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乐器自身发展的总体面貌来看,在目前可见的西方管弦乐器中,无论是在形制构造还是艺术表现力上,长笛都是综合能力极为完善和成熟的木管乐器之一。在中国,长笛借由19世纪末传入的军乐队形式得以传播和普及。本文选取了自上世纪末以来,出现在我国长笛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Mozart,1756—1791)与长笛之间的种种关联,试图以点带面,通过对该个案的研究,管窥近年来我国长笛音乐理论建设所呈现出的总体特点与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长笛;理论;思考
【中图分类号】J621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长笛实践事业的发展基础上,其理论建设工作也大规模展开,尤其对于高校长笛专业的师生来说,在不断精进演奏技巧,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
也深入开展关于长笛演奏与教学等方面的学术研讨与探究,更已逐渐成为一种学界主流的交流与提升方式。
一、 形成理论热点的理论环境
从上世纪末至今公开发表在国内音乐刊物上的长笛音乐论文,以及上传于中国知网的长笛专业学位论文来看,其课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实际需要与理论传统来说,关于长笛演奏技能与技巧的文章占大多数。这类文章主要从长笛演奏中音色、呼吸等方面的教学、训练方法、掌握程度等来进行阐述。譬如,在音色方面,《长笛音色的训练方法》一文便强调了“长音”是练习并实现高标准音色的主要途径,“吐音”则是直接影响音色质量的重要环节;《试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则强调了音色在表现不同时代、风格与类型音乐作品时的重要性;再如,在气息方面,《浅谈长笛演奏中的呼吸与训练》从如何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并将之运用于长笛演奏中这一课题出发,提出胸腹式呼吸是最适合管乐演奏的呼吸方法。
其次,涉及分析长笛音乐作品的文章也占较大比重,这类文章通常从介绍作曲家、分析作品曲式结构及主要创作特点等方面出发,最终目的是深入阐述作品的创作风格。譬如,《浅谈德彪西长笛作品的音乐创作理念——以〈牧神午后〉为例》以该部作品中长笛的运用与发挥,试析德彪西在乐曲创作理念上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再次,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于专业音乐院校中长笛专业的学生来说,研究长笛艺术的不同学派成为一个较突出的学术倾向,这一课题出现在学位论文中的频率较之以往有所增加。
以上这些关于长笛艺术的理论课题,为本文所要論述的“莫扎特热”提供了理论环境,正是这个环境的不断建设与精进,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与推动下,于无形中孕育出了话题集中、内容丰富且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理论热点,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二、 热点呈现的理论面貌
从目前笔者所搜集的探讨莫扎特与长笛的理论文章来看,它们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及表现出的主要理论倾向,与长笛理论建设的整体环境保持一致,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这一热点所独具的有趣话题。热点中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关于莫扎特长笛作品演奏技巧与风格的研究,它们常通过对同一作品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来总结莫扎特的某一部或某一类音乐作品所应该具有或通常呈现的演奏风格。譬如,《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的演奏极其风格》在分乐章分析作品结构与声部特征的基础上,对演奏该曲时的歌唱性、力度、速度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总结;《〈莫扎特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演奏技巧初探》则主要从作品涉及的“staccato与吐音”、“trill颤音”、“装饰音”、“音乐的强弱对比”和“突强即弱”五处演奏技巧来分析全曲的演奏风格。
第二类是关于莫扎特长笛作品音乐风格的研究,从研究方式上来说,它与第一类极为相似,但其最终的落点确是趋向对莫扎特整体音乐风格乃至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总体把握,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某一部作品的风格探讨。如《从莫扎特长笛作品浅谈莫扎特音乐风格》便是典型例证,文章也是由莫扎特“独一无二”的生活经历开篇,并分乐章分析了其《D大调长笛协奏曲》,再由此进入文章的核心内容——莫扎特“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
