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院系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工作路径探析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zw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的资助工作不仅能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物质支持,还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开展精准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也日益凸显,这也是高校院系需重点关注并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全面介绍了院系资助育人工作,着重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工作路径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高校教育;院系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084-03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受物质条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学习消极懈怠、自卑心理严重、价值观模糊和人际交往受挫等现象。资助育人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自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得到经济上的帮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资助内容、渠道及形式日趋多样化。
  然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精准资助工作中新困难的出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所表现出的问题也日趋多元化,这对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因此,如何根据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落实院系的主体责任,构建院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已成为各高校聚焦的重点。
  一、院系资助育人的介绍
  (一)概念
  院系资助育人是指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筹院系全方位、各领域的资助育人力量与资源,构建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院系是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关键,学院成立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具体组织、材料审核及各种资助项目的评审工作。院系资助工作负责人、辅导员是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要责任主体。
  (二)特征
  第一,强调三全育人功能的发挥。院系资助育人是一个系统,包括个体、群体、组织等,和学校各项工作之间存在信息交叉、多维互动、资源流通。新形势下各高校应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1]。
  第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贯穿。高校应以贫困生成长成才需求为出发点,充分挖掘院系各个组织、群体的育人元素,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第一时间掌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及心理状态。
  二、院系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精准度不够
  在大一新生中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难度较大、精准度不高。以安徽省为例,一般情况下,新生九月份入学后,贫困生自己先提出申请,提交《安徽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不需要相关部门盖章,只需本人或监护人作真实性承诺,然后经班级评议小组评议,一般在十月底之前完成所有认定工作。新生入学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程度不够,对申请贫困生认定学生的了解主要来自他们提交的申请表和就学压力指数反馈,这对新生的贫困程度认定造成一定的难度。每年高校资助覆盖面较广,院系辅导员很难做到实地走访每个贫困生家庭,因此要做到完全精准是较困难的。
  (二)资助育人实效不强
  目前高校资助体系由“奖、助、贷、勤、减、补”构成,但在具体工作开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广大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亟待加强[2]。高校资助主要是无偿资助,这就导致部分受助学生认为每年拿到补助金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久而久之产生依赖资助而消极懒惰的情况,甚至有的贫困生为满足虚荣心而挥霍助学金。这就需要院系加强对受助学生的价值引导、情感激励、品格塑造和心理疏导,使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真正落到实处。
  (三)资助工作人员配备不全
  高校资助工作任务重且繁杂。如需要在短时间内审核确认大量信息,在队伍缺编和多头管理的双重影响下,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一般同时承担其他方面的工作,导致他们不能在资助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出现在资助政策解读、材料审核、工作方法上的不足和偏差。
  (四)贫困生精神关怀缺失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资助工作仍然主要集中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帮助,较少关注他们的学业情况、思想动态、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综合素质等方面[3]。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产生自卑心理。在面对全新的、未知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时,他们常常表现出胆怯迷茫、害怕与人交流的逃避心理,这些都对贫困生群体健康成长、成才产生不利影响。
  近些年,经过对高校资助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上院系资助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得以改善,这为推动院系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院系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探析
  资助工作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关心、理解与帮助,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独立个体的尊重,激发和引导学生在感恩意识、诚信意识、自立自强等方面全面发展。这都要求院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用心做好资助工作,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对工作要充满细心,对制度要充满敬畏之心,从体制机制、组织保障等方面开展系统设计,全面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政策落地
