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雄的世界里,“忍”似乎不是真汉子的表现。路见不平就该一声吼,拔刀相助绝无二话——忍,似乎是弱者才会采取的行动。
然而,“忍”,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忍,不是一种无奈,而是一种理智。
生活在社会之中,人处于法律道德的约束之下,忍,有时候是一种被动的举措。当个人的利益受到侵犯,但不能马上得到公平的裁决时,人们往往会忍不住挥出那“将自己推到与对方同样的作恶境地”的拳头,将真理推得离自己越来越远。
有人看见一手持天平一手执宝剑的正义女神走来,畏惧于她手中的宝剑,放开已然握紧的拳头。而真正的智者,他的理智战胜了冲动的情感,他的心在胸膛里退了一步,露出万顷汪洋。
这两种人看似选择一致,都选择了忍,然而,生活更偏爱后者。因为一旦“有了办法”,无奈的人们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不忍,在正义女神的宝剑够不到的地方抖出欲望。法律和道德看不见隐匿于黑暗中的勾当,但生活和命运将一切记录在案。一旦东窗事发,前者的“小聪明”便成了作茧自缚。少年爱做英雄梦,头脑一热,拳头对着侵犯自己利益的人挥了出去。这一拳挥出去,暂时是爽了,换来的代价可能是无法承受的:友情的决裂,亲情的伤害,甚至舆论的唾弃,法律的制裁。忍不住蹦出来的语言和行动,往往会带来难以弥补的危害,让人追悔莫及。不忍,往往是十分不理智的行为。
忍,是智者的行为,智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把判断交给理性来完成。忍,能使仇恨消弭,使心灵平静。选择了忍,就是选择了风平浪静,选择让时间来指出真理的所在。真的“忍”,不是无奈,而是坚定的,理智的。
忍,不是一种煎熬,而是一种坚持。
鲁迅先生有言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沉默不是我们所说的忍。这沉默是被动的,是心有不甘的,用通俗的话来说,是难受的。面对无法改变的已选择的境况,难受地忍耐着是十分不明智的。热播综艺《奇葩大会》里有个即兴表演演员,他说表演的诀窍在一句话:“是的,然后……”接受同伴的信息,然后面对它、发展它,同时这也是让生活变得美好的诀窍。“是的,然后……”境况已不可逆转,选择拒绝接受事实并因此备感煎熬,不如迎面坚持。坚持之下,成功来得顺其自然,生活的即兴表演被演成一场喜剧。
冠以坚持之名的隐忍,不是随遇而安的淡泊,不是纯粹无情的理智,它的血液之中澎湃著狂妄的自信与几乎不可理喻的傲然。坚持着的忍耐,咬碎一口银牙,和血默默吞下。他的肉体的头颅也许是垂着的,但他的精神的头颅一定是高高扬起的,他的闪烁着无法磨灭的光芒的双眸,一定凝视着头顶的星空。就像熔岩在坚硬逼仄的岩石中匍匐着,在狭窄的火山口相互压抑着,都是为了有一刻喷薄而出,冲向天空,或在广袤的大地上肆意奔流。
十年卧薪尝胆,痛苦么,煎熬么?或者我更愿意相信,“忍”,于帝王心中一定洋溢着坚持的热情,充斥着为了达成目标的疯狂执着。正忍耐着的人,心怀虔诚地坚持下去,哪怕是在临死的幻境中,也必能看见美好的天堂的存在。
忍,不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强大。
面对侵犯,不能拍案而起的人,是“缩头乌龟”,是“孙子”,独独不可能是“英雄”。然而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大呼小嚷的多是草包,高手都是雁过无痕,不着痕迹。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一旦要报必要酣畅淋漓,才不枉忍了十年。只有心灵足够强大的人,才做得出忍的选择,走得下忍的路途,报得了忍着的仇恨——或者干脆一笑泯之,鸿鹄又岂会嘲笑、岂会在乎燕雀之志?
