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得出版物的生产周期大为缩短,而且衍生的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多;同时迅捷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引发了出版的革命。本文着重探讨互联网时代编辑的意义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即由传统的“桥梁”进一步演进到更具主动性的“媒介”。
【关键词】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编辑机制;媒介
在互联网引入之前的中国,出版的准入门槛很高,从字斟句酌的手写稿到装帧成型的出版物,要经历一个凤凰涅槃般的过程。可以说,出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略显神秘甚至神圣的过程。作为出版的重要环节,编辑的主要工作就是审读稿件,作出取舍,并在加工后予以出版。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要求有鉴别力,广博、丰富的知识修养与储备似乎是编辑职责的应有之义;但更广为人知的是,编辑的作用体现在其是一个特殊的读者、隐蔽的作者,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一时期很显然编辑的意义主要定位在架起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随着互联网逐步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互联网的便捷作用,网络海量的信息、强大的检索功能以及各类软件提供的复制粘贴功能,使得对多数人来说曾经遥远的“著书立说”似乎变得容易起来。20多年前,激光照排技术的应用让我国出版印刷行业经历了一次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伟大变革。如今,互联网带来的数字技术又使得出版印刷掀起一场新的革命。那么,编辑工作在这场革命中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意义呢?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使得编辑工作成为常态。大众传播媒介是印刷传媒发展的新阶段,指有组织的传播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出版上常讲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面向大众进行信息符号的传播与复制时所凭借的手段、途径、工具或渠道。互联网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改变,不仅缩小了信息传递的时空距离,而且拓展了文化时空。笔者还记得1995年上大学时听过方汉奇先生的一个讲座,谈及克林顿政府计划出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构想时大家還觉得很遥远,当年《读书》杂志也有人撰文描述互联网“狼来了”的故事,其中夹杂着对“千禧年”的憧憬式复杂情感,但十余年后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在“与狼共舞”,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组成了一种新型的巨大的生产力,并且服从于生产力的辩证法,尽管它们一时会被异化,而且也必须服从于资本主义的法则,但是它们的迅猛发展最终会破除这一垄断”,以前信息(知识)是稀缺资源,是少量智者生产出来“启蒙”大众的,具有居高临下的意味,而现在,媒介“使大众即时参与社会的和社会化的生产过程成为可能,而且这种参与的实际手段就掌握在大众自己的手里”[1]。信息(知识)的产生变成交互式的,在迅捷而简易的传播中不断被受众接受并接收反馈,从而衍生出新的知识,正所谓“知识爆炸”生产。例如网上流行的维基百科、互动百科,信息呈现完全开放的状态,每个读者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完善词条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网页上常会出现“编辑此词条”的字样,无意中暗含了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的普遍性。
注意力经济,新的市场关注点。在传统市场原则下,商品价值取决于其相对于需求的稀缺程度。面对同样的产品供给,需求者越少,消费者越能以较低价格购得所需。但“互联网应用的法则与资本主义供求法则不同。在这里,通信的价值随着到达用户数目的增加而增加,网络越多地复制自身,它就变得越具有公共性与普遍性。同时,数字化技术使信息复制更加简单和廉价。于是网络的逻辑就是越多越好,而且多并不比少消耗更多,这一逻辑看来是有违于传统的自由产业经济学了”[2]。
