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旧城的不断更新,一些地域性历史建筑的保护及所在区域的更新发展迫在眉睫,本文以重庆若干新规划保护和更新的历史街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建筑历史及城市规划的角度,讨论在重庆在城市高速发展这一背景下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利用,并通过对正在进行的数个历史街区控规整合的分析,提出历史街区更新中地域性建筑的功能转变和建筑风貌延续与规划管理的结合方式,探讨地域性建筑的有机更新对于推动区域的发展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延续;历史保护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the city updated the continuation of organic
——Cuntan historic district of Chongqing urban design and integration, for example control rules
Wang Pei-jian,Wang Yong-bo,Zhao Dai-yuan
(Chongqing Planning Information Service Center Chongqing 400020)
【Abstract】As the city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continuously update the old city, some of the regional protec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and areas where development is imminent update, this paper, several new plans to protect in Chongqing and updated historic district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from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urban planning point of view, to discuss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of Chongq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neighborhoods and updating the use of, and through ongoing regulatory control of several historical neighborhoods integrated analysis, the historic district update changes in reg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continues with a combination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ethods to explore the regional construction updat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organ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nd enhance its core competitive force.
【Key words】Historic District;Updated;Continuing;Historic Preservation
1. 引言
地域性建筑既是历史文化的客观载体,又是社会经济的物质景观,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为城市功能更新、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各个不同时期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到保护与发展并行。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而地域性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则可以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一个契机,从深层意义上说,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表现出对历史价值的一种反思。但在当前更多的由消费来决定生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得不从社会性的角度切入消费者的心理表层,对于公众而言,历史从来就是对历史性事件一次当前的消费,历史对于人们的娱乐化作用是不争的事实,而人们为了娱乐的需要而有意识的去制造历史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仔细观察在上海新天地和宁波老外滩消费的现象,发现他们似乎不再满足于简单消费商品时的物化环境,而是要通过不断被美学化的资本运作所带给他们的一种梦想或者文化品位,而地域性历史建筑正好满足了这种消费心理需求。从商品经济学的原则来说,有了这样的消费者,就能有这样的生产者。
2. 地域性建筑的挖掘和片区功能的转变
在重庆当前高速度的城市化扩展进程中,昔日繁荣的老城区逐渐衰败,在新兴的城市区域内显得异常的寒酸和不和谐,大量的地域性历史建筑散落在破落的旧城居住区域中,在旧的城市规划管理中以居住形态存在,得不到关注和重视,正一步步走向衰败和灭绝。如何让它们获得昔日的高贵和荣耀,变成在消费时代的新宠儿越来越得到关注,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都希望找出城市更新与发展的亮点,而对地域性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开发成为市场经济时代下的新的更新模式。