  学院层面应成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具体组织、材料审核及各种资助项目的评审工作。在班级层面,成立以学生辅导员为组長,班长、团支部书记及其他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班级资助评议小组,将成员名单在班级公示,要求评议小组做好记录存档。学院召开资助工作辅导员专题会议,集中学习资助文件和学生处的通知精神,领会文件精神实质,严格要求按照评审流程规范操作,严格把握时间节点,确保资助工作准确有序地开展。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要求各辅导员及时反馈工作进程,发现问题后资助小组应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运用新媒体广泛宣传,确保学生知晓   线上线下相结合,确保资助政策深入人心。要求每位辅导员召开资助工作主题班会,结合学校资助培训制作PPT讲解材料,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内容,明白资助申请条件及评审程序。辅导员可利用QQ群、微信等媒体平台宣传资助政策,使每位学生都能更加准确、及时、便捷地接收到各类资助信息。
  (三)重视辅导员及学生骨干培训,确保规范操作
  学校层面召开培训会集中培训辅导员,院系层面选拔负责资助工作的学生干部,开展经验交流会,提升学生干部的操作能力。为确保资助工作规范填表,专门制作样表作为模板,规范填写材料。填写前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填写后负责资助的学生干部、辅导员、院系层层审核把关,降低错误率。
  (四)利用智慧资助手段,确保精准资助全面推进
  1. 精准资助特殊群体学生
  线上及时掌握学校推送的建档立卡、孤儿、残疾等群体学生信息,线下通过深入学生宿舍谈心谈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等形式,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及寝室长作用,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密切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实际表现,形成辅导员、学生党员及班干密切配合的线上线下多层次工作机制,实现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精准资助。
  2. 精准认定困难学生
  充分利用现有的全国扶贫信息系统、个税所得征收系统等,采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收入、日常消费、供养关系、受助情况等方面的大数据[4]。在资助政策宣讲工作中,及时组织学生在学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中完成就学经济压力测评。班级评议小组在对申请认定的学生进行民主评议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就学经济压力大而未申请认定以及就学经济压力小而申请认定的学生,提高困难学生识别精准度。
  3. 精准发放资助资金
  根据认定后的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精准发放资助资金。通過学校教管服平台等学校大数据,动态获取学生在校期间消费以及网上行为等数据,密切关注低消费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由于家庭突发变故、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学生,院系可向学校申请临时困难补助或假期返乡路费补助,保障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4. 注重人文关怀,确保身心健康
  院系需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和毕业生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帮扶指导,加强受资助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就业上的帮扶工作,缓解和治疗部分贫困生存在的思想波动大、就业不顺利、情感障碍等问题。时刻把握贫困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自我调适意识,形成自尊自爱的品格。发挥学院心理辅导室的作用、建立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心理档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其优势,并积极引导其在优势方面做出的成绩。做到个体心理辅导常态化,以朋辈谈心为主要形式,让经济困难学生走出心理阴影。针对毕业生困难学生群体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开展“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等活动提高学生抗压能力,积极应对就业压力。
  为全面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学院应确立“一高两零”的努力目标:即学生的满意度高、零差错和零投诉。对民主评议的结果首先在班级内部公示,注意保护受资助学生的隐私。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和落选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求辅导员一对一谈心谈话,及时做好落选学生解释工作和后续的关心帮扶工作。
  5. 加强资助工作协同,确保育人实效
  学业帮扶。学院任课老师应立足于对受助学生的学业支持,在专业授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特别关注因勤工俭学而影响学业的学生,及时帮助贫困生查漏补缺、取得学业进步;班级成立“贫困生学业帮扶小组”,积极组织专业辅导、期末复习、考研备战等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院系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设立学业发展专项奖助学金,为考研、考公、考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学习经费资助;对于学习进步突出的贫困生,及时给予表彰奖励,树立先进典型,发挥贫困生的榜样力量,为广大贫困生群体树立信心,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技能提升。开展面向贫困生群体的全方位技能培训,提供包括教师资格证面试模拟、求职礼仪、人际交往技巧、办公软件技能等相关培训和指导,以此帮助他们提高交际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贫困生专业技能训练,拓宽他们参与比赛、实习、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如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动员贫困生参加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等,引导他们强化社会责任感,在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感恩意识,通过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5]。
  激励动员。为营造全员关心资助的良好氛围,院系可以制订相关的激励制度,鼓励广大教师(包括行政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关注并参与到资助工作中来,如在教师聘期考核中的公共服务方面,对积极帮扶贫困生的专业课教师给予奖励加分。
  以上举措可切实加强院系资助工作协同,调动学生投身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活动的积极性,确保资助育人成效落到实处。
  四、结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只有理解透彻政策精神,严格按照评审程序才能做到规范操作;只有上报材料规范,数据准确才能降低差错率;只有政策宣传到位,公示制度完善,及时有效进行沟通,才能降低投诉率;只有院系具体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充满关心、尊重学生,切实为学生解决来自经济、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难,才能赢得学生的满意和认可,从而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本文主要对高校院系资助育人的内涵、特征、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并着重探究院系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希望对高校院系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井立文,陈华锋,肖金兰,等.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校本研究——以伯藜学社发展型助学模式为例[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0(01):77.
