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蚕业也在不断壮大,但在养蚕过程中难免会引发蚕病,一旦发生蚕病就会直接影响到养蚕者的经济效益,因此,诱发蚕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诊断蚕病,怎样防止蚕病发生成为养蚕者最关心问题。为有效防治蚕病发生,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从导致蚕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入手,结合蚕病诊断方法,提出有效防治蚕病发生措施。
关键词 蚕病;综合防治措施;病原
中图分类号:S88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2
蚕病是制约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旦爆发蚕病就会给养蚕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但诱发蚕病发生的原因不同,所以防治蚕病发生的方法也就不同。通常情况下,蚕病发生主要原因在于病原、蚕体以及蚕生活环境,无论是哪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爆发蚕病。通过长期实践研究发现,要做好蚕病防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消灭病原,断开病原传播途径,改善以往的蚕体饲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蚕病发生,实现蚕茧高产。
1 诱发蚕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诱发蚕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蚕体体质、病原以及其生存环境有着重要关系。首先,蚕病病原较为广泛。一旦蚕病爆发无论是什么地方都会有病原存在,如养过蚕且发生过蚕病的地方、上过簇的地方都会有病原存在,这些病原不仅存在于蚕具和簇具上,还存在于地面、门窗、灰尘等地方[1],很多病原细菌还会存在于蚕体生长的环境中。其次,对蚕的饲养与管理不够完善,致使蚕体抵御疾病能力下降。很多养蚕者在养殖蚕时未能及时收蚁,经常出现不分批提青或喂食过饱等情况,导致蚕体体质较弱,自身免疫力降低。最后,桑叶叶质较差,降低蚕体抗病能力。很多养蚕者为提升桑叶产量,减少病虫害对桑叶的侵蚀,经常会对桑树喷洒农药,这样一来就十分容易致使蚕体虚弱,甚至中毒。
2 蚕病诊断方法
要了解蚕体是否发病,经常使用的方法有4种,即看、摸、听、嗅[2]。看,主要观察蚕体的发育情况,看其体态、体色是否异常,排泄物是否出现异样。针对健康蚕来说,其体色偏于青白,蚕体均匀,其尾角经常翘起,排泄物为墨绿色且呈现六角形状。摸,主要通过手触摸蚕体,较为结实、富有弹性的蚕体为健康蚕。听,主要是听蚕进食声音,那些进食声音较大的蚕体为健康蚕。嗅,闻蚕室中是否有异常气味,如果进入蚕室只能闻到桑叶香气证明是健康蚕。在实际养殖中,可以通过肉眼判断蚕病情况,如果发现部分蚕体体色呈乳白色,躯体较为肿胀,其血液也呈乳白色且带有浓汁,这类的蚕体通常患有血液型脓病;那些蚕体胸部较为透明、排泄物带有乳白色黏液且中肠后部有乳白横纹的蚕体基本患有中肠型脓病;如果发现蚕体已经病死,其尸体头部会向前伸展,手触带有一定弹性,很快就变得僵硬的蚕体为僵病。
3 防治蚕病的主要措施
3.1 做好病原控制工作
要做好病原控制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首先,做好消毒工作,防止传染性疾病爆发。致使传染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病原微生物,由于养蚕所使用的蚕室、蚕具都是反复使用,很容易积累病原,且时间较长这些病原的毒性较强,因此,一定要重视蚕病原的防治工作,减少微生物滋生,预防蚕病发生。要做好这项工作,应定期对蚕室、蚕具等进行消毒,在认真清洗打扫以后,再使用药物消毒,并严格按照具体流程进行操作。同时,注重6个要点的掌握,即所选药剂要对症,药剂浓度要精准,所用药量要充足,药剂喷洒要均匀,蚕室器具要全消毒,消毒过后要妥善保管[3]。对于消毒工作应贯穿于养蚕始终,养蚕时和养蚕后均不能忽视消毒工作,在养蚕期间可以利用石灰粉、灭僵灵等对蚕体和蚕座进行消毒,防止蚕体相互传染,在养蚕结束后应立即对养蚕工具进行消毒,杀死病原。其次,做好非传染性病原的预防工作,对于桑园周边的农作物安排要合理,尤其是烤烟种植要明确其安全距离,防止烟碱中毒,对于桑园的治理,应实现统防统治,即统一治理时间,统一施用药剂,统一施药方法,这样就能有效防止中毒情况出现。同时,经常开窗通风,防止出现煤气中毒情况。
3.2 整治病原传播
