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天前和一个从未谋面的艺术家朋友碰头谈些合作的事儿,虽然没有见过人,但他的作品看过一些,想来也该是个有几分细腻情怀的人。可是,对面坐下的竟是个满脸杀气,态度凶横的“江湖大哥”。在我说话时候完全不看我,故作漫不经心状虚着眼睛似听非听的样子,时不时低头拿着叉子恶狠狠地对果盘里的水果下毒手,故意制造些紧张气氛。在你等着他说看法的时候,他又摆弄起打火机翻看手机,把让人不安的沉默拉长到极限。唉,这事情放在以前做商业活儿,有求于人的时候,我估计真是会被这场面给震住,吓到手心出汗。可现如今,只是一场好说好散的合计,我全无压力倒是细细观察起这人来,慈眉善目的样子只是故意耷拉着嘴角,做出一幅“我是恶人”的表情。后来聊了久了,他的嘴角也渐渐放松了。再后来,散的时候他笑得像个小孩儿一样自然轻松,和我相互在肩背上拍来拍去的,一副老大不正经的样子。
这样的情景其实这些年遇到真不少,如今很多人都喜欢演坏人的戏码,即使他实际上是个心地好得不能再好的家伙。我在上海的远郊住久了,难得去次北京,最让我不习惯的地方就在这儿,也许是舞台太大,出场人物太多了,很多人都有点儿紧张,遇到陌生人总是摆出一副生怕是被抢了戏份的表情。其实后来熟识了,原来都是心虚的好孩子,等认清了彼此都是龙套演员之后,更是生出些沆瀣一气的亲密来。
其实我自己也是个虚张声势的人,说到这里不得不自我批评一下,虽然事态发展至此,检讨已经毫无作用了。20多岁的时候在广告圈讨生活,到处都是江湖险滩,浩浩荡荡随波逐流泥沙俱下,你不做强龙就得做地头蛇,没有实力也得扮上个不好惹的角色,不然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大学刚毕业那几年,我留了小胡子,挺着小肚子在一个电梯里遇到一个不相熟的公司同事,她关心的问我,孩子多大了?我稍有尴尬,但扭头在不锈钢电梯门上照了照自己这一脸的曾经沧海,记得当时分明是有几分得意的。后来还喜欢上了文身,肩膀上青龙白虎的搞了些花样,尽管如今再看也有些对鲁莽青春的回忆温暖,但当时潜意识里的确有一种对凶悍的迷恋,希望这些粗暴的东西可以遮挡下自己的软弱,狐假虎威地凭空把自己装饰成一个猛士。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把自己装成一个玩世不恭的臭流氓,不再只是虚弱少年的手段,如今作家们也流行这个套路。随手翻翻各种杂文书,那些报纸杂志的专栏,满纸都是些说着尖刻损话的人,似乎不玩儿一些阴,就对不起自己的聪明才智,幽默固然是有一点的,但多是一套把自己置之度外,俯视众生的扮相。有些文章里明明躲着的就是个好人,可字里行间却是诡诈讼师的邪性,或是泼皮的嘴脸。不止是文章,艺术圈子里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如今作品里没有些匪气都不好意思自称“当代”,评论者也不知道怎么下嘴。
大势所趋,我和无数的糊里糊涂的龙套演员们,就这样高歌猛进一日千里的亢奋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被带到了沟里。终于发现自己并不是真豪杰的那一天,那可真是个悲伤的日子,其实我还真是拿不起也放不下的,那些混不吝的表情都是装的,我发现自己真他妈是病了,对,无情就是一种病,看着镜子里那一脸的冷漠,真让我自己也厌恶起自己了。这个虚张声势的世界里已经到处都是不好惹的变形金刚,我再也不想成为其中一个了。
悍匪演不下去了,是因为本来就是个软蛋。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发生在我身上的有关看电影两件事儿,一个是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个叫“雪孩子”的动画片不知道你们记不记得了,在那个每个人都斗志昂扬,欲与公试比高的时代里,这是一个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真善美”的小故事。记得那是个下午,在少年宫的小礼堂里,窗外阳光灿烂,把礼堂的破烂帘子照得半透,室内光线很亮,电影因此很模糊,同学之间看得清清楚楚。