还雅致,几张涮洗得很洁净的原木白桌子。几把陈旧却很结实的椅子。随意伴着几盆正含苞欲放的茶花。散发出一阵阵淡而又淡、却是既有沁人心脾的雅阁温馨,又有山野里百草清香的情趣。我环顾四周,就是没有桃花。怎么能叫“小桃园”呢?
  我问“小桃园”的伙计,这间“小桃园”从何而来?他说,他们老板是下江(安徽、江苏、浙江)人,抗日战争时从江浙逃难来到昆明。后来昆明生意不好做了。听说下关是一个大码头。滇缅公路通车后。来往客商很多。就举家搬到下关开了这个小店。又说这老板的脑子灵光,见到洱海船家烧“酸辣鱼”吃,他向船家讨吃了一点,那好客的船家却舀了一海碗给他。他越吃越觉得太好吃,又再要吃了小半碗,谢过船家后回到下关。这老板就天天琢磨着:来光顾他饭店的客商多是外地人。吃不惯酸辣鱼。看看能不能不放或少放点酸辣佐料。又加一些既能除去鱼腥味。又能提高鲜鱼鲜味的佐料。比如海鲜、山珍、火腿、豆腐、花椒、胡椒、香菜等等,琢磨来琢磨去,加这样减那样。也不知失败了多少回,有时还要给顾客赔偿,也赔了好些钱。老板不灰心。最后整出了个“砂锅鱼”。一炮走红。生意兴隆啊,从此发了。“小桃园”叫响了滇西,叫响了滇缅公路。伙计绕山绕水讲了半天,还是没有回答我:这个小饭馆里里外外都没有桃树桃花,怎么能叫“小桃园”?
  吃完饭,师傅微醉地说,小刘,全世界都只有徒弟请师傅喝酒的事。哪见过师傅请徒弟吃饭?我很不情愿地掏出瘪瘪的钱包来。拿出全部财产:两块“袁大头”银元付了帐。我早就晓得,你“犒劳犒劳”我是虚情假意,要我犒劳犒劳你才是实情。
  吃晚饭,我师傅在回路上说,他第二天在下关有点私事要办,车子不走了,歇一天,后天再走。
  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我正累得要命,休息一天,难得呀!
  看来一条滇缅公路,不仅帮助了抗日战争。还成就了一个商埠,一个码头,一个城镇。据说,古时候老下关老城楼下只有一道“黑龙桥”通着一条茶马古道上的“西大街”。仁民街、振兴街、正阳街等商业街道,都是滇缅公路修通后逐渐繁荣起来的。
  正好趁着这一天休息去看看这条古老的西大街。
  问了几位老下关的居民,才找到西大街。在西大街东口的一道残墙断壁的墙根脚下。见到一块高约五尺宽约三尺的青岗石碑。碑上“西大街”三个隶书大字赫然夺目。碑很陈旧,但字迹清晰,看来是有人常常打理着的。大石碑下又有一方不起眼的长方小石碑,好像是砂石的。有些褐红色,字迹有点糗糊。我蹲下身去,用手袖揩擦了几下,字迹渐显。上方横刻着:“指路碑”下方竖着刻:“东至赵州三十里南至蒙舍一百××里西至漾泌七十×里北至叶榆三十里”。从地名上看必定是老而又老的古碑了。也看出这西大街的确是一条四通八达的大街。作为一条大街,作为一条四通八达的大街街口,应该是古下关的中心了。
