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教化意义。“90后”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混乱、精神状况堪忧等问题,发挥传统文化“内圣外王”的教育内涵,以高校为主阵地,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构建人文校园氛围、增加实践环节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引入到“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让传统文化的养料滋养出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花朵,努力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传统文化 理想信念教育
一、“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渴望平等,在理想信念上整体表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通过调查发现:“对理想信念问题进行过思考”的“90后”大学生仅占67.4%,79.6%的同学将“个人发展前景”及“收入水平”作为选择职业的首要考虑因素,反映了理想信念淡薄这一特点;10.6%的学生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同时有36.4%的同学表示“对西方自由主义”“网络快餐文化”等持赞同态度,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十分混乱;58.3%的同学表示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感到“焦虑”“有压力”“企图回避”,对自己未来的定位、人生目标的选择感到“迷茫”,精神状况令人担忧。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信念的教育功能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内圣——塑造高尚的个人理想信念;外王——追求和谐的社会理想信念。(一)内圣——塑造高尚的个人理想信念“内圣”,指主体的内在修养以及对真、善、美的把握,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最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其核心便是“仁”。何为“仁”,孔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近仁”;“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仁者必有勇”等都是“仁”的表现,孔子也正是从“仁”的概念出发,塑造出了君子“温、良、恭、俭、让”的形象,这也是个人在生活、职业、道德理想信念方面所要达到的高度以及衡量的准则,对当代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个人理想信念有着很好的教育与借鉴意义。此外,在“内圣”层面上,还有着其他丰富的内涵,如推崇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养心莫善于诚”等先哲教诲犹如晨钟暮鼓,教育大学生要反思考试作弊、伪造证书、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低等不诚信的行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约束,以信为先;“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告诫人们要做人有气节,敢于维护真理,勇于面对祸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教导人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利于塑造宽宏大量、笃实宽厚的品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教育大学生们要义字为先,无疑是对当前市场经济的思潮下充斥的功利性、利己性的强有力的反击。针对“90后”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由于抗挫能力差、心理失衡而带来的精神状况方面的问题,“养心莫善于寡欲”“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告诫大学生们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淡然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就算是在人生的逆境中,也要像苏轼一样“一蓑烟雨任平生”,对于未来始终充满着信心。面对压力与竞争,古人的抗压哲学不失为一个艺术式的化解方法。(二)外王——追求和谐的社会理想信念“外王”,指把主体内在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成为真、善美统一的大同世界,这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外王”涵义其一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充满着对国家、民族、社会前途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与忧患意识,将个人、家庭、国家视为一体,生生相息,认为没有国家便谈不上家庭与个人。在这种爱国情怀的感染下,历史中涌现出了比干、伯夷、魏征、林则徐等为了国家大义敢于死谏的文臣,以及李广、岳飞、戚继光等抗击侵略精忠报国的将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引入到“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将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增强为国献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外王”涵义其二是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描述了一个“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和谐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人都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种具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的社会称为“大同之世”,影响了自孔孟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可以说大同社会的实现正是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理想信念,虽然其与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信念存在区别,但是前人们为了心中的理想社会而前赴后继、执着追求的精神对“90后”大学生仍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外王”涵义其三是积极的入世精神。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不同于基督教文化的“天学”、佛教文化的“鬼学”,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积极入世而不是消极避世。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这一思想具体化,可以说,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它着重于现实社会,追求经世致用、兴邦治国、教化民俗,并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个人要服从于集体、国家,这对“90后”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重要价值。
三、传统文化视野下“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路径高校作为培养我国未来的建设者与创造者的摇篮,理应成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开展“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开拓创新,深入探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一)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在高校中应该形成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其能进入课堂,密切地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一方面,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将会拓宽理想信念教育,融古通今;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专业开设相关的传统文化概论性必修课,将会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并自觉用于自身理想信念的树立;最好还应开设一系列的传统文化选修课,如《弟子规》《论语》《孙子兵法》、书法、戏曲等,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为其提供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在教学方式方面,应该避免抽象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创新式教学等方法以契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应做好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结合,以幻灯片、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增强教育的时效性。