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的资助工作不仅能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物质支持,还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开展精准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也日益凸显,这也是高校院系需重点关注并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全面介绍了院系资助育人工作,着重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工作路径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高校教育;院系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084-03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受物质条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学习消极懈怠、自卑心理严重、价值观模糊和人际交往受挫等现象。资助育人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自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得到经济上的帮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资助内容、渠道及形式日趋多样化。
然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精准资助工作中新困难的出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所表现出的问题也日趋多元化,这对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因此,如何根据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落实院系的主体责任,构建院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已成为各高校聚焦的重点。
一、院系资助育人的介绍
(一)概念
院系资助育人是指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筹院系全方位、各领域的资助育人力量与资源,构建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院系是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关键,学院成立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具体组织、材料审核及各种资助项目的评审工作。院系资助工作负责人、辅导员是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要责任主体。
(二)特征
第一,强调三全育人功能的发挥。院系资助育人是一个系统,包括个体、群体、组织等,和学校各项工作之间存在信息交叉、多维互动、资源流通。新形势下各高校应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1]。
第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贯穿。高校应以贫困生成长成才需求为出发点,充分挖掘院系各个组织、群体的育人元素,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第一时间掌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及心理状态。
二、院系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精准度不够
在大一新生中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难度较大、精准度不高。以安徽省为例,一般情况下,新生九月份入学后,贫困生自己先提出申请,提交《安徽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不需要相关部门盖章,只需本人或监护人作真实性承诺,然后经班级评议小组评议,一般在十月底之前完成所有认定工作。新生入学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程度不够,对申请贫困生认定学生的了解主要来自他们提交的申请表和就学压力指数反馈,这对新生的贫困程度认定造成一定的难度。每年高校资助覆盖面较广,院系辅导员很难做到实地走访每个贫困生家庭,因此要做到完全精准是较困难的。
(二)资助育人实效不强
目前高校资助体系由“奖、助、贷、勤、减、补”构成,但在具体工作开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广大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亟待加强[2]。高校资助主要是无偿资助,这就导致部分受助学生认为每年拿到补助金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久而久之产生依赖资助而消极懒惰的情况,甚至有的贫困生为满足虚荣心而挥霍助学金。这就需要院系加强对受助学生的价值引导、情感激励、品格塑造和心理疏导,使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真正落到实处。
(三)资助工作人员配备不全
高校资助工作任务重且繁杂。如需要在短时间内审核确认大量信息,在队伍缺编和多头管理的双重影响下,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一般同时承担其他方面的工作,导致他们不能在资助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出现在资助政策解读、材料审核、工作方法上的不足和偏差。
(四)贫困生精神关怀缺失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资助工作仍然主要集中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帮助,较少关注他们的学业情况、思想动态、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综合素质等方面[3]。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产生自卑心理。在面对全新的、未知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时,他们常常表现出胆怯迷茫、害怕与人交流的逃避心理,这些都对贫困生群体健康成长、成才产生不利影响。
近些年,经过对高校资助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上院系资助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得以改善,这为推动院系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院系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探析
资助工作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关心、理解与帮助,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独立个体的尊重,激发和引导学生在感恩意识、诚信意识、自立自强等方面全面发展。这都要求院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用心做好资助工作,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对工作要充满细心,对制度要充满敬畏之心,从体制机制、组织保障等方面开展系统设计,全面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政策落地
学院层面应成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具体组织、材料审核及各种资助项目的评审工作。在班级层面,成立以学生辅导员为组長,班长、团支部书记及其他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班级资助评议小组,将成员名单在班级公示,要求评议小组做好记录存档。学院召开资助工作辅导员专题会议,集中学习资助文件和学生处的通知精神,领会文件精神实质,严格要求按照评审流程规范操作,严格把握时间节点,确保资助工作准确有序地开展。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要求各辅导员及时反馈工作进程,发现问题后资助小组应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运用新媒体广泛宣传,确保学生知晓 线上线下相结合,确保资助政策深入人心。要求每位辅导员召开资助工作主题班会,结合学校资助培训制作PPT讲解材料,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内容,明白资助申请条件及评审程序。辅导员可利用QQ群、微信等媒体平台宣传资助政策,使每位学生都能更加准确、及时、便捷地接收到各类资助信息。