唐人南霁云守睢阳,城破被俘,似有屈服意。人问,他笑答:“欲将以有为也!”如文天祥十八次将死不死而名留青史,如司马迁忍辱含垢而有史家绝唱。放弃与死亡是太过容易的事,真正强大的是咬着牙忍着痛,坚持下来的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折磨一番。挨不过的,便如蝼蚁一般,泯灭在历史浩浩荡荡的长河中;而那些忍受过烈火炙烤的、忍受过千磨万砺的,便淬炼成金,琢磨作佛。能选择忍,是一种强大;忍得下去,亦是一种强大;而忍出了头的,则是“忍”的强大力量那最直接的明证了。忍之所以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很大原因是它并非凡物,不是凡人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而忍着的非凡人们又隐匿于凡人之中,直到有一天一鸣惊人,宛如神明。
忍,不是自甘沉沦,而是一种修行。
于低谷忍耐,形如丧家之犬,大众落井下石的爱好便有了施展发挥的机会,冷眼与嘲笑,攻击与讽刺。至于高高在上的怜悯与施舍,更让人手足无措。如韩信忍胯下之辱,从表象看来,到了这一步也只能是行尸走肉,只剩求生本能了吧?由着人侮辱欺负,只会一味忍着不还手,可算堕落了吧?可是,偏不!韩信最后凭满腹才华,位及王侯,谁能说与修行阶段的忍耐没有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忍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忍,能锻炼我们的意志。忍受喧闹嘈杂、物质浮华,一颗心在隐忍中沉淀,并生长得无比坚定。忍,能开阔我们的胸襟。一旦开始了忍的修行,人们就要想:上次那事都忍了,这一次又有什么不能忍的呢?忍着忍着,忍出了广阔的胸襟。忍,能安定我们的内心。智者不怒、不忧、不惧,忍者亦如此。既然表面上风平浪静,自然心中纵有万千怒火,也会渐渐平息下去。既然选择了忍,心中窝火还有什么意义?不如淡然处世,还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是否沉沦的标准,不在于你是否跌落尘泥或不名一文,而在于你的脊梁是否笔直,你的头颅是否始终高傲地扬着。忍常人之不能忍,方能成常人不能成之才。
“忍”是个好东西,可惜和“大器晚成”一样太容易被滥用。人家骂你没骨气,你说:“不,这是胸襟广阔。”人家骂你没成绩,你说:“不,这是锻炼自己。”好吧,就算这些借口都成立,哪天战争爆发,你跑去当汉奸,还要痛心疾首地说:“哎呀,你们怎么能骂我,我这是忍辱负重,打入敌人内部!”
我们说忍是生活的智慧,自古智者爱讲“中庸”“过犹不及”,就是忍过了头,不如不忍。风雨飘摇之际,民族大义之前,是可忍孰不可忍?挺起脊梁,抱紧尊严与骨气,捍卫心中的理想与正义。
中华文化的主旋律始终是温雅的,谦恭的。忍,这一含义丰富的词汇,也被历史打磨出智慧的光泽。
(指导老师:张鲜明)
评委说:
关键:理智、坚持、强大、修行,对“忍”这一词汇的丰富性进行了辨析。
黄韫秀同学是放胆作文大赛的老作者了,她几乎没有让我们评委和读者失望过。从她文字的第一句话开始,那种浑然天成,诗意中不乏思辨的气势就展开了。我想,她几乎适合于写所有的文体吧。再枯燥、平凡的话题,在她的笔下,在她的眼中,都是独特和多义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用自己的风格,写不同的体裁;用独特的文笔,画不同的美卷。
文章没有过多去纠结于“忍”字的本义,而是从一个人能忍,代表着一个人的何种品性入手,总结出四个关键词——理智、坚持、强大、修行,视野宏阔,放眼历史,聚焦人性,将之进行了智慧的阐释。让人有一读再读的热情。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延展话题,拓宽视野,给写作以格局。
