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上去,子路并不像读书人,粗犷,勇猛,耿直,独异。这样的性格早就给他拉开了悲剧的序幕。不过,孔子却不以貌取人,与子路相遇的第一眼,就看上了子路的内涵,认定他将是礼教的发展者。果然,子路跟随孔子在游学的漫道中,颇现悟性,孔子一点拨,他就心领神会,肚子里也就盛了许多的文化。于是,子路成为了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超过了孔子的预期,名扬四海。长江流域也留下过他与孔子游学的足迹。
人一有名,多少有点自负。子路也是这样。加上,他又有鲁莽的前科,曾给人打抱不平,勇力挥拳。这就令孔子有点担心,唯恐子路犯事,丧失了礼学神圣的脸面。于是,孔子隔三差五就把子路叫到身边,给他开“小灶”,教导子路说,“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必乱大伦”。告诫子路事以信立,人以仁成,时时处处应该克己复礼,不失原则。大丈夫为人做事,当以仁为本,舍生以取义。
子路有个冲动的脾气,对孔子却唯唯诺诺,脸上完全是敬重的表情。据传,子路与孔子的年龄差大约九岁。但,孔子是老师,老师如父。作为礼学的代表,子路率先垂范,以礼待师,也是听从内心的召唤,不可能装模作样。
谁也没有想到,子路会死于礼教。
《左传·哀公十五年》是这样记载子路之死的:卫国有个太子叫蒯聩。他父亲卫灵公养了个宠妾名叫“南子”。这可是个倾城倾国的大美女。南子的临床经验十分了得,胃口重,被卫灵公圈养,还觉得寂寞,便包养了一个小男生。后来国民都知道,唯有卫灵公或是被蒙在鼓里。身为儿子,蒯聩眼见南子不守妇道,给父亲戴了一顶绿帽,怒发冲冠,一心想杀了南子,给父亲报仇。但是,这次刺杀行动却失败了。于是,他只能出亡。
出亡之后,卫国形势一直是箭在弦上。有一天,蒯聩感觉到身在异域的政治流浪十分窘迫,便回到了他的故乡卫国。于是,一踏进国土,他就策动了一场政治争斗。蒯聩有个外甥名叫孔悝,统领着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城池。于是,蒯聩便打算倚重外甥。为了迅速建立势力,实施政治扩张计划,他开口请求孔俚的协助。原以为,外甥多少沾有血缘关系,一定会拔刀相助,哪知对方不肯,这下断了子路梦寐以求的前程。更令他焦虑的是,这事要是泄露出去,告密到国君那里,一定是死罪。于是,蒯聩当场挟持了外甥。当时,子路是孔悝的朝臣,而在卫国的朝廷里还有孔子的另一名学生子羔。子羔在刀光剑影之中出逃了。子羔选择了无精打采的陈国,并紧急驰往,跑到那里实施体制外的避难。突然,戏剧性的情节发生了,子路也介入了这场争斗。当时,子路正从陈国回卫国。巧合的是两个人相遇在一条弯径上。子羔提醒子路,告诉他时下卫国局势险恶,再进去会发生危险。子路独立独行的性格马上显现出来,说:“我还从来没怕死过。”于是,子路直返卫国。
这一刻,子路的命运直转而下。他遇到了杀气腾腾的蒯聩。其实,子路是可以拐一个弯,走一条岔路,回避蒯聩的,这样,也就避免了一场杀生之祸。哪知,六十多岁的子路思维突然短路,不仅没有回避,还跑上前去,质问蒯聩:“为什么挟持孔悝?”到此为止,一场劫难也有可能止步。问题在于,子路开始威胁蒯聩说:“如果你敢杀孔悝,我就会马上找人继承孔悝,并且跟你势不两立。”紧接着,子路还用挑衅性的目光逼视蒯聩,说他是个胆小鬼。
蒯聩的城府要多深就有多深。他并没有跟子路发生正面冲突,而是佯装害怕,答应马上释放孔悝。而性情直爽的子路信以为真,开始沾沾自喜,放松了警惕。于是,两人还算和气地分手了。但是,蒯聩并没有释放孔悝,而是把孔悝看得更严,并派遣刀法精湛的武士石乞和盂黶去击杀子路。
此时,子路正行进在一片春光里。他怎么也没想到,大祸即将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石乞和盂黶如箭射来,猛然一阵“以戈击之”,子路的帽子自然被击歪了。子路没有还击,却想到了孔子以往对他的教诲,“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子路对杀手温柔敦厚地说“大丈夫死不免冠,容我结婴再战。”在这种险境下,子路居然心存幻想,要把帽子戴正之后,再来武打。待他刚刚扔掉手中的剑,正在正冠那一刻,殺手锋利的刀口就削向了子路的那颗头颅。帽子没有正好,头却落地了。