那可真是个催泪的电影,那时我还是个没有城府的小二愣子,硬是看到涕泪俱下,控制不住的大声吸鼻子。当我发现所有人看我的兴趣比看电影还大的时候,可怜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局面已经彻底失控,从此就在学校里成为了软蛋的代言人,经历了很多年被嘲笑和排挤的命运。以至于打那以后,在自我意识和嘴唇上的小绒毛都变得刚烈起来之后,为了摆脱稀松少年的自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个绝不流眼泪的人,后来有段时间还真是做到了,无论什么事儿,难受得用脑袋撞墙,拿烟头烫自己胳膊(那时流行这个),也挤不出一滴泪了。当然,半大小子在马路上游荡的岁月,本来也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好长一段时间,都是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只知道斗狠争勇,手插在裤袋里,一定要杠着肩膀走路,一脚深一脚浅,故意把身子晃得和随风飞舞的破塑料袋一样没心没肺的。
直到很多年后又有一次看电影,刚刚有家庭影院的时代,难得和家人在一起,看一部俄罗斯的史诗电影,绝对是个波澜壮阔的好剧本,描述了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因为一场不可阻挡的爱情,把一生的运气挥霍殆尽。看到催人泪下处,我突然鼻子就酸了起来,下意识的非常紧张,遮遮掩掩并假装抽烟倒茶等漫不经心状,生怕是被家人看到,结果偷眼看见在屏幕反射的幽兰光线里,我从事艺术工作的父母,我的姐姐姐夫,甚至还有外婆,一家人的面颊上都闪闪烁烁的。这一下对我,可真是吃惊不小,这一刻绝对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次精神体验,很难描述,我突然特别安慰,同时也有些埋怨自己,好像一个离家出走太久的逆子,偷偷返乡的时候,三步并作两步急于混迹于乡亲们之间,希望没人察觉到我曾经的远行,也暗自存着一种浪子竟还能回头的侥幸。
这事儿对别人也许是小事儿,但对我则是个特别重要的转折,好像是偶然得到了一把小钥匙,然后才想起了一扇之前一直不曾开过的门,而走出去后,门外则是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了。这也成为了我后来开始创作的一个奇妙莫名的契机之一,要知道一个过于羞涩的人,或者太有城府的家伙,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坦白的创作者的,也许我说的有些夸张,但事实的确有些类似,在我看来作品其实就是作者的某种精神上的裸体,是无可遮拦的,像是一种献祭。有些情感,有些脆弱的东西要将他们放在作品里公之于众,对于我,至少对于那次家庭观影事件之前的我,根本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我不相信,心里全是怀疑,不相信这个世界里有和我类似的人,不相信他们会原谅并理解我的脆弱,也不相信柔软可以获得宽恕,疼痛里也可以升华出温暖和惺惺相惜。一个对生活充满了怀疑的人,是永远无法释然的,释然到愿意用自己做一面镜子,照出别的灵魂的存在。无情的人,或者只是那些个喜欢假装无情的人,可怜都失去了生命里一些美好的偶然性,他们享受不到和陌生人一起坐下来随便聊聊的欣喜。而我有时觉得所谓艺术创作,其实也就类似一个寂寞又善意的人,突然想起要和身外的这个世界聊一聊,或是给某个不确定的人写一封信,于是动了笔,然后也动了情。
刚开始这些泛滥的“深情”更多只是停留在我的作品之上,可是后来他们自己溜了出来,混进了我的生活,让我也开始变得柔和起来。我也知道自己不算一个有才华的创作者,这常常令我有些遗憾,但所幸的是我也渐渐获得了另外一种安慰,那些凌驾众生之上的才华,如果只会让人变得自负冷漠和对生活充满了距离感,那还真不如只是一个温暖的凡人,活在人间烟火里,和所有有情有义的生命在一起混为一谈。