第三类是关于莫扎特与其长笛音乐作品关系的探讨,这在长笛理论研究乃至更广泛的音乐理论研究中都是一个极其有趣且具有代表性的话题,它的起因在于,在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中,大部分人认为莫扎特并不喜欢长笛,因此,关于作曲家和乐器、乐曲之间关系的探究便由此开始。譬如《莫扎特对长笛的态度》便广引史稿,从莫扎特的生活轨迹、创作动机、书信对话中总结线索,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
“(1)莫扎特并不喜欢写作G大调、D大调协奏曲和C大调行板乐章;(2)他是为了钱才创作这些长笛曲的;(3)他虽然不喜欢写作这些曲子,但是仍然把它们写得合乎一个第一流作曲家的荣誉;(4)莫扎特绝没有认为长笛比其他任何木管乐器差,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有创作长笛作品的热情。”
《一个深不可测、论述不完的话题——莫扎特管乐作品创作背景与音乐风格研究》一文则认为,莫扎特也许并非不喜欢长笛,而是对在短时间内频繁为同一乐器创作厌烦,另外作曲家的确曾为了生存而创作长笛作品,但“武断的总结出不喜欢长笛之说”,难免“片面”。
第四类是关于莫扎特长笛音乐作品美学特征的研究,其立足点不仅是莫扎特及其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而是上升至美学层面的俯瞰式阐释,它更着意于探讨作曲家精神层面对于“美”的追求与表现。譬如《论莫扎特长笛作品的音乐美学诉求》便以莫扎特长笛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交响性与戏剧性来总结其创作风格上的融会贯通,以乐曲的结构和调试等来印证其表现方式中所蕴含的古典气质,以作曲家人生际遇的现实和作品风格的反差来探索人、乐相离状态下的美学内涵。
客观来说,延续至今的“莫扎特热”并未实质性地扩充当前我国长笛理论研究的范围,而是更着重于体现其中某一话题的热度。 三、 热点带来的理论思考
“莫扎特热”之所以能够成形,无疑得益于近年来我国长笛音乐理论建设总体发展的进步,无论是音乐艺术院校中长笛专业建设的日趋成熟,专业长笛比赛与相关学术活动的大规模舉办,还是长笛专业理论文章发表数量的逐年递增,都充分说明了一个特点的产生必然依赖于与之相关并逐渐成熟的体系与环境,对于这一点,我们无需过谦。但与此同时,当我们穿过“热”现象而进入“冷”思考时却不难发现,即便是如此典型的热门话题,仍不足以彰显当前我国西洋管乐器理论研究所应该具有的水平。
因此,本文借由莫扎特与长笛的研究热点,试图总结目前我国长笛音乐理论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是思维定式。
首先,一些探讨长笛演奏技巧的文章,往往仅限于列举实际操作环节容易遇到的某几个技术难点,流于表现形式,而不能从生理结构、心理变化以及美感认知等方面,全面性、体系化地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将学习与演奏的过程加以完整总结与深刻剖析。
其次,分析长笛作品的文章,除了简单分析作品各个乐章的调式调性、速度力度之外,常满足于以感性思维描绘作品抽象内容的层面,而缺乏更深刻、更遵从于作曲家所处时代与所具特征的理性认识。尤其在分析作品风格的文章中,更难以见到将所谓风格上升至高级审美追求的美学范畴来研究,而多数仅限于作品较浅层次的显性特征。
再次,在理论文章的构思与完成方面,类型化、框架式的思维僵化严重,相关、相类似课题的研究在结构与内容上常常大同小异,一些文章无非是在标题、开篇和结论上稍下功夫,其他套用一个万能框架,这种态度和行为严重影响了长笛音乐理论的发展。
总之,目前我国的长笛音乐理论研究虽在局部范围内或某些特殊话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理论成果尚未完全成熟,也不足以证明我国长笛音乐理论建设的实际水平,这从目前发表文章的选题倾向、文章架构、理论深度及写作水平上都有所反应。器乐演奏是建立在实践上的艺术,但它更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尤其是在教学中,成熟、严谨的学科理论是推动一个专业、一门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理论建设的高度,从来都是取决于从业者相关意识与认识的深度,而这些启示,正是本文以综述的方式来分析一个长笛音乐理论层面热点问题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刘宁. 莫扎特对长笛的态度[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7(2):7072.
[2]孙巍巍. 长笛音色的训练方法[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4):119121.
[3]冷雪峰. 试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1(3):5357.
[4]陈建华, ChenJianhua. 一个深不可测、论述不完的话题——莫扎特管乐作品创作背景与音乐风格研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0(3):7278.
[5]崔飞. 浅谈德彪西长笛作品的音乐创作理念——以《牧神午后》为例[J]. 教师教育学报, 2011, 09(9):103104.