(三)重视辅导员及学生骨干培训,确保规范操作
学校层面召开培训会集中培训辅导员,院系层面选拔负责资助工作的学生干部,开展经验交流会,提升学生干部的操作能力。为确保资助工作规范填表,专门制作样表作为模板,规范填写材料。填写前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填写后负责资助的学生干部、辅导员、院系层层审核把关,降低错误率。
(四)利用智慧资助手段,确保精准资助全面推进
1. 精准资助特殊群体学生
线上及时掌握学校推送的建档立卡、孤儿、残疾等群体学生信息,线下通过深入学生宿舍谈心谈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等形式,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及寝室长作用,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密切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实际表现,形成辅导员、学生党员及班干密切配合的线上线下多层次工作机制,实现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精准资助。
2. 精准认定困难学生
充分利用现有的全国扶贫信息系统、个税所得征收系统等,采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收入、日常消费、供养关系、受助情况等方面的大数据[4]。在资助政策宣讲工作中,及时组织学生在学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中完成就学经济压力测评。班级评议小组在对申请认定的学生进行民主评议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就学经济压力大而未申请认定以及就学经济压力小而申请认定的学生,提高困难学生识别精准度。
3. 精准发放资助资金
根据认定后的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精准发放资助资金。通過学校教管服平台等学校大数据,动态获取学生在校期间消费以及网上行为等数据,密切关注低消费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由于家庭突发变故、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学生,院系可向学校申请临时困难补助或假期返乡路费补助,保障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4. 注重人文关怀,确保身心健康
院系需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和毕业生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帮扶指导,加强受资助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就业上的帮扶工作,缓解和治疗部分贫困生存在的思想波动大、就业不顺利、情感障碍等问题。时刻把握贫困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自我调适意识,形成自尊自爱的品格。发挥学院心理辅导室的作用、建立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心理档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其优势,并积极引导其在优势方面做出的成绩。做到个体心理辅导常态化,以朋辈谈心为主要形式,让经济困难学生走出心理阴影。针对毕业生困难学生群体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开展“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等活动提高学生抗压能力,积极应对就业压力。
为全面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学院应确立“一高两零”的努力目标:即学生的满意度高、零差错和零投诉。对民主评议的结果首先在班级内部公示,注意保护受资助学生的隐私。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和落选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求辅导员一对一谈心谈话,及时做好落选学生解释工作和后续的关心帮扶工作。
5. 加强资助工作协同,确保育人实效
学业帮扶。学院任课老师应立足于对受助学生的学业支持,在专业授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特别关注因勤工俭学而影响学业的学生,及时帮助贫困生查漏补缺、取得学业进步;班级成立“贫困生学业帮扶小组”,积极组织专业辅导、期末复习、考研备战等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院系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设立学业发展专项奖助学金,为考研、考公、考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学习经费资助;对于学习进步突出的贫困生,及时给予表彰奖励,树立先进典型,发挥贫困生的榜样力量,为广大贫困生群体树立信心,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技能提升。开展面向贫困生群体的全方位技能培训,提供包括教师资格证面试模拟、求职礼仪、人际交往技巧、办公软件技能等相关培训和指导,以此帮助他们提高交际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贫困生专业技能训练,拓宽他们参与比赛、实习、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如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动员贫困生参加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等,引导他们强化社会责任感,在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感恩意识,通过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5]。
激励动员。为营造全员关心资助的良好氛围,院系可以制订相关的激励制度,鼓励广大教师(包括行政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关注并参与到资助工作中来,如在教师聘期考核中的公共服务方面,对积极帮扶贫困生的专业课教师给予奖励加分。
以上举措可切实加强院系资助工作协同,调动学生投身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活动的积极性,确保资助育人成效落到实处。
四、结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只有理解透彻政策精神,严格按照评审程序才能做到规范操作;只有上报材料规范,数据准确才能降低差错率;只有政策宣传到位,公示制度完善,及时有效进行沟通,才能降低投诉率;只有院系具体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充满关心、尊重学生,切实为学生解决来自经济、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难,才能赢得学生的满意和认可,从而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本文主要对高校院系资助育人的内涵、特征、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并着重探究院系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希望对高校院系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井立文,陈华锋,肖金兰,等.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校本研究——以伯藜学社发展型助学模式为例[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0(01):77.
[2] 梁玉丽,刘占卿,田海勇. 高校资助育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衡水学院学报,2020(04):90-95.
[3] 纪维维. 教育公平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18.
[4] 刘云博. 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研究[J]. 教育评论,2019(04):61.
[5] 严晓燕,姚春林,张丽.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J]. 镇江高专学报,2020(03):62-64+68.