  在街口往北几十步处,见有一四方形的街。四边都是两层木结构中式楼房,一律青瓦顶、松木板隔墙。镂刻的木门木窗。每边楼房的第一层设有三、五间内外通透的商铺。四方街的中间围成了见方约二十来丈的“街坊”。好像是为了赶街天让来赶街的村民山民摆摊歇脚的地方。四方街的每个边角都留有出入街的通道,四个边一合,成了“四方街”。在云南的许多古城古镇都有这样的“四方街”;“四方街”又毫无例外地是这座古城、古镇的中心。我进四方街转了转,大多商铺是卖本地土特产的,卖马具绳索、驮子、草鞋的,也有卖皮具、陶瓷的,还有卖点小杂货、什么针头线脑的日用品的。我买了一两下关沱茶就离开了。   出了四方街,漫步西大街。街道很窄,只有五、六尺宽的样子。大马帮通过绰绰有余。在只有马帮的时代,叫大街也是名副其实。但汽车是绝对开不过去的,说是“大街”还真有些夸张了。西大街很长。也许是街道有些弯曲。在东口还见不到西边的尽头。走进西大街,两边的房屋大多是本地“民家人”那种民居大院的建筑:大门都有门头装饰,进门的门头上都有粉底黑字、用楷书写着“××庐”“××第”“×××堆栈”或“××旅舍”的门头框牌。堆栈旅舍的大院都很大很深。可以叫做深宅大院:进得大门,过了门厅就是由两边耳房连续着的几个四合院,院子里有茶馆,有酒楼、饭馆,有客房,有货栈,最后一个院子还有马厩、饮马水槽,有的甚至还设有医治骡马伤病的牲畜医院呢。在西大街这些大院之间,杂列着不少木板平房商铺,有卖土杂、皮具的,有卖茶叶、藏药的,还有卖麂皮衣、麂皮鞋的;间或有几家卖本地特色菜肴的小馆子。沿街还有不少卖什么喜洲粑粑、鹤庆米糕的,现做现卖,现蒸热卖,摊前围着许多顾客,生意十分火红。西大街的确是老下关的老街。连新下关的仁民街、振兴街、正阳街都没有这条产生于南诏时期的老西大街繁荣昌盛。
  西大街的大院,有的还是一些机关单位的办公室。比如我在西大街中段南侧的两座大院巍峨的大门口,就见到挂着大机关的匾牌。一块长约一丈宽约两尺的挂匾上。白底红字。上书压缩成扁体的宋字:“国民政府茶叶专卖局重庆茶叶检验处下关检验组”(中国烟酒糖茶盐自古以来就是由政府严格控制专卖的,新中国成立后也属专卖物资,改革开放后逐步放开了酒糖茶,烟盐仍是有限制放开的专卖。)这块匾牌的开头大得吓死人:“国民政府”,我的妈呀,那是中央政府啊。落到最后却只是一个小小的“组”了。而且是个做技术工作的“组”,这叫做“虎头蛇尾”。不觉得好笑么?另一块是“云南省政府滇缅公路下关永平段修筑指挥部”,颜体楷书,力透匾背。这块匾牌比之于前者,可谓小巫见大巫了。开头只是省政府,比“国民政府”小了许多。落尾又只是修筑一条公路中一小段的指挥部。比那个“组”大了点,也大不了多少。可是,他们办的事,前者只是检验下关的茶叶合不合“法”,是私茶还是公茶,只是一桩小事;后者却是惊天动地,铺筑了一条为正义,为人类,为中国到达光荣,到达胜利的金光大道!是一桩大事,天大的事!当然,滇缅公路早就通车了。连“史迪威公路”也早通车了。这里留下的是一段历史的痕迹,是先行者走过道路的痕迹。但这也让我感到十分惊讶和震撼,“运筹帷幄之中。决战千里之外”修筑这举世震惊的滇缅公路中最最危险一段的首脑部门。竟是在这藏匿于下关一隅、不太起眼的西大街!西大街不得了。了不得呀!
  入夜,我守车。暗蓝的天上挂着又大又园的月亮,稀稀疏疏星星在天边眨着眼睛。下关的天好像特别特别地清澈,特别特别地广阔深邃。车外只有下关风狂野的呼啸。风声太大,帆布车篷被吹得“啪嗒啪嗒”作响。我怕风太大木炭炉走火,就随时要照看炉子,那一夜根本就没有睡好。
  峡谷电厂
  这下关的天说变就变。昨晚还是蓝蓝的天。弯弯的月,第二日早晨就是潆潆的天,细细的雨、呼啸的风。
  不一会,狂乱了好久的风雨居然歇了。停了。好生稀奇哟!
