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美不过大自然。春之花、夏之雨、秋之月、冬之雪……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景,不仅为我们美化了环境、装点了家园,令人赏心悦目,更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留下了一页页精美的图画,陶冶着阅读者的性情。每当欣赏起这些美轮美奂的文字,我们除了全身心地沉浸在那审美的愉悦之中,内心还会升腾起一股深深的感激之情:感谢大自然,为人类呈献出绝美的视觉盛宴;感激文人骚客,给读者奉献出一幅幅用心血和文字织成的美丽画卷!
树林就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忽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的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青。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一只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
(摘自《风雨》,作者贾平凹)
点 赞
风是无形的。所以要具体写出风的特点,就必须借助别的事物衬托或用某些表现手法加以呈现。贾平凹先生的这段文字,先是借一片树林在风中的艰难挣扎从“面”上体现了风之大,后又借柳枝、芦苇、羊以及牧羊姑娘在风中的细节从“点”上展现风的力度。作者运用铺陈的手法,视听结合,侧面衬托,未提一个“风”字而将风之狂表现得活灵活现。
水生花的颜色天生的好,是极鲜润的泼墨画;水生花总是使人惊讶,仿佛好得有点不合常理。大地上有花已经够好了,山谷里有花已经够好了,居然水里也冒出花来,简直是不可信,可是它又偏着了邪似的在那里。水生花是荷花也好,睡莲也好,水仙也好,白得令人手脚无措的马蹄莲也好,还有一种紫簌簌的涨成满满一串子的似乎叫做布袋莲的也好,都有一种奇怪的特色:它们不管开它几里地,看起来每朵却都是清寂落寞的,那种伶伶然的仿佛独立于时间空间之外的悠远,水生花大概是一阕属于婉约派的小词吧,在管弦触水之际,偶然化生而成的花。
不但水生花,连水草像蒹葭,像唐菖蒲,像芦苇,都美得令人发愁。一部《诗经》是从一条荇菜参差水鸟合唱的水湄开始的——不能想了,那样干干净净的河,那样干干净净的水,那样干干净净的草,那样干干净净的古典的爱情一一不能想了,想了让人有一种身为旧王族被放逐后的
悲恸。
(摘自《花之笔记》,作者张晓风)
点 赞
花的美,是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的诗文中着力表现的主题。张晓风的这段文字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她写出了水生花的美,而在于她极力渲染了赏花时的那种感觉——一种忧伤,一种哀愁,“一种身为旧王族被放逐后的悲恸”。客观描述中注入大量主观元素,让这段文字比一般景物描写的文章高出了一层境界。
第二天清早,雪花没天盖地地飘着,山野全白了。带着湿味的初冬的雪片飘积在道边群树上。有好几处,发脆的杨木的枝丫都被雪压断了。寻食的鸦雀在树木之间展翅、跳跃,振落了枝上的积雪。
近处的几个萧索的山村,全埋在雪里;远处的群峰,在弥漫的雪的烟雾里,变成了淡淡的灰色;再远的,融入迷蒙的空际,自己也变迷蒙了。
(摘自《金戒指》,作者周立波)
点 赞
这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依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的顺序,凸显出雪后北国的壮美。作者描写时,注意视觉和听觉、正面和侧面、静景和动景的结合,突出了雪的厚重。鸦雀在林间的展翅跳跃使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最值得称道的是文末一句——“再远的,融入迷蒙的空际,自己也变迷蒙了”,看似闲笔,却极富诗意,留给读者“天人合一”的遐思。
他靠着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
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飘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摘自《围城》,作者钱钟书)
点 赞
钱钟书先生的文笔,向来以优美、机智、活泼、风趣见长,透过这段月下风景的描绘基本可以看出钱先生的文字风格。作者描写景物时,不拘泥于对景物的“形”的刻画,而重在对“神”的状写。就像这段文字,作者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多种手法,将朦胧月色下的夜景写得如一台大戏,声、色、光、影处理得恰到好处,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風之语
树林就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忽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的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青。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一只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
(摘自《风雨》,作者贾平凹)
点 赞
风是无形的。所以要具体写出风的特点,就必须借助别的事物衬托或用某些表现手法加以呈现。贾平凹先生的这段文字,先是借一片树林在风中的艰难挣扎从“面”上体现了风之大,后又借柳枝、芦苇、羊以及牧羊姑娘在风中的细节从“点”上展现风的力度。作者运用铺陈的手法,视听结合,侧面衬托,未提一个“风”字而将风之狂表现得活灵活现。
花之语
水生花的颜色天生的好,是极鲜润的泼墨画;水生花总是使人惊讶,仿佛好得有点不合常理。大地上有花已经够好了,山谷里有花已经够好了,居然水里也冒出花来,简直是不可信,可是它又偏着了邪似的在那里。水生花是荷花也好,睡莲也好,水仙也好,白得令人手脚无措的马蹄莲也好,还有一种紫簌簌的涨成满满一串子的似乎叫做布袋莲的也好,都有一种奇怪的特色:它们不管开它几里地,看起来每朵却都是清寂落寞的,那种伶伶然的仿佛独立于时间空间之外的悠远,水生花大概是一阕属于婉约派的小词吧,在管弦触水之际,偶然化生而成的花。
不但水生花,连水草像蒹葭,像唐菖蒲,像芦苇,都美得令人发愁。一部《诗经》是从一条荇菜参差水鸟合唱的水湄开始的——不能想了,那样干干净净的河,那样干干净净的水,那样干干净净的草,那样干干净净的古典的爱情一一不能想了,想了让人有一种身为旧王族被放逐后的
悲恸。
(摘自《花之笔记》,作者张晓风)
点 赞
花的美,是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的诗文中着力表现的主题。张晓风的这段文字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她写出了水生花的美,而在于她极力渲染了赏花时的那种感觉——一种忧伤,一种哀愁,“一种身为旧王族被放逐后的悲恸”。客观描述中注入大量主观元素,让这段文字比一般景物描写的文章高出了一层境界。
雪之语
第二天清早,雪花没天盖地地飘着,山野全白了。带着湿味的初冬的雪片飘积在道边群树上。有好几处,发脆的杨木的枝丫都被雪压断了。寻食的鸦雀在树木之间展翅、跳跃,振落了枝上的积雪。
近处的几个萧索的山村,全埋在雪里;远处的群峰,在弥漫的雪的烟雾里,变成了淡淡的灰色;再远的,融入迷蒙的空际,自己也变迷蒙了。
(摘自《金戒指》,作者周立波)
点 赞
这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依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的顺序,凸显出雪后北国的壮美。作者描写时,注意视觉和听觉、正面和侧面、静景和动景的结合,突出了雪的厚重。鸦雀在林间的展翅跳跃使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最值得称道的是文末一句——“再远的,融入迷蒙的空际,自己也变迷蒙了”,看似闲笔,却极富诗意,留给读者“天人合一”的遐思。
月之语
他靠着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
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飘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摘自《围城》,作者钱钟书)
点 赞
钱钟书先生的文笔,向来以优美、机智、活泼、风趣见长,透过这段月下风景的描绘基本可以看出钱先生的文字风格。作者描写景物时,不拘泥于对景物的“形”的刻画,而重在对“神”的状写。就像这段文字,作者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多种手法,将朦胧月色下的夜景写得如一台大戏,声、色、光、影处理得恰到好处,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