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亳州烙画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样式之一,历史溯源悠久,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烙画由民间艺术走进宫廷,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烙画早期是通过火钎子烙烫在木制器具上,随着烙铁工具的革新,现代烙画艺人可以在宣纸上烙、烫作画。在对亳州三县一区的烙画艺人的访谈中,烙画艺人创作的盲目性、烙画传承人的匮乏、烙画工艺品市场的低迷、烙画艺人艺术的不自信、烙画艺人的小农意识等限制了烙画艺术的发展、创新。由对亳州三县一区的烙画艺人的访谈,思索亳州烙画的发展之路的途径。
关键词:亳州烙画 发展 创新
烙画又称火笔画、烫画,使用烙铁在木板、竹片、绢帛、宣纸等材料上进行绘画。烙画既融合了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绘画技法,又兼具西方绘画的艺术特色和写实性特征。烙画可以将国画山水、工笔、写意、人物肖像、年画、书法、油画、抽象画等绘画形式,以烙烫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亳州烙画发展现状分析
亳州烙画的传承多由外地引入,多由三县一区的烙画艺人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引入亳州地区,并由这些艺人在此开枝散叶,延续传承。近期对亳州三县一区的烙画艺人进行实地访谈,并对亳州烙画的现状进行分析。
1.地域分散,艺术风格各异。
亳州烙画的分布地域主要分布在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这三个地区,其烙画传承人有蒙城县的李文军、葛文科、利辛县的王凤鸣、谯城区的李峰、姚真真。亳州烙画的早期发展是烙画艺人在木质器具上进行创作,其烙制的图案以梅兰竹菊、喜上眉梢、花开富贵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随着烙画器具的改良,烙画绘制材料逐渐从木板向宣纸发展,绘画的工艺日趋成熟,走向工艺品发展之路。
亳州烙画艺人的绘画创作多采用國画绘画技法,创作仿山水、仿素描、仿油画的绘画工艺品。蒙城县的李文军、葛文科,利辛县的王凤鸣三位老师的烙画以山水绘画为主,同时也进行西方写实绘画的创作,但风格类型各不相同。葛文科老师在掌握了木板全烙画的技能的基础上摸索出木板彩烙画的艺术技巧,将国画、油画、木刻、泥塑等艺术神韵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李文军老师的烙画以工笔、山水画为主,绘画精细、手法独到,笔法细腻。利辛的王凤鸣老师以政治题材的农民画见长,近期风格的转变为国画工笔。
2.固守传统,艺术创新不足。
亳州烙画的绘画风格主要以中国绘画为主,绘画样式包含工笔花鸟、山水、仕女等,这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由数千年的中国艺术文化所熏陶养成的。亳州烙画艺人因其学历的、成长经历的原因,对运用国画技法绘制烙画工艺品情有独钟,也能借鉴其它艺术样式,但烙画艺人的创新意识不足,不能根据现代艺术的需求对烙画艺术进行创新。
亳州烙画艺人固守的是烙画的文化土壤、烙画绘制的风格,对于现代艺术形式的冲击采取保守措施,以此固守烙画艺人心中的坚持。这种坚持对于烙画民俗艺术的传承是一种激励,但过于坚持反而影响了烙画在现代艺术下的发展,致使烙画艺术的创新不足。
3.兴趣维系,经济附加值低。
亳州烙画的传承目前依靠烙画艺人的兴趣所维系,对于烙画的发展与传承是基于烙画艺人的责任心和兴趣爱好。蒙城的李文军、葛文科、利辛的王凤鸣在参军入伍时,因宣传工作的需求而学习一些绘画知识。退伍后在地方上依旧坚持绘画的学习与烙画的学习,起初烙画的学习是在木质家具上绘制图案。后不断改良烙画工具和烙制技艺,烙画从粗糙的艺术形式向精美的工艺品方向发展。烙画的制作依据图形样式的多寡,烙制时间不一,短则数小时长则数天、月余,劳动成本高昂,但其经济的产值低下,这也制约烙画艺术的大批量生产,和规模发展。
4.风格单一,艺术自信不足。
亳州三县一区的烙画艺术的发展时间不长,多由烙画爱好者自己不断探索、积极实践中得到发展。在对亳州烙画艺人的走访中,对烙画艺人的烙画风格的了解中,烙画艺人的风格样式单一,主要以中国绘画为基础的烙画艺术形式,鲜有其他样式。但利辛县的王凤鸣老师的烙画凭借政治题材农民画得到大家认可,也创作出一批具有影响的烙画作品,如《指点江山》。但在近期的烙画创作中很少涉及农民画,而转向中国绘画的风格,从这可以看出烙画艺人对于自己烙画艺术风格的信心不足。
二、亳州烙画的两极分化之路
民间工艺的发展在时下的今天面临失传与创新的抉择,不少中国绝技因工序生产繁杂、生产周期漫长、经济产值过低而被工业文明所淘汰。在对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中,其中对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的保护给予很大的厚望,希望能够保留、传承中国的民间民俗艺术形式。而对于民俗艺术的发展来看目前主要由两种方向,其一是维系传统艺术,由国家支持、扶持艺术形式的发展;其二是改革创新,走市场化道路。