  做完了开车前的一切准备,就等着师傅来了。今早的准备我特别细心,因为今天要下西洱河大峡谷,要上漾濞坡,路很难走。
  一出发就遇上了上天生桥山口的陡坡。坡不长。因为下了雨,路面有些湿滑,木炭汽车上坡就显得非常吃力。我还是有备无患,跳下车准备塞三角木。跟着车走了一小段路,从山口刮过来的风渐渐大起来。风在山口悬崖上打起了尖厉的呼哨。有点像狼嚎。还有点如鬼叫。虽然我没有听见过鬼叫,我的心还是紧缩成了一团。抬头仰望悬崖上的天空,一团团、一堵堵乌云卷腾着、翻滚着,张牙舞爪地撕扯着山岩、孤树、野草、葛藤……我的心更是阵阵发紧。车子“突”了一下,再“突”了一下,我赶紧塞上三角木,坡还有十来步才上完。车停了,就停在公路旁的江崖边上,百丈崖下,江水滔滔,惊涛破石,汹涌澎湃。如海啸般的涌过“天生桥”下。不行,太危险了。师傅也发现这车停得不是地方,他重新启动,猛踩了几脚油门,加力一挺,到山顶平坦处把车停稳。
  师傅下车来,我跟着师傅围着车子转了一转,查看一下车况。好像没有什么异常。师傅拿出一包香烟。直接用他那厚厚的嘴唇。从香烟包口上叼出一支烟卷儿。又把香烟包朝我面前一递。意思是让我也来上一支。我摆摆手,又摇摇头,示意我不会。师傅摸出火柴。接连擦了好几根,都被山风吹灭了,有几根根本就擦不着。师傅上驾驶室,擦火柴,点着烟,非常惬意地吸了几大口。又舒坦地喷云吐雾……
  我戴着一顶磨破了边的小篾帽,倚在前保险杠上歇气。无意问瞧见天生桥西边大峡谷里有一道不大的水坝,从天生桥下涌出的江水都扑向这一水坝,越过坝头,形成一道靓丽无比的瀑布。水坝的下方砌成了圆凹形。瀑布到此又向上涌起。溅起无数水花。形成了一道又一道彩虹。衬着背后的山崖峡谷。美极了!
  在这西洱河大峡谷中的水坝。是下关士绅与云南耀龙电力公司合作在这里修建的小水电站。全称叫云南耀龙电力公司下关玉龙水电厂。耀龙飞天。玉龙戏水。从天上地下取来了给人光明和希望的电力。
  水电厂1945年11月动工,次年2月竣工发电,装机容量400千瓦。四个月的工期完成一个水电厂,并立即发电和供电,这种施工速度与水平,恐怕也算得是空前绝后了吧!下关从此破天荒的有了电力,有了电灯。这在当时的中国,一个连县都不是的小镇有了电力、电灯。也是一件十分稀奇的好事!
  那道无比靓丽的水坝就是为这水电站拦水发电而筑的。它的瀑布时时刻刻飞溅出万丈彩虹,生发出四季永不凋谢的万朵洁白的梅花。下关大理人就把它叫做“不谢梅”。并且把它列为下关八景之一呢。
  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不谢梅”。车子就在西洱河大峡谷里盘旋下行。越往下走峡谷越深,河水越急,尤其在峡谷转弯处,或是江中突然冒出一块顽石。江河之水突然受阻,抑制不住无端的忿怒和激昂,冲撞着,咆哮着,奋不顾身地向乱岩顽石砸将过去。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这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多么坚定的决心啊。我想,在人生之旅的途中,也一定会有绕不过去的坎。甚至会有不可避免的生与死的决择。如果没有这种如江河之涛的毅力和决心,你是冲不过去的。如果那样,前进就不属于你。成功不属于你,生命也不属于你……其实这只是我的胡思乱想而已。有时车子已经下到大峡谷谷底。往上仰望。天在高山悬崖间只有一条缝了,这就是“一线天”了。我才真的发现,亲身体验到“不入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走着走着。在大峡谷深处来了个急弯,越过一道淹没在江水中的“桥”(其实没有桥。只是一处涵洞,或靠江边的路,被江水淹没了),面前竖起一条通天的公路。这就又苦了我,必须马上跳下车去,随时准备着朝后轮子下垫三角木。如此走走垫垫,垫垫走走,攀上了高坡。
  在山上左转右环,很快又落到谷底,可能是真的谷底最深处了:从东边汹涌下来的西洱河。从西北边倾泻而至的漾濞江到这里会合。这里叫“大合江”。大合江从这里打了个拐,朝西南方奔流而去,滇缅公路从这里朝西逆漾濞江而上。这里该是西大街口指路碑上“西至漾泌七十×里”的最后一段路吧。
  从天生桥下到大合江。很少有平直的路。少部分路是迂回着上下高坡。大多是在西洱河大峡谷中沿着奔腾咆哮的江水。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地迂回前进,路太难走了。二十来公里的下坡路,我们竟然走了一个多钟头!后来我查过资料。从天生桥到大合江,西洱河流程大约是二十三、四公里,但落差却有近700公尺!这种短距离内有如此大的落差。也是江河落差的世界之最。是最深最陡的大峡谷!我想像不出。当年设计滇缅公路线路时。设计师们是哪根筋拧了。偏偏选择了这么一条艰险重重,险象环生的线路?给后来的汽车驾驶员找来多少麻烦?