虽然老话有说“无情未必真豪杰”,但可惜历史总是被“无情豪杰”们左右着。新闻里网络上到处都是让人绝望的消息,我经常会想起《2012》里的一个画面,红衣僧人在寺庙前注视着海啸远远来临,很安静的看着直到没顶。也许这画面就是在叙述人类的某种精神命运。不过这种末世感也是种契机,让人想起要做出些抉择,为了面对幻灭的时候少些遗憾和恐惧。就算为这个病入膏肓的世界做些临终关怀也好,即使万劫不复,付出善意和柔情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自我救赎吧,相对绝望,终归是一种美好些的宿命。
这样的情景其实这些年遇到真不少,如今很多人都喜欢演坏人的戏码,即使他实际上是个心地好得不能再好的家伙。我在上海的远郊住久了,难得去次北京,最让我不习惯的地方就在这儿,也许是舞台太大,出场人物太多了,很多人都有点儿紧张,遇到陌生人总是摆出一副生怕是被抢了戏份的表情。其实后来熟识了,原来都是心虚的好孩子,等认清了彼此都是龙套演员之后,更是生出些沆瀣一气的亲密来。
其实我自己也是个虚张声势的人,说到这里不得不自我批评一下,虽然事态发展至此,检讨已经毫无作用了。20多岁的时候在广告圈讨生活,到处都是江湖险滩,浩浩荡荡随波逐流泥沙俱下,你不做强龙就得做地头蛇,没有实力也得扮上个不好惹的角色,不然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大学刚毕业那几年,我留了小胡子,挺着小肚子在一个电梯里遇到一个不相熟的公司同事,她关心的问我,孩子多大了?我稍有尴尬,但扭头在不锈钢电梯门上照了照自己这一脸的曾经沧海,记得当时分明是有几分得意的。后来还喜欢上了文身,肩膀上青龙白虎的搞了些花样,尽管如今再看也有些对鲁莽青春的回忆温暖,但当时潜意识里的确有一种对凶悍的迷恋,希望这些粗暴的东西可以遮挡下自己的软弱,狐假虎威地凭空把自己装饰成一个猛士。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把自己装成一个玩世不恭的臭流氓,不再只是虚弱少年的手段,如今作家们也流行这个套路。随手翻翻各种杂文书,那些报纸杂志的专栏,满纸都是些说着尖刻损话的人,似乎不玩儿一些阴,就对不起自己的聪明才智,幽默固然是有一点的,但多是一套把自己置之度外,俯视众生的扮相。有些文章里明明躲着的就是个好人,可字里行间却是诡诈讼师的邪性,或是泼皮的嘴脸。不止是文章,艺术圈子里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如今作品里没有些匪气都不好意思自称“当代”,评论者也不知道怎么下嘴。
大势所趋,我和无数的糊里糊涂的龙套演员们,就这样高歌猛进一日千里的亢奋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被带到了沟里。终于发现自己并不是真豪杰的那一天,那可真是个悲伤的日子,其实我还真是拿不起也放不下的,那些混不吝的表情都是装的,我发现自己真他妈是病了,对,无情就是一种病,看着镜子里那一脸的冷漠,真让我自己也厌恶起自己了。这个虚张声势的世界里已经到处都是不好惹的变形金刚,我再也不想成为其中一个了。
悍匪演不下去了,是因为本来就是个软蛋。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发生在我身上的有关看电影两件事儿,一个是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个叫“雪孩子”的动画片不知道你们记不记得了,在那个每个人都斗志昂扬,欲与公试比高的时代里,这是一个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真善美”的小故事。记得那是个下午,在少年宫的小礼堂里,窗外阳光灿烂,把礼堂的破烂帘子照得半透,室内光线很亮,电影因此很模糊,同学之间看得清清楚楚。那可真是个催泪的电影,那时我还是个没有城府的小二愣子,硬是看到涕泪俱下,控制不住的大声吸鼻子。当我发现所有人看我的兴趣比看电影还大的时候,可怜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局面已经彻底失控,从此就在学校里成为了软蛋的代言人,经历了很多年被嘲笑和排挤的命运。以至于打那以后,在自我意识和嘴唇上的小绒毛都变得刚烈起来之后,为了摆脱稀松少年的自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个绝不流眼泪的人,后来有段时间还真是做到了,无论什么事儿,难受得用脑袋撞墙,拿烟头烫自己胳膊(那时流行这个),也挤不出一滴泪了。当然,半大小子在马路上游荡的岁月,本来也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好长一段时间,都是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只知道斗狠争勇,手插在裤袋里,一定要杠着肩膀走路,一脚深一脚浅,故意把身子晃得和随风飞舞的破塑料袋一样没心没肺的。
