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那些掉进钱眼儿里的财迷,人们總爱说他们一身“铜臭味”。估计钱自己也没想到,有一天,它会跟“俗气”这个词站在一起,竟然还惹上了什么“铜臭味”。其实,钱干的好事也不少,没有它,人们衣、食、住、行的商品交换可少了一把重要的衡量尺子。千百年来,人们在跟钱打交道的过程中,给它起了不少雅号。有了这些雅号,钱可要大吼一声了:“谁还敢说我俗气?”看完下面的文字,说不定,你也会打心眼里觉得钱真有内涵呢!
讨人喜欢的“邓通”
“乖乖,邓通怎么不见了?”你八成认为他的哪位朋友走丢了吧?过了一会儿,他兴奋异常地从口袋里翻出几个钢蹦儿,大喊:“原来在这儿呀!”你可千万别傻眼,邓通也是钱的名字。
邓通是西汉孝文帝刘恒的一位宠臣的名字。据史书上记载,邓通是皇宫里专门掌管行船的黄头郎。有一天,孝文帝梦见一个黄头郎推了自己一把,帮助自己登上了天。梦醒后,孝文帝发现了邓通,他觉得邓通就是自己梦中的恩人,于是大加赏赐,还把邓通家乡附近的大、小铜山都赏赐给了邓通,让邓通铸造自己的钱币。邓通的家人十分感恩,雇来工匠精工细作,制作出来的钱币有光泽,厚薄均匀,分量足,质地又纯,自然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人们管这种钱就叫邓通钱。后世人们还常常用它来指代钱呢!
小链接
为什么集币迷们互相称呼对方为“泉友”?
泉这个名字出现在战国时候。泉是由来自四面八方的水汇集而成的,然后再流向四面八方。而钱没有脚也能周游四方,走遍天下。这一点它们多像啊!再加上钱与泉的发音相近,人们就干脆用泉来给钱做雅号了。泉友是集币迷之间的称呼,泉学家自然就指钱币学家啦。
拆字得来的“白水真人”
说句实话,要把整天在市场上和摊贩打交道的钱和“真人”这样的雅号联系在一起,还真让人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其实,从泉这个名字里你就能看出些道道来。把上下结构的泉字拆开,不就得到了“白”“水”两个字吗?
东汉建立之后,皇帝刘秀继续沿用前朝人使用的钱币——货泉。因为货泉两个字在钱币上是用篆书书写的,“泉”可以拆成“白”和“水”,而“货”的繁体字看起来就像是亻+“真”字。巧了,当年刘秀正好是在白水乡起兵,他把货泉看成是老天给的预兆,所以他称自己为“白水真人”,把货泉也改称为“白水真人”钱。
莫名其妙的“阿堵物”
这个称呼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它的来历真是让人忍不住发笑。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名人叫做王衍。他一向为人清高,钱在他眼里简直俗不可耐,一提它好像就会有损自己的清名,所以,他从来不屑于提“钱”字。他的妻子想试探一下他,就趁他睡着的时候让仆人用钱把床围了起来。王衍醒来后下不了床,十分生气,连忙叫仆人拿开这些“阿堵物”。“阿堵”是当时人们流行的口头语,意思是“这个”。“阿堵物”就是“这个东西”。从那以后,“阿堵物”这个名字就出了名了,也成为了钱的别称。不过现在的人说起这个别称的时候,话里面还有些讽刺的意味。
“孔方兄”有来头
啊哈,这个称呼大家也许并不陌生,它在好多影视作品里都出现过呢。这个名字很好理解,铜钱嘛,不都是方孔的吗?方孔,孔方,名字不就这么叫出来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为什么铜钱会有一个方孔呢?为了方便制作,古人把一百多个铜钱的半成品用一根棍子穿起来,再来调整铜钱的外沿。如果棍子是圆的,修锉铜钱的时候,铜钱会来回转动。如果用方棍穿钱,铜钱就没法移动了,避免了很多麻烦,这不,铜钱中间就有了方孔了。
那为什么管铜钱叫“兄”,不叫“弟”呢?去看看钱字的繁体字吧,它由“金”“戈”“戈”组成,“戈”正好与“哥”同音,所以“兄”就是这么来的。
连绵不绝的“青蚨”
神话故事里也有关于钱的奇闻轶事。晋朝的干宝在《搜神记》里写过这样一种虫,它生活在南方,长得像蝉,却有着一对像蝴蝶一样宽大的翅膀。它会附在花草的叶子上产卵,如果有人偷偷地把卵拿走了,虫妈妈一定会飞到藏卵的地方,不管离得有多远。这种虫的名字叫做青蚨,也叫鱼伯。要是把青蚨妈妈的血涂在81枚铜钱上,再用青蚨孩子的血涂在另外81枚铜钱上,不管是用母钱还是子钱去买东西,用掉的钱都会再飞回来。这样一来,钱可就永远都用不完了呀。这种虚构的神话故事让人们充满了幻想,难怪会被人们津津乐道了,“青蚨”这个钱的代名词也就流传了下来。
找化身的“上清童子”
这个名字出自唐朝人郑还古的《博异志》。说的是贞观年问,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顶避暑,有一天忽然听到敲门声。他打开门,有一个名叫“上清五铢”的童子出现在门口。说了一会儿话之后,童子就在墙角消失了。岑文本跑过去一看,地上躺着一枚五铢钱。他猛然醒悟:“上清童子”就是钱的化身呀。所以唐朝以后,人们就用“上清童子”作为钱的代名词。
瞧,你不知道整天跟我们打交道的钱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吧!看了这么多,你还会说钱俗气吗?