  漾濞高坡
  在枯水季节。漾濞江水不大。静静地在红土地上流淌着,车子缓慢地过了漾濞江铁索拉桥。就上到河西村了。前面就是漾濞坡,在我的印象上,这是一座大山连接着一座大山,又高又长的大坡。在河西村必须认真检查一番车况:前桥、后桥、转向结,离合器、轮胎、刹车、刹车油、机油等等,还要加炭、加水,摇木炭炉,把“气”烧好烧足。做完这一切,已经快到中午了。
  “吃饭吧。再不吃,前面只能上完漾濞坡翻过山去,到黄连铺才有饭馆了。如果在路上出点事,耽搁了,今天这顿饭就只能饿着了。”谢谢师傅的英明决定。
  这顿饭太好吃了,比“小桃园”的好吃多了。连饭后那一碗茶水都非常地温润、暖心。也许是正好肚子饿着?也许是符合自己的口味?说肚子有点饿是真的,说口味符合有点勉强,因为此村是回族村,卖的是牛菜,我还不太习惯呢。茶水嘛,倒真的很温馨,润入心田肺腑。或许是此地山青水秀?山好水好茶饭自然也就好?
  漾濞坡上了一半,回头俯瞰山下,那座与我未曾谋面的漾濞县城静静地躺在四围的山峦中间。有如一颗耀眼的翡翠镶嵌在翠屏的中央,光彩夺目,人见人爱。我还真没有见识过如此安宁,如此美丽,如此玲珑的县城呢。
  走着走着,天有些变了,山上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滇西高原的雨是说来就来,几乎没有什么“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征兆。而且下得有如老天通了个大洞,没完没了。说停,也没有什么预告,停了就停了,雨过天晴,太阳辣得叮人。
  因为大雨倾盆,车况路况都变得非常恶劣。车况好一些的还勉可以走走。车况不太好的就不敢朝前走了,裹足不前,停在路边等等再说。这样一来,上下的汽车就拥堵起来。连车况好的也无法开动。气急败坏的老驾们又在互相指责对骂,骂得太难听了。什么脏话都从嘴里泼出来,他们的嘴太脏太脏,连我这个毛头小伙子听了都一阵阵脸上发烧,连眼皮都羞得不敢抬抬。但是骂归骂,谁也没有本事在这下着大雨的高坡上疏导交通。不是因为雨大,是因为汽车涌堵得无寸土可进退。进退维谷啊。
  我们的车子已经上到离漾濞坡坡头不远的一个斜坡弯道上。前面停着三十多辆上坡车。再朝前就是堵着公路、横七竖八的车子。我师傅让我下车去找几块大点的石头把车子的后轮塞住。以免车子后滑。而后师傅和我就上到汽车涌堵的坡头去看看堵成哪样情况。
  坡头上有一块比较平的场地。场地上横七竖八都是等着要下坡的汽车。我问了几位我的同行,才知道是一辆汽油货车为了省一点油。下坡时把档位放在空档上往下溜。那时雨越下越大,路又滑。车子在空档上越溜越快,老驾急了,打几次火都打不着。眼看就要冲下岩子去,就手刹脚刹一起,来了个急刹车,同时在停火情况下,把牌档硬卡到1档位上。车是刹停了,整辆车子便横搁在公路中间,把公路给堵住了。要命的是,车子发动机被没有燃烧的汽油“呛”死了,加上离合器卡拉子片在老驾硬卡档时打烂了,车子再也发动不起来,而且谁也不敢去发动。因为一点火,整个车子就可能爆炸!