直到很多年后又有一次看电影,刚刚有家庭影院的时代,难得和家人在一起,看一部俄罗斯的史诗电影,绝对是个波澜壮阔的好剧本,描述了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因为一场不可阻挡的爱情,把一生的运气挥霍殆尽。看到催人泪下处,我突然鼻子就酸了起来,下意识的非常紧张,遮遮掩掩并假装抽烟倒茶等漫不经心状,生怕是被家人看到,结果偷眼看见在屏幕反射的幽兰光线里,我从事艺术工作的父母,我的姐姐姐夫,甚至还有外婆,一家人的面颊上都闪闪烁烁的。这一下对我,可真是吃惊不小,这一刻绝对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次精神体验,很难描述,我突然特别安慰,同时也有些埋怨自己,好像一个离家出走太久的逆子,偷偷返乡的时候,三步并作两步急于混迹于乡亲们之间,希望没人察觉到我曾经的远行,也暗自存着一种浪子竟还能回头的侥幸。
这事儿对别人也许是小事儿,但对我则是个特别重要的转折,好像是偶然得到了一把小钥匙,然后才想起了一扇之前一直不曾开过的门,而走出去后,门外则是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了。这也成为了我后来开始创作的一个奇妙莫名的契机之一,要知道一个过于羞涩的人,或者太有城府的家伙,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坦白的创作者的,也许我说的有些夸张,但事实的确有些类似,在我看来作品其实就是作者的某种精神上的裸体,是无可遮拦的,像是一种献祭。有些情感,有些脆弱的东西要将他们放在作品里公之于众,对于我,至少对于那次家庭观影事件之前的我,根本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我不相信,心里全是怀疑,不相信这个世界里有和我类似的人,不相信他们会原谅并理解我的脆弱,也不相信柔软可以获得宽恕,疼痛里也可以升华出温暖和惺惺相惜。一个对生活充满了怀疑的人,是永远无法释然的,释然到愿意用自己做一面镜子,照出别的灵魂的存在。无情的人,或者只是那些个喜欢假装无情的人,可怜都失去了生命里一些美好的偶然性,他们享受不到和陌生人一起坐下来随便聊聊的欣喜。而我有时觉得所谓艺术创作,其实也就类似一个寂寞又善意的人,突然想起要和身外的这个世界聊一聊,或是给某个不确定的人写一封信,于是动了笔,然后也动了情。
刚开始这些泛滥的“深情”更多只是停留在我的作品之上,可是后来他们自己溜了出来,混进了我的生活,让我也开始变得柔和起来。我也知道自己不算一个有才华的创作者,这常常令我有些遗憾,但所幸的是我也渐渐获得了另外一种安慰,那些凌驾众生之上的才华,如果只会让人变得自负冷漠和对生活充满了距离感,那还真不如只是一个温暖的凡人,活在人间烟火里,和所有有情有义的生命在一起混为一谈。
虽然老话有说“无情未必真豪杰”,但可惜历史总是被“无情豪杰”们左右着。新闻里网络上到处都是让人绝望的消息,我经常会想起《2012》里的一个画面,红衣僧人在寺庙前注视着海啸远远来临,很安静的看着直到没顶。也许这画面就是在叙述人类的某种精神命运。不过这种末世感也是种契机,让人想起要做出些抉择,为了面对幻灭的时候少些遗憾和恐惧。就算为这个病入膏肓的世界做些临终关怀也好,即使万劫不复,付出善意和柔情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自我救赎吧,相对绝望,终归是一种美好些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