首先,合理安排蚕期间距,注重养蚕时间的安排,确保蚕期之间的距离,通常为7 d左右,保证为消毒提供充足的时间,同时给再次养蚕做好准备工作。其次,经常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尤其是蚕病易发期应重点消毒。在养蚕期间,起蚕、熟蚕等十分容易受到真菌感染,这些蚕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很弱,所以,在收蚁、饷食、就眠等阶段应不定时的对蚕体蚕座消毒,避免病原真菌残害蚕体。再者,重视桑园的管理,注重饲料质量的提升。桑园中耕管理是整治桑园病原的中心,在这项工作中应时常清理杂草、病叶,排出园内积水,做好通风工作,增施有机肥料,加快桑树生长,提升其抗病能力,并实现统防统治,避免家蚕与外界野生虫类相接触,避免交叉感染,供蚕体食用的桑叶应具有良好的适熟性,确保桑叶新鲜、无污染。最后,完善疾病预防制度,经常清理蚕沙,避免其堆积在蚕室中,在除沙完成以后、喂蚕以前应洗手,定期对采桑筐和除沙筐进行消毒并将两者区别开来[4]。在养蚕门口应设置新鲜石灰坑,这样在进入蚕室以前就能通过踩踏石灰完成消毒工作。同时,还可以在蚕室中安放石灰消毒设备,如果发现有蚕体死去应立即投入消毒缸中并进行深埋。此外,每7 d至少进行2次蚕室消毒,预防病原滋生。
3.3 重视蚕的饲养,增强其抗病能力
蚕体情况与饲养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饲养蚕期间应适当通风,空气流动能够减少病原生长,控制好蚕室温湿度,保证蚕室空气新鲜,蚕座干燥清洁,同时,应实现良桑饱食,重视提青与分批饲养工作,认识到这两点的重要性[5]。此外,注重眠起处理以及蚕期消毒工作,饲养期间应精心照顾蚕体,为其创设良好的生长环境,确保蚕体健康生长,不断增强其抗病能力,强化蚕体体质。
4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了解了诱发蚕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并介绍了健康蚕的体态特征,展示了常见蚕体疾病及其发病征兆,最终提出了预防与治理蚕病发生的主要措施。蚕体状况直接关系着养蚕者的经济收益,而养蚕者对蚕体的照顾程度则能从蚕体状况显示出来,因此,需要根据蚕体实际情况,采取合适措施,预防蚕体疾病发生,预防工作中,蚕室、蚕座及桑叶需要重点管理,这三者任何一个出现疏忽都会诱发蚕病。只有不断提升蚕体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做好清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预防蚕病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永才.象州县蚕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意见[J].广东蚕业,2011(1):13-15.
[2]陈静,田时铭.农村蚕病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对策[J].蚕学通讯,2014(3):45-47.
[3]宋德富.浅谈蚕病综合防治[J].中国农业信息,2015(1):51.
[4]刘仁华,周大祥,李彦杰,杨俊年,刘云峰.三峡库区蚕病防治现状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3):8-10.
[5]刘继辉.秋季蚕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24-325.
(责任编辑:刘昀)
关键词 蚕病;综合防治措施;病原
中图分类号:S88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2
蚕病是制约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旦爆发蚕病就会给养蚕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但诱发蚕病发生的原因不同,所以防治蚕病发生的方法也就不同。通常情况下,蚕病发生主要原因在于病原、蚕体以及蚕生活环境,无论是哪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爆发蚕病。通过长期实践研究发现,要做好蚕病防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消灭病原,断开病原传播途径,改善以往的蚕体饲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蚕病发生,实现蚕茧高产。
1 诱发蚕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诱发蚕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蚕体体质、病原以及其生存环境有着重要关系。首先,蚕病病原较为广泛。一旦蚕病爆发无论是什么地方都会有病原存在,如养过蚕且发生过蚕病的地方、上过簇的地方都会有病原存在,这些病原不仅存在于蚕具和簇具上,还存在于地面、门窗、灰尘等地方[1],很多病原细菌还会存在于蚕体生长的环境中。其次,对蚕的饲养与管理不够完善,致使蚕体抵御疾病能力下降。很多养蚕者在养殖蚕时未能及时收蚁,经常出现不分批提青或喂食过饱等情况,导致蚕体体质较弱,自身免疫力降低。最后,桑叶叶质较差,降低蚕体抗病能力。很多养蚕者为提升桑叶产量,减少病虫害对桑叶的侵蚀,经常会对桑树喷洒农药,这样一来就十分容易致使蚕体虚弱,甚至中毒。
2 蚕病诊断方法
要了解蚕体是否发病,经常使用的方法有4种,即看、摸、听、嗅[2]。看,主要观察蚕体的发育情况,看其体态、体色是否异常,排泄物是否出现异样。针对健康蚕来说,其体色偏于青白,蚕体均匀,其尾角经常翘起,排泄物为墨绿色且呈现六角形状。摸,主要通过手触摸蚕体,较为结实、富有弹性的蚕体为健康蚕。听,主要是听蚕进食声音,那些进食声音较大的蚕体为健康蚕。嗅,闻蚕室中是否有异常气味,如果进入蚕室只能闻到桑叶香气证明是健康蚕。在实际养殖中,可以通过肉眼判断蚕病情况,如果发现部分蚕体体色呈乳白色,躯体较为肿胀,其血液也呈乳白色且带有浓汁,这类的蚕体通常患有血液型脓病;那些蚕体胸部较为透明、排泄物带有乳白色黏液且中肠后部有乳白横纹的蚕体基本患有中肠型脓病;如果发现蚕体已经病死,其尸体头部会向前伸展,手触带有一定弹性,很快就变得僵硬的蚕体为僵病。
