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力发展是其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地理学科能力是在地理活动中直接影响着该活动的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地理学科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只存在于地理活动中,在地理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在认识区域的教学中,我们应当高度关注如下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1.提高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
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能力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因此,基础地理教育应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使之较为顺利地确定范围,进行空间上的定位,评价位置的形势,理解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有序性规律。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师要高度关注有关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的辨识与分析、空间排列状态的观察与归纳等内容的教学。
①针对不同的地理空间位置问题,确定其讲解与训练的侧重点。
例如,对于某区域的纬度位置,着重让学生观察辨识某区域与特殊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等)的空间关系,辨识某区域所跨的纬度范围;对于某区域的海陆位置,着重让学生辨识与分析该区域濒临的海洋、距海远近、位于大陆的的部位;对于点状要素,如城市,着重评述在它影响所及范围内的区位特征;对于线状要素,如山脉、河流、交通线等,着重于其空间延展特征的影响,等等。另外,教师要多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归纳共性,进一步深入了解区域的属性和特征,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②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分布问题,确定进行观察与分析概括的侧重点。
例如,对于地形的空间分布,着重让学生从空间方位、空间排列方式(如中国山脉的网格状分布规律,南美洲平原、高原相间分布规律等)进行观察与分析概括;对于气候类型区的分布,着重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在水平和垂直延伸方向上的有序性更替规律,与纬度、海陆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工农业的区域分布、城市的分布、自然资源的分布等都有其观察分析的侧重点,在教学中都需要加以分析确定。
(2)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意用略图、模式图等直观手段呈现或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和规律,运用地图,布置相应的读图探究作业,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格局。
2.发展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
地理学习对象经常涉及地理过程,主要包括在一定空间领域内,按一定的时间周期周而复始的运动或变化的地理循环过程、在时间上重复出现的地理节奏性变化过程、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新旧更替与盛衰消长的地理演变过程、地理事物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尺度内持续变化的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地理事物或现象由某一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地理扩散过程等基本类型。由于一些地理现象或发生在地球内部,如地质过程,或空间范围广大,如水循环、人口迁移,或经历的时间尺度长如地壳运动、岩石风化,该类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想象、猜测与类比,因此,教师可以用来作为训练学生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的载体。在有关地理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和想象,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并用,使学生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
3.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搜集、选择、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针对问题,重组、应用已有地理信息独立解决。
在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图表、图片、图解,以及进行实地观察、观测,调查访问等形式去获得资料,进行地理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在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的培养上,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多种方式搜集信息,如阅读地图、各种图表、访谈、实地调查与观测、去图书馆查阅、上网查询等。其中,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练习查阅地图、查阅期刊文献、进行野外观察观测是该项能力训练的重点。在整理地理信息技能的培养上,教师应重视教给学生从各种有效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的方法,注意让学生把搜集的信息资料归类整理、写成短文、制成表格、绘制成图表和简单地图等作业,用以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绘图能力、图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的培养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统计等方法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运用地图等手段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指导学生从各种信息源
中选择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测等思维活动。
4.培养运用地理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方法和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地理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理教师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应注意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利用信息传播、思辨、实践等技能去探究现实世界的地理问题,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确定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重点领域,发展解决相应地理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
(1)解决有关空间位置定位的问题。着眼解决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和分布在哪里的问题,学会对地理位置作出分析与评价。
(2)解决有关空间有序性的问题。着眼解决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排列状态、空间格局等问题,学会辨识地理空间结构。
(3)解决有关地理因果联系的问题。着眼解决有关地理事物空间上的成因联系问题,学会由果追因、由因追果的推理。
(4)解决有关解释空间效应的问题。着眼解决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是怎样导致其它要素发生变化的?地是怎样影响人的?人是怎样影响地的等问题,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5)解决有关地理过程的问题。着眼解决地理事物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问题,发展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
学科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特定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学生智力、能力在特定学科中的体现。我们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有目的的教学培养,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能力,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提升地理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任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地理能力.地理教育,2001,3.
[2]褚亚平.地理学科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9.