1.维系传统。
(1)政府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除依靠自身造血生存外,还需借助外力,其中政府的扶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不仅要通过理发的形式保护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不遭受破坏,还要在财政资金上给以倾斜。目前亳州市烙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有谯城区花戏楼烙画葫芦非遗传承人李峰,蒙城县的葛文科、李文军,利辛县的王凤鸣等。
(2)传承人毅力坚持
亳州烙画的传承依靠烙画艺人的兴趣艰难维系着,目前烙画艺术的市场非常狭小,很多烙画创作出来卖不出去,只能挂放在工作室内,烙画艺人的劳动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烙画艺人对于烙画的创作热情极具低迷。但烙画艺术的古朴典雅优美和韵律,作品委婉朦胧,笔路细腻,层次和画面感中透着古典神韵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因此不少的烙画爱好者通过不同途径进行烙画的实践,艰难维系烙画技艺的传承。
2.设计创新。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创新性的发展,以紧贴时代需求为创新发展的动力。对于烙画艺术的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是烙画艺人的设计理念上的创新,二是烙画艺术的在现代艺术的适应性上的创新。 (1)设计理念创新
以烙画的艺术形式结合现代设计的理念,创新出适应于现代艺术形式需求的烙画作品。如烙画技艺在现代的抽象主义、构成主义、装置艺术等艺术形式上的表现,拓展了烙画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如博物馆中的木质历史图鉴就可以使用烙画的形式绘制。
(2)文化适应创新
烙画艺术的创新是以现代艺术形式为基础,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完善烙画的发展。如烙画技艺在高档酒类产品包装中的运用,用烙画的形式赋予包装新的表现形式,以增加其文化内涵。但亳州的烙画艺人的保守,認为烙画是一种艺术形式,以抒发情怀为己任,忽略了烙画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经济实用的特性。
三、烙画艺术的发展之路构想
1.强化自身生存发展意识,加强政策性引导。
烙画艺人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传承人的发展对烙画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烙画艺术传承中,政府单位应该变“重申报、轻保护”的做法,建立非遗传承人的退出机制,对烙画艺人的传承、发展工作进行考评,确保烙画艺术传承中“能者上、闲者下”,使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实至名归。亳州烙画艺人在地域上比较分散,交流较少,因此以高校为烙画艺术传承基地,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懂设计、会创新的青年人才,为亳州烙画艺术的发展助力。以老、中、青三代组成烙画文创研发小组,以亳州民俗烙画为内容、以地方土特产品的包装为载体进行设计研发,强化烙画的“造血”功能。
2.变革传承陋习,树立经济引领发展意识。
民间工艺的传承多为父传子、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在诸多民间工艺日趋没落的今天,以不合时宜,烙画技艺的发展须要变革传承陋习、扭转传承思想,放开传承机制,建立非遗传承人退出机制,从源头上重视烙画艺术的传承。蒙城利辛县烙画艺人王凤鸣先生长期以农民画、中国写意画为主要创作形式,其农民画风格的烙画多次获省部级奖励,但在非遗传承人的评选中,多次评选未通过,其评选机制有待商榷。
烙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烙画艺人的经济收入问题,首先亳州市委市政府要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侧重文化内涵的建设,大力宣传地方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使之成为地方政府的文化名片;其次亳州的烙画艺人要转变经济思维方式,改变以卖烙画工艺品的形式,转而从地方产品包装的装饰图案、产品包装、家居饰品图案上进行合作创新,扭转烙画艺人经济收入的单一性。
3.文化兼容并蓄,坚持烙画艺术独特性。
亳州地理位置位于安徽西北部,毗邻河南、山东,农业经济发达,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五线城市(2013年第一财经周刊),文化交流比较匮乏。烙画艺人多在亳州三县一区内发展、传承烙画,内外交流比较少,烙画的文化兼容性较弱。烙画艺术形式过于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因此烙画艺术的发展应依托地方高校,借助高校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地方艺术传承基地。以此为依托广泛吸收国内外优秀烙画艺术,学习烙画技艺,以时代发展为题材,以现代艺术形式为载体,创新烙画艺术发展形式。