  [2] 梁玉丽,刘占卿,田海勇. 高校资助育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衡水学院学报,2020(04):90-95.
  [3] 纪维维. 教育公平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18.
  [4] 刘云博. 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研究[J]. 教育评论,2019(04):61.
  [5] 严晓燕,姚春林,张丽.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J]. 镇江高专学报,2020(03):62-64+68.
  (荐稿人:詹全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葛如(1990—),女,硕士,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思政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其他文献
“互联网+”时代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从以往课堂主体的角色转变为课堂参与者、指导者,秉承立德树人初心,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建设。但目前教师转型之路困难重重,如何在保证课堂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学》“高端访谈”栏目是展示学术研究成果及教师风采,宣扬优秀教育思想,弘扬学术正气的重要学术阵地,旨在传播高等教育领域前沿学术思想。访谈对象包括教育部领
期刊
摘 要:在高校各级基层组织的育人实践过程中,基层党支部起着统领作用。大连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党委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强化政治功能,通过以突出组织育人为统领做好基层党支部的顶层设计、以提升组织育人效果为导向,优化基层党支部设置;以党性强、业务精为目标,强化党支部组织育人队伍建设,使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育人统领作用的理念内化为行为准则,把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育人的功效落到实处。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既是高校改进和加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引导广大高校青年学子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影响志愿服务德育功能发挥的因素及实现路径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切实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育人;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 要: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是落实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多层资助需求的成因,积极探索构建经济、思想、心理、学业、就业“五位一体”的民族生资助育人体系,实现“助人”和“育人”双轨并进,最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机制。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五位一体”;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智慧党建”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引起评多高校的重视。信息的及时传达在“智慧党建”中至关重要,许多高校利用“智慧党建”加强对高校党员的教育,提高高校党员的政治思想意识。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传达党的基本方针,对于党的建设工作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智慧党建;高校党员;平台创新;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家具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家具人才的有效途径。构建家具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是时代的号召,也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文章针对目前现代学徒制下家具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片面、评价结果滞后等现实问题,依据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指标综合性、评价反馈促进性原则,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突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特点,通过专家咨询法、平均值法构建了素质、能力、就业、综合
期刊
摘 要: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是一个重要却亟待丰富的领域,鲜有研究探讨其与聚焦“缺失”的关系。本文以此为主题,研究1采用择业效能感中文简式量表考察东北地区497名毕业年级硕士研究生的择业效能感水平;研究2以东北地区某高校121名毕业年级硕士研究生为被试验证聚焦“缺失”对其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总体虽处中上水平,但个体差异较大,且在是否为学生干部及是否受过相关培训等变量上差异
期刊
摘 要: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多元化的价值观逐渐深入到了大众的思想领域,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艺术类大学生相比非艺术类大学生,所受的社会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因此,做好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问题的研究,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落实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落实的工作。本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应对策略展开了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有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教育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高职院校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地培养学生是当前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研发现,其存在培养模式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评价体系不完整等问题,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特点,以武术特色人才为例提出了建立“两补四融合一体化”校企育人新模式,从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學过程和方法、完善人
期刊
摘 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世界各国逐渐开始重视遗产保护教育,美国、日本、意大利等高等院校陆续设立遗产保护相关的本硕博学位教育。中国高校的遗产保护学科体系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基础上建立,本文通过梳理中国高校遗产保护的学位教育历程与现状,研究分析首批开设文化遗产专业两所高校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等特点,进而探讨高校遗产保护本研学位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高校;遗产保护;学位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