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乡建是一个具有探索价值的学术命题,本文简述了艺术乡村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并以古剑山艺术村和村中农民版画合作社的建设模式为例,论证了艺术乡建不是艺术家仅为个人创作所需去干预村民的生活,而应当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加强政府合作,并用艺术的手段激活其传统文化,推动乡村复兴,真正秉承艺术乡建以艺术助力、政府支持、村民参与和共谋发展这一宗旨。
关键词:艺术乡建;艺术村;农民版画;旅游业
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传统文化逐渐萧条,在这样的形式下,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力倡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对乡村物质形态方面的关注,还关系到乡村人文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建设,创造乡村美好的生活艺术乡建是一个重要的推手。
重庆市綦江区古剑山艺术村的创建,将乡村与文化、旅游进行深度融合,既尊重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又结合了乡村秀美的自然资源和质朴的人文风情。艺术村中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还孕育出了一个新生的“上厂村农民版画群体”,这些“画家”均为当地留守的中老年村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一件件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版画作品。艺术村、农民版画合作社两种模式也为我国乡村艺术建设提供了两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一、艺术乡建概述
艺术乡建是指由当代艺术家激活传统文化,并以实践的方式介入村落建设,用艺术推动乡村复兴。同时,村落也成为了艺术家介入社会发展的艺术现场。
艺术乡建工作者需要在原有的乡村文化脉络和机理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需要强调各方面的融合发展,这里面既有物质和非物质的融合,又有審美与功能、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人造与自然等多方面的融合,需要在深度挖掘地方文化传统基础上,通过在地方的文化参与和重建实现艺术乡建,而不仅仅是将乡村作为艺术家的试验场或者工作室”。
近年来,艺术乡建主要方式有艺术展演、古建筑改造、民艺开发和美育建设等。
二、艺术乡建的历史和现状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就有一大批学者投身到中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如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以及后来的陶行知等。他们投身平民教育运动,依靠教育手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70年代末80年代初,部分艺术家正是以他们的作品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有序开发。如四川摄影家牟航远,他不畏艰辛,第一个来到九寨沟进行拍摄,随后出版了第一本九寨沟画册《童话世界——九寨沟》,促使九寨沟闻名中外,并载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如今,旅游胜地九寨沟每年吸引中外游客高达200多万人次。20世纪80年代,版画家应天齐数次到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采风,并完成了反映西递村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经典作品《西递村系列版画》,把西递村的美丽展现给了世界,西递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游客纷至,这有效地提高了西递村的知名度,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虽然这些艺术家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作品创作才远赴乡村,但其作品所产生的宣传度和影响力,却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乡村建设。
艺术乡建”这个词是近年才得以概括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有渠岩、左靖等。渠岩是一位资深的当代艺术家,从2007年起,他就开始实施艺术推动乡村复兴计划,并提出“创造新文化,救活古村落,延续传统文明,推动公民社会”的理论。他从山西太行山的一个古村落许村入手,长期深入许村开展艺术实践,如今,许村已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村和旅游胜地。
三、古剑山艺术村、上厂村农民版画合作社艺术乡建模式
(一)古剑山艺术村的起源
艺术乡建所选择的对象通常是一些偏僻的乡村,这些乡村历史悠久、原生态保持较好,但旅游业尚待开发,綦江古剑山上厂村就具备这样的条件。
綦江区古剑山,是川东名胜“巴渝十二景”之一,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城西南,海拔高度达1100米,山势雄伟,艺术村就建造在这大山深处的上厂村。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偏辟的古村落,没有显赫的历史和传奇的故事,村民们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2010年初,曾在这个区下乡当过农民的著名版画家——重庆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李毅力和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邵常毅,相约来到这偏辟的乡村,准备租个农家小院长期绘画,但这里秀美的风光、原始的建筑和村民古朴的生活触动了他们,于是他们决定邀请一些全国知名艺术家来这里共同打造一个自己设计、自已修建并与村民共同生活的艺术村。通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得到了许多知名艺术家的积极响应,同时还获得了村民的热心配合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此,一个大隐于山的艺术村破土而建。
(二)古剑山艺术村的定位和建设
在艺术乡建中艺术家必须尊重村民的主体性,以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原有建筑以及当地居民生活习俗为前提,然后才是个人艺术理念的植入和呈现。
上山下乡”是四川美术学院周秋行副教授为艺术村规划的一个基本理念,艺术家上山下乡,农民不离故土,扎根共存,将文化艺术植入这片乡土。
艺术村依托古剑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生态环境,尊重并保护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艺术村以美术为主体,版画为特色,兼容并吸纳其他多类艺术形式。各工作室和场馆均由政府划拨一亩土地,由艺术家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这些工作室及场馆造型各异,分布在上厂村的梯田之间,并与农家土墙瓦房、石头屋相映成趣,使得现代艺术与农耕文化相依相融。
(三)古剑山艺术村的功能和作用
艺术村规划有国际美术馆区、楠竹林艺术创作基地、周家梁设计艺术区、公共服务区和艺术活动区五个区块,其中包括古剑山美术馆、擂鼓石美术写生基地、版画工坊、艺术画廊、国际创作营、艺术酒店、艺术民宿、驻留艺术家及访问学者工作室等项目。艺术村注重多元性、开放性和公众性,其中多元性包括由绘画、雕塑、文学、音乐、书法、设计、曲艺和影像等12个艺术门类而衍生出20个独特的国家级艺术馆;开放性包括与原生态农耕景观融构一体的37个风格各异的原创艺术馆、室组成的建筑与艺术博览群;公众性包括集聚创作、研究、展览、销售、加工、写生、采风、观光、旅游、度假、会议、接待等多重功能的艺术体验综合体。