(荐稿人:詹全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葛如(1990—),女,硕士,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思政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高校教育;院系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084-03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受物质条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学习消极懈怠、自卑心理严重、价值观模糊和人际交往受挫等现象。资助育人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自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得到经济上的帮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资助内容、渠道及形式日趋多样化。
然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精准资助工作中新困难的出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所表现出的问题也日趋多元化,这对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因此,如何根据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落实院系的主体责任,构建院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已成为各高校聚焦的重点。
一、院系资助育人的介绍
(一)概念
院系资助育人是指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筹院系全方位、各领域的资助育人力量与资源,构建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院系是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关键,学院成立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具体组织、材料审核及各种资助项目的评审工作。院系资助工作负责人、辅导员是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要责任主体。
(二)特征
第一,强调三全育人功能的发挥。院系资助育人是一个系统,包括个体、群体、组织等,和学校各项工作之间存在信息交叉、多维互动、资源流通。新形势下各高校应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1]。
第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贯穿。高校应以贫困生成长成才需求为出发点,充分挖掘院系各个组织、群体的育人元素,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第一时间掌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及心理状态。
二、院系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精准度不够
在大一新生中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难度较大、精准度不高。以安徽省为例,一般情况下,新生九月份入学后,贫困生自己先提出申请,提交《安徽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不需要相关部门盖章,只需本人或监护人作真实性承诺,然后经班级评议小组评议,一般在十月底之前完成所有认定工作。新生入学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程度不够,对申请贫困生认定学生的了解主要来自他们提交的申请表和就学压力指数反馈,这对新生的贫困程度认定造成一定的难度。每年高校资助覆盖面较广,院系辅导员很难做到实地走访每个贫困生家庭,因此要做到完全精准是较困难的。
(二)资助育人实效不强
目前高校资助体系由“奖、助、贷、勤、减、补”构成,但在具体工作开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广大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亟待加强[2]。高校资助主要是无偿资助,这就导致部分受助学生认为每年拿到补助金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久而久之产生依赖资助而消极懒惰的情况,甚至有的贫困生为满足虚荣心而挥霍助学金。这就需要院系加强对受助学生的价值引导、情感激励、品格塑造和心理疏导,使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真正落到实处。
(三)资助工作人员配备不全
高校资助工作任务重且繁杂。如需要在短时间内审核确认大量信息,在队伍缺编和多头管理的双重影响下,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一般同时承担其他方面的工作,导致他们不能在资助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出现在资助政策解读、材料审核、工作方法上的不足和偏差。
(四)贫困生精神关怀缺失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资助工作仍然主要集中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帮助,较少关注他们的学业情况、思想动态、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综合素质等方面[3]。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产生自卑心理。在面对全新的、未知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时,他们常常表现出胆怯迷茫、害怕与人交流的逃避心理,这些都对贫困生群体健康成长、成才产生不利影响。
近些年,经过对高校资助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上院系资助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得以改善,这为推动院系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院系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探析
资助工作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关心、理解与帮助,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独立个体的尊重,激发和引导学生在感恩意识、诚信意识、自立自强等方面全面发展。这都要求院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用心做好资助工作,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对工作要充满细心,对制度要充满敬畏之心,从体制机制、组织保障等方面开展系统设计,全面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政策落地
学院层面应成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具体组织、材料审核及各种资助项目的评审工作。在班级层面,成立以学生辅导员为组長,班长、团支部书记及其他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班级资助评议小组,将成员名单在班级公示,要求评议小组做好记录存档。学院召开资助工作辅导员专题会议,集中学习资助文件和学生处的通知精神,领会文件精神实质,严格要求按照评审流程规范操作,严格把握时间节点,确保资助工作准确有序地开展。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要求各辅导员及时反馈工作进程,发现问题后资助小组应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运用新媒体广泛宣传,确保学生知晓 线上线下相结合,确保资助政策深入人心。要求每位辅导员召开资助工作主题班会,结合学校资助培训制作PPT讲解材料,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内容,明白资助申请条件及评审程序。辅导员可利用QQ群、微信等媒体平台宣传资助政策,使每位学生都能更加准确、及时、便捷地接收到各类资助信息。
(三)重视辅导员及学生骨干培训,确保规范操作
学校层面召开培训会集中培训辅导员,院系层面选拔负责资助工作的学生干部,开展经验交流会,提升学生干部的操作能力。为确保资助工作规范填表,专门制作样表作为模板,规范填写材料。填写前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填写后负责资助的学生干部、辅导员、院系层层审核把关,降低错误率。
