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标指出,要加强对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几何图形知识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教师在小学数学的几何图形计算知识教学中,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积极的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交流活动,并且和实际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数学几何图形计算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几何图形 情境创设 实际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121-02
教师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计算的知识教学中,要创新设计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强化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质能力。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数学课标强调,要使学生能够在生动的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数学知识。由于年龄尚小和认知水平的有限,小学生一般自主探索学习能力较差,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理解数学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增强对数学的理解认识,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教师在教授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时,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在五一劳动节这天,明明收到小红送的一个长方体笔盒礼物,明明非常喜欢,就想用包装纸包起来,那么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啊?通过设置和同学们紧密相关的生活例子,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有亲和力,有效拉近了数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大家很快高兴的投入到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解决中。大家还了解到在包装中用到的纸的面积比长方体的6个面的净面积要多。通过创设情境,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的浓厚。
二、创新活动交流形式,探究高效学习过程
教师在讲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计算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学习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对数学活动经验的体验和理解,切实增强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从而能够开拓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长宽高之间存在着抽象的关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12块小木棒,一边思考一边操作,运用记录整理手段,进而得到此种关系的必然性,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就会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的亲自实验过程,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的,有助于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三、仔细观察几何图形,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由几何图形组成。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个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对生活有着较强的好奇心,通过几何图形的教学就可以让其更好的认识周围环境,有助于观察思考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提高。教师在几何图形计算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在数学的几何习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题目有多重解法的现象。教科书中会给出标准的解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另外解法。比如,在教授《圆柱和圆锥》几何知识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桶圆柱形的奶粉,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20cm,侧面是商标纸,那么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一种解题方式是,把商标纸剪开,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另一种解题方式是,计算出底面的周长,再乘以高,就是商标纸的面积。这样通过一题多解,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讲长方形知识时,可以列举这样的一个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正确问题积极鼓励,对提出的错误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讲清原因。在几何图形计算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要用好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去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有效的增强数学和生活的沟通联系。比如,教师在讲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知识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位农民伯伯准备建一个长16米,宽12米,高3米,墙体厚度是3分米的平房。假如房顶是用水泥、沙子和石子浇筑而成的,厚度是3分米,三种原料需要多少立方米?学生解答之后。老师又发出提问,房子盖好后需要用涂料进行粉刷四壁和顶面,那么粉刷的面积多少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就会主动寻求答案,最后教师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探讨,有效拓展学生的思路。
几何图形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師在具体教学中,要积极的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强化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切实提高几何图形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韦山敏.浅析小学数学中几何图形的教学方式[J].《读与写·数学信息》,2016(10):208-209.
【关键词】小学数学 几何图形 情境创设 实际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121-02
教师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计算的知识教学中,要创新设计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强化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质能力。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数学课标强调,要使学生能够在生动的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数学知识。由于年龄尚小和认知水平的有限,小学生一般自主探索学习能力较差,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理解数学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增强对数学的理解认识,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教师在教授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时,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在五一劳动节这天,明明收到小红送的一个长方体笔盒礼物,明明非常喜欢,就想用包装纸包起来,那么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啊?通过设置和同学们紧密相关的生活例子,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有亲和力,有效拉近了数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大家很快高兴的投入到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解决中。大家还了解到在包装中用到的纸的面积比长方体的6个面的净面积要多。通过创设情境,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的浓厚。
二、创新活动交流形式,探究高效学习过程
教师在讲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计算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学习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对数学活动经验的体验和理解,切实增强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从而能够开拓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长宽高之间存在着抽象的关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12块小木棒,一边思考一边操作,运用记录整理手段,进而得到此种关系的必然性,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就会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的亲自实验过程,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的,有助于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三、仔细观察几何图形,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由几何图形组成。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个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对生活有着较强的好奇心,通过几何图形的教学就可以让其更好的认识周围环境,有助于观察思考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提高。教师在几何图形计算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在数学的几何习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题目有多重解法的现象。教科书中会给出标准的解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另外解法。比如,在教授《圆柱和圆锥》几何知识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桶圆柱形的奶粉,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20cm,侧面是商标纸,那么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一种解题方式是,把商标纸剪开,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另一种解题方式是,计算出底面的周长,再乘以高,就是商标纸的面积。这样通过一题多解,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讲长方形知识时,可以列举这样的一个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正确问题积极鼓励,对提出的错误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讲清原因。在几何图形计算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要用好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去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有效的增强数学和生活的沟通联系。比如,教师在讲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知识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位农民伯伯准备建一个长16米,宽12米,高3米,墙体厚度是3分米的平房。假如房顶是用水泥、沙子和石子浇筑而成的,厚度是3分米,三种原料需要多少立方米?学生解答之后。老师又发出提问,房子盖好后需要用涂料进行粉刷四壁和顶面,那么粉刷的面积多少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就会主动寻求答案,最后教师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探讨,有效拓展学生的思路。
几何图形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師在具体教学中,要积极的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强化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切实提高几何图形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韦山敏.浅析小学数学中几何图形的教学方式[J].《读与写·数学信息》,2016(10):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