2.1 寸滩历史街区的渊源。寸滩古镇,得名久远,东汉时此处叫十分滩,建了一个回龙镇。滩如秤,沙猫石如秤碗,因此初时名“秤滩”,而非“寸滩”。历经沧桑,口耳相传,至清代因谐音名“寸滩”,一直流衍至今。清朝初年,寸滩乡场便遐迩闻名。寸滩老街片区(图1)位于江北区东部长江畔,毗邻寸滩保税港区,属溉澜溪街道辖区。距重庆市中心约5公里,离唐家沱约3公里。南临长江,西接溉澜溪,东接唐家沱。在抗战时期,为躲避日军轰炸,部分城区市民搬迁至此,使寸滩一度繁华。随着历史的发展,寸滩古镇已不复当年的繁华,逐渐破落衰败,形成了一个破旧的聚居区,而很多有特色的地域性历史建筑如观音阁等缺乏资金进行修缮和保护。
2.2 寸滩老街的重新定位。寸滩老街城市设计在深入挖掘古街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文化“元素”,保证古街空间的整体性和艺术性的前提条件下,希望老街旅游开发将注重其地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整体保护”、“循序渐进”、“有机更新”,重点挖掘各时期构成山地古街整体空间环境的地域建筑群及人文环境的演变,展示市井巴渝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重新对其定位为建立集休闲、餐饮、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多元服务为一体多产业融合的服务型的民俗旅游区,形成原味巴渝市井古风,原汁历史场景演变体验性观光旅游地,未来将发展成为融休闲服务、怀旧体验、民俗采风、观光旅游的多功能、综合性历史街区(图2)。
2.3 控规结合城市设计完成片区功能的转变。寸滩老街在城市规划的管理动态中一直以居住用地的功能形态存在,没有开发,没有相关的整体保护,大量的地域性历史建筑依旧被作为居住功能使用,若持续以往,必然逐渐消亡,根据城市设计对其的定位分析,由居住用地性质转变为商业用地性质,并以此作为片区开发更新背后的驱动力,从而使整体地域性建筑得到关注和保护。(图3)修改前修改后。
3. 地域建筑更新与延续
3.1 建筑风貌整治。寸滩历史街区城市设计将整个区域分为核心区、风貌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建设协调区三个区域,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整治原则:核心区:该区域具有典型历史地域建筑风貌,多为清末民初时期建筑,以青瓦、白墙、坡顶、穿斗式木结构为特征,建筑层数1~2层。原则上尽量保护原有建筑风貌特色,通过整治更新,对建筑质量、立面形象恢复巴渝地方特色,重现传统历史风貌,以求形成街区的核心带动区。风貌建设控制区:该区域的建筑与传统建筑基本协调,砖混结构,水泥或砖石外墙,坡屋顶,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建筑层数2层为主。该区域除了观音阁和、区级保护建筑、四合院需要进行风貌恢复外,其余建筑在建筑立面效果、建筑形式、层保证与核心区和谐统一。
风貌建设协调区:在建筑形式、建筑立面、层数等方面允许有适当的突破,但整体上保持与核心区、控制区的协调。(图4)
3.2 建筑的更新和利用。根据调研时对街区建筑质量、风貌的逐栋调查评价以及建筑所处位置的要求确定建筑更新保护方式,对大部分现状质量较好、传统风貌较协调的建筑,在基本上不做结构改动的基础上,只对其进行极少的、为适应新用途而作的平面上的改造,以及建筑外貌上的复原和修饰,将其他改造限制到最少;对一些传统风貌尚好、但建筑建筑质量较差或建筑形式与古街风貌不相协调、但由于一些原因难以马上拆除的建筑,对其进行内部的更新修整,以及外观上的修饰,使该类建筑能满足使用的需要,并与街区的风貌相统一;对少量建筑质量差、且毫无保留价值的危旧房屋,予以拆除,并根据对肌理结构等各种分析,在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比例基础上,重新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修建;主要对某几栋建筑质量很差、且毫无保留价值的危旧房屋或自建房屋,予以拆除,并根据规划设计的需要,不进行更新修建,而将拆除所得的空地用作设置小广场、绿化等其他用途。(图5)对于重点建筑应采取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建筑保留的历史文化信息,赋予新的活力。可作为商业、陈列、服务等功能。
4. 规划层面上的强制性的保护与指导性的开发
4.1 法定层面的规划保护。为了推动地域性历史建筑和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必须将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要素纳入法定规划层面,实现历史街区的精细化管理,将强制性控制要求和指导性控制要求纳入控规层面进行整合管理。一方面将公共开敞空间,强制保留建筑物、主要街巷轴线、街道界面、强制性通廊、联系步道、建筑轮廓线与前后关系、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建筑布局、建筑形式、主要标志点等控制要求作为强制性控制要求进行整合管理;另一方面将建筑布局形式、地面铺装,公共服务设施风貌、历史文化特色景观、空间景观小品、历史文化遗产宣传、植被种类与保护、建筑细节简化和演绎的控制要求作为指导性控制要求进行整合管理。法定层面的强制保护禁止了政府无条件向开发商出售城市历史街区的行为,避免在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在与市场经济的较量中以牺牲地域建筑特性作为筹码,将城市历史街区以商业运作的方式包装并出售,杜绝政府将城市的发展野心以文化和历史的面目包装起来,或者为地产增添了历史文化附加值,再以商品形式出售。