  就这样,停了两个多钟头,上下的汽车越来越多。都想先走。都朝前挤。就挤成现在这个烂摊子了,大家都无可奈何。
  我师傅站在雨中沉默了半天,自言自语地说:“骂来骂去有个毬用,路照堵。关键还是那张横在路中间的车要腾出路来。”
  师傅走到那辆横亘的车旁。跟蹲在车头前的老驾说了几句什么,那老驾点点头,让他的助手和我一起去到车旁帮忙。两位师傅先把油箱下的油管拧开,把两个油箱的汽油全部放完:又打开引擎盖。拧开化油器下的油管,放掉化油器上下油管和油杯里的汽油。然后又非常小心地撤掉蓄电池的搭铁。两位师傅上上下下把可能引起火花或电弧的地方都查了个遍,确认无遗漏处了,便吩咐我提着三角木负责后面的轮胎回滑。叫另外那位助手也拎着三角木负责前轮子的塞垫。我师傅又大声呼叫大家都来帮把手,把横着的车子慢慢挪开。一声呼唤。众人响应。几十个人冒雨走拢来等着我师傅指挥。这时,那位老驾有点犯愁,犹犹豫豫地不上他的驾驶室。我师傅催他,他悄声向我师傅耳语,他心悸,脚软,恐怕不能……我师傅点点头,自己登上了那辆车的驾驶室,打着方向,让大家慢慢朝前推车。车子挪动了一尺多:又让大家朝后慢慢推,车子朝后又挪动了两尺来往。我和我的同行在车前车后危险的地方飞快地塞进三角木。每次来回,车子前后挪出了一点不大的地面。左右挪开了半尺的方向。如此折腾了半个多钟头,终于把这横在路上的车子挪顺了。
  我师傅跨下车来,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称赞。而此时人人都淋成了水秧鸡,不,是泥秧鸡了。
  上面的下坡车堵得太多。让下坡车先走。才能疏通道路。下坡车缓慢地下去了。此时又来了一件预想不到的事:离坡头大约一公里的公路边岩面。因为雨水冲刷和浸泡。塌方了!   塌方的泥石砂土把公路边上的排水沟填满,道沟阻死,洪水卷着倾盆雨水直冲公路。这段路基立即被冲垮了。路被隔断不说,再不抢修这段路基。公路还要继续垮塌!所有的车子突然陷入危险境地!此时又不见出来巡路的道班。最近的道班房也在山下,离此地至少也有十七、八公里,滇缅公路上除了县上的“公路养护段”有专用电话线外。路上是无法通知道班房的。
  还是我师傅厉害。他提出让大家把随车的铁铲、铁锹,或者别的能刨土的工具都拿来,一起动手把排水沟先挖通……又有的师傅和助手把随车带着的蒲席包、蔗布包、木板等都搬下来准备垫在塌陷的路上。所有的人都奋不顾身,顶着倾盆大雨,抢修着塌陷的公路。正在忙着,一辆胶轮大马车在风风雨雨中从坡下奔来。到了公路塌方处。马车上七、八位年轻伙子操着工具跳到泥水里。三下五除二,把排水沟疏通了。又一阵忙碌,把塌陷的路也垫好了。
  大功告成,所有的人拍掌欢呼。老天也好像知人知心,雨停了,山口处现出一道夕阳的金辉。
  太平铺不太平
  好不容易。坡头上的车子才慢慢地下来。又拉着高速档飞快地冲过那段才修复的塌方公路。每过去一辆车子,大家都拍掌欢送。也不知道下来多少车子,至少也有六、七十辆吧。让过下坡车,到上坡车上去了。上坡车更紧张,因为上坡车速本来就慢,过这段路时,又怕熄火,重车压在才垫好的路面上,如果路再次塌陷就有车翻人亡的危险了。所以。每辆车上去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提心吊胆地瞧着车子缓缓通过软软的路面,过去一辆,心落一截,又总落不到实处。
  轮到我们的木炭车上了。师傅让我拿着一瓶(酒瓶)在云南驿分(买)来的汽油,蹲在叶子板上,给木炭车化油器加油。我和师傅都怕用“气”开车会“马失前蹄”,关键时候熄火,那就抓瞎了。汽油太好使了,比酒精还来力。车子一发动,那发动机的声音均衡、和谐,一点杂音都没有,有点像在唱着一首抒情歌,好听极了。师傅挂上1档,放开离合器。加大油门。车子发出雄狮般的怒吼。轮子紧紧地巴着路面,稳稳地朝坡上开去。我们终于上到了坡头。师傅停下车来,我把所有该收拾、整理的地方整好。
  “成功了!”师傅大喊一声。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意。
  我如释重负一般赶紧坐到“副”座上。师傅轻松地驾着车子,下坡了心情一路舒畅。这是太平铺——黄连铺坡。
  在“太平铺”一家小饭店吃了一顿十分爽口的饭,原来端上桌来的菜肴都是野味山珍。店主人是一位三十多岁的本地彝族汉子。开小馆子前他是“撵山匠(山民对猎人的称呼)”,开了小馆子后也还隔三差五地去撵山,弄点山珍野味卖给顾客,挣点小钱。
  我问他:“野物多吗?”