[3]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4]袁孝亭.基础地理教育不可忽视的几项重要任务.地理教育,2002,(5).
1.提高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
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能力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因此,基础地理教育应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使之较为顺利地确定范围,进行空间上的定位,评价位置的形势,理解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有序性规律。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师要高度关注有关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的辨识与分析、空间排列状态的观察与归纳等内容的教学。
①针对不同的地理空间位置问题,确定其讲解与训练的侧重点。
例如,对于某区域的纬度位置,着重让学生观察辨识某区域与特殊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等)的空间关系,辨识某区域所跨的纬度范围;对于某区域的海陆位置,着重让学生辨识与分析该区域濒临的海洋、距海远近、位于大陆的的部位;对于点状要素,如城市,着重评述在它影响所及范围内的区位特征;对于线状要素,如山脉、河流、交通线等,着重于其空间延展特征的影响,等等。另外,教师要多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归纳共性,进一步深入了解区域的属性和特征,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②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分布问题,确定进行观察与分析概括的侧重点。
例如,对于地形的空间分布,着重让学生从空间方位、空间排列方式(如中国山脉的网格状分布规律,南美洲平原、高原相间分布规律等)进行观察与分析概括;对于气候类型区的分布,着重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在水平和垂直延伸方向上的有序性更替规律,与纬度、海陆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工农业的区域分布、城市的分布、自然资源的分布等都有其观察分析的侧重点,在教学中都需要加以分析确定。
(2)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意用略图、模式图等直观手段呈现或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和规律,运用地图,布置相应的读图探究作业,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格局。
2.发展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
地理学习对象经常涉及地理过程,主要包括在一定空间领域内,按一定的时间周期周而复始的运动或变化的地理循环过程、在时间上重复出现的地理节奏性变化过程、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新旧更替与盛衰消长的地理演变过程、地理事物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尺度内持续变化的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地理事物或现象由某一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地理扩散过程等基本类型。由于一些地理现象或发生在地球内部,如地质过程,或空间范围广大,如水循环、人口迁移,或经历的时间尺度长如地壳运动、岩石风化,该类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想象、猜测与类比,因此,教师可以用来作为训练学生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的载体。在有关地理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和想象,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并用,使学生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
3.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搜集、选择、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针对问题,重组、应用已有地理信息独立解决。
在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图表、图片、图解,以及进行实地观察、观测,调查访问等形式去获得资料,进行地理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在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的培养上,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多种方式搜集信息,如阅读地图、各种图表、访谈、实地调查与观测、去图书馆查阅、上网查询等。其中,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练习查阅地图、查阅期刊文献、进行野外观察观测是该项能力训练的重点。在整理地理信息技能的培养上,教师应重视教给学生从各种有效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的方法,注意让学生把搜集的信息资料归类整理、写成短文、制成表格、绘制成图表和简单地图等作业,用以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绘图能力、图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的培养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统计等方法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运用地图等手段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指导学生从各种信息源
中选择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测等思维活动。
4.培养运用地理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方法和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地理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理教师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应注意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利用信息传播、思辨、实践等技能去探究现实世界的地理问题,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确定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重点领域,发展解决相应地理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
(1)解决有关空间位置定位的问题。着眼解决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和分布在哪里的问题,学会对地理位置作出分析与评价。
(2)解决有关空间有序性的问题。着眼解决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排列状态、空间格局等问题,学会辨识地理空间结构。
(3)解决有关地理因果联系的问题。着眼解决有关地理事物空间上的成因联系问题,学会由果追因、由因追果的推理。
(4)解决有关解释空间效应的问题。着眼解决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是怎样导致其它要素发生变化的?地是怎样影响人的?人是怎样影响地的等问题,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5)解决有关地理过程的问题。着眼解决地理事物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问题,发展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
学科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特定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学生智力、能力在特定学科中的体现。我们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有目的的教学培养,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能力,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提升地理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任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地理能力.地理教育,2001,3.
[2]褚亚平.地理学科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9.
[3]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4]袁孝亭.基础地理教育不可忽视的几项重要任务.地理教育,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