4.2 开发指导对策。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开发的有序进行是确保历史街区更新与延续的保证。对于不同人群应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年老离退休的老龄人,他们缺乏劳动能力,经济收入也比较低,对于这群人应当尽可能的保留在街区,延续其原有的生活方式,作为街区人文景观的展现,以此形成街区卖点,增加游客量,政府再通过福利等政策进行利益的再分配,提高老龄人的生活水平。对于以下岗工人和无业人员为主的青壮年人群,他们有较强的劳动能力,可通过政府引导,改地另建,分流一部分出街区。对于街区内条件相对较好的人,则具有更大灵活性,他们可以选择领取相应补助搬出街区,也可以留在街区内投资开办一些小商业。
5. 小结
城市的历史是有限的,历史街区和地域性历史建筑是属于公众的历史,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历史街区的更新和延续实质上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驱动力,并从某些方面创造地影响了城市文化的塑造,但我们必须在把商业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同时,在其中找到平衡,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的历史敏感地段。
在中国城市化的开发中,如何推动多元的城市建设和公共空间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新天地,宁波老外滩,湖滨商业街,它们都是城市的亮点,是商业运作成功的典范,在进行有机更新的同时需兼顾保护与发展,历史是属于整个城市的。
参考文献
[1]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DavidHarvey.后现代的状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台北淑馨出版社,2003.
[4] 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肯尼斯.鲍威尔城市的演变.世纪之初的城市建筑王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 [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盖尔,蒂姆.西思.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张玫英,董卫,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 谢顺佳.西方古建积闻录[J].建筑学报,2001(1):59260.
[8] 袁奇峰,李萍萍.广州市沙面历史街区保护的危机与应对[J].建筑学报,2001(6):57260.
[9] [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文章编号]1006-7619(2011)08-05-799
[作者简介] 王培鉴(1983.3-),男,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延续;历史保护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the city updated the continuation of organic
——Cuntan historic district of Chongqing urban design and integration, for example control rules
Wang Pei-jian,Wang Yong-bo,Zhao Dai-yuan
(Chongqing Planning Information Service Center Chongqing 400020)
【Abstract】As the city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continuously update the old city, some of the regional protec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and areas where development is imminent update, this paper, several new plans to protect in Chongqing and updated historic district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from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urban planning point of view, to discuss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of Chongq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neighborhoods and updating the use of, and through ongoing regulatory control of several historical neighborhoods integrated analysis, the historic district update changes in reg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continues with a combination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ethods to explore the regional construction updat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organ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nd enhance its core competitive force.