有人说,子路死于杀手的毒辣。有人说,子路死于蒯聩的阴险。也有人说,子路死于礼教,说他唯礼也献身于礼。还有人说,子路死于他的性格。也许,兼而有之。不过,子路死得很有尊严,也很从容,很有风度。
摘自《河北日报》
人一有名,多少有点自负。子路也是这样。加上,他又有鲁莽的前科,曾给人打抱不平,勇力挥拳。这就令孔子有点担心,唯恐子路犯事,丧失了礼学神圣的脸面。于是,孔子隔三差五就把子路叫到身边,给他开“小灶”,教导子路说,“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必乱大伦”。告诫子路事以信立,人以仁成,时时处处应该克己复礼,不失原则。大丈夫为人做事,当以仁为本,舍生以取义。
子路有个冲动的脾气,对孔子却唯唯诺诺,脸上完全是敬重的表情。据传,子路与孔子的年龄差大约九岁。但,孔子是老师,老师如父。作为礼学的代表,子路率先垂范,以礼待师,也是听从内心的召唤,不可能装模作样。
谁也没有想到,子路会死于礼教。
《左传·哀公十五年》是这样记载子路之死的:卫国有个太子叫蒯聩。他父亲卫灵公养了个宠妾名叫“南子”。这可是个倾城倾国的大美女。南子的临床经验十分了得,胃口重,被卫灵公圈养,还觉得寂寞,便包养了一个小男生。后来国民都知道,唯有卫灵公或是被蒙在鼓里。身为儿子,蒯聩眼见南子不守妇道,给父亲戴了一顶绿帽,怒发冲冠,一心想杀了南子,给父亲报仇。但是,这次刺杀行动却失败了。于是,他只能出亡。
出亡之后,卫国形势一直是箭在弦上。有一天,蒯聩感觉到身在异域的政治流浪十分窘迫,便回到了他的故乡卫国。于是,一踏进国土,他就策动了一场政治争斗。蒯聩有个外甥名叫孔悝,统领着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城池。于是,蒯聩便打算倚重外甥。为了迅速建立势力,实施政治扩张计划,他开口请求孔俚的协助。原以为,外甥多少沾有血缘关系,一定会拔刀相助,哪知对方不肯,这下断了子路梦寐以求的前程。更令他焦虑的是,这事要是泄露出去,告密到国君那里,一定是死罪。于是,蒯聩当场挟持了外甥。当时,子路是孔悝的朝臣,而在卫国的朝廷里还有孔子的另一名学生子羔。子羔在刀光剑影之中出逃了。子羔选择了无精打采的陈国,并紧急驰往,跑到那里实施体制外的避难。突然,戏剧性的情节发生了,子路也介入了这场争斗。当时,子路正从陈国回卫国。巧合的是两个人相遇在一条弯径上。子羔提醒子路,告诉他时下卫国局势险恶,再进去会发生危险。子路独立独行的性格马上显现出来,说:“我还从来没怕死过。”于是,子路直返卫国。
这一刻,子路的命运直转而下。他遇到了杀气腾腾的蒯聩。其实,子路是可以拐一个弯,走一条岔路,回避蒯聩的,这样,也就避免了一场杀生之祸。哪知,六十多岁的子路思维突然短路,不仅没有回避,还跑上前去,质问蒯聩:“为什么挟持孔悝?”到此为止,一场劫难也有可能止步。问题在于,子路开始威胁蒯聩说:“如果你敢杀孔悝,我就会马上找人继承孔悝,并且跟你势不两立。”紧接着,子路还用挑衅性的目光逼视蒯聩,说他是个胆小鬼。
蒯聩的城府要多深就有多深。他并没有跟子路发生正面冲突,而是佯装害怕,答应马上释放孔悝。而性情直爽的子路信以为真,开始沾沾自喜,放松了警惕。于是,两人还算和气地分手了。但是,蒯聩并没有释放孔悝,而是把孔悝看得更严,并派遣刀法精湛的武士石乞和盂黶去击杀子路。
此时,子路正行进在一片春光里。他怎么也没想到,大祸即将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石乞和盂黶如箭射来,猛然一阵“以戈击之”,子路的帽子自然被击歪了。子路没有还击,却想到了孔子以往对他的教诲,“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子路对杀手温柔敦厚地说“大丈夫死不免冠,容我结婴再战。”在这种险境下,子路居然心存幻想,要把帽子戴正之后,再来武打。待他刚刚扔掉手中的剑,正在正冠那一刻,殺手锋利的刀口就削向了子路的那颗头颅。帽子没有正好,头却落地了。
有人说,子路死于杀手的毒辣。有人说,子路死于蒯聩的阴险。也有人说,子路死于礼教,说他唯礼也献身于礼。还有人说,子路死于他的性格。也许,兼而有之。不过,子路死得很有尊严,也很从容,很有风度。
摘自《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