有此亮点,足矣。祝福黄韫秀未来的写作之路光明、灿烂、无限延长。
(肖 尧)
然而,“忍”,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忍,不是一种无奈,而是一种理智。
生活在社会之中,人处于法律道德的约束之下,忍,有时候是一种被动的举措。当个人的利益受到侵犯,但不能马上得到公平的裁决时,人们往往会忍不住挥出那“将自己推到与对方同样的作恶境地”的拳头,将真理推得离自己越来越远。
有人看见一手持天平一手执宝剑的正义女神走来,畏惧于她手中的宝剑,放开已然握紧的拳头。而真正的智者,他的理智战胜了冲动的情感,他的心在胸膛里退了一步,露出万顷汪洋。
这两种人看似选择一致,都选择了忍,然而,生活更偏爱后者。因为一旦“有了办法”,无奈的人们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不忍,在正义女神的宝剑够不到的地方抖出欲望。法律和道德看不见隐匿于黑暗中的勾当,但生活和命运将一切记录在案。一旦东窗事发,前者的“小聪明”便成了作茧自缚。少年爱做英雄梦,头脑一热,拳头对着侵犯自己利益的人挥了出去。这一拳挥出去,暂时是爽了,换来的代价可能是无法承受的:友情的决裂,亲情的伤害,甚至舆论的唾弃,法律的制裁。忍不住蹦出来的语言和行动,往往会带来难以弥补的危害,让人追悔莫及。不忍,往往是十分不理智的行为。
忍,是智者的行为,智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把判断交给理性来完成。忍,能使仇恨消弭,使心灵平静。选择了忍,就是选择了风平浪静,选择让时间来指出真理的所在。真的“忍”,不是无奈,而是坚定的,理智的。
忍,不是一种煎熬,而是一种坚持。
鲁迅先生有言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沉默不是我们所说的忍。这沉默是被动的,是心有不甘的,用通俗的话来说,是难受的。面对无法改变的已选择的境况,难受地忍耐着是十分不明智的。热播综艺《奇葩大会》里有个即兴表演演员,他说表演的诀窍在一句话:“是的,然后……”接受同伴的信息,然后面对它、发展它,同时这也是让生活变得美好的诀窍。“是的,然后……”境况已不可逆转,选择拒绝接受事实并因此备感煎熬,不如迎面坚持。坚持之下,成功来得顺其自然,生活的即兴表演被演成一场喜剧。
冠以坚持之名的隐忍,不是随遇而安的淡泊,不是纯粹无情的理智,它的血液之中澎湃著狂妄的自信与几乎不可理喻的傲然。坚持着的忍耐,咬碎一口银牙,和血默默吞下。他的肉体的头颅也许是垂着的,但他的精神的头颅一定是高高扬起的,他的闪烁着无法磨灭的光芒的双眸,一定凝视着头顶的星空。就像熔岩在坚硬逼仄的岩石中匍匐着,在狭窄的火山口相互压抑着,都是为了有一刻喷薄而出,冲向天空,或在广袤的大地上肆意奔流。
十年卧薪尝胆,痛苦么,煎熬么?或者我更愿意相信,“忍”,于帝王心中一定洋溢着坚持的热情,充斥着为了达成目标的疯狂执着。正忍耐着的人,心怀虔诚地坚持下去,哪怕是在临死的幻境中,也必能看见美好的天堂的存在。
忍,不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强大。
面对侵犯,不能拍案而起的人,是“缩头乌龟”,是“孙子”,独独不可能是“英雄”。然而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大呼小嚷的多是草包,高手都是雁过无痕,不着痕迹。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一旦要报必要酣畅淋漓,才不枉忍了十年。只有心灵足够强大的人,才做得出忍的选择,走得下忍的路途,报得了忍着的仇恨——或者干脆一笑泯之,鸿鹄又岂会嘲笑、岂会在乎燕雀之志?
