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乳腺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其中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患者50例为对照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取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处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培养检测,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乳腺癌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采集两组患者的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干扰素-α(IFN-α)、干扰素-γ(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观察组50例患者切口分泌物标本检出病原菌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6株(占61.02%),以铜绿假单胞杆菌(14株,23.73%)和大肠埃希菌(12株,20.34%)为主;革兰阳性菌23株(占38.9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18.64%)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有无基础疾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是否引流、引流时间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根治术以及切口引流时间≥10 d为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LISA法检测观察组患者血清IFN-α、IFN-γ及TNF-α分别为(21.05±2.23)pg/mL、(63.05±6.78)pg/L和(1.98±0.24) ng/mL,对照组分别为(6.40±0.75)pg/mL、(53.46±5.49)pg/L和(1.06±0.10)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030、7.773、25.021,均P<0.05). 结论 乳腺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合并基础疾病、根治术以及切口引流时间≥10 d为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对上述因素的控制,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可加重患者炎性损伤,需及时给予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