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四代齐心移“债山”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feng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死不瞑目,那就是还牵挂着这笔债!”
  
  1990年之前,黄克斌还是河南省卢氏县外贸局的一名职工。那时候,外贸系统已经在走下坡路,面对人浮于事的工作,心气颇高的黄克斌有了“下海”经商的念头。他决心“下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家里孩子多,又欠着3万多元债务,仅靠微薄的工资无法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
  办了停薪留职手续后,黄克斌开始为一家香港公司从东北调运玉米,年薪6万元。4年后,经黄克斌的努力使家里的经济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995年,胆识过人的黄克斌又有大的举动,他筹资30万元和朋友一起到陕西丹凤县开了家锑矿。由于经营有方,一年后他净得利润80多万元。有了钱,黄克斌为孩子们一人买了一套房,还买了一辆越野车,家里的日子蒸蒸日上。
  黄克斌为人诚实守信,口碑极好,许多人都愿意与他合作。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寻找下一个项目时,一桩把他及家人推入命运底谷的“大生意”找上门来。
  1996年11月,卢氏县委一位领导给黄克斌介绍了一个“大工程”:河南省中牟县张庄镇工业园区一个路政工程对外发包,承包方要先垫付工程材料款,这位领导建议黄克斌参与竞标。
  从未涉足过工程承包领域的黄克斌对此非常感兴趣,便筹集了30万元保证金参与了竞标,最后如愿承包了这项工程。
  随后,黄克斌组织了417名民工赶赴数百里之外的中牟县进行施工。工程进行到1997年底时,黄克斌已经投入了260多万元。其中,黄克斌个人投资30万元,贷款36万元,卢氏县汤河乡汤河村、高沟口村村民和村干部集资86万元,县税务局一干部多方集资56万元,其余为民间资金。
  令黄克斌始料未及的是,因为资金不到位,1997年底工程被迫搁浅,黄克斌本该得到的445万元工程款遭到了无限期拖欠。年底时,黄克斌用尽了办法却始终未拿回一分钱,他想通过法律渠道来达到目的,却终因种种缘故无法立案。
  眼看春节临近,跟着黄克斌辛苦了一年的乡亲们却无法拿到一分钱过年,孩子们来年的学费也没有了着落。黄克斌急火攻心,气得吐血住进了医院。工友们纷纷来医院看他。他们深知黄克斌的为人,大家劝他:“你是最大的受害者,欠我们的工钱你不用着急,我们来年再想办法,实在不行,我们就自认倒霉!”
  望着善良的乡亲们,黄克斌流着泪说:“大家都不容易,你们的妻儿老小都等着钱过年,孩子们来年还要交学费,我就是变卖家产也要还给你们!”
  黄克斌不顾家人的劝说,挣扎着出了院。他让家人把准备过年的钱拿出来,并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到典当行兑换成现金,总共筹集了5.1万元交给工友,让他们发到家庭最困难的民工手中。
  当黄克斌一心一意还欠款时,他的4个儿女起初并不理解。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工程承包人拿不到承包款,就无法清欠工资。可他们看到父亲到了年关,连春联、鞭炮都没准备时,就再也坐不住了。
  他们劝说父亲多为自己着想,可黄克斌却拍着胸口说:“乡亲们借钱跟着我出去打工,是出于对我的信任,我就是卖血卖肾也要还上这笔欠款。如果我死不瞑目,那就是还牵挂着这笔债!”听着父亲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孩子们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他们坚定了和父亲一起还债的决心。
  从此,黄克斌带着一家人走上了漫漫还债路。
  
  老父亲拿出养老钱,孙女捐出压岁钱,全家众志成城移“债山”
  
  黄克斌的三个儿子及儿媳都是工薪族,女儿黄群伟和女婿杨卢生是下岗职工,虽然大家生活都不太富裕,但他们都愿意拧成一股绳,和父亲一起来搬掉压在老人身上沉重的“债山”。
  2007年农历12月19日,黄群伟和丈夫把他们两室一厅的房子以4万元卖掉,钱一到手,便赶到130公里外的卢氏县,交到了父亲手里。
  与此同时,黄克斌的三个儿子也开始卖房。大儿子黄松波卖了9万元;二儿子黄韶波卖了5.7万元,老三黄震卖了7.5万元……
  拿着儿女们卖房得来的26.2万元,黄克斌内心的酸楚无以言表。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儿女们为他还债不遗余力,而自己年过花甲还在拖累他们,黄克斌真是于心不忍啊。
  但想到更多需要钱过春节的民工兄弟们,黄克斌按照各施工队农民工的困难程度来发放工资:鄢陵县的赵树其8000元,许昌市新建路的冠秋香2.8万元,遂平县的唐小春4.6万元,本县横涧乡的余文虎8.6万元……
  儿女们开始住起了出租屋,但从未抱怨过父亲,父亲的为人及品行也感染着他们。大儿子黄松波是县委统战部干部,妻子刘静波是县城关镇中学教师,1998年,两人年工资加起来只有7000元,他们每月领到工资只留下120元生活费,其余都交给父亲还债。
  2001年初,女儿黄群伟和丈夫到新疆的且末县承包修路工程,准备将全年挣来的钱交给父亲还债。在海拔4300米的高原上,夫妻俩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苦干一年后,却因一些人为的原因,竟没拿到一分钱的收入,反而把带去的钱赔个精光。
  2003年8月,黄克斌年逾八旬在老家务农的父母知道了儿子的事情后,也加入了还债的行列,老两口把自己积攒下的5700元“养老钱”,赶到县城交到了儿子手中。那一刻,黄克斌百感交感,握住老父亲的手痛哭失声。拙于言辞的老父亲也老泪纵横,安慰儿子说:“孩子,做人就该这样,不然,我们会良心不安的!”
