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十七大; 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23-0005-04
记者:王校长您好。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前提、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十七大代表,请问您怎样理解这一光辉论断?
王伟光:一定的发展观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发展问题,科学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为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发展问题,科学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为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说明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发展的主体是什么”、“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问题。也就是说,搞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发展措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发展就是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复,甚至倒退的运动都不是发展。当然,发展作为事物运动的状态也有快、有慢、有单一的、有全方位的;有不均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追求的是正常的、健康的、协调的、全面的、合理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发展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辩证的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各个要素、各个方面系统全面推进的发展,是兼顾各方的整合协调的发展,是有后劲的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保持可持续的发展观。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一个方面,是强调历史决定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东西、经济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所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另一个方面,是强调历史辩证法。首先,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把经济、生产力归结为发展的唯一因素,要讲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既重视人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又重视自然因素对社会与人发展的制约性。人是社会发展的积极的能动的主体,而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依赖于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发展制约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一定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后,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发展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发展的手段。必须以人为本,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高度认识发展问题,一是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有重点的发展观。重点就是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决定性的东西,就是生产力、经济、物质的东西;一是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社会辩证法的发展观。就是讲发展重点的时候,还要讲其他因素的作用,讲人的作用和满足人的需要的目的。社会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内在地包括稳定、和谐、公正、公平、民主、价值等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诸目标。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部分缺一不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缺一不可,社会发展是一个全面系统协调可持续的过程。
最后,科学发展观是尊重规律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础上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精髓。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推进发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照规律办事。科学发展观是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体现。
记者:建国以来,我们在处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方面是有过历史教训的。请问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和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王伟光: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客观规律制约的。人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创造历史。当然,人又不是无条件的受制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对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正确处理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随着向工业文明的迈进,人口、环境、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一定要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积极倡导和推行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文明发展之路。
记者:十七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入党章,这是十七大的重要理论贡献,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请您谈一谈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王伟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道路来说,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理论来说,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几代集体领导带领全党共同努力的结果。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在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第二次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形态,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有机地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该理论体系的主题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次回答了三大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二篇;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继续深入回答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发展什么”,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创新和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问题是回答发展问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发展什么。科学发展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邓小平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的课题,初步回答了关于发展目的、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把发展与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发展提到了“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高度。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十分重视全面发展问题,要求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邓小平发展思想,而且对发展模式作了战略性调整,使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了新的升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同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新的创造,赋予了我们党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不仅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而且富有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创新和完善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
记者:为什么这次在党章修正案和十七大报告中都突出地强调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呢?
王伟光: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通过全面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关键阶段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来的。
我国建国58年了,可以分为两个29年。第一个29年是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阶段,一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另一方面走了曲折道路,有成功经验也有沉痛教训。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前提。
第二个29年就是改革开放的29年,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推向21世纪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继续推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所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从成就来说,经过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产力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方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财力支持。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又遇到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改革开放转折的关节点:一是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折;二是由效率优先发展向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全面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转折;三是由GDP的快速增长向坚持GDP快速增长前提下的实现“四位一体”建设任务转折;四是由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折。在这个转折阶段,我们遇到了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矛盾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不解决现阶段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就无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踏步前进。
改革开放发展的关键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和转折关节点使我们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党科学分析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提出前瞻性的发展思路,破解进一步发展的难题。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应这样的阶段性特征和基于这样的现实国情而提出来的,有相当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只有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个纲,我们的工作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才能排除险难,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当前诸多矛盾和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记者:具体到实践中,我们怎样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王伟光: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全党同志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破除对科学发展观的片面理解,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
第一,要从政治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只是单一解决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的片面认识,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科学发展观实际上要解决四个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低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二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可持续,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三是实现人文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繁荣道路;四是实现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建设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要从全局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好是好,但“在我这个地方不适合”。甚至在个别领导干部看来,与其加大财政投入搞环保,搞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不如集中财力搞见效快的经济项目,这才算有政绩,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在这种误导下,一些地方仍然违规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违规使用土地,对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重视不够。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局性的问题,不注意治理局部发展带来的诸矛盾和问题,势必影响全局发展,有害于全局。不能强调本局部的特殊,一定要克服片面性,以大局为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要从意识形态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针对的是硬的、实的、经济的、物质的发展问题,从而忽视了软的、虚的、精神的、文化的、政治的、人文的发展问题,又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实际上科学发展观不仅解决的是硬的、实的、物质的、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全面解决软的、虚的、精神的、政治的、人文的发展。一定要在意识形态的建设和领导方面,全面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要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软实力、文化力、精神力、道德力、政治力的建设,强化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和控制能力。
第四,要从改革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推进和深化改革,把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相对立的观点,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其实,在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和偏颇,恰恰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才能解决。问题不是改革造成的,而恰恰是不按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而造成的。当前在改革问题上的某些迟疑、争论、观望和停滞,正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所致。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加强和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第五,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应急的措施,是解决眼前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权宜之计,同样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科学发展观既立足于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更着眼于长远发展,着眼于解决长远发展中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不搞短期效应,不搞短期化行为,不搞所谓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仅讲眼前,更要讲长远,一定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前瞻性的、长远性的、根本性的战略思想加以落实。
责任编辑 许冬梅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23-0005-04
记者:王校长您好。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前提、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十七大代表,请问您怎样理解这一光辉论断?