  他自豪地回答:“这里山高林密。莫说这些山雉野鸡到处都是。就是麂子野猪晚上都会进村上门来做客的。还有深山老林里的豺狼虎豹,马鹿、黑熊撵山时也常遇到的。山太大,太平铺、黄连铺这团转的山,方圆几百里,哪样野物都有。”
  汉子很健谈,他说在从前,十年前嘛,这条滇缅路还没有修的时候。他跟他阿爸去撵山。见过一种脸面像马脸样的马熊。说起那时修筑这条公路,他先是有点兴奋,沉默了一会儿后说,修这条路苦啊!太苦啦!工具,就连箩筐、撮箕、扁担,还有口粮都要自己带来,没有工钱,开工时每天得吃两顿开水泡包谷面,肚子吃得胀胀的,但就是吃不饱。连天连夜地干活。身子本来就不好。又吃不饱。睡觉没得工棚。露天下盖一张席子当棉被。山上太冷。又冷又饿,咋个睡得着?山里瘴气又大,怪病也多,病倒病死的人都数不清。还有工友被砸死、砸伤。砸断手脚的,砸断腰杆的,缺医少药,自己找点草药包包,好了就继续干活,医不好就等死。死了的人四块薄板一钉,山边埋了。到后来,死的人多了,连薄板也来不及砍。死了就一帘草席一裹,就地埋了。惨啊,太惨了。到后来连先人的坟墓在哪里,亲人都无法找到了。唉!——”他一声长长的叹息,七尺汉子眼眶里的泪水打着转转……我不敢再往下问了,我的眼眶也湿了。
  太平铺不太平。太不平啦!这条崎岖不平的漫长公路是用我同胞的血肉和生命铺筑出来的啊。
  无眠的漫漫长夜,我长夜无眠!
  钢铁功果桥
  下了大栗树长坡。公路飘落到了澜沧江边,顺江吹过来的风。蒸腾着又潮湿又闷热的气息。不一会儿,满身满脸都沾了一层抹不掉揩不去的汗水。公路顺江蜿蜒前进。偶尔会拐进一道浅浅的箐湾里绕一转又出来,有点像人走在炎热大路上太热太烦燥,找条林荫小道绕一转,降降火凉爽一番。我觉得这些小箐小湾真好。还真能起到了这样养身疗心的功能呢。
  到功果桥了。两边桥头前都停着各式各样的卡车等待着过桥。我下车先忙着我的事,检查车况。拎着铁桶去江边提水来加水。这江水好生清澈,清悠悠的,是从西藏喜马拉雅大雪山上淌下来的雪水啊!我忍不住双手捧了一捧水,喂到唇边,一口气喝尽,又凉又甜,透心的凉、透心的甜!世界上最高山上的雪水。澜沧江的水。母亲河的水啊。真是有如琼浆玉液,有如母亲的乳汁,甜嘴蜜心,爽心爽肺,回味无穷。哦,快些,加完水还要加炭,摇炉子,事情多着呢。
  等车过桥。真是要有百分的耐心。老半天了才从江那边过来十多辆。对面守桥卫兵摇着红旗,示意上边的车停止过桥。守桥卫兵同时挥着绿旗放行我们下边的车辆。
  我前后看看等待过桥的车辆,恐怕再有两轮才轮得到我们。趁空,我走到桥边去看看我逃难回国时曾经过的功果桥。刚走到桥头堡前大约三十公尺的地方。另外两个守桥卫兵就来干涉了。不让我再朝前走半步。
  我站在桥头堡前,抬眼仰望,啊,那桥头的钢架上弹痕累累。有好几处还嵌夹着炸弹的碎片。向世人显示着这座钢铁的功果桥曾经身经百战,伤痕累累,但仍坚强地屹立在澜沧江上。用自己的钢铁身躯,让成千上万辆载着无数援华战略物资的汽车趟过。让亿万条抗日战争的手臂和铁拳高高举起,击碎了东方恶魔“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
  滇缅公路在1939年通车后不久,功果桥就多次遭到日本飞机的狂轰烂炸。日本飞机从首次空袭到1941年2月,空袭十多次,出动飞机两百四十多架次,投掷炸弹四、五百吨,妄图切断这条国际大通道。这条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交通大动脉。但是每炸坏一次,都在次日或数日后,由数十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几千名民工组成的“功果桥工队”冒着机枪、炸弹的袭击,冒着生命的危险,连天昼夜的抢修通车,保证了无数的抗战物资顺利运送到昆明、重庆,保证了正义事业的胜利。其中有一次最最严重的轰炸。三十多分钟的空袭。日机轮番投弹就达到三十多吨。平均每分钟投弹一吨多,不仅将功果桥炸断,炸毁了东岸的桥头堡,而且将功果桥上方约一公里处作为备用的昌淦桥也炸坏,滇缅公路因此一度中断。驻守在桥头的“功果桥桥工队”一千多人立即进入抢险工程。一部分桥工民工先将几十条民用渡船用钢索串成一排,横跨在汹涌澎湃的江面上,又在成串的船面上铺垫上木枋木板。搭构成了一座临时浮桥。让两岸的汽车立即在浮桥上通过。与此同时,桥工队的工人们在大批民工协同下,万众一心,奋不顾身。冒着未散的硝烟。在汹涌着牛肚子漩涡滚滚江水中。在毁坏了的钢桥钢架上,夜以继日,仅仅用了三天三夜。就完全修复了功果桥,完全恢复了中断的滇缅公路。