  而最令黄克斌终生不安的是,老母亲2001年瘫痪在床,自从知道了儿子的事情后,她便拒绝用药,于2004年2月19日撒手人寰。
  大儿子黄松波夫妇育有一对人见人爱的双胞胎女儿,名叫玉文和玉函。在女儿4岁上幼儿园时,有一次黄松波去接孩子,两个孩子从幼儿园出来,围着卖“菠萝仙子”的小摊不愿离开,口袋里很少带钱的黄松波硬着心肠拉走了她们。回到家,看着还撅嘴生气的两个孩子,他和妻子给她们讲了要给爷爷还债的事情。此后,孩子们乖了很多。
  下一年过春节,当黄克斌按照风俗给两个孩子压岁钱时,玉文和玉函不但不要,反而从口袋里掏出165元崭新的钞票,塞给爷爷说:“这是我们的压岁钱,爷爷您拿去还人家吧!”那一刻,一向坚强的黄克斌紧紧拥住两个孩子,涌出了心酸的泪水。
  黄克斌一家举家还债的事情被一些债主知道后,大为感动。很多人找上门来说,这笔钱不用还了;而一些已经还过债的债主们知道后,把还给他们的钱又拿了回来,但又都被黄克斌固执地挡了回去。
  从1998年初至今,黄克斌和他的儿女们先后还了近60万元的债务,超过了他们工资收入的80%。但目前黄克斌还有118万元债务没有还清。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还下去!”
  
  2008年元旦刚过,黄克斌便开了家庭会议,商议了新一轮的“还款计划”。经统计,黄家又筹集到了9万元,黄克斌高兴地说:“这下好了,至少春节前后能解决26名农民工的欠款!”
  黄克斌当然清楚,他目前摆脱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快讨回工程款。可是2005年,黄克斌被迫与中牟县有关部门签订协议,尽管协议款额与实际款额相去甚远,但黄克斌明白,如果不签订协议,这一点钱也可能拿不回来。
  面对剩下的百万巨债,黄克斌并没有丝毫退缩的念头,他坚定地说:“只要我活着,还有一口气,就要还下去;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孙子。债一定要一分不少地还完,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
  2008年2月27日,面对记者黄克斌披露了自己的计划。他准备3月份再找些事情做,以加快还款速度。他每月908元的退休工资,对于巨大的债额,无异于杯水车薪。
  黄克斌欣慰地说,尽管欠着百万巨债,但这么多年来,他家从来没有债主上门讨要。乡亲们都清楚他的为人,这些年他们全家的还债决心和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并深受感动。其实,外边也欠着黄克斌七八万元的款,但由于他们经济状况不好,黄克斌一直不忍心讨要。
  黄克斌坦诚地说:“我最难过的是,上至80高龄的老父亲,下至不满10岁的孙女,都受了我的连累。这些年来,他们和我一起过着最低水平的生活,我心里实在愧疚啊!好在孩子们毫无怨言地支持我,欠债,使我们全家拧成了一股绳!”
