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等教育中,高效课堂是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多元互动的高效课堂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打造师生学术共同体,并开展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系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已被很多高校教师应用于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本文主要就任务驱动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加以分析总结,并指出了构建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高效课堂;自主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和不断深入,打造高质、高效课堂教学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引入任务驱动法教学,全面助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也是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取得高效素质教育成果的努力方向。
一、高等教育高效课堂的特征
高效课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自主学习的主动。在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真正由传统的“教而获知”转变为“学而得知”,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二是学习环境的构建。高校教学主要包括情景气氛,即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活跃的课堂气氛及和谐互动的课堂关系。精神状态,即教师饱满的热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受教育者积极的行为表现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是能够促使受教育者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关联,将知识系统与实践产生关联的学习环境,提高教育的学习质量;三是课堂意愿的激发。要保证受教育者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在高等教育中教师要着力进行特质性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渐进地探究该领域的深度规律,逐渐产生特质性兴趣。
二、任务教学法的构建策略及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其高效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合理的内容组织为依托,以师生的有效参与为核心,以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为保障。
(一)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法将受教育者置于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有效地激发联想,唤起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其次,培养创造能力。任务驱动法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传递—接受”模式,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最后,培养团体协作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同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观点,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增长知识技能,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完善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优化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的高效不是由教学内容的多少决定的,而是受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方式的直接影响。任务教学法主张高校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始终想去完成任务,在这种动机的驱动下,通过综合分析,通过对学习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打造高校课堂学术共同体,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合而成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团体,它是高校促进知识发展、学术繁荣的新机制,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
三、实施任务驱动法的侧重点
1.任务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开展激励性教学评价。美国著名教育评估专家斯韦尔比姆说过:“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未来高效课堂的教学评价要避免以往重量轻质、重结果轻过程的鉴定性评价,而要开展以促进师生发展为主的激励性评价。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生评价方式。“问题解决”是对学生素质结构的综合评价,既涉及知识和技能的成分,也涉及情感或动机的成分,还涉及行为或行动的成分。要以问题意识为先导,以广博的知识体系或情感体验为依托的,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的规律,从大脑中提取相关信息,并吸纳新的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以产生更高级的策略程序;同时,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考察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科学判断的创造性学习成效。
总之,在应用任务驱动法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要统筹兼顾,注重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训练提炼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袁庆飞.任务驱动法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6
[2]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3]高媛.基于任务驱动的协同学习[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高效课堂;自主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和不断深入,打造高质、高效课堂教学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引入任务驱动法教学,全面助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也是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取得高效素质教育成果的努力方向。
一、高等教育高效课堂的特征
高效课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自主学习的主动。在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真正由传统的“教而获知”转变为“学而得知”,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二是学习环境的构建。高校教学主要包括情景气氛,即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活跃的课堂气氛及和谐互动的课堂关系。精神状态,即教师饱满的热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受教育者积极的行为表现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是能够促使受教育者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关联,将知识系统与实践产生关联的学习环境,提高教育的学习质量;三是课堂意愿的激发。要保证受教育者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在高等教育中教师要着力进行特质性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渐进地探究该领域的深度规律,逐渐产生特质性兴趣。
二、任务教学法的构建策略及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其高效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合理的内容组织为依托,以师生的有效参与为核心,以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为保障。
(一)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法将受教育者置于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有效地激发联想,唤起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其次,培养创造能力。任务驱动法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传递—接受”模式,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最后,培养团体协作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同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观点,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增长知识技能,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完善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优化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的高效不是由教学内容的多少决定的,而是受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方式的直接影响。任务教学法主张高校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始终想去完成任务,在这种动机的驱动下,通过综合分析,通过对学习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打造高校课堂学术共同体,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合而成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团体,它是高校促进知识发展、学术繁荣的新机制,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
三、实施任务驱动法的侧重点
1.任务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开展激励性教学评价。美国著名教育评估专家斯韦尔比姆说过:“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未来高效课堂的教学评价要避免以往重量轻质、重结果轻过程的鉴定性评价,而要开展以促进师生发展为主的激励性评价。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生评价方式。“问题解决”是对学生素质结构的综合评价,既涉及知识和技能的成分,也涉及情感或动机的成分,还涉及行为或行动的成分。要以问题意识为先导,以广博的知识体系或情感体验为依托的,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的规律,从大脑中提取相关信息,并吸纳新的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以产生更高级的策略程序;同时,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考察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科学判断的创造性学习成效。
总之,在应用任务驱动法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要统筹兼顾,注重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训练提炼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袁庆飞.任务驱动法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6
[2]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3]高媛.基于任务驱动的协同学习[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