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赏析教学作为高中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它通过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情感因素的激发,以及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互动式教学等一系列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美术赏析;审美素养;情感因素;互动式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开设美术鉴赏课,是为了适应新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开拓高中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教学,是从美术的审美特性出发,主要通过对古今中外不同门类美术的优秀作品的介绍与赏析,使学生逐步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不断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益与启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美术赏析教学质量,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以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为教育目的。因此,在美术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制作和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如赏析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或大自然中的各种动物、植物的造型等美景,引导学生研究美和创造美,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审美的愉悦,为审美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现象,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教学,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美的启迪和感情的升华。
例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它的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其整个设计元素来源于罗马大角斗场、福建客家土楼、中国镂雕工艺和官窑裂纹瓷。鸟巢的外观结构坦率地暴露在外,观光楼梯成为结构的延伸;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旦这个立柱消失了,那么整个“巢”的均匀受力将会没有明确指向,人们在“巢”中的感觉如同森林,而“巢”上方的充气膜也会对阳光进行过滤,给人一种置身森林的感觉;再加上“鸟巢”独特的均匀、连续看台设计,能够确保观众观看体育赛事时视线不受阻碍,这些布置将“鸟巢”布置成了一幅唯美的艺术作品。学生在欣赏中也会受到这些布置的影响,其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深究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美术作品并非孤立存在的是,它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艺术家通过自己特有的感受创作出来的、独一无二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名艺术家在开始创作时,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时,应注重学生情感因素的激发,结合着作品创作者所生存的环境,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会欣赏美术作品。首先,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结合着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思想,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历史,使其结合着作品及自己的理解展开联想、想象。其次,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重视其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赏析艺术作品,从而发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例如:在赏析梵高的作品《吃土豆的人》时,通过教师的讲述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幅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在精神上和感情上产生共鸣的作品,主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去观察、赏析作品中人物的神情、房屋的建筑布景、周围环境的色调等,从美术的视角出发,在欣赏此画同时,深入分析和体验画中人物的生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采用互动式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赏析课程应改变传统的只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地位,强调互动式教学,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美术赏析教学的有效性。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不能只单单依靠教师的传递来接受学科知识,更应该要营造一个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来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共同讨论的方式开展美术文化的平台,以互动形式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加快教学效率,体现美术赏析课程的真正价值。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互动式的美术赏析教学,正是突出此项特征。教师把课堂教学的主体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结合自己的审美观点,充分发表对美术作品的见解,并通过相互交流和评价活动吸取别人好的经验,巩固自身的美术赏析素养。
例如:教师展示出以下几幅图片,《拿破仑加冕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日出·印象》,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上台讲述西方20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艺术风格,再利用画让台上与台下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回答、表演、讨论的互动模式,详细分析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绘画作品的风格、社会意义及画家个人情感的表达等,加深对所学美术赏析知识的感受与理解,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高中美术赏析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科目的一种,其教学目标是从艺术的欣赏角度出发,来开展美术赏析教育工作,加强基础素质教育的延伸,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先从教学模式方面来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审美素养和情感因素的培养,提倡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内心世界,树立艺术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红云: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浅谈,《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1年第3期
[2]王玉婷: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初探,《新课程:教师》,2011年第7期
[3]谭玉贤:浅析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意义,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18期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341400)
关键词:美术赏析;审美素养;情感因素;互动式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开设美术鉴赏课,是为了适应新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开拓高中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教学,是从美术的审美特性出发,主要通过对古今中外不同门类美术的优秀作品的介绍与赏析,使学生逐步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不断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益与启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美术赏析教学质量,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以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为教育目的。因此,在美术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制作和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如赏析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或大自然中的各种动物、植物的造型等美景,引导学生研究美和创造美,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审美的愉悦,为审美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现象,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教学,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美的启迪和感情的升华。
例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它的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其整个设计元素来源于罗马大角斗场、福建客家土楼、中国镂雕工艺和官窑裂纹瓷。鸟巢的外观结构坦率地暴露在外,观光楼梯成为结构的延伸;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旦这个立柱消失了,那么整个“巢”的均匀受力将会没有明确指向,人们在“巢”中的感觉如同森林,而“巢”上方的充气膜也会对阳光进行过滤,给人一种置身森林的感觉;再加上“鸟巢”独特的均匀、连续看台设计,能够确保观众观看体育赛事时视线不受阻碍,这些布置将“鸟巢”布置成了一幅唯美的艺术作品。学生在欣赏中也会受到这些布置的影响,其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深究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美术作品并非孤立存在的是,它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艺术家通过自己特有的感受创作出来的、独一无二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名艺术家在开始创作时,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时,应注重学生情感因素的激发,结合着作品创作者所生存的环境,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会欣赏美术作品。首先,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结合着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思想,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历史,使其结合着作品及自己的理解展开联想、想象。其次,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重视其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赏析艺术作品,从而发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例如:在赏析梵高的作品《吃土豆的人》时,通过教师的讲述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幅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在精神上和感情上产生共鸣的作品,主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去观察、赏析作品中人物的神情、房屋的建筑布景、周围环境的色调等,从美术的视角出发,在欣赏此画同时,深入分析和体验画中人物的生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采用互动式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赏析课程应改变传统的只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地位,强调互动式教学,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美术赏析教学的有效性。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不能只单单依靠教师的传递来接受学科知识,更应该要营造一个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来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共同讨论的方式开展美术文化的平台,以互动形式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加快教学效率,体现美术赏析课程的真正价值。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互动式的美术赏析教学,正是突出此项特征。教师把课堂教学的主体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结合自己的审美观点,充分发表对美术作品的见解,并通过相互交流和评价活动吸取别人好的经验,巩固自身的美术赏析素养。
例如:教师展示出以下几幅图片,《拿破仑加冕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日出·印象》,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上台讲述西方20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艺术风格,再利用画让台上与台下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回答、表演、讨论的互动模式,详细分析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绘画作品的风格、社会意义及画家个人情感的表达等,加深对所学美术赏析知识的感受与理解,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高中美术赏析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科目的一种,其教学目标是从艺术的欣赏角度出发,来开展美术赏析教育工作,加强基础素质教育的延伸,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先从教学模式方面来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审美素养和情感因素的培养,提倡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内心世界,树立艺术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红云: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浅谈,《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1年第3期
[2]王玉婷: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初探,《新课程:教师》,2011年第7期
[3]谭玉贤:浅析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意义,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18期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3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