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探讨脑供血不足治疗中长春西汀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12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两组,A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静点治疗,B组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静点治疗,每组60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2周的治疗后,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而B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为86.67%,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在接受治疗周的治疗显效率为26.67%,明显优于A组的53.33%(P<0.05)。同时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长春西汀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治疗显效率。
【关键词】长春西汀; 脑供血不足; 临床疗效
脑供血不足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其是以颈部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基础,以头晕、头痛等为临床症状的疾病[1]。本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且不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作成为脑梗死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目前临床已有多种治疗药物应用于本病的治疗中,而治疗效果却并不相同,为总结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药物,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所应用的长春西汀注射液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于我院就诊的12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需符合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并除外存在其他颅内血管及占位性疾病。所有入选患者均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随机分组,以接受尼莫地平注射液静点治疗者为A组,以接受长春西汀注射液静点治疗者为B组,每组60例。A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51-71岁,平均(61.35±7.71)岁;病史3-8个月,平均(5.81±1.61)个月。B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49-72岁,平均(60.51±8.18)岁;病史3-7个月,平均(5.63±1.38)个月。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给予间断吸氧、阿司匹林肠溶片0.1日一次口服,辛伐他汀20mg日一次口服治疗。同时A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静点治疗,尼莫地平用法:以6mg尼莫地平注射液入500ml生理盐水日一次。B组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静点治疗,长春西汀用法:以20mg长春西汀注射液入250ml生理盐水日一次。如患者血压升高,则给予适当降压药以降压治疗。所有静脉药物应用时间均为14天。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接受治疗2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并以《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为依据,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者为患者的症状消失或程度较治疗前改善>80%,有效者为患者的症状程度较治疗前改善50-80%,无效者为患者的症状改善<80%。以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显效率、有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同时统计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与治疗药物相关的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治疗期间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作为统计学软件,本研究所得临床疗效及副作用发生率均为计数数据,均以百分率形式进行表示,检验方法应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作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結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经治疗后,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A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临床治疗显效率明显优于A组(P<0.05)。
2.2 药物副作用分析
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药物副作用分析[n(%)]
分组面红皮肤瘙痒恶心总发生率
A组(n=60)4(6.67)6(10.00)6(10.00)8(13.33)
B组(n=60)2(3.33)4(6.67)2(3.33)4(6.67)
X20.7020.4362.1421.482
P0.402*0.509*0.143*0.223*
*P>0.05,无统计学差异。
3讨论
长春西汀注射液是以抑制磷酸-N酶活性为作用机制来达到扩张脑血管作用的药物,其在扩张脑血管的同时,还有着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动力学及增强多巴胺能的作用,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颅内微循环,进而可保护颅内缺血区域[3-4]。故本研究将长春西汀注射液作为治疗药物,以观察其对于脑供血不足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在应用了不同药物治疗方案治疗的两组间,经2周的治疗后,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而B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为86.67%,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在接受治疗周的治疗显效率为26,67%,明显优于A组的53.33%(P<0.05)。
可见在应用了长春西汀治疗后,可显著的提高患者治疗后的显效率。本研究进一步对两组间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同时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知,在长春西汀不仅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显效率,而并未增加患者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综上所述:长春西汀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显效率,且并不增加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1]李华军,李威,陈弈菲,等.13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电图及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25(5):589-592.
[2]刘国荣,王大力,张文丽,等.逐瘀通脉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2,29(1):22-25.
[3]韦敏,肖亿.长春西汀的临床应用进展[J]海峡医学,2006,18(2):119-120.
[4]孙海棠. 长春西汀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10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81-82.
【摘要】目的:探讨脑供血不足治疗中长春西汀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12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两组,A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静点治疗,B组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静点治疗,每组60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2周的治疗后,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而B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为86.67%,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在接受治疗周的治疗显效率为26.67%,明显优于A组的53.33%(P<0.05)。同时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长春西汀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治疗显效率。
【关键词】长春西汀; 脑供血不足; 临床疗效
脑供血不足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其是以颈部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基础,以头晕、头痛等为临床症状的疾病[1]。本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且不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作成为脑梗死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目前临床已有多种治疗药物应用于本病的治疗中,而治疗效果却并不相同,为总结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药物,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所应用的长春西汀注射液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于我院就诊的12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需符合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并除外存在其他颅内血管及占位性疾病。所有入选患者均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随机分组,以接受尼莫地平注射液静点治疗者为A组,以接受长春西汀注射液静点治疗者为B组,每组60例。A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51-71岁,平均(61.35±7.71)岁;病史3-8个月,平均(5.81±1.61)个月。B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49-72岁,平均(60.51±8.18)岁;病史3-7个月,平均(5.63±1.38)个月。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给予间断吸氧、阿司匹林肠溶片0.1日一次口服,辛伐他汀20mg日一次口服治疗。同时A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静点治疗,尼莫地平用法:以6mg尼莫地平注射液入500ml生理盐水日一次。B组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静点治疗,长春西汀用法:以20mg长春西汀注射液入250ml生理盐水日一次。如患者血压升高,则给予适当降压药以降压治疗。所有静脉药物应用时间均为14天。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接受治疗2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并以《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为依据,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者为患者的症状消失或程度较治疗前改善>80%,有效者为患者的症状程度较治疗前改善50-80%,无效者为患者的症状改善<80%。以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显效率、有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同时统计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与治疗药物相关的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治疗期间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作为统计学软件,本研究所得临床疗效及副作用发生率均为计数数据,均以百分率形式进行表示,检验方法应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作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結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经治疗后,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A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临床治疗显效率明显优于A组(P<0.05)。
2.2 药物副作用分析
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药物副作用分析[n(%)]
分组面红皮肤瘙痒恶心总发生率
A组(n=60)4(6.67)6(10.00)6(10.00)8(13.33)
B组(n=60)2(3.33)4(6.67)2(3.33)4(6.67)
X20.7020.4362.1421.482
P0.402*0.509*0.143*0.223*
*P>0.05,无统计学差异。
3讨论
长春西汀注射液是以抑制磷酸-N酶活性为作用机制来达到扩张脑血管作用的药物,其在扩张脑血管的同时,还有着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动力学及增强多巴胺能的作用,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颅内微循环,进而可保护颅内缺血区域[3-4]。故本研究将长春西汀注射液作为治疗药物,以观察其对于脑供血不足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在应用了不同药物治疗方案治疗的两组间,经2周的治疗后,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而B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为86.67%,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在接受治疗周的治疗显效率为26,67%,明显优于A组的53.33%(P<0.05)。
可见在应用了长春西汀治疗后,可显著的提高患者治疗后的显效率。本研究进一步对两组间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同时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知,在长春西汀不仅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显效率,而并未增加患者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综上所述:长春西汀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显效率,且并不增加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1]李华军,李威,陈弈菲,等.13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电图及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25(5):589-592.
[2]刘国荣,王大力,张文丽,等.逐瘀通脉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2,29(1):22-25.
[3]韦敏,肖亿.长春西汀的临床应用进展[J]海峡医学,2006,18(2):119-120.
[4]孙海棠. 长春西汀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10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