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或流程进行教学,将每个充满个性的学生的心“拢”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呢?在市“教坛新秀”评比中,奉化城北中学董丽娜老师教学人教版八上《平等尊重你我他》时,采用了“一例多境”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丰富、活泼、多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回顾】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学生思维的激活,灵感的喷发,智慧的启迪,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源于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精妙的引导、点拨,将抽象的知识点梳理得更为清晰、形象、生动。
【设计1】
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情景剧《卫生间的盛宴》一:
她是个单身母亲,独自带着一个四岁的男孩,在一户有钱人家做保姆。一天主人要请很多客人吃饭,他对保姆说今天您能不能辛苦一点,晚一些回家?保姆担心儿子独自在家会不安全,主人便让她把儿子也带过来。保姆告诉儿子要带他参加一个晚宴。四岁的儿子并不知道母亲是一位保姆。她不想让儿子破坏聚会的快乐气氛,更不想让年幼的儿子知道主人和保姆的区别。于是她把儿子关进主人的洗手间,并嘱咐他别出声。
师: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1:不愿意让孩子看到自己地位卑微。
生2:不想让儿子知道自己是保姆,这位母亲很自卑。
生3:母亲不想让儿子破坏宴会气氛。
师:说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那么同学们能否再列举一些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
生1:财富、智商;生2:外貌特征;生3:性格、性别;生4:工作地位……
师继续追问:我们能否因为这些差异就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生齐声答:不是。
教师小结:人与人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在人格上、法律上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他人。
……
【设计2】
师:请大家继续欣赏情景剧《卫生间的盛宴》二:
她端来装着面包和香肠的盘子,看着儿子,指指洗手间里的马桶,说这是一个凳子;然后她再指指大理石的洗漱台,说这是一张桌子,这是属于你的,母亲说,现在晚宴开始了。男孩在贫困中长大,他从来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更没见过洗手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他闻着肥皂和洗漱液淡淡的香气,幸福得不行。他坐在地上,将盘子放在马桶上,盯着盘子里的香肠和面包,为自己唱起快乐的歌。
晚宴开始时,主人突然想起保姆的儿子,顺着歌声找到了洗手间里的男孩。那时,男孩正将一块香肠放进嘴里,主人的鼻子有些发酸,用不着问,他已经明白了眼前的一切。他默默地走回餐厅,对所有的客人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们共进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来到洗手间门口,礼貌地敲门,得到男孩的准许后,他推开门,把两个盘子放到马桶盖上。他说这么好的房间,我们能不能一起共进晚餐。
师:主人对保姆的儿子持什么态度?
生1:尊重态度。
生2:非常尊重,平等地对待小男孩。
师:主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哪种品质?
(学生合作探究,回答略)
教师小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但人的差异需要得到尊重。要增强平等意识、尊重意识,平等对待你我他。
……
【设计3】
师:请同学们来续编情景剧《卫生间的盛宴》,如果主人没有平等地对待小男孩,结果……
(生兴奋地低头私语,猜想着小男孩多年以后的情形。学生回答略)
师:请大家一起来阅读多年以后的小男孩。
《卫生间的盛宴》三:多年后,男孩长大了,他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尽管并不富有,他还是一次次掏钱去救助穷人,而且并不让那些人知道他的名字。有朋友问及理由,他说,我始终记得多年前,有一天,有一位富人小心地维系了一个四岁男孩的自尊。
教师以“一例”为主,用一个连贯、完整的教学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构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过程生动流畅,学生探究颇有所获,充分展示了“一例多境”的教学魅力。
【观摩感想】
思想品德课的“一例多境”通常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利用“一例”创设多个教学情境,设置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思考题形成“探究链”,引导学习者合作探究获得新知,进而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与过程。用“一例”创设的情境不应作为一个纯粹独立的教学环节(如导入新课)而存在,而应坚持“一例”为主、贯穿始终、层层剖析、前后呼应,将整节课包容进去,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这里的“一例”不仅可以是一则材料,也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话题。当然,这里的“一例”不是指教学中仅仅只用一个材料,而是以一个材料为主,其他材料为辅。
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一例多境”能创设富有吸引力和新鲜感的情境,能有序、高效地推进课堂生成性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绽放课堂教学魅力。
1.贯穿一条主线 ——有利于呈现素材
“一例多境”使课堂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主线明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层次就清晰起来,课堂教学的动感和韵律也就自然而然显现出来。
《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课的知识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学生很难通过字面去理解。董老师以自己搜集整理的素材——《卫生间的盛宴》为载体,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采用情景剧的形式分三次呈现,通过阅读法将学生带进特定案例的“现场”,在每一个情景剧后面,设计了一连串具有内在联系的思考题形成“探究链”, 将知识点一一呈现。设问环环相扣,步步递进,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从而用一根“主线”贯穿全课,抓住知识链接点,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将教学知识点寓于其中,教学过程清晰明快,结构严谨,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境界。
2.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合作探究