【Key words】Historic District;Updated;Continuing;Historic Preservation
1. 引言
地域性建筑既是历史文化的客观载体,又是社会经济的物质景观,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为城市功能更新、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各个不同时期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到保护与发展并行。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而地域性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则可以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一个契机,从深层意义上说,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表现出对历史价值的一种反思。但在当前更多的由消费来决定生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得不从社会性的角度切入消费者的心理表层,对于公众而言,历史从来就是对历史性事件一次当前的消费,历史对于人们的娱乐化作用是不争的事实,而人们为了娱乐的需要而有意识的去制造历史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仔细观察在上海新天地和宁波老外滩消费的现象,发现他们似乎不再满足于简单消费商品时的物化环境,而是要通过不断被美学化的资本运作所带给他们的一种梦想或者文化品位,而地域性历史建筑正好满足了这种消费心理需求。从商品经济学的原则来说,有了这样的消费者,就能有这样的生产者。
2. 地域性建筑的挖掘和片区功能的转变
在重庆当前高速度的城市化扩展进程中,昔日繁荣的老城区逐渐衰败,在新兴的城市区域内显得异常的寒酸和不和谐,大量的地域性历史建筑散落在破落的旧城居住区域中,在旧的城市规划管理中以居住形态存在,得不到关注和重视,正一步步走向衰败和灭绝。如何让它们获得昔日的高贵和荣耀,变成在消费时代的新宠儿越来越得到关注,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都希望找出城市更新与发展的亮点,而对地域性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开发成为市场经济时代下的新的更新模式。
2.1 寸滩历史街区的渊源。寸滩古镇,得名久远,东汉时此处叫十分滩,建了一个回龙镇。滩如秤,沙猫石如秤碗,因此初时名“秤滩”,而非“寸滩”。历经沧桑,口耳相传,至清代因谐音名“寸滩”,一直流衍至今。清朝初年,寸滩乡场便遐迩闻名。寸滩老街片区(图1)位于江北区东部长江畔,毗邻寸滩保税港区,属溉澜溪街道辖区。距重庆市中心约5公里,离唐家沱约3公里。南临长江,西接溉澜溪,东接唐家沱。在抗战时期,为躲避日军轰炸,部分城区市民搬迁至此,使寸滩一度繁华。随着历史的发展,寸滩古镇已不复当年的繁华,逐渐破落衰败,形成了一个破旧的聚居区,而很多有特色的地域性历史建筑如观音阁等缺乏资金进行修缮和保护。
2.2 寸滩老街的重新定位。寸滩老街城市设计在深入挖掘古街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文化“元素”,保证古街空间的整体性和艺术性的前提条件下,希望老街旅游开发将注重其地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整体保护”、“循序渐进”、“有机更新”,重点挖掘各时期构成山地古街整体空间环境的地域建筑群及人文环境的演变,展示市井巴渝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重新对其定位为建立集休闲、餐饮、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多元服务为一体多产业融合的服务型的民俗旅游区,形成原味巴渝市井古风,原汁历史场景演变体验性观光旅游地,未来将发展成为融休闲服务、怀旧体验、民俗采风、观光旅游的多功能、综合性历史街区(图2)。
2.3 控规结合城市设计完成片区功能的转变。寸滩老街在城市规划的管理动态中一直以居住用地的功能形态存在,没有开发,没有相关的整体保护,大量的地域性历史建筑依旧被作为居住功能使用,若持续以往,必然逐渐消亡,根据城市设计对其的定位分析,由居住用地性质转变为商业用地性质,并以此作为片区开发更新背后的驱动力,从而使整体地域性建筑得到关注和保护。(图3)修改前修改后。
3. 地域建筑更新与延续
3.1 建筑风貌整治。寸滩历史街区城市设计将整个区域分为核心区、风貌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建设协调区三个区域,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整治原则:核心区:该区域具有典型历史地域建筑风貌,多为清末民初时期建筑,以青瓦、白墙、坡顶、穿斗式木结构为特征,建筑层数1~2层。原则上尽量保护原有建筑风貌特色,通过整治更新,对建筑质量、立面形象恢复巴渝地方特色,重现传统历史风貌,以求形成街区的核心带动区。风貌建设控制区:该区域的建筑与传统建筑基本协调,砖混结构,水泥或砖石外墙,坡屋顶,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建筑层数2层为主。该区域除了观音阁和、区级保护建筑、四合院需要进行风貌恢复外,其余建筑在建筑立面效果、建筑形式、层保证与核心区和谐统一。
风貌建设协调区:在建筑形式、建筑立面、层数等方面允许有适当的突破,但整体上保持与核心区、控制区的协调。(图4)