关键词:艺术乡建;艺术村;农民版画;旅游业
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传统文化逐渐萧条,在这样的形式下,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力倡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对乡村物质形态方面的关注,还关系到乡村人文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建设,创造乡村美好的生活艺术乡建是一个重要的推手。
重庆市綦江区古剑山艺术村的创建,将乡村与文化、旅游进行深度融合,既尊重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又结合了乡村秀美的自然资源和质朴的人文风情。艺术村中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还孕育出了一个新生的“上厂村农民版画群体”,这些“画家”均为当地留守的中老年村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一件件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版画作品。艺术村、农民版画合作社两种模式也为我国乡村艺术建设提供了两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一、艺术乡建概述
艺术乡建是指由当代艺术家激活传统文化,并以实践的方式介入村落建设,用艺术推动乡村复兴。同时,村落也成为了艺术家介入社会发展的艺术现场。
艺术乡建工作者需要在原有的乡村文化脉络和机理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需要强调各方面的融合发展,这里面既有物质和非物质的融合,又有審美与功能、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人造与自然等多方面的融合,需要在深度挖掘地方文化传统基础上,通过在地方的文化参与和重建实现艺术乡建,而不仅仅是将乡村作为艺术家的试验场或者工作室”。
近年来,艺术乡建主要方式有艺术展演、古建筑改造、民艺开发和美育建设等。
二、艺术乡建的历史和现状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就有一大批学者投身到中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如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以及后来的陶行知等。他们投身平民教育运动,依靠教育手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70年代末80年代初,部分艺术家正是以他们的作品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有序开发。如四川摄影家牟航远,他不畏艰辛,第一个来到九寨沟进行拍摄,随后出版了第一本九寨沟画册《童话世界——九寨沟》,促使九寨沟闻名中外,并载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如今,旅游胜地九寨沟每年吸引中外游客高达200多万人次。20世纪80年代,版画家应天齐数次到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采风,并完成了反映西递村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经典作品《西递村系列版画》,把西递村的美丽展现给了世界,西递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游客纷至,这有效地提高了西递村的知名度,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虽然这些艺术家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作品创作才远赴乡村,但其作品所产生的宣传度和影响力,却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乡村建设。
艺术乡建”这个词是近年才得以概括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有渠岩、左靖等。渠岩是一位资深的当代艺术家,从2007年起,他就开始实施艺术推动乡村复兴计划,并提出“创造新文化,救活古村落,延续传统文明,推动公民社会”的理论。他从山西太行山的一个古村落许村入手,长期深入许村开展艺术实践,如今,许村已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村和旅游胜地。
三、古剑山艺术村、上厂村农民版画合作社艺术乡建模式
(一)古剑山艺术村的起源
艺术乡建所选择的对象通常是一些偏僻的乡村,这些乡村历史悠久、原生态保持较好,但旅游业尚待开发,綦江古剑山上厂村就具备这样的条件。
綦江区古剑山,是川东名胜“巴渝十二景”之一,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城西南,海拔高度达1100米,山势雄伟,艺术村就建造在这大山深处的上厂村。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偏辟的古村落,没有显赫的历史和传奇的故事,村民们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2010年初,曾在这个区下乡当过农民的著名版画家——重庆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李毅力和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邵常毅,相约来到这偏辟的乡村,准备租个农家小院长期绘画,但这里秀美的风光、原始的建筑和村民古朴的生活触动了他们,于是他们决定邀请一些全国知名艺术家来这里共同打造一个自己设计、自已修建并与村民共同生活的艺术村。通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得到了许多知名艺术家的积极响应,同时还获得了村民的热心配合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此,一个大隐于山的艺术村破土而建。
(二)古剑山艺术村的定位和建设
在艺术乡建中艺术家必须尊重村民的主体性,以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原有建筑以及当地居民生活习俗为前提,然后才是个人艺术理念的植入和呈现。
上山下乡”是四川美术学院周秋行副教授为艺术村规划的一个基本理念,艺术家上山下乡,农民不离故土,扎根共存,将文化艺术植入这片乡土。
艺术村依托古剑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生态环境,尊重并保护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艺术村以美术为主体,版画为特色,兼容并吸纳其他多类艺术形式。各工作室和场馆均由政府划拨一亩土地,由艺术家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这些工作室及场馆造型各异,分布在上厂村的梯田之间,并与农家土墙瓦房、石头屋相映成趣,使得现代艺术与农耕文化相依相融。
(三)古剑山艺术村的功能和作用
艺术村规划有国际美术馆区、楠竹林艺术创作基地、周家梁设计艺术区、公共服务区和艺术活动区五个区块,其中包括古剑山美术馆、擂鼓石美术写生基地、版画工坊、艺术画廊、国际创作营、艺术酒店、艺术民宿、驻留艺术家及访问学者工作室等项目。艺术村注重多元性、开放性和公众性,其中多元性包括由绘画、雕塑、文学、音乐、书法、设计、曲艺和影像等12个艺术门类而衍生出20个独特的国家级艺术馆;开放性包括与原生态农耕景观融构一体的37个风格各异的原创艺术馆、室组成的建筑与艺术博览群;公众性包括集聚创作、研究、展览、销售、加工、写生、采风、观光、旅游、度假、会议、接待等多重功能的艺术体验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