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其精髓在于“学案”加“导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如何学,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推行素质教育之后,教学的课时少了,可以说现在是赶进度都来不及,所以作业评解的时间比较少,学生训练的机会也少了。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的。一时间大家感到手足无措,许多教师感到不会上课了。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讨论过、争论过,在这一过程中,大家都认识到只有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才能彻底改变现状,实现有效教学。在学校的支持下,组织教师去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杜郎口的学习从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冲击和启示,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要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只有进行教学改革。由于各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应该找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经过大家的集体讨论,我们决定利用“导学—自学—互学”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
一、 设疑导学阶段:
1 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
化学阅读理解过程是提供、收集和接受信息,提取识记,尝试加工,综合运用各种有关化学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如化学方程式是典型的化学用语,学生首先要感受输入的化学符号,还要对此化学方程式的全部意义作出反应。因为化学反应方程式不仅仅表示质的变化,还包含着量的关系,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该方程式的整个含义。最后将学生自己原有知识与新的方程式以及有关概念,原理整合成新的结构,并在各种新的情境中加以运用。因此,我要把化学阅读活动构建成学生能用已有的化学认识结构同化,加工整理成新的、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上课时,教师依据授课内容的特点印发学案(自学提纲和自学思考题),供学生阅读思考,这是这种教学法的起始阶段,为搞好“讨论交流”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诱发学生深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抓住课本主要内容,把握重点、难点;③抓住思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力求体现原文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遵路探真,以训练其思考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2 教师的导学过程
即因势利导,即对全班同学普遍存在的“思之而不能得”、“学之而不能答”、“议之而无所获”的问题,教师要相机引导:或分散难点,铺垫知识台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研究;或利用点拨提示、释疑的方法;或进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打开思维。导学,既可以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又不致于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节省课堂的宝贵时间,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学,最终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境界。
二、“导学”过程中“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过程中“导学案”是关键,而导学案的恰当使用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导学案的编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下模式。
三、(1)导学案设计课前预习活动,包括学习要点、问题思考、学法指导3个内容。
1.学习要点:依据教学目标,列出这一课时的知识要点。教师示范性地列出1-2点,然后主要由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归纳,这就促使学生课下认真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能力。
2.问题思考:指向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结合预习的内容展开思考。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研读教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导学案潜含示例学法,以导学案设计的内容和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将一些重要化学结论的导出过程挖掘出来,将教材隐含的学习策略、科学方法、思维过程加以抽象和概括出来,丰富学生学法体验,使学法更易于学生领悟、内化、运用。
(2)导学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1.问题探究: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重点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少而精,设计探究问题并安排探究活动和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充分交流。
2.总结反思: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在课堂上留有3-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中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存在问题。这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长期坚持这样做,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课堂练习: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可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
(3)学案附属部分是课后作业,即布置课后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
导学案上设计课后学习活动,不是取代课后作业,而是布置任务、指点方法,以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促进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
(4)导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3.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
4.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5.开放性(有可供师生完善的“留白处”);
6.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导学—自学—互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1)明确目标“导学”阶段
明确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2)架构知识“自学”阶段
1.旧知回顾。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填空题的形式,只涉及和本节课相关内容的知识点,量尽量少,以免浪费时间而导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目的是看一看学生的基础如何,以便在引导学生进行后续学习时作相应的调整。
2.架构知识。把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全部以填空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先快速把书本内容浏览一下,先解决自己会的知识点,然后有针对性的自学,思考其它的知识点,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3.成果展示。让各小组选出一位学生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并回答同学的提问。通过该环节,先解决通过学生们的自学或自行讨论能解决的知识点,同时为教师后面的引导提供学情参考。
运用该教学模式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给学生,开始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把原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还给学生,通过“交流”表达自我。对学生的自学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完成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了解学习文本需要掌握的知识、考查的技能等;二是要对学案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未涉及的问题要进行补充,丰富完善;三是敢于否定书本中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互学的过程,既使学生思想发生相互碰撞,又使师生间相互交流。
一、 设疑导学阶段:
1 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
化学阅读理解过程是提供、收集和接受信息,提取识记,尝试加工,综合运用各种有关化学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如化学方程式是典型的化学用语,学生首先要感受输入的化学符号,还要对此化学方程式的全部意义作出反应。因为化学反应方程式不仅仅表示质的变化,还包含着量的关系,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该方程式的整个含义。最后将学生自己原有知识与新的方程式以及有关概念,原理整合成新的结构,并在各种新的情境中加以运用。因此,我要把化学阅读活动构建成学生能用已有的化学认识结构同化,加工整理成新的、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上课时,教师依据授课内容的特点印发学案(自学提纲和自学思考题),供学生阅读思考,这是这种教学法的起始阶段,为搞好“讨论交流”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诱发学生深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抓住课本主要内容,把握重点、难点;③抓住思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力求体现原文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遵路探真,以训练其思考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2 教师的导学过程
即因势利导,即对全班同学普遍存在的“思之而不能得”、“学之而不能答”、“议之而无所获”的问题,教师要相机引导:或分散难点,铺垫知识台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研究;或利用点拨提示、释疑的方法;或进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打开思维。导学,既可以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又不致于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节省课堂的宝贵时间,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学,最终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境界。
二、“导学”过程中“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过程中“导学案”是关键,而导学案的恰当使用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导学案的编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下模式。
三、(1)导学案设计课前预习活动,包括学习要点、问题思考、学法指导3个内容。
1.学习要点:依据教学目标,列出这一课时的知识要点。教师示范性地列出1-2点,然后主要由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归纳,这就促使学生课下认真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能力。
2.问题思考:指向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结合预习的内容展开思考。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研读教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导学案潜含示例学法,以导学案设计的内容和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将一些重要化学结论的导出过程挖掘出来,将教材隐含的学习策略、科学方法、思维过程加以抽象和概括出来,丰富学生学法体验,使学法更易于学生领悟、内化、运用。
(2)导学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1.问题探究: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重点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少而精,设计探究问题并安排探究活动和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充分交流。
2.总结反思: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在课堂上留有3-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中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存在问题。这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长期坚持这样做,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课堂练习: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可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
(3)学案附属部分是课后作业,即布置课后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
导学案上设计课后学习活动,不是取代课后作业,而是布置任务、指点方法,以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促进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
(4)导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3.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
4.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5.开放性(有可供师生完善的“留白处”);
6.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导学—自学—互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1)明确目标“导学”阶段
明确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2)架构知识“自学”阶段
1.旧知回顾。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填空题的形式,只涉及和本节课相关内容的知识点,量尽量少,以免浪费时间而导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目的是看一看学生的基础如何,以便在引导学生进行后续学习时作相应的调整。
2.架构知识。把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全部以填空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先快速把书本内容浏览一下,先解决自己会的知识点,然后有针对性的自学,思考其它的知识点,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3.成果展示。让各小组选出一位学生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并回答同学的提问。通过该环节,先解决通过学生们的自学或自行讨论能解决的知识点,同时为教师后面的引导提供学情参考。
运用该教学模式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给学生,开始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把原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还给学生,通过“交流”表达自我。对学生的自学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完成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了解学习文本需要掌握的知识、考查的技能等;二是要对学案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未涉及的问题要进行补充,丰富完善;三是敢于否定书本中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互学的过程,既使学生思想发生相互碰撞,又使师生间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