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读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读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学生,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是地理学的眼睛,图表历来是地理学科表达各种地理知识的重要形式,正确读图是学好地理的关键,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图表数据并绘制图表、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的能力,是近年来考纲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既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考试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强化地图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等。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本文拟就如何在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1.教学生识别地图
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地图有着不同的用途,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认清地图,明确地图的主题、种类。地理中的地图主要有地形图、政区图、剖面图、地理原理图、地理模式图、地理统计图、景观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漫画等,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2.教学生记忆地图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像汉字“几”字、意大利的轮廓像长筒靴、法国六边形的轮廓、陕西省跪俑状的轮廓等。这样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学生分析地图
首先要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读图的根本。只有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只有对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只有对图例和注记的正确理解,才能保证所读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才能帮助学生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的顺利和正确。其次要明确任务,引导读图。如讲述“东南亚季风的影响”,先让学生观察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季风的产生与发源地之间的关系,季风的性质就迎刃而解了。
4.教学生绘制地图
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老师边讲边画,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巩固。如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我要求学生画日照图、地球公转示意图等。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对气候的形成、分布、特征的分析一定要落实到区域图上,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读图,还要能分析图,以至能绘制气候分布简图。
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地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三条等降水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对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情况及其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通过读图勾画,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这种效果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5.教学生使用地图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首先是看图的标题(或图名)确定知识范围(若是区域图,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可知道其反映的是哪些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二看图例和注记,发现并提取图像信息;三看图像特征,寻找标志性数据或知识点;四看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分析,组织有效答案。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探讨各类地图的读图方法、有序读图并加以归纳是读图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5.1 空间顺序法。如:阅读《气温分布图》,可先指导学生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依次读出大气垂直层次的名称、高度和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通过读图,使学生看出在不同高度范围内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5.2 时间顺序法。如:阅读《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先以1949年和1982年为两个界点,把我国人口的增长过程分为三个时段;再观察各段曲线的变化特点,说明各段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分析各段人口增长特点不同的原因。
5.3 逻辑顺序法。如:阅读《亚欧地形图》,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寻找出图中有关的地理事象,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征等,再思考、挖掘其深层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白亚洲河流成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的缘由。
5.4 比较分析法。如:学习《青藏地区》,通过让学生比较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的面积大小、海拔高度来了解青藏高原具有面积大、地势高的特点,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青藏高原的气温特点。当学生初步得出气温低的特点后,引导其比较杭州与拉萨的冬夏气温。根据“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6℃”这一规律,学生会很快得出青藏高原“冬寒夏凉”的气候特点。教师可再激励学生思考:青藏高原会形成怎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应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得出: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冰雪覆盖,动植物应有耐寒的特点。
5.5 想象法。如山东省像是卧着的骆驼、黑龙江省好像小天鹅等。
6.多媒体展示地图
利用多媒体教学这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地理事物变化过程的观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例如在讲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城市天气的比较中,凭教师的讲解一时难以讲解清楚。但采用动画,并配以比较形象的风雨声,不仅真实的再现了该城市的天气变化过程,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该知识要点。把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图画的方式印在大脑中,形成“见文生图,胸中有图”。这种良好的文图转换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最高境界:用图学习,用图记忆,用图思考。能达到这样能力的学生,在做试题和练习时能通过这种转换把已知条件直观明朗化,思考过程缩短、思考难度降低、解题速度加快。学习速度和能力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也会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同时也最不可缺少的工具,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锻炼读图与析图能力也是最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读图能力应常抓不懈,读图教学应贯穿地理教学的始终,对于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要尽可能的去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广阔的地理知识海洋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学生,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是地理学的眼睛,图表历来是地理学科表达各种地理知识的重要形式,正确读图是学好地理的关键,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图表数据并绘制图表、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的能力,是近年来考纲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既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考试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强化地图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等。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本文拟就如何在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1.教学生识别地图
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地图有着不同的用途,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认清地图,明确地图的主题、种类。地理中的地图主要有地形图、政区图、剖面图、地理原理图、地理模式图、地理统计图、景观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漫画等,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2.教学生记忆地图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像汉字“几”字、意大利的轮廓像长筒靴、法国六边形的轮廓、陕西省跪俑状的轮廓等。这样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学生分析地图
首先要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读图的根本。只有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只有对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只有对图例和注记的正确理解,才能保证所读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才能帮助学生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的顺利和正确。其次要明确任务,引导读图。如讲述“东南亚季风的影响”,先让学生观察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季风的产生与发源地之间的关系,季风的性质就迎刃而解了。
4.教学生绘制地图
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老师边讲边画,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巩固。如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我要求学生画日照图、地球公转示意图等。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对气候的形成、分布、特征的分析一定要落实到区域图上,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读图,还要能分析图,以至能绘制气候分布简图。
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地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三条等降水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对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情况及其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通过读图勾画,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这种效果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5.教学生使用地图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首先是看图的标题(或图名)确定知识范围(若是区域图,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可知道其反映的是哪些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二看图例和注记,发现并提取图像信息;三看图像特征,寻找标志性数据或知识点;四看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分析,组织有效答案。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探讨各类地图的读图方法、有序读图并加以归纳是读图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5.1 空间顺序法。如:阅读《气温分布图》,可先指导学生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依次读出大气垂直层次的名称、高度和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通过读图,使学生看出在不同高度范围内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5.2 时间顺序法。如:阅读《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先以1949年和1982年为两个界点,把我国人口的增长过程分为三个时段;再观察各段曲线的变化特点,说明各段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分析各段人口增长特点不同的原因。
5.3 逻辑顺序法。如:阅读《亚欧地形图》,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寻找出图中有关的地理事象,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征等,再思考、挖掘其深层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白亚洲河流成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的缘由。
5.4 比较分析法。如:学习《青藏地区》,通过让学生比较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的面积大小、海拔高度来了解青藏高原具有面积大、地势高的特点,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青藏高原的气温特点。当学生初步得出气温低的特点后,引导其比较杭州与拉萨的冬夏气温。根据“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6℃”这一规律,学生会很快得出青藏高原“冬寒夏凉”的气候特点。教师可再激励学生思考:青藏高原会形成怎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应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得出: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冰雪覆盖,动植物应有耐寒的特点。
5.5 想象法。如山东省像是卧着的骆驼、黑龙江省好像小天鹅等。
6.多媒体展示地图
利用多媒体教学这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地理事物变化过程的观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例如在讲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城市天气的比较中,凭教师的讲解一时难以讲解清楚。但采用动画,并配以比较形象的风雨声,不仅真实的再现了该城市的天气变化过程,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该知识要点。把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图画的方式印在大脑中,形成“见文生图,胸中有图”。这种良好的文图转换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最高境界:用图学习,用图记忆,用图思考。能达到这样能力的学生,在做试题和练习时能通过这种转换把已知条件直观明朗化,思考过程缩短、思考难度降低、解题速度加快。学习速度和能力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也会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同时也最不可缺少的工具,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锻炼读图与析图能力也是最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读图能力应常抓不懈,读图教学应贯穿地理教学的始终,对于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要尽可能的去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广阔的地理知识海洋中轻松愉快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