“一例多境”会随着案例情节跌宕起伏的变化,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保持良久的兴趣和注意力。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会越来越少地直接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增强教学的探究性。
如《卫生间的盛宴》使学生始终置身于关注情景剧中的“小男孩”的命运场景,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三个情境前后连接如同连续剧一般,后一情境是在前一情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对前一情境设置的问题探讨,又为解决后一情境设置的问题提供铺垫和知识支撑,学生走进情境的过程,就是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活跃,扣人心弦,学生总处于期待之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创设的情境中组织了几次合作学习,而且还作了相关链接的补充和升华,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过程中发现了“平等、尊重”的重要性,懂得了要树立“平等、尊重”的意识,得到了获得知识的体验,“入境悟理”,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这样的教学也不再是教师一人滔滔不绝的演讲和独白,从而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
3.感悟教材精髓——有利于事半功倍
“一例多境”不仅可以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还可以深化知识内涵,拓宽学生视野,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得出结论。从上面一段“教学片段”可以看出:董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平等”是什么?巧妙设疑、精心引导、精彩讲述,使“平等、尊重”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通俗化,让学生明白:人们在人格、法律上虽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存在着经济、身体、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不会因为人们在人格、法律上的平等而消失,从而引导学生要正确对待差异,学会平等尊重你我他。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帮助学生领悟教材,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深挖情境内涵——有利于精简资源
在教学中材料的使用不宜过多,否则反而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要认真挑选材料,实施有效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注重材料的选择,但许多老师并没有对材料进行深层次挖掘,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例多境”有利于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提炼、剪辑,发挥材料的最大效能,从而用足材料。这不仅可以去除臃肿,还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师生对话和动态生成,不断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例多境”教学充分挖掘情境中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使之成为引导课堂教学的一条线索,不仅将课堂的各个环节有机、平滑地组合在一起,而且情景交融,使学生欣赏到教学的美妙与和谐,享受到学习的欢乐与成功,让看似枯燥、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做好“一例”的积累,做个有心人,要善于把发生在身边或从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网络中看到的材料进行收集,并加以分类记录。如此,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有效运用,使课堂绽放光彩,充满无穷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宁波曙光中学浙江宁波 31504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课堂回顾】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学生思维的激活,灵感的喷发,智慧的启迪,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源于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精妙的引导、点拨,将抽象的知识点梳理得更为清晰、形象、生动。
【设计1】
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情景剧《卫生间的盛宴》一:
她是个单身母亲,独自带着一个四岁的男孩,在一户有钱人家做保姆。一天主人要请很多客人吃饭,他对保姆说今天您能不能辛苦一点,晚一些回家?保姆担心儿子独自在家会不安全,主人便让她把儿子也带过来。保姆告诉儿子要带他参加一个晚宴。四岁的儿子并不知道母亲是一位保姆。她不想让儿子破坏聚会的快乐气氛,更不想让年幼的儿子知道主人和保姆的区别。于是她把儿子关进主人的洗手间,并嘱咐他别出声。
师: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1:不愿意让孩子看到自己地位卑微。
生2:不想让儿子知道自己是保姆,这位母亲很自卑。
生3:母亲不想让儿子破坏宴会气氛。
师:说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那么同学们能否再列举一些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
生1:财富、智商;生2:外貌特征;生3:性格、性别;生4:工作地位……
师继续追问:我们能否因为这些差异就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生齐声答:不是。
教师小结:人与人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在人格上、法律上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他人。
……
【设计2】
师:请大家继续欣赏情景剧《卫生间的盛宴》二:
她端来装着面包和香肠的盘子,看着儿子,指指洗手间里的马桶,说这是一个凳子;然后她再指指大理石的洗漱台,说这是一张桌子,这是属于你的,母亲说,现在晚宴开始了。男孩在贫困中长大,他从来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更没见过洗手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他闻着肥皂和洗漱液淡淡的香气,幸福得不行。他坐在地上,将盘子放在马桶上,盯着盘子里的香肠和面包,为自己唱起快乐的歌。
晚宴开始时,主人突然想起保姆的儿子,顺着歌声找到了洗手间里的男孩。那时,男孩正将一块香肠放进嘴里,主人的鼻子有些发酸,用不着问,他已经明白了眼前的一切。他默默地走回餐厅,对所有的客人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们共进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来到洗手间门口,礼貌地敲门,得到男孩的准许后,他推开门,把两个盘子放到马桶盖上。他说这么好的房间,我们能不能一起共进晚餐。
师:主人对保姆的儿子持什么态度?