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注意力经济。①注意力经济是一个市场,在那里消费者同意接受服务,以换取他们的注意。例如个性化新闻、个性化搜索、消费建议。注意力经济表示消费者拥有选择权,他们可以选择在什么地方“消费”他们的关注。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注意力是有关联性的,只要消费者看到相关的内容,他就会继续集中注意力关注,那样就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这对于出版行业,无论何时都是极其重要的。
网页就是出版物②。互联网时代网页实质上就是出版物,它具有印刷出版物所应具有的几乎所有功能。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环球网用户直接把环球网当做出版物。根据NetSmart的统计,50%的用户阅读在线杂志,48%的用户阅读在线报纸。环球网的发明者伯纳斯利在他关于环球网的宣言中,明确指出:环球网在本质上是使个人和机构可以通过分享信息来进行通信的一个平台。当把信息提供到环球网上的时候,也就被认为是出版在环球网上了。
然而,与印刷出版物相比较,网页具有印刷出版物所不具有的许多特点。
首先,网页的成本非常低,与印刷出版物不同,电子出版物并不需要昂贵的纸张以及因此引发的仓储、物流等费用。其次,网页是可以随时修改的。印刷品重版或修订的难度使大多数艺术家感叹自己的工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此时网页的优点也显示出来。再次,网页的受众空前巨大。既然不必花钱,谁都喜欢多看一些东西,因此,好的网页肯定比好的书报传播面广得多。一个好的网页通常每天都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次光顾。最后,作为电子出版物,网页的传播速度是印刷出版物所不能比拟的。
印刷出版物从编辑、排版、印刷到发行都需要时间,而网页则非常简单,只要放在网上就行了。这里,网页与印刷出版物的区别在于,印刷出版物是要送到读者手里的,而网页则由读者自己来取。互联网上影响最大的新闻网页都是每小时更新一次内容,读者可以常看常新,随时追踪事件的发展。
而且,由于网页使用的是超文本文件格式,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引导出互联网上所有与该网页相关的内容。不管是进行理论研究,还是读新闻,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相关资料。并且,这些资料好像不是别人写好了强加于你,而是由你“参与”其中,自己“找”出来的。
也许,网页和印刷出版物的最大区别还是在于互动反馈。印刷出版物的反馈渠道往往还是印刷,在许多情况下,得到反馈是非常难得的。而对一个网页提出不同的看法就非常容易。
互联网时代编辑的意义
编辑组织机制。一是编辑应该有包容的眼光、敏锐的取舍力。编辑的工作是把有价值的不同观点展示出来,提供给读者一个讨论的平台,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哪怕不太赞同也要尽可能如实体现作者的论点,尽量做到客观一些,这本是编辑职业本身就应有的素质,编辑是文化传播的中介者而非评判者,编辑的工作要越隐蔽越好。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使得写作门槛降低,网络作品数量庞大,各种不同的声音也远比纸媒的自然来稿多得多。筛选合适的文章进入网页,比纸媒编辑从自然来稿中筛选文章发表还要困难。面对海量信息,如何选取能为我所用的资源显得空前重要。编辑只有具备丰富的阅读经验、广博的知识背景,才能提高鉴赏能力。如果知识面过于狭窄,对稿件的认识与理解自然就会受到局限,难免会“管中窥豹”,直至埋没富有创见的稿件。在科学分工日益细密的当下,编辑不一定是精通各个学科的专家,但一定要尽量做到能了解相关专业的学科。不仅如此,还需要掌握一些互联网时代的常用工具,熟悉网络资源,以便迅速找出所需稿件。编辑的主要任务是寻求优质出版资源。可以采取定期浏览专栏、有意识地培养作家的对策,不过,这需要编辑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由于网站的作者众多,没有较好的文章鉴赏水平和比较认真负责的精神,是发现不了优秀的专栏作家的。二是编辑必须优化审稿程序,缩短作品的审核时间。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时效性与纸媒时代也有很大差异。纸媒作品可以保存数月甚至数年,不少读者都有反复阅读的经历。而网页作品,读者反复阅读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同一网络作品,一般都会在众多网站相继出现。为了增加作品的点击率,为了保证作品与读者的快速互动,也为了满足网络作者和读者的要求,使作品能在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编辑必须尽量加快工作节奏,对作品的思想和意识审核采取相对灵活的措施。把审核的重点放在保证作品的专业质量上。当然,也可借鉴国内某些网站采用自动过滤系统,即实行敏感词汇过滤制度。这种制度,对不具有事先设定的敏感词汇的文章自动放行,不需要编辑去审核,编辑只审核具有敏感词汇的作品,并对那些含有过激观点以及严重色情的内容,以及可能导致网站承担法律责任的文章进行删除。三是选择时需注重可读性与大众化。传统纸质刊物的读者与网络读者是有差异的。一般而言,纸质作品读者具有相对较高的鉴赏能力,对作品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纸质作品有比较固定的传统读者群,这些读者基本上能够详细地阅读每一篇作品,有些读者还会对同一篇文章进行反复阅读。网络读者数量庞大,素质良莠不齐。他们更在乎作品的大众性,即要求作品具有较低的文化阅读性、快感性、新闻性和社会热点性、焦点性。与传统纸质刊物有显著区别的是,网络编辑对专栏作家作品的标题有着特别的要求。众所周知,传统的标题要求是简洁、贴切,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由于网络读者的大众化、快餐式阅读习惯的浮躁心态以及猎奇心理,网络经济已成为“眼球经济”。网络文章的标题,并不注重简洁确切,而注重能吸引网络读者的眼球。在文章内容上,网络编辑一般要求专栏作家在有一定可读性的基础上,尽量大众化,最好能提供广为大众关注的社会时事评论文章。