唐人南霁云守睢阳,城破被俘,似有屈服意。人问,他笑答:“欲将以有为也!”如文天祥十八次将死不死而名留青史,如司马迁忍辱含垢而有史家绝唱。放弃与死亡是太过容易的事,真正强大的是咬着牙忍着痛,坚持下来的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折磨一番。挨不过的,便如蝼蚁一般,泯灭在历史浩浩荡荡的长河中;而那些忍受过烈火炙烤的、忍受过千磨万砺的,便淬炼成金,琢磨作佛。能选择忍,是一种强大;忍得下去,亦是一种强大;而忍出了头的,则是“忍”的强大力量那最直接的明证了。忍之所以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很大原因是它并非凡物,不是凡人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而忍着的非凡人们又隐匿于凡人之中,直到有一天一鸣惊人,宛如神明。
忍,不是自甘沉沦,而是一种修行。
于低谷忍耐,形如丧家之犬,大众落井下石的爱好便有了施展发挥的机会,冷眼与嘲笑,攻击与讽刺。至于高高在上的怜悯与施舍,更让人手足无措。如韩信忍胯下之辱,从表象看来,到了这一步也只能是行尸走肉,只剩求生本能了吧?由着人侮辱欺负,只会一味忍着不还手,可算堕落了吧?可是,偏不!韩信最后凭满腹才华,位及王侯,谁能说与修行阶段的忍耐没有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忍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忍,能锻炼我们的意志。忍受喧闹嘈杂、物质浮华,一颗心在隐忍中沉淀,并生长得无比坚定。忍,能开阔我们的胸襟。一旦开始了忍的修行,人们就要想:上次那事都忍了,这一次又有什么不能忍的呢?忍着忍着,忍出了广阔的胸襟。忍,能安定我们的内心。智者不怒、不忧、不惧,忍者亦如此。既然表面上风平浪静,自然心中纵有万千怒火,也会渐渐平息下去。既然选择了忍,心中窝火还有什么意义?不如淡然处世,还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是否沉沦的标准,不在于你是否跌落尘泥或不名一文,而在于你的脊梁是否笔直,你的头颅是否始终高傲地扬着。忍常人之不能忍,方能成常人不能成之才。
“忍”是个好东西,可惜和“大器晚成”一样太容易被滥用。人家骂你没骨气,你说:“不,这是胸襟广阔。”人家骂你没成绩,你说:“不,这是锻炼自己。”好吧,就算这些借口都成立,哪天战争爆发,你跑去当汉奸,还要痛心疾首地说:“哎呀,你们怎么能骂我,我这是忍辱负重,打入敌人内部!”
我们说忍是生活的智慧,自古智者爱讲“中庸”“过犹不及”,就是忍过了头,不如不忍。风雨飘摇之际,民族大义之前,是可忍孰不可忍?挺起脊梁,抱紧尊严与骨气,捍卫心中的理想与正义。
中华文化的主旋律始终是温雅的,谦恭的。忍,这一含义丰富的词汇,也被历史打磨出智慧的光泽。
(指导老师:张鲜明)
评委说:
关键:理智、坚持、强大、修行,对“忍”这一词汇的丰富性进行了辨析。
黄韫秀同学是放胆作文大赛的老作者了,她几乎没有让我们评委和读者失望过。从她文字的第一句话开始,那种浑然天成,诗意中不乏思辨的气势就展开了。我想,她几乎适合于写所有的文体吧。再枯燥、平凡的话题,在她的笔下,在她的眼中,都是独特和多义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用自己的风格,写不同的体裁;用独特的文笔,画不同的美卷。
文章没有过多去纠结于“忍”字的本义,而是从一个人能忍,代表着一个人的何种品性入手,总结出四个关键词——理智、坚持、强大、修行,视野宏阔,放眼历史,聚焦人性,将之进行了智慧的阐释。让人有一读再读的热情。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延展话题,拓宽视野,给写作以格局。
有此亮点,足矣。祝福黄韫秀未来的写作之路光明、灿烂、无限延长。
(肖 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