  轮到我们的车子过桥了。我赶紧收回我的眼目光。收回我放野马一般轻松的思绪,跨上刚刚起步的车子叶子板上。
  “你小子愣在桥头想些什么?不想走啦?”师傅有点生气,我只是傻笑。
  讲不完的故事
  过了桥,上了瓦窑坡,我们就离开大理进入到保山地界了,过保山,进德宏。到了畹町,卸了货,我漫步到畹町桥边。桥下的畹町河静静地流淌着。桥头中国方的公路碑上刻着里程“965”。
  滇缅公路中国段总共有965公里。长啊,漫漫长路穿越过多少大山大江。这在全世界的公路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知道,从大风大浪里走过来的滇缅公路。从风风雨雨中走过来的滇缅公路。从血与火的冶炼中走过来的滇缅公路,它的每一寸每一尺每一里……都藏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故事。也有说不尽的人间传奇,讲不完的沁人心脾、感人肺腑的悲欢离合……滇缅公路,有着我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其他文献
父亲的手,非常软和,不像手艺人的手。  每逢三月街,父亲大大的手,总是紧紧握着我小小的手去赶街。父亲的手,牵出我的是梦魂萦绕的童年。有时像一条涓涓细流的小溪。而有时又像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一直伴随我的人生的脚步。  童年的记忆中,父亲身着白衬衣,黑领褂,神采奕奕地在三月街上走着。他跨一步,我需要走两步。三月街上的人很多,五颜六色、四海汇集。父亲总是紧紧牵住我的手,生怕我走散了。  通往点苍山中和峰
期刊
对于大理,我印象里有太多的古老与繁华。一直觉得下关的风很劲很烈:上关的花很香很艳:苍山的雪很美柔很白;洱海的月很软很柔。  阳春三月。伴随着明媚的阳光。春天向我们走来。风花雪月迷了所有驻足大理的男男女女,纵然再刚烈的性子也被大理的不尽缱绻化为绕指柔软。于是,我每一年都会与美丽的春天在大理的苍山脚下有个约会——赶一趟三月街。  与三月街的相识。源于1984年的那一次演出。那一年,我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
期刊
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即便不做买卖,也要去赶三月街,不然,就会若有所失。  现在,交通便捷,人们去赶三月街,已经很方便了,坐农村客运班线车、公交车、打的、开私家车,可供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多。网络上、报纸上、电视上,手机里,都可以看到有关三月街的消息、图片,即便真的去不了三月街场,也可以“卧游”、“神游”三月街。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赶一回三月街并不容易,特别是我们这些离大理古城有一百多公
期刊
记忆中大理的雪,她只会在冬季苍山的屋脊上堆得满满的。  苍山与洱海间飘渺着的朦胧雾纱、古意盎然的民居、田园、蓝天、白云、碧波、帆影、黛瓦、矮墙、绿柳、繁花……全然剔透着一派水墨丹青的韵味。  闻着远古的飘烟,犁铧翻动出高原红土的芳香。  当下关的风把大理冬的萧条赶远,迷人的时节终于不再沉默,迈着轻盈的步伐赶到这片诞生过王者的福地,装扮苍山脚下春意勃发的山野和古老的集市。  春的到来。给世间万物带来
期刊