(二)立足人文精神,构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良的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引导、价值导向、人格塑造、智力开发、身心调节和对不良风气的抑制功能。校园文化中引入人文精神方面的东西,营造洋溢着传统文化气息的氛围,可以在无形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环境的渲染,要以人文元素打造校园环境,以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提炼高校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举办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教育活动,可以与特定的传统节日相结合来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也可以开展诗朗诵、征文活动、书法比赛、民族音乐会、京剧票友大赛、民族手工艺比赛等活动将传统融入现代,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领略传统之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三)增加实践环节,开辟网络阵地“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单一纯理论的东西,要想将“知”做到“知行合一”,便不能够忽视实践环节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开展传统节日纪念活动、考察文化遗址、领略文化古迹、参观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亲为,感受社会、感受文化、感受责任,品味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學以致用,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及功能,高校可以利用网络上现有的如中国国学网、中国儒学论坛等传统文化主题网站引导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还应该利用校园网及QQ、BBS、人人网等工具构建集思想性、教育性、文学性为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展开对传统文化的讨论、互动交流或者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抵御负面文化的影响,搭建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的平台。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的精神内涵历久弥新,发挥其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支持与推动作用,除了高校的教育功能之外,也需要国家、家庭等多方面努力。近年来,国家加大文化建设正为发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和新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家庭应为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创造良好的氛围,父母要做好各方面的引导。只有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将传统文化的主旨要义发挥到极致,才能促使学生从传统中汲取精华,最终发挥传统“文化”其无可匹敌的教化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坚定理想信念,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丁静,刘宁.“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32).
[2]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丛,2003,(5).
[3]陈大齐.论语辑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4]王玉东.论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科学扬弃[J].东岳论丛,1999,(6).
[5]梁启雄.荀子柬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6](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7]战国)孟轲.孟子[M].武汉:崇文书局,2004.
[8]孙雍长.老子[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9]陈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战国)曾参.大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1]韩迎春.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念问题[J].求实,2011,(6).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传统文化 理想信念教育
一、“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渴望平等,在理想信念上整体表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通过调查发现:“对理想信念问题进行过思考”的“90后”大学生仅占67.4%,79.6%的同学将“个人发展前景”及“收入水平”作为选择职业的首要考虑因素,反映了理想信念淡薄这一特点;10.6%的学生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同时有36.4%的同学表示“对西方自由主义”“网络快餐文化”等持赞同态度,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十分混乱;58.3%的同学表示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感到“焦虑”“有压力”“企图回避”,对自己未来的定位、人生目标的选择感到“迷茫”,精神状况令人担忧。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信念的教育功能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内圣——塑造高尚的个人理想信念;外王——追求和谐的社会理想信念。(一)内圣——塑造高尚的个人理想信念“内圣”,指主体的内在修养以及对真、善、美的把握,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最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其核心便是“仁”。何为“仁”,孔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近仁”;“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仁者必有勇”等都是“仁”的表现,孔子也正是从“仁”的概念出发,塑造出了君子“温、良、恭、俭、让”的形象,这也是个人在生活、职业、道德理想信念方面所要达到的高度以及衡量的准则,对当代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个人理想信念有着很好的教育与借鉴意义。此外,在“内圣”层面上,还有着其他丰富的内涵,如推崇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养心莫善于诚”等先哲教诲犹如晨钟暮鼓,教育大学生要反思考试作弊、伪造证书、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低等不诚信的行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约束,以信为先;“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告诫人们要做人有气节,敢于维护真理,勇于面对祸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教导人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利于塑造宽宏大量、笃实宽厚的品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教育大学生们要义字为先,无疑是对当前市场经济的思潮下充斥的功利性、利己性的强有力的反击。针对“90后”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由于抗挫能力差、心理失衡而带来的精神状况方面的问题,“养心莫善于寡欲”“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告诫大学生们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淡然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就算是在人生的逆境中,也要像苏轼一样“一蓑烟雨任平生”,对于未来始终充满着信心。面对压力与竞争,古人的抗压哲学不失为一个艺术式的化解方法。(二)外王——追求和谐的社会理想信念“外王”,指把主体内在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成为真、善美统一的大同世界,这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外王”涵义其一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充满着对国家、民族、社会前途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与忧患意识,将个人、家庭、国家视为一体,生生相息,认为没有国家便谈不上家庭与个人。