[6]姬祖昕. 从莫扎特长笛作品浅谈莫扎特音乐风格[D]. 中央音乐学院, 2010.
[7]徐友勇. 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的演奏及其风格[J]. 乐器, 2010(5):3839.
[8]杨晓东. 《莫扎特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演奏技巧初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0(4):105106.
【关键词】长笛;理论;思考
【中图分类号】J621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长笛实践事业的发展基础上,其理论建设工作也大规模展开,尤其对于高校长笛专业的师生来说,在不断精进演奏技巧,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
也深入开展关于长笛演奏与教学等方面的学术研讨与探究,更已逐渐成为一种学界主流的交流与提升方式。
一、 形成理论热点的理论环境
从上世纪末至今公开发表在国内音乐刊物上的长笛音乐论文,以及上传于中国知网的长笛专业学位论文来看,其课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实际需要与理论传统来说,关于长笛演奏技能与技巧的文章占大多数。这类文章主要从长笛演奏中音色、呼吸等方面的教学、训练方法、掌握程度等来进行阐述。譬如,在音色方面,《长笛音色的训练方法》一文便强调了“长音”是练习并实现高标准音色的主要途径,“吐音”则是直接影响音色质量的重要环节;《试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则强调了音色在表现不同时代、风格与类型音乐作品时的重要性;再如,在气息方面,《浅谈长笛演奏中的呼吸与训练》从如何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并将之运用于长笛演奏中这一课题出发,提出胸腹式呼吸是最适合管乐演奏的呼吸方法。
其次,涉及分析长笛音乐作品的文章也占较大比重,这类文章通常从介绍作曲家、分析作品曲式结构及主要创作特点等方面出发,最终目的是深入阐述作品的创作风格。譬如,《浅谈德彪西长笛作品的音乐创作理念——以〈牧神午后〉为例》以该部作品中长笛的运用与发挥,试析德彪西在乐曲创作理念上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再次,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于专业音乐院校中长笛专业的学生来说,研究长笛艺术的不同学派成为一个较突出的学术倾向,这一课题出现在学位论文中的频率较之以往有所增加。
以上这些关于长笛艺术的理论课题,为本文所要論述的“莫扎特热”提供了理论环境,正是这个环境的不断建设与精进,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与推动下,于无形中孕育出了话题集中、内容丰富且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理论热点,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二、 热点呈现的理论面貌
从目前笔者所搜集的探讨莫扎特与长笛的理论文章来看,它们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及表现出的主要理论倾向,与长笛理论建设的整体环境保持一致,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这一热点所独具的有趣话题。热点中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关于莫扎特长笛作品演奏技巧与风格的研究,它们常通过对同一作品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来总结莫扎特的某一部或某一类音乐作品所应该具有或通常呈现的演奏风格。譬如,《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的演奏极其风格》在分乐章分析作品结构与声部特征的基础上,对演奏该曲时的歌唱性、力度、速度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总结;《〈莫扎特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演奏技巧初探》则主要从作品涉及的“staccato与吐音”、“trill颤音”、“装饰音”、“音乐的强弱对比”和“突强即弱”五处演奏技巧来分析全曲的演奏风格。
第二类是关于莫扎特长笛作品音乐风格的研究,从研究方式上来说,它与第一类极为相似,但其最终的落点确是趋向对莫扎特整体音乐风格乃至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总体把握,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某一部作品的风格探讨。如《从莫扎特长笛作品浅谈莫扎特音乐风格》便是典型例证,文章也是由莫扎特“独一无二”的生活经历开篇,并分乐章分析了其《D大调长笛协奏曲》,再由此进入文章的核心内容——莫扎特“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
第三类是关于莫扎特与其长笛音乐作品关系的探讨,这在长笛理论研究乃至更广泛的音乐理论研究中都是一个极其有趣且具有代表性的话题,它的起因在于,在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中,大部分人认为莫扎特并不喜欢长笛,因此,关于作曲家和乐器、乐曲之间关系的探究便由此开始。譬如《莫扎特对长笛的态度》便广引史稿,从莫扎特的生活轨迹、创作动机、书信对话中总结线索,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