编辑协调与引导机制。传统出版物交易是典型的商品经济模式,读者通过一系列中介最终以付费来购买作者的文化产品,在版税制度下,图书的每一次复制都包含了商品交换的要素。而互联网是一种共享型经济,就是说回应一个请求、上传文件,或向用户组群发送消息被认为是在无偿向所有用户作贡献。分享行为在以商品交换为特征的经济里很少见,但却是互联网的特征。而且在互联网上,分享与交易无关,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平等协商下特定商品的交换。正如上面我们所谈到的,在互联网上复制文档、音频、视频轻而易举,而且技术的进步使这些行为越来越简单而实用,网络改变了制造和再制造的机构,以致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协调活动几近消失。在资本主义形态下,文化中的媒介角色受到尖锐的质疑。新的问题便凸显出来:人们如何才能找到他们喜欢的文化产品?编辑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时的编辑已具有不同以往的新的价值,他们要在文化生产者和受众之间发挥协调作用,找到消费者喜欢的文化类型并将这些信息广而告之地传播开来。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发挥协调作用,编辑做的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同时也应有更高的文化追求,即变成文化传承的组织者。如何引导受众进行良性的文化消费、吸引受众乐于接受富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新人,扶掖后进也是编辑的重要职责。
注 释:
①此节内容参考了百度百科对于“互联网”词条的一个子项目的解释。
②此节内容参考了百度百科对于“互联网”词条的解释。
参考文献:
[1]波德里亚.大众:媒介社会的内爆[M].差异-3,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71.
[2]马克·波斯特.互联网怎么了?[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出版社)
编校:张红玲
【关键词】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编辑机制;媒介
在互联网引入之前的中国,出版的准入门槛很高,从字斟句酌的手写稿到装帧成型的出版物,要经历一个凤凰涅槃般的过程。可以说,出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略显神秘甚至神圣的过程。作为出版的重要环节,编辑的主要工作就是审读稿件,作出取舍,并在加工后予以出版。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要求有鉴别力,广博、丰富的知识修养与储备似乎是编辑职责的应有之义;但更广为人知的是,编辑的作用体现在其是一个特殊的读者、隐蔽的作者,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一时期很显然编辑的意义主要定位在架起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随着互联网逐步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互联网的便捷作用,网络海量的信息、强大的检索功能以及各类软件提供的复制粘贴功能,使得对多数人来说曾经遥远的“著书立说”似乎变得容易起来。20多年前,激光照排技术的应用让我国出版印刷行业经历了一次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伟大变革。如今,互联网带来的数字技术又使得出版印刷掀起一场新的革命。那么,编辑工作在这场革命中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意义呢?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使得编辑工作成为常态。大众传播媒介是印刷传媒发展的新阶段,指有组织的传播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出版上常讲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面向大众进行信息符号的传播与复制时所凭借的手段、途径、工具或渠道。互联网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改变,不仅缩小了信息传递的时空距离,而且拓展了文化时空。