在这种爱国情怀的感染下,历史中涌现出了比干、伯夷、魏征、林则徐等为了国家大义敢于死谏的文臣,以及李广、岳飞、戚继光等抗击侵略精忠报国的将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引入到“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将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增强为国献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外王”涵义其二是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描述了一个“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和谐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人都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种具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的社会称为“大同之世”,影响了自孔孟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可以说大同社会的实现正是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理想信念,虽然其与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信念存在区别,但是前人们为了心中的理想社会而前赴后继、执着追求的精神对“90后”大学生仍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外王”涵义其三是积极的入世精神。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不同于基督教文化的“天学”、佛教文化的“鬼学”,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积极入世而不是消极避世。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这一思想具体化,可以说,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它着重于现实社会,追求经世致用、兴邦治国、教化民俗,并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个人要服从于集体、国家,这对“90后”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重要价值。
三、传统文化视野下“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路径高校作为培养我国未来的建设者与创造者的摇篮,理应成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开展“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开拓创新,深入探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一)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在高校中应该形成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其能进入课堂,密切地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一方面,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将会拓宽理想信念教育,融古通今;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专业开设相关的传统文化概论性必修课,将会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并自觉用于自身理想信念的树立;最好还应开设一系列的传统文化选修课,如《弟子规》《论语》《孙子兵法》、书法、戏曲等,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为其提供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在教学方式方面,应该避免抽象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创新式教学等方法以契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应做好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结合,以幻灯片、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增强教育的时效性。(二)立足人文精神,构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良的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引导、价值导向、人格塑造、智力开发、身心调节和对不良风气的抑制功能。校园文化中引入人文精神方面的东西,营造洋溢着传统文化气息的氛围,可以在无形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环境的渲染,要以人文元素打造校园环境,以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提炼高校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举办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教育活动,可以与特定的传统节日相结合来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也可以开展诗朗诵、征文活动、书法比赛、民族音乐会、京剧票友大赛、民族手工艺比赛等活动将传统融入现代,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领略传统之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三)增加实践环节,开辟网络阵地“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单一纯理论的东西,要想将“知”做到“知行合一”,便不能够忽视实践环节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开展传统节日纪念活动、考察文化遗址、领略文化古迹、参观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亲为,感受社会、感受文化、感受责任,品味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學以致用,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及功能,高校可以利用网络上现有的如中国国学网、中国儒学论坛等传统文化主题网站引导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还应该利用校园网及QQ、BBS、人人网等工具构建集思想性、教育性、文学性为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展开对传统文化的讨论、互动交流或者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抵御负面文化的影响,搭建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的平台。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的精神内涵历久弥新,发挥其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支持与推动作用,除了高校的教育功能之外,也需要国家、家庭等多方面努力。近年来,国家加大文化建设正为发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和新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家庭应为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创造良好的氛围,父母要做好各方面的引导。只有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将传统文化的主旨要义发挥到极致,才能促使学生从传统中汲取精华,最终发挥传统“文化”其无可匹敌的教化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坚定理想信念,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丁静,刘宁.“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32).
[2]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丛,2003,(5).
[3]陈大齐.论语辑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4]王玉东.论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科学扬弃[J].东岳论丛,1999,(6).
[5]梁启雄.荀子柬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6](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7]战国)孟轲.孟子[M].武汉:崇文书局,2004.
[8]孙雍长.老子[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9]陈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战国)曾参.大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1]韩迎春.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念问题[J].求实,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