生1:尊重态度。
生2:非常尊重,平等地对待小男孩。
师:主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哪种品质?
(学生合作探究,回答略)
教师小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但人的差异需要得到尊重。要增强平等意识、尊重意识,平等对待你我他。
……
【设计3】
师:请同学们来续编情景剧《卫生间的盛宴》,如果主人没有平等地对待小男孩,结果……
(生兴奋地低头私语,猜想着小男孩多年以后的情形。学生回答略)
师:请大家一起来阅读多年以后的小男孩。
《卫生间的盛宴》三:多年后,男孩长大了,他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尽管并不富有,他还是一次次掏钱去救助穷人,而且并不让那些人知道他的名字。有朋友问及理由,他说,我始终记得多年前,有一天,有一位富人小心地维系了一个四岁男孩的自尊。
教师以“一例”为主,用一个连贯、完整的教学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构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过程生动流畅,学生探究颇有所获,充分展示了“一例多境”的教学魅力。
【观摩感想】
思想品德课的“一例多境”通常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利用“一例”创设多个教学情境,设置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思考题形成“探究链”,引导学习者合作探究获得新知,进而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与过程。用“一例”创设的情境不应作为一个纯粹独立的教学环节(如导入新课)而存在,而应坚持“一例”为主、贯穿始终、层层剖析、前后呼应,将整节课包容进去,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这里的“一例”不仅可以是一则材料,也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话题。当然,这里的“一例”不是指教学中仅仅只用一个材料,而是以一个材料为主,其他材料为辅。
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一例多境”能创设富有吸引力和新鲜感的情境,能有序、高效地推进课堂生成性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绽放课堂教学魅力。
1.贯穿一条主线 ——有利于呈现素材
“一例多境”使课堂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主线明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层次就清晰起来,课堂教学的动感和韵律也就自然而然显现出来。
《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课的知识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学生很难通过字面去理解。董老师以自己搜集整理的素材——《卫生间的盛宴》为载体,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采用情景剧的形式分三次呈现,通过阅读法将学生带进特定案例的“现场”,在每一个情景剧后面,设计了一连串具有内在联系的思考题形成“探究链”, 将知识点一一呈现。设问环环相扣,步步递进,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从而用一根“主线”贯穿全课,抓住知识链接点,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将教学知识点寓于其中,教学过程清晰明快,结构严谨,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境界。
2.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合作探究
“一例多境”会随着案例情节跌宕起伏的变化,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保持良久的兴趣和注意力。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会越来越少地直接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增强教学的探究性。
如《卫生间的盛宴》使学生始终置身于关注情景剧中的“小男孩”的命运场景,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三个情境前后连接如同连续剧一般,后一情境是在前一情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对前一情境设置的问题探讨,又为解决后一情境设置的问题提供铺垫和知识支撑,学生走进情境的过程,就是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活跃,扣人心弦,学生总处于期待之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创设的情境中组织了几次合作学习,而且还作了相关链接的补充和升华,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过程中发现了“平等、尊重”的重要性,懂得了要树立“平等、尊重”的意识,得到了获得知识的体验,“入境悟理”,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这样的教学也不再是教师一人滔滔不绝的演讲和独白,从而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
3.感悟教材精髓——有利于事半功倍
“一例多境”不仅可以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还可以深化知识内涵,拓宽学生视野,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得出结论。从上面一段“教学片段”可以看出:董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平等”是什么?巧妙设疑、精心引导、精彩讲述,使“平等、尊重”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通俗化,让学生明白:人们在人格、法律上虽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存在着经济、身体、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不会因为人们在人格、法律上的平等而消失,从而引导学生要正确对待差异,学会平等尊重你我他。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帮助学生领悟教材,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深挖情境内涵——有利于精简资源
在教学中材料的使用不宜过多,否则反而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要认真挑选材料,实施有效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注重材料的选择,但许多老师并没有对材料进行深层次挖掘,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例多境”有利于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提炼、剪辑,发挥材料的最大效能,从而用足材料。这不仅可以去除臃肿,还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师生对话和动态生成,不断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例多境”教学充分挖掘情境中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使之成为引导课堂教学的一条线索,不仅将课堂的各个环节有机、平滑地组合在一起,而且情景交融,使学生欣赏到教学的美妙与和谐,享受到学习的欢乐与成功,让看似枯燥、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做好“一例”的积累,做个有心人,要善于把发生在身边或从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网络中看到的材料进行收集,并加以分类记录。如此,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有效运用,使课堂绽放光彩,充满无穷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宁波曙光中学浙江宁波 31504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