关于三月街的记忆。始于一条青石铺成的小路。沿着古老的小路,踏着晶莹的露水去赶街,这已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小路位于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北边的龙尾关。它的年纪可以从磨得发亮的石板和石板上的马蹄印看得出来。路上遇到的一切无不与三月有关:清澈的溪流是三月的溪流。它是苍山经过一冬的雪封冰冻后化出来的。清冽度与其它季节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一幢幢石头房子是三月的石房子。在明亮的阳光中发出三月柔软的光辉:一垅垅田野
期刊
记忆给人的感觉是遥远而亲切的。陌生而又熟悉的,它会让我们五味杂陈,温馨感动。  三月街。一直以来。都是大理人心中的一个情节。我的老家在大理古城,因而对三月街的情感,要更为深切一些。  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事,电影《五朵金花》在大理拍摄,为拍摄各族群众赶三月街的热闹场面。有关部门在大理北门外搭建了三月街的场景,我的父亲被学校组织参与拍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或许是因为为人师表的原因,平时就很
期刊
海男,原名苏丽华,出生于一九六二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云南省永胜县开始诗歌、小说、散文创作。三十多年来,一直固守着云南边疆,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作品曾在海内外有多篇翻译和结集出版,曾获2005年《诗刊》新时期十大女诗人奖,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第六届(2010—2013)鲁迅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集《坦言》、《县城》、《蝴蝶是怎样成为标本的》、《妖娆罪》、《热带时间》、
期刊
在中国。很多神话传说被选入中小学教材,其中大部分可列入童话的范畴。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那些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中国童话,比如《一幅壮锦》、《神笔马良》等。不过,最不能忘记的却是西方童话,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虽然时隔几十年。故事情节依依历历在目。扯到这些,其实是要说说一位童话作家和她的作品《汤圆王子童话集》,作者是一名地道的大理白族人,童话集的封面
期刊
绿海深深  在来到这个地方之前,我从未想到我会爱上这里。普洱。  从家乡大理州漾濞县出发。沿着绵延上百公里的山脉,汽车一直在山中跌宕穿行。看着车窗外转瞬即逝的风景,我的心情渐渐低靡。朋友却在此时发来短信:“我已到达海南,一切都好。勿挂!”我微笑,然后删除了短信。  海南,这个支撑着我度过高三炼狱的梦想。此时只能是一个更加遥远的梦了。而我此时将要去向的,是这崇山峻岭后一座未知的,我并不期待的城市。对
期刊
静默  只是海的岬角  或者在竹林里与节气光影交谈  更多是用呼吸和对视  这是奢侈的  爱可以疗伤。如果你相信  远离的背影回到家乡  回到内心。像一孔笛  有着内心的炫音  相信我。带着蝴蝶和花草  来到今天早晨  露珠也会明亮。一根根竹竿  为你弯曲下幸福的倒影  每天  纸页上有没有乡村歌谣  晒出的心情是昨天的一滴  那些遗留的必将记忆  就像一朵花离开春天换回果实  光线穿过我们的困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