笔者还记得1995年上大学时听过方汉奇先生的一个讲座,谈及克林顿政府计划出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构想时大家還觉得很遥远,当年《读书》杂志也有人撰文描述互联网“狼来了”的故事,其中夹杂着对“千禧年”的憧憬式复杂情感,但十余年后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在“与狼共舞”,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组成了一种新型的巨大的生产力,并且服从于生产力的辩证法,尽管它们一时会被异化,而且也必须服从于资本主义的法则,但是它们的迅猛发展最终会破除这一垄断”,以前信息(知识)是稀缺资源,是少量智者生产出来“启蒙”大众的,具有居高临下的意味,而现在,媒介“使大众即时参与社会的和社会化的生产过程成为可能,而且这种参与的实际手段就掌握在大众自己的手里”[1]。信息(知识)的产生变成交互式的,在迅捷而简易的传播中不断被受众接受并接收反馈,从而衍生出新的知识,正所谓“知识爆炸”生产。例如网上流行的维基百科、互动百科,信息呈现完全开放的状态,每个读者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完善词条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网页上常会出现“编辑此词条”的字样,无意中暗含了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的普遍性。
注意力经济,新的市场关注点。在传统市场原则下,商品价值取决于其相对于需求的稀缺程度。面对同样的产品供给,需求者越少,消费者越能以较低价格购得所需。但“互联网应用的法则与资本主义供求法则不同。在这里,通信的价值随着到达用户数目的增加而增加,网络越多地复制自身,它就变得越具有公共性与普遍性。同时,数字化技术使信息复制更加简单和廉价。于是网络的逻辑就是越多越好,而且多并不比少消耗更多,这一逻辑看来是有违于传统的自由产业经济学了”[2]。
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注意力经济。①注意力经济是一个市场,在那里消费者同意接受服务,以换取他们的注意。例如个性化新闻、个性化搜索、消费建议。注意力经济表示消费者拥有选择权,他们可以选择在什么地方“消费”他们的关注。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注意力是有关联性的,只要消费者看到相关的内容,他就会继续集中注意力关注,那样就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这对于出版行业,无论何时都是极其重要的。
网页就是出版物②。互联网时代网页实质上就是出版物,它具有印刷出版物所应具有的几乎所有功能。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环球网用户直接把环球网当做出版物。根据NetSmart的统计,50%的用户阅读在线杂志,48%的用户阅读在线报纸。环球网的发明者伯纳斯利在他关于环球网的宣言中,明确指出:环球网在本质上是使个人和机构可以通过分享信息来进行通信的一个平台。当把信息提供到环球网上的时候,也就被认为是出版在环球网上了。
然而,与印刷出版物相比较,网页具有印刷出版物所不具有的许多特点。
首先,网页的成本非常低,与印刷出版物不同,电子出版物并不需要昂贵的纸张以及因此引发的仓储、物流等费用。其次,网页是可以随时修改的。印刷品重版或修订的难度使大多数艺术家感叹自己的工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此时网页的优点也显示出来。再次,网页的受众空前巨大。既然不必花钱,谁都喜欢多看一些东西,因此,好的网页肯定比好的书报传播面广得多。一个好的网页通常每天都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次光顾。最后,作为电子出版物,网页的传播速度是印刷出版物所不能比拟的。
印刷出版物从编辑、排版、印刷到发行都需要时间,而网页则非常简单,只要放在网上就行了。这里,网页与印刷出版物的区别在于,印刷出版物是要送到读者手里的,而网页则由读者自己来取。互联网上影响最大的新闻网页都是每小时更新一次内容,读者可以常看常新,随时追踪事件的发展。
而且,由于网页使用的是超文本文件格式,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引导出互联网上所有与该网页相关的内容。不管是进行理论研究,还是读新闻,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相关资料。并且,这些资料好像不是别人写好了强加于你,而是由你“参与”其中,自己“找”出来的。
也许,网页和印刷出版物的最大区别还是在于互动反馈。印刷出版物的反馈渠道往往还是印刷,在许多情况下,得到反馈是非常难得的。而对一个网页提出不同的看法就非常容易。
互联网时代编辑的意义