王伟光:一定的发展观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发展问题,科学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为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发展问题,科学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为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说明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发展的主体是什么”、“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问题。也就是说,搞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发展措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发展就是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复,甚至倒退的运动都不是发展。当然,发展作为事物运动的状态也有快、有慢、有单一的、有全方位的;有不均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追求的是正常的、健康的、协调的、全面的、合理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发展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辩证的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各个要素、各个方面系统全面推进的发展,是兼顾各方的整合协调的发展,是有后劲的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保持可持续的发展观。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一个方面,是强调历史决定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东西、经济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所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另一个方面,是强调历史辩证法。首先,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把经济、生产力归结为发展的唯一因素,要讲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既重视人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又重视自然因素对社会与人发展的制约性。人是社会发展的积极的能动的主体,而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依赖于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发展制约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一定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后,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发展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发展的手段。必须以人为本,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高度认识发展问题,一是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有重点的发展观。重点就是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决定性的东西,就是生产力、经济、物质的东西;一是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社会辩证法的发展观。就是讲发展重点的时候,还要讲其他因素的作用,讲人的作用和满足人的需要的目的。社会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内在地包括稳定、和谐、公正、公平、民主、价值等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诸目标。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部分缺一不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缺一不可,社会发展是一个全面系统协调可持续的过程。
最后,科学发展观是尊重规律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础上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精髓。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推进发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照规律办事。科学发展观是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体现。
记者:建国以来,我们在处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方面是有过历史教训的。请问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和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王伟光: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客观规律制约的。人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创造历史。当然,人又不是无条件的受制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对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正确处理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随着向工业文明的迈进,人口、环境、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一定要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积极倡导和推行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文明发展之路。
记者:十七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入党章,这是十七大的重要理论贡献,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请您谈一谈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王伟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道路来说,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理论来说,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几代集体领导带领全党共同努力的结果。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在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第二次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形态,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有机地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该理论体系的主题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次回答了三大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二篇;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继续深入回答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发展什么”,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创新和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问题是回答发展问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发展什么。科学发展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邓小平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的课题,初步回答了关于发展目的、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把发展与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发展提到了“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高度。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十分重视全面发展问题,要求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邓小平发展思想,而且对发展模式作了战略性调整,使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了新的升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同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新的创造,赋予了我们党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不仅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而且富有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创新和完善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
记者:为什么这次在党章修正案和十七大报告中都突出地强调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呢?
王伟光: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通过全面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关键阶段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来的。
我国建国58年了,可以分为两个29年。第一个29年是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阶段,一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另一方面走了曲折道路,有成功经验也有沉痛教训。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前提。
第二个29年就是改革开放的29年,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推向21世纪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继续推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所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从成就来说,经过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产力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方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财力支持。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又遇到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改革开放转折的关节点:一是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折;二是由效率优先发展向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全面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转折;三是由GDP的快速增长向坚持GDP快速增长前提下的实现“四位一体”建设任务转折;四是由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折。在这个转折阶段,我们遇到了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矛盾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不解决现阶段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就无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踏步前进。
改革开放发展的关键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和转折关节点使我们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党科学分析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提出前瞻性的发展思路,破解进一步发展的难题。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应这样的阶段性特征和基于这样的现实国情而提出来的,有相当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只有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个纲,我们的工作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才能排除险难,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当前诸多矛盾和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记者:具体到实践中,我们怎样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王伟光: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全党同志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破除对科学发展观的片面理解,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
第一,要从政治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只是单一解决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的片面认识,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科学发展观实际上要解决四个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低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二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可持续,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三是实现人文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繁荣道路;四是实现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建设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要从全局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好是好,但“在我这个地方不适合”。甚至在个别领导干部看来,与其加大财政投入搞环保,搞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不如集中财力搞见效快的经济项目,这才算有政绩,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在这种误导下,一些地方仍然违规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违规使用土地,对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重视不够。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局性的问题,不注意治理局部发展带来的诸矛盾和问题,势必影响全局发展,有害于全局。不能强调本局部的特殊,一定要克服片面性,以大局为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要从意识形态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针对的是硬的、实的、经济的、物质的发展问题,从而忽视了软的、虚的、精神的、文化的、政治的、人文的发展问题,又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实际上科学发展观不仅解决的是硬的、实的、物质的、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全面解决软的、虚的、精神的、政治的、人文的发展。一定要在意识形态的建设和领导方面,全面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要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软实力、文化力、精神力、道德力、政治力的建设,强化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和控制能力。
第四,要从改革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推进和深化改革,把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相对立的观点,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其实,在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和偏颇,恰恰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才能解决。问题不是改革造成的,而恰恰是不按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而造成的。当前在改革问题上的某些迟疑、争论、观望和停滞,正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所致。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加强和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第五,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应急的措施,是解决眼前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权宜之计,同样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科学发展观既立足于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更着眼于长远发展,着眼于解决长远发展中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不搞短期效应,不搞短期化行为,不搞所谓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仅讲眼前,更要讲长远,一定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前瞻性的、长远性的、根本性的战略思想加以落实。
责任编辑 许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