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生成是师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思与思的碰撞中、情与情的感应中滋生出来的。只有教师努力做到课前精心预设、课堂智慧引领、课后认真反思,才能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才能呈现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 课堂生成 教学预设 课程理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看到两种教学失衡的现象:一是教师过于重视预设而忽视生成,课堂中完全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任务,从而限制了学生对预设目标的超越,学生的创造智慧泯灭其中。二是教师一味追求生成,没有预设而随意设问,“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生成”出许多离题、毫无必要的“麻烦”,导致了教学的“停顿”“尴尬”和失控,最终影响了教学。那话文课堂教学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实现“预设”与“生成”共舞呢?
一、课前——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是进行教学预设的前提,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课堂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行性就越强。
1.透视教材。如果把教师对知识外延与内涵的理解视为生成教学的“最近发展区”,那么理解越深广,预设越丰富,生成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就越大。每教学一篇课文之前,要把课文读透,通过多读,很多教材的资源就在朗读的过程中被挖掘出来。课文后的练习也不可忽视,它往往也可以成为课堂生成的一大亮点。接着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相关的知识链接。这样深人解读教材,为生成做好准备。
2.预测学情。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一说,课堂教学亦如此。精心预设能预测到更为丰富的“学情”,预设到更为复杂的“可能”,从而预定出更为周全的策略。所以,要想让课堂真正互动生成起来,在预设教学环节的时候,就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思,走进学生的心灵,考虑更多的如果。
二、课中——不拘预设,为生成护航
教师再周密详尽的教学预设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无处不在。老师应该独具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生成的教学资源;老师应该独具一颗慧心,随时调节预设教案。让学生在与文本、师生的对话中碰撞出火花。
1.在多元解读中生成。由于师生的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王崧舟老师上《一夜的工作》一课中,第三个环节王老师是这样安排的:“夜很静,周总理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游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他想着……”请问,周总理会想些什么?生1:“他想着那些地方没有粮食。”生2:“他想着怎样使人民富裕起来,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生3:“他想今晚一定要批好这些文件,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王老师的一个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王老师的引领之下,对文本的理解、反应是“多元’的,一个个有创见的想法不断进发,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这便是缘于“生成”。
2.在学生质疑中生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质疑问难,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引导学生感悟,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相互启发,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在创造中生成。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课堂教学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不足。
三、课后——教学反思,为生成再度起航
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预设”往往会出现多种结果,如果教师课后能进行反思,可以为以后的“再预设”和“再生成”提供帮助。
1.反思成功之举——“预设”是怎样“生成”的。教师要及时把与学生联系最密切、学生最投入或最能体现自己教学意图的“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预设的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如何恰当处理预设内容?哪个教学环节生成效率最高?在灵活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2.反思败笔之处——“预设”为什么“未生成”。当教学出现失误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反思: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预设内容安排是否欠妥?预设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背离学生的身心出发点……对这些问题要从多方面找原因,及时找出问题症结,采取相应对策。
3.反思教育机制——怎样促使“非预设”的“生成”。对预设之外的内容,教师若能发挥教育机制,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束缚,捕捉临时生成中的有意义因素,及时整合到教学中,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课后要对“非预设生成”进行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上升到一定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以使今后面临“意外”时,能够从容应对,取得良好效果。
4.反思教案设计——为了“生成”该怎样“预设”。实践证明,成功的教案在课前,更在课后。一节课下来,教师及时反思得失,找到教学实际与“预设”之间的差距,并进行必要的归纳与取台,考虑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更有效,对原先的“预设”进行修改。
叶澜老师说:“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在生本的理念下,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实现以生为本,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关键词 课堂生成 教学预设 课程理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看到两种教学失衡的现象:一是教师过于重视预设而忽视生成,课堂中完全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任务,从而限制了学生对预设目标的超越,学生的创造智慧泯灭其中。二是教师一味追求生成,没有预设而随意设问,“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生成”出许多离题、毫无必要的“麻烦”,导致了教学的“停顿”“尴尬”和失控,最终影响了教学。那话文课堂教学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实现“预设”与“生成”共舞呢?
一、课前——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是进行教学预设的前提,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课堂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行性就越强。
1.透视教材。如果把教师对知识外延与内涵的理解视为生成教学的“最近发展区”,那么理解越深广,预设越丰富,生成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就越大。每教学一篇课文之前,要把课文读透,通过多读,很多教材的资源就在朗读的过程中被挖掘出来。课文后的练习也不可忽视,它往往也可以成为课堂生成的一大亮点。接着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相关的知识链接。这样深人解读教材,为生成做好准备。
2.预测学情。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一说,课堂教学亦如此。精心预设能预测到更为丰富的“学情”,预设到更为复杂的“可能”,从而预定出更为周全的策略。所以,要想让课堂真正互动生成起来,在预设教学环节的时候,就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思,走进学生的心灵,考虑更多的如果。
二、课中——不拘预设,为生成护航
教师再周密详尽的教学预设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无处不在。老师应该独具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生成的教学资源;老师应该独具一颗慧心,随时调节预设教案。让学生在与文本、师生的对话中碰撞出火花。
1.在多元解读中生成。由于师生的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王崧舟老师上《一夜的工作》一课中,第三个环节王老师是这样安排的:“夜很静,周总理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游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他想着……”请问,周总理会想些什么?生1:“他想着那些地方没有粮食。”生2:“他想着怎样使人民富裕起来,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生3:“他想今晚一定要批好这些文件,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王老师的一个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王老师的引领之下,对文本的理解、反应是“多元’的,一个个有创见的想法不断进发,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这便是缘于“生成”。
2.在学生质疑中生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质疑问难,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引导学生感悟,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相互启发,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在创造中生成。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课堂教学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不足。
三、课后——教学反思,为生成再度起航
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预设”往往会出现多种结果,如果教师课后能进行反思,可以为以后的“再预设”和“再生成”提供帮助。
1.反思成功之举——“预设”是怎样“生成”的。教师要及时把与学生联系最密切、学生最投入或最能体现自己教学意图的“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预设的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如何恰当处理预设内容?哪个教学环节生成效率最高?在灵活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2.反思败笔之处——“预设”为什么“未生成”。当教学出现失误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反思: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预设内容安排是否欠妥?预设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背离学生的身心出发点……对这些问题要从多方面找原因,及时找出问题症结,采取相应对策。
3.反思教育机制——怎样促使“非预设”的“生成”。对预设之外的内容,教师若能发挥教育机制,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束缚,捕捉临时生成中的有意义因素,及时整合到教学中,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课后要对“非预设生成”进行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上升到一定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以使今后面临“意外”时,能够从容应对,取得良好效果。
4.反思教案设计——为了“生成”该怎样“预设”。实践证明,成功的教案在课前,更在课后。一节课下来,教师及时反思得失,找到教学实际与“预设”之间的差距,并进行必要的归纳与取台,考虑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更有效,对原先的“预设”进行修改。
叶澜老师说:“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在生本的理念下,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实现以生为本,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