  黄克斌率领全家10余年众志成城还巨债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周围的人。在诚信缺失、拖欠农民工工资已不再是新闻的今天,黄克斌给一些人树立了一面镜子,那就是:做人要有良知和诚信。
  法律界人士对黄克斌评价说:组织农民工搞劳务输出,黄克斌只是受委托,加之他又不是法人,所以他没有替工程方还债的义务。另一方面,黄克斌的儿女也没有替父亲还债的义务,但他们还是去做了,而且一做就是10余年,这种精神确实很感人,堪比传说中的“愚公移山”。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一本本厚厚的收藏册,一张张已经泛黄的站台票,凝聚着我的心血。我收藏了4000多张全国各地的火车站台票,没有一张是重复的,有的是在铁路系统工作的朋友帮我找来的,有的是家人找来的,这算得上是我一生中所做的一件大事。  我收藏站台票源于一个难忘的故事:  1966年,我在乌鲁木齐至北京的列车上当播音员,有一天,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拿着一张站台票、背着行李气喘吁吁地跑上列车,并没有补票。我把这个小伙子叫到
期刊
一个陌生的声音从电话那端甜甜地传来:“老师,我们74届小学同学聚会,邀请您参加。”我惊讶了,都已30多年了,他们如何知道我的电话?电话那头哈哈一笑:“我们想老师总会有办法的。”   饭店前,一群中年人呼啦啦地围住了我。“老师,您好!”“老师,您还认得我吗?”“老师,您还是老样子,我一下子就认出您了!”无数的问候如一群火烈鸟腾空发出的欢叫,我来不及应答,只是快乐地点着头。  腾云驾雾般地被拥入饭店,
期刊
1951年3月,我到隶属于河北省宛平县三区的北安河小学任教。我才18岁,学生们多是解放前上不起学的农家子弟,很多和我年龄相当,大家背后叫我:“娃娃老师”。当时的小学校在一座破庙里,冬天连取暖的炉子都没有,夏天我和学生一起下地忙麦收,秋天我教学生们打腰鼓、排节目,白天上课,晚上演出,师生打成一片。有时学生比较笨,怎么教都听不懂。把我急哭了。这个学生的父亲反而安慰我说:“娃娃笨,老师不要着急,能学多少
期刊
本期主题    控制情绪 不可沉迷  ■北京 许琴    第29届奥运会开幕后,看电视转播比赛的观众不乏老人。精彩的比赛激动人心,但是老人看电视转播比赛时,最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注意卫生,以免影响健康。  电视虽是我们看奥运的“密友”,可看的时间一长,首先是眼睛受不了。很多老年人经常到了眼睛十分疼痛时才去看病,眼睛疼痛是过度疲劳和电视荧光屏的辐射太多所致,所以一定要注意用眼卫生。其次,久坐使肛门周
期刊
我已退休十余年,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明白:只有把自己和学生融为一体,才是最开心最幸福的事情。  最近,我在重新整理归纳成百上千封学生来信时,仿佛又回到了学生们身边,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其中的两副对联让我感到格外亲切。  其一是1991年考进大学读中文的王一荣同学的一副数字长联。  上联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笑容,再有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天下。  下联是:十
期刊
仲夏的北京西山脚下,浓荫成林的北京老年医院里静谧祥和。这里收住的四川灾民大多已经痊愈,很多人已经动身返回了家乡。他们走了,但是锦旗还挂在病房的墙上。而且,印在医护人员脑海中的那一张张蕴含着悲伤和茫然的慈祥面容仍然让人心中牵挂。  在80名伤员中有近半数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灾区老人刚入住时,普遍显得痛苦、紧张、焦虑,有的甚至出现过激反应。对此,医院专门配备心理康复师对老人们进
期刊
老姐妹的苦恼,让古稀老太迷上QQ    73岁的张秀丽有句口头禅:老年人也要与时俱进,只有思想不落伍,晚年生活才能更丰富。  2003年春节后,两个女儿来看望张秀丽时,总会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带来。看着母亲好奇,女儿便手把手地教她打字、玩游戏。张秀丽一下子被迷住了,萌生了学习电脑的念头。  女儿很快为母亲买来了电脑,装上了宽带,并且一步到位,给她安装了摄像头。  起初,张秀丽只是通过网络看看新闻,打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我女儿大学毕业后有了自己的男朋友,又开了一家公司,干得不错。我很为她高兴,但她一有着落我心里却空了起来。我已经离异十多年了,也快要到了退休的年龄,但退休后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我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我想寻觅一位理想的男子结婚,相伴走过后半生,但总是阴差阳错,不是我找不着感觉,就是我爱的人不能和我结婚。岁月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人也一天天变老,按说应该认命了,可是没有家庭心里感觉很空
期刊
我今年86岁,一辈子都在湖北省恩施地区侗族乡村教书,去过的大城市除了武汉就是杭州、南京,当过最大的官就是中小学校长。在我32年的教书生涯中,没有什么惊人的事情,但是很多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却让我常常热泪盈眶,不枉此生。  1953年,我来到湖北宣恩县当老师,此地虽然物产丰富,却属于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我到学校后,第一件事情是动员山民把女儿送到学校念书。当时,很多男孩子都没上过学,更何况让女孩子念书识字
期刊
每次师生聚会,同学们都会给我敬酒,这次同学聚会,也不例外。  令我没想到的是,小双也在敬酒之列。他在小镇上摆着杂货摊,生活已让他早生华发。我跨前一步,先与他碰了杯。跨前这一步,完全是出自我的愧疚。  这个小双,先天不足,反应迟缓,他十分要强,可什么都做不好。那时候,学校强调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学毛选、写心得都是重要课程。我是他们的班主任,学生写的心得,每周翻阅一遍,小双语言幼稚,特别搞笑。  一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