(四)利用智慧资助手段,确保精准资助全面推进
1. 精准资助特殊群体学生
线上及时掌握学校推送的建档立卡、孤儿、残疾等群体学生信息,线下通过深入学生宿舍谈心谈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等形式,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及寝室长作用,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密切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实际表现,形成辅导员、学生党员及班干密切配合的线上线下多层次工作机制,实现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精准资助。
2. 精准认定困难学生
充分利用现有的全国扶贫信息系统、个税所得征收系统等,采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收入、日常消费、供养关系、受助情况等方面的大数据[4]。在资助政策宣讲工作中,及时组织学生在学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中完成就学经济压力测评。班级评议小组在对申请认定的学生进行民主评议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就学经济压力大而未申请认定以及就学经济压力小而申请认定的学生,提高困难学生识别精准度。
3. 精准发放资助资金
根据认定后的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精准发放资助资金。通過学校教管服平台等学校大数据,动态获取学生在校期间消费以及网上行为等数据,密切关注低消费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由于家庭突发变故、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学生,院系可向学校申请临时困难补助或假期返乡路费补助,保障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4. 注重人文关怀,确保身心健康
院系需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和毕业生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帮扶指导,加强受资助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就业上的帮扶工作,缓解和治疗部分贫困生存在的思想波动大、就业不顺利、情感障碍等问题。时刻把握贫困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自我调适意识,形成自尊自爱的品格。发挥学院心理辅导室的作用、建立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心理档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其优势,并积极引导其在优势方面做出的成绩。做到个体心理辅导常态化,以朋辈谈心为主要形式,让经济困难学生走出心理阴影。针对毕业生困难学生群体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开展“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等活动提高学生抗压能力,积极应对就业压力。
为全面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学院应确立“一高两零”的努力目标:即学生的满意度高、零差错和零投诉。对民主评议的结果首先在班级内部公示,注意保护受资助学生的隐私。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和落选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求辅导员一对一谈心谈话,及时做好落选学生解释工作和后续的关心帮扶工作。
5. 加强资助工作协同,确保育人实效
学业帮扶。学院任课老师应立足于对受助学生的学业支持,在专业授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特别关注因勤工俭学而影响学业的学生,及时帮助贫困生查漏补缺、取得学业进步;班级成立“贫困生学业帮扶小组”,积极组织专业辅导、期末复习、考研备战等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院系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设立学业发展专项奖助学金,为考研、考公、考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学习经费资助;对于学习进步突出的贫困生,及时给予表彰奖励,树立先进典型,发挥贫困生的榜样力量,为广大贫困生群体树立信心,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技能提升。开展面向贫困生群体的全方位技能培训,提供包括教师资格证面试模拟、求职礼仪、人际交往技巧、办公软件技能等相关培训和指导,以此帮助他们提高交际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贫困生专业技能训练,拓宽他们参与比赛、实习、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如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动员贫困生参加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等,引导他们强化社会责任感,在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感恩意识,通过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5]。
激励动员。为营造全员关心资助的良好氛围,院系可以制订相关的激励制度,鼓励广大教师(包括行政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关注并参与到资助工作中来,如在教师聘期考核中的公共服务方面,对积极帮扶贫困生的专业课教师给予奖励加分。
以上举措可切实加强院系资助工作协同,调动学生投身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活动的积极性,确保资助育人成效落到实处。
四、结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只有理解透彻政策精神,严格按照评审程序才能做到规范操作;只有上报材料规范,数据准确才能降低差错率;只有政策宣传到位,公示制度完善,及时有效进行沟通,才能降低投诉率;只有院系具体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充满关心、尊重学生,切实为学生解决来自经济、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难,才能赢得学生的满意和认可,从而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本文主要对高校院系资助育人的内涵、特征、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并着重探究院系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希望对高校院系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井立文,陈华锋,肖金兰,等.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校本研究——以伯藜学社发展型助学模式为例[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0(01):77.
[2] 梁玉丽,刘占卿,田海勇. 高校资助育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衡水学院学报,2020(04):90-95.
[3] 纪维维. 教育公平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18.
[4] 刘云博. 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研究[J]. 教育评论,2019(04):61.
[5] 严晓燕,姚春林,张丽.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J]. 镇江高专学报,2020(03):62-64+68.
(荐稿人:詹全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葛如(1990—),女,硕士,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思政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