3.2 建筑的更新和利用。根据调研时对街区建筑质量、风貌的逐栋调查评价以及建筑所处位置的要求确定建筑更新保护方式,对大部分现状质量较好、传统风貌较协调的建筑,在基本上不做结构改动的基础上,只对其进行极少的、为适应新用途而作的平面上的改造,以及建筑外貌上的复原和修饰,将其他改造限制到最少;对一些传统风貌尚好、但建筑建筑质量较差或建筑形式与古街风貌不相协调、但由于一些原因难以马上拆除的建筑,对其进行内部的更新修整,以及外观上的修饰,使该类建筑能满足使用的需要,并与街区的风貌相统一;对少量建筑质量差、且毫无保留价值的危旧房屋,予以拆除,并根据对肌理结构等各种分析,在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比例基础上,重新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修建;主要对某几栋建筑质量很差、且毫无保留价值的危旧房屋或自建房屋,予以拆除,并根据规划设计的需要,不进行更新修建,而将拆除所得的空地用作设置小广场、绿化等其他用途。(图5)对于重点建筑应采取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建筑保留的历史文化信息,赋予新的活力。可作为商业、陈列、服务等功能。
4. 规划层面上的强制性的保护与指导性的开发
4.1 法定层面的规划保护。为了推动地域性历史建筑和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必须将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要素纳入法定规划层面,实现历史街区的精细化管理,将强制性控制要求和指导性控制要求纳入控规层面进行整合管理。一方面将公共开敞空间,强制保留建筑物、主要街巷轴线、街道界面、强制性通廊、联系步道、建筑轮廓线与前后关系、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建筑布局、建筑形式、主要标志点等控制要求作为强制性控制要求进行整合管理;另一方面将建筑布局形式、地面铺装,公共服务设施风貌、历史文化特色景观、空间景观小品、历史文化遗产宣传、植被种类与保护、建筑细节简化和演绎的控制要求作为指导性控制要求进行整合管理。法定层面的强制保护禁止了政府无条件向开发商出售城市历史街区的行为,避免在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在与市场经济的较量中以牺牲地域建筑特性作为筹码,将城市历史街区以商业运作的方式包装并出售,杜绝政府将城市的发展野心以文化和历史的面目包装起来,或者为地产增添了历史文化附加值,再以商品形式出售。
4.2 开发指导对策。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开发的有序进行是确保历史街区更新与延续的保证。对于不同人群应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年老离退休的老龄人,他们缺乏劳动能力,经济收入也比较低,对于这群人应当尽可能的保留在街区,延续其原有的生活方式,作为街区人文景观的展现,以此形成街区卖点,增加游客量,政府再通过福利等政策进行利益的再分配,提高老龄人的生活水平。对于以下岗工人和无业人员为主的青壮年人群,他们有较强的劳动能力,可通过政府引导,改地另建,分流一部分出街区。对于街区内条件相对较好的人,则具有更大灵活性,他们可以选择领取相应补助搬出街区,也可以留在街区内投资开办一些小商业。
5. 小结
城市的历史是有限的,历史街区和地域性历史建筑是属于公众的历史,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历史街区的更新和延续实质上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驱动力,并从某些方面创造地影响了城市文化的塑造,但我们必须在把商业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同时,在其中找到平衡,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的历史敏感地段。
在中国城市化的开发中,如何推动多元的城市建设和公共空间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新天地,宁波老外滩,湖滨商业街,它们都是城市的亮点,是商业运作成功的典范,在进行有机更新的同时需兼顾保护与发展,历史是属于整个城市的。
参考文献
[1]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DavidHarvey.后现代的状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台北淑馨出版社,2003.
[4] 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肯尼斯.鲍威尔城市的演变.世纪之初的城市建筑王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 [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盖尔,蒂姆.西思.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张玫英,董卫,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 谢顺佳.西方古建积闻录[J].建筑学报,2001(1):59260.
[8] 袁奇峰,李萍萍.广州市沙面历史街区保护的危机与应对[J].建筑学报,2001(6):57260.
[9] [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文章编号]1006-7619(2011)08-05-799
[作者简介] 王培鉴(1983.3-),男,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