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普及,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机不离手”和“眼不离电脑”的趋势愈发多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想要发挥启发式教学的效果,需要抓住新媒体的契机,搭载互联网的东风,来增加课后的教育力度,展现出思政政治教育的活力和广度,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引导。本文从新媒体中思政教育的运用出发,分析思政课课后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从校方、教师和平台管理等多维度对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后教育中对新媒体使用的路径进行思考,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普及,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机不离手”和“眼不离电脑”的趋势愈发多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想要发挥启发式教学的效果,需要抓住新媒体的契机,搭载互联网的东风,来增加课后的教育力度,展现出思政政治教育的活力和广度,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引导。本文从新媒体中思政教育的运用出发,分析思政课课后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从校方、教师和平台管理等多维度对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后教育中对新媒体使用的路径进行思考,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其他文献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是学者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其等值不应该只体现在语言层面上,更要体现在文化上的等值,而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又使这种文化等值的实现具有困难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要以不同文化的特质作为参照物。
认识林东林是从他作为诗人的一面开始的。他的诗颇给人惊艳之感,有着鲜明的个人化声线、音色与腔调,让人一见难忘。他的诗多聚焦日常生活,平淡无奇,近乎无事,却写出了“日常”背后习焉不察的温暖、情义、冷漠与残忍,让人感动甚且心惊。
以生命打造文学的青年作家路遥可谓家喻户晓,其作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小说创作秉承传统现实主义,以客观、冷静的眼光观照现实;以飘洒浓郁、悲壮苍凉的格调直面人生;以奔放、热烈的笔法将陕北黄土情结下浓郁的地域文化尽洒于字里行间。
首先,从文章基调来看,我感受到的是压抑,凄凉和孤独。从一开头便写到破屋里的寂静和空虚,到二人在一起后生以第一人称视角观察到或自认为的子君脸上的凄然、凄惨,“极冷的早晨”、“冷冷地气愤和暗笑”,子君死后“死的寂静”。
意大利社会背景在十四世纪孕育出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在文学复兴早期开始兴起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也已有所体现,由于处于早期阶段,文学作品对文学思潮的推动作用也十分明显。人文主义文学是以人为本的世俗文学,彼特拉克作为人文主义之父、意大利杰出诗人,其“十四行诗”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彼特拉克为例浅论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早期文学作品、文学思潮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下主要的翻译方法,本文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对李商隐《嫦娥》一诗的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三个维度实现译文的最高“整合适应度”。
高校是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是进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场所,就高校目前情况来讲,在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较多的问题,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党得到政策、方针,具体落到实处,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使社会主义建设机制能够得到不断完善,而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
在金属框架下演绎/由表及里的纵横交错/从第一道光挤进窗帘的缝隙开始/还在日光灯也哑然沉默后/白天,奔跑着的有沾满汗珠的鞋底/还有不断后移的电线杆、广告牌/和如退潮海岸线般的发际边界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中出现了各种矛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的产生、完善及发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指导一切工作开展的主要核心理念,具体以历史唯物主义及唯物辩证法来实现对各种矛盾处理的方法论指导,这也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及健康可持续发展。
不是任何小说家都会对深陷在时空之中的城市如此兴致勃勃,我觉得找小说家做导游是非常享受的事情———如果他们乐意的话———更何况林东林不仅是小说家,还是一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