编辑组织机制。一是编辑应该有包容的眼光、敏锐的取舍力。编辑的工作是把有价值的不同观点展示出来,提供给读者一个讨论的平台,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哪怕不太赞同也要尽可能如实体现作者的论点,尽量做到客观一些,这本是编辑职业本身就应有的素质,编辑是文化传播的中介者而非评判者,编辑的工作要越隐蔽越好。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使得写作门槛降低,网络作品数量庞大,各种不同的声音也远比纸媒的自然来稿多得多。筛选合适的文章进入网页,比纸媒编辑从自然来稿中筛选文章发表还要困难。面对海量信息,如何选取能为我所用的资源显得空前重要。编辑只有具备丰富的阅读经验、广博的知识背景,才能提高鉴赏能力。如果知识面过于狭窄,对稿件的认识与理解自然就会受到局限,难免会“管中窥豹”,直至埋没富有创见的稿件。在科学分工日益细密的当下,编辑不一定是精通各个学科的专家,但一定要尽量做到能了解相关专业的学科。不仅如此,还需要掌握一些互联网时代的常用工具,熟悉网络资源,以便迅速找出所需稿件。编辑的主要任务是寻求优质出版资源。可以采取定期浏览专栏、有意识地培养作家的对策,不过,这需要编辑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由于网站的作者众多,没有较好的文章鉴赏水平和比较认真负责的精神,是发现不了优秀的专栏作家的。二是编辑必须优化审稿程序,缩短作品的审核时间。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时效性与纸媒时代也有很大差异。纸媒作品可以保存数月甚至数年,不少读者都有反复阅读的经历。而网页作品,读者反复阅读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同一网络作品,一般都会在众多网站相继出现。为了增加作品的点击率,为了保证作品与读者的快速互动,也为了满足网络作者和读者的要求,使作品能在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编辑必须尽量加快工作节奏,对作品的思想和意识审核采取相对灵活的措施。把审核的重点放在保证作品的专业质量上。当然,也可借鉴国内某些网站采用自动过滤系统,即实行敏感词汇过滤制度。这种制度,对不具有事先设定的敏感词汇的文章自动放行,不需要编辑去审核,编辑只审核具有敏感词汇的作品,并对那些含有过激观点以及严重色情的内容,以及可能导致网站承担法律责任的文章进行删除。三是选择时需注重可读性与大众化。传统纸质刊物的读者与网络读者是有差异的。一般而言,纸质作品读者具有相对较高的鉴赏能力,对作品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纸质作品有比较固定的传统读者群,这些读者基本上能够详细地阅读每一篇作品,有些读者还会对同一篇文章进行反复阅读。网络读者数量庞大,素质良莠不齐。他们更在乎作品的大众性,即要求作品具有较低的文化阅读性、快感性、新闻性和社会热点性、焦点性。与传统纸质刊物有显著区别的是,网络编辑对专栏作家作品的标题有着特别的要求。众所周知,传统的标题要求是简洁、贴切,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由于网络读者的大众化、快餐式阅读习惯的浮躁心态以及猎奇心理,网络经济已成为“眼球经济”。网络文章的标题,并不注重简洁确切,而注重能吸引网络读者的眼球。在文章内容上,网络编辑一般要求专栏作家在有一定可读性的基础上,尽量大众化,最好能提供广为大众关注的社会时事评论文章。
编辑协调与引导机制。传统出版物交易是典型的商品经济模式,读者通过一系列中介最终以付费来购买作者的文化产品,在版税制度下,图书的每一次复制都包含了商品交换的要素。而互联网是一种共享型经济,就是说回应一个请求、上传文件,或向用户组群发送消息被认为是在无偿向所有用户作贡献。分享行为在以商品交换为特征的经济里很少见,但却是互联网的特征。而且在互联网上,分享与交易无关,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平等协商下特定商品的交换。正如上面我们所谈到的,在互联网上复制文档、音频、视频轻而易举,而且技术的进步使这些行为越来越简单而实用,网络改变了制造和再制造的机构,以致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协调活动几近消失。在资本主义形态下,文化中的媒介角色受到尖锐的质疑。新的问题便凸显出来:人们如何才能找到他们喜欢的文化产品?编辑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时的编辑已具有不同以往的新的价值,他们要在文化生产者和受众之间发挥协调作用,找到消费者喜欢的文化类型并将这些信息广而告之地传播开来。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发挥协调作用,编辑做的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同时也应有更高的文化追求,即变成文化传承的组织者。如何引导受众进行良性的文化消费、吸引受众乐于接受富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新人,扶掖后进也是编辑的重要职责。
注 释:
①此节内容参考了百度百科对于“互联网”词条的一个子项目的解释。
②此节内容参考了百度百科对于“互联网”词条的解释。
参考文献:
[1]波德里亚.大众:媒介社会的内爆[M].差异-3,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71.
[2]马克·波斯特.互联网怎么了?[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出版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