“(1)莫扎特并不喜欢写作G大调、D大调协奏曲和C大调行板乐章;(2)他是为了钱才创作这些长笛曲的;(3)他虽然不喜欢写作这些曲子,但是仍然把它们写得合乎一个第一流作曲家的荣誉;(4)莫扎特绝没有认为长笛比其他任何木管乐器差,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有创作长笛作品的热情。”
《一个深不可测、论述不完的话题——莫扎特管乐作品创作背景与音乐风格研究》一文则认为,莫扎特也许并非不喜欢长笛,而是对在短时间内频繁为同一乐器创作厌烦,另外作曲家的确曾为了生存而创作长笛作品,但“武断的总结出不喜欢长笛之说”,难免“片面”。
第四类是关于莫扎特长笛音乐作品美学特征的研究,其立足点不仅是莫扎特及其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而是上升至美学层面的俯瞰式阐释,它更着意于探讨作曲家精神层面对于“美”的追求与表现。譬如《论莫扎特长笛作品的音乐美学诉求》便以莫扎特长笛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交响性与戏剧性来总结其创作风格上的融会贯通,以乐曲的结构和调试等来印证其表现方式中所蕴含的古典气质,以作曲家人生际遇的现实和作品风格的反差来探索人、乐相离状态下的美学内涵。
客观来说,延续至今的“莫扎特热”并未实质性地扩充当前我国长笛理论研究的范围,而是更着重于体现其中某一话题的热度。 三、 热点带来的理论思考
“莫扎特热”之所以能够成形,无疑得益于近年来我国长笛音乐理论建设总体发展的进步,无论是音乐艺术院校中长笛专业建设的日趋成熟,专业长笛比赛与相关学术活动的大规模舉办,还是长笛专业理论文章发表数量的逐年递增,都充分说明了一个特点的产生必然依赖于与之相关并逐渐成熟的体系与环境,对于这一点,我们无需过谦。但与此同时,当我们穿过“热”现象而进入“冷”思考时却不难发现,即便是如此典型的热门话题,仍不足以彰显当前我国西洋管乐器理论研究所应该具有的水平。
因此,本文借由莫扎特与长笛的研究热点,试图总结目前我国长笛音乐理论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是思维定式。
首先,一些探讨长笛演奏技巧的文章,往往仅限于列举实际操作环节容易遇到的某几个技术难点,流于表现形式,而不能从生理结构、心理变化以及美感认知等方面,全面性、体系化地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将学习与演奏的过程加以完整总结与深刻剖析。
其次,分析长笛作品的文章,除了简单分析作品各个乐章的调式调性、速度力度之外,常满足于以感性思维描绘作品抽象内容的层面,而缺乏更深刻、更遵从于作曲家所处时代与所具特征的理性认识。尤其在分析作品风格的文章中,更难以见到将所谓风格上升至高级审美追求的美学范畴来研究,而多数仅限于作品较浅层次的显性特征。
再次,在理论文章的构思与完成方面,类型化、框架式的思维僵化严重,相关、相类似课题的研究在结构与内容上常常大同小异,一些文章无非是在标题、开篇和结论上稍下功夫,其他套用一个万能框架,这种态度和行为严重影响了长笛音乐理论的发展。
总之,目前我国的长笛音乐理论研究虽在局部范围内或某些特殊话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理论成果尚未完全成熟,也不足以证明我国长笛音乐理论建设的实际水平,这从目前发表文章的选题倾向、文章架构、理论深度及写作水平上都有所反应。器乐演奏是建立在实践上的艺术,但它更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尤其是在教学中,成熟、严谨的学科理论是推动一个专业、一门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理论建设的高度,从来都是取决于从业者相关意识与认识的深度,而这些启示,正是本文以综述的方式来分析一个长笛音乐理论层面热点问题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刘宁. 莫扎特对长笛的态度[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7(2):7072.
[2]孙巍巍. 长笛音色的训练方法[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4):119121.
[3]冷雪峰. 试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1(3):5357.
[4]陈建华, ChenJianhua. 一个深不可测、论述不完的话题——莫扎特管乐作品创作背景与音乐风格研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0(3):7278.
[5]崔飞. 浅谈德彪西长笛作品的音乐创作理念——以《牧神午后》为例[J]. 教师教育学报, 2011, 09(9):103104.
[6]姬祖昕. 从莫扎特长笛作品浅谈莫扎特音乐风格[D]. 中央音乐学院, 2010.
[7]徐友勇. 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的演奏及其风格[J]. 乐器, 2010(5):3839.
[8]杨晓东. 《莫扎特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演奏技巧初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0(4):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