3 防治蚕病的主要措施
3.1 做好病原控制工作
要做好病原控制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首先,做好消毒工作,防止传染性疾病爆发。致使传染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病原微生物,由于养蚕所使用的蚕室、蚕具都是反复使用,很容易积累病原,且时间较长这些病原的毒性较强,因此,一定要重视蚕病原的防治工作,减少微生物滋生,预防蚕病发生。要做好这项工作,应定期对蚕室、蚕具等进行消毒,在认真清洗打扫以后,再使用药物消毒,并严格按照具体流程进行操作。同时,注重6个要点的掌握,即所选药剂要对症,药剂浓度要精准,所用药量要充足,药剂喷洒要均匀,蚕室器具要全消毒,消毒过后要妥善保管[3]。对于消毒工作应贯穿于养蚕始终,养蚕时和养蚕后均不能忽视消毒工作,在养蚕期间可以利用石灰粉、灭僵灵等对蚕体和蚕座进行消毒,防止蚕体相互传染,在养蚕结束后应立即对养蚕工具进行消毒,杀死病原。其次,做好非传染性病原的预防工作,对于桑园周边的农作物安排要合理,尤其是烤烟种植要明确其安全距离,防止烟碱中毒,对于桑园的治理,应实现统防统治,即统一治理时间,统一施用药剂,统一施药方法,这样就能有效防止中毒情况出现。同时,经常开窗通风,防止出现煤气中毒情况。
3.2 整治病原传播
首先,合理安排蚕期间距,注重养蚕时间的安排,确保蚕期之间的距离,通常为7 d左右,保证为消毒提供充足的时间,同时给再次养蚕做好准备工作。其次,经常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尤其是蚕病易发期应重点消毒。在养蚕期间,起蚕、熟蚕等十分容易受到真菌感染,这些蚕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很弱,所以,在收蚁、饷食、就眠等阶段应不定时的对蚕体蚕座消毒,避免病原真菌残害蚕体。再者,重视桑园的管理,注重饲料质量的提升。桑园中耕管理是整治桑园病原的中心,在这项工作中应时常清理杂草、病叶,排出园内积水,做好通风工作,增施有机肥料,加快桑树生长,提升其抗病能力,并实现统防统治,避免家蚕与外界野生虫类相接触,避免交叉感染,供蚕体食用的桑叶应具有良好的适熟性,确保桑叶新鲜、无污染。最后,完善疾病预防制度,经常清理蚕沙,避免其堆积在蚕室中,在除沙完成以后、喂蚕以前应洗手,定期对采桑筐和除沙筐进行消毒并将两者区别开来[4]。在养蚕门口应设置新鲜石灰坑,这样在进入蚕室以前就能通过踩踏石灰完成消毒工作。同时,还可以在蚕室中安放石灰消毒设备,如果发现有蚕体死去应立即投入消毒缸中并进行深埋。此外,每7 d至少进行2次蚕室消毒,预防病原滋生。
3.3 重视蚕的饲养,增强其抗病能力
蚕体情况与饲养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饲养蚕期间应适当通风,空气流动能够减少病原生长,控制好蚕室温湿度,保证蚕室空气新鲜,蚕座干燥清洁,同时,应实现良桑饱食,重视提青与分批饲养工作,认识到这两点的重要性[5]。此外,注重眠起处理以及蚕期消毒工作,饲养期间应精心照顾蚕体,为其创设良好的生长环境,确保蚕体健康生长,不断增强其抗病能力,强化蚕体体质。
4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了解了诱发蚕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并介绍了健康蚕的体态特征,展示了常见蚕体疾病及其发病征兆,最终提出了预防与治理蚕病发生的主要措施。蚕体状况直接关系着养蚕者的经济收益,而养蚕者对蚕体的照顾程度则能从蚕体状况显示出来,因此,需要根据蚕体实际情况,采取合适措施,预防蚕体疾病发生,预防工作中,蚕室、蚕座及桑叶需要重点管理,这三者任何一个出现疏忽都会诱发蚕病。只有不断提升蚕体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做好清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预防蚕病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永才.象州县蚕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意见[J].广东蚕业,2011(1):13-15.
[2]陈静,田时铭.农村蚕病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对策[J].蚕学通讯,2014(3):45-47.
[3]宋德富.浅谈蚕病综合防治[J].中国农业信息,2015(1):51.
[4]刘仁华,周大祥,李彦杰,杨俊年,刘云峰.三峡库区蚕病防治现状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3):8-10.
[5]刘继辉.秋季蚕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24-325.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