小链接
没奈何
宋朝人张循王十分富有,他整天担心有小偷来偷他家的钱财,所以想了个招儿。他让人把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他管这个值钱的大球叫“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不了它。
讨人喜欢的“邓通”
“乖乖,邓通怎么不见了?”你八成认为他的哪位朋友走丢了吧?过了一会儿,他兴奋异常地从口袋里翻出几个钢蹦儿,大喊:“原来在这儿呀!”你可千万别傻眼,邓通也是钱的名字。
邓通是西汉孝文帝刘恒的一位宠臣的名字。据史书上记载,邓通是皇宫里专门掌管行船的黄头郎。有一天,孝文帝梦见一个黄头郎推了自己一把,帮助自己登上了天。梦醒后,孝文帝发现了邓通,他觉得邓通就是自己梦中的恩人,于是大加赏赐,还把邓通家乡附近的大、小铜山都赏赐给了邓通,让邓通铸造自己的钱币。邓通的家人十分感恩,雇来工匠精工细作,制作出来的钱币有光泽,厚薄均匀,分量足,质地又纯,自然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人们管这种钱就叫邓通钱。后世人们还常常用它来指代钱呢!
小链接
为什么集币迷们互相称呼对方为“泉友”?
泉这个名字出现在战国时候。泉是由来自四面八方的水汇集而成的,然后再流向四面八方。而钱没有脚也能周游四方,走遍天下。这一点它们多像啊!再加上钱与泉的发音相近,人们就干脆用泉来给钱做雅号了。泉友是集币迷之间的称呼,泉学家自然就指钱币学家啦。
拆字得来的“白水真人”
说句实话,要把整天在市场上和摊贩打交道的钱和“真人”这样的雅号联系在一起,还真让人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其实,从泉这个名字里你就能看出些道道来。把上下结构的泉字拆开,不就得到了“白”“水”两个字吗?
东汉建立之后,皇帝刘秀继续沿用前朝人使用的钱币——货泉。因为货泉两个字在钱币上是用篆书书写的,“泉”可以拆成“白”和“水”,而“货”的繁体字看起来就像是亻+“真”字。巧了,当年刘秀正好是在白水乡起兵,他把货泉看成是老天给的预兆,所以他称自己为“白水真人”,把货泉也改称为“白水真人”钱。
莫名其妙的“阿堵物”
这个称呼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它的来历真是让人忍不住发笑。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名人叫做王衍。他一向为人清高,钱在他眼里简直俗不可耐,一提它好像就会有损自己的清名,所以,他从来不屑于提“钱”字。他的妻子想试探一下他,就趁他睡着的时候让仆人用钱把床围了起来。王衍醒来后下不了床,十分生气,连忙叫仆人拿开这些“阿堵物”。“阿堵”是当时人们流行的口头语,意思是“这个”。“阿堵物”就是“这个东西”。从那以后,“阿堵物”这个名字就出了名了,也成为了钱的别称。不过现在的人说起这个别称的时候,话里面还有些讽刺的意味。
“孔方兄”有来头
啊哈,这个称呼大家也许并不陌生,它在好多影视作品里都出现过呢。这个名字很好理解,铜钱嘛,不都是方孔的吗?方孔,孔方,名字不就这么叫出来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为什么铜钱会有一个方孔呢?为了方便制作,古人把一百多个铜钱的半成品用一根棍子穿起来,再来调整铜钱的外沿。如果棍子是圆的,修锉铜钱的时候,铜钱会来回转动。如果用方棍穿钱,铜钱就没法移动了,避免了很多麻烦,这不,铜钱中间就有了方孔了。
那为什么管铜钱叫“兄”,不叫“弟”呢?去看看钱字的繁体字吧,它由“金”“戈”“戈”组成,“戈”正好与“哥”同音,所以“兄”就是这么来的。
连绵不绝的“青蚨”
神话故事里也有关于钱的奇闻轶事。晋朝的干宝在《搜神记》里写过这样一种虫,它生活在南方,长得像蝉,却有着一对像蝴蝶一样宽大的翅膀。它会附在花草的叶子上产卵,如果有人偷偷地把卵拿走了,虫妈妈一定会飞到藏卵的地方,不管离得有多远。这种虫的名字叫做青蚨,也叫鱼伯。要是把青蚨妈妈的血涂在81枚铜钱上,再用青蚨孩子的血涂在另外81枚铜钱上,不管是用母钱还是子钱去买东西,用掉的钱都会再飞回来。这样一来,钱可就永远都用不完了呀。这种虚构的神话故事让人们充满了幻想,难怪会被人们津津乐道了,“青蚨”这个钱的代名词也就流传了下来。
找化身的“上清童子”
这个名字出自唐朝人郑还古的《博异志》。说的是贞观年问,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顶避暑,有一天忽然听到敲门声。他打开门,有一个名叫“上清五铢”的童子出现在门口。说了一会儿话之后,童子就在墙角消失了。岑文本跑过去一看,地上躺着一枚五铢钱。他猛然醒悟:“上清童子”就是钱的化身呀。所以唐朝以后,人们就用“上清童子”作为钱的代名词。
瞧,你不知道整天跟我们打交道的钱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吧!看了这么多,你还会说钱俗气吗?
小链接
没奈何
宋朝人张循王十分富有,他整天担心有小偷来偷他家的钱财,所以想了个招儿。他让人把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他管这个值钱的大球叫“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