4.借鉴成功案例,创新烙画发展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成功案例较多,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基于当地土特产品的电子商务和旅游经济的兴起而得以复兴。亳州的自然旅游资源比较匮乏,人文历史悠久,但文化积淀较少,但亳州的中医药养生文化历史悠长,中医药经济发达,是中国四大中药药都之一。因此亳州烙画艺术的发展可以借助中医药经济、旅游经济进行创新发展,在旅游经济中以亳州地区的人文、自然景观进行烙画创作,形成一批带有地方艺术特色民俗旅游工艺品。在中医药包装、地方土特产包装方面,借助烙画技艺和亳州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创新地方产品的包装设计,为烙画的发展拓宽道路。
结语
亳州三县一区的烙画艺术的发展前景堪忧,烙画题材、表现形式的单一、传承人短缺、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制约着亳州烙画的发展。在现代艺术形势下,借助地方产品+民俗艺术的发展形式创新烙画的商业发展,加快亳州旅游经济的发展,以高校为研究平台,形成高质量的烙画艺术文创、旅游工艺品研发团队,必将重新焕发亳州烙画的传承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 甄珍.论原创手作品牌形象的设计——以“甄藏”烙画工作室为例[D].苏州大学,2018(5).
[2] 招赫,李鹏.烙画艺术应用于江南地区家居制品之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7(2).
注:本文系亳州学院院级《基于民俗文化体验游的民间技艺传承与发展研究》(BKR2017C22);亳州市2018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式发展传承探究》(A2018060)。
关键词:亳州烙画 发展 创新
烙画又称火笔画、烫画,使用烙铁在木板、竹片、绢帛、宣纸等材料上进行绘画。烙画既融合了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绘画技法,又兼具西方绘画的艺术特色和写实性特征。烙画可以将国画山水、工笔、写意、人物肖像、年画、书法、油画、抽象画等绘画形式,以烙烫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亳州烙画发展现状分析
亳州烙画的传承多由外地引入,多由三县一区的烙画艺人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引入亳州地区,并由这些艺人在此开枝散叶,延续传承。近期对亳州三县一区的烙画艺人进行实地访谈,并对亳州烙画的现状进行分析。
1.地域分散,艺术风格各异。
亳州烙画的分布地域主要分布在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这三个地区,其烙画传承人有蒙城县的李文军、葛文科、利辛县的王凤鸣、谯城区的李峰、姚真真。亳州烙画的早期发展是烙画艺人在木质器具上进行创作,其烙制的图案以梅兰竹菊、喜上眉梢、花开富贵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随着烙画器具的改良,烙画绘制材料逐渐从木板向宣纸发展,绘画的工艺日趋成熟,走向工艺品发展之路。
亳州烙画艺人的绘画创作多采用國画绘画技法,创作仿山水、仿素描、仿油画的绘画工艺品。蒙城县的李文军、葛文科,利辛县的王凤鸣三位老师的烙画以山水绘画为主,同时也进行西方写实绘画的创作,但风格类型各不相同。葛文科老师在掌握了木板全烙画的技能的基础上摸索出木板彩烙画的艺术技巧,将国画、油画、木刻、泥塑等艺术神韵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李文军老师的烙画以工笔、山水画为主,绘画精细、手法独到,笔法细腻。利辛的王凤鸣老师以政治题材的农民画见长,近期风格的转变为国画工笔。
2.固守传统,艺术创新不足。
亳州烙画的绘画风格主要以中国绘画为主,绘画样式包含工笔花鸟、山水、仕女等,这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由数千年的中国艺术文化所熏陶养成的。亳州烙画艺人因其学历的、成长经历的原因,对运用国画技法绘制烙画工艺品情有独钟,也能借鉴其它艺术样式,但烙画艺人的创新意识不足,不能根据现代艺术的需求对烙画艺术进行创新。
亳州烙画艺人固守的是烙画的文化土壤、烙画绘制的风格,对于现代艺术形式的冲击采取保守措施,以此固守烙画艺人心中的坚持。这种坚持对于烙画民俗艺术的传承是一种激励,但过于坚持反而影响了烙画在现代艺术下的发展,致使烙画艺术的创新不足。
3.兴趣维系,经济附加值低。
亳州烙画的传承目前依靠烙画艺人的兴趣所维系,对于烙画的发展与传承是基于烙画艺人的责任心和兴趣爱好。蒙城的李文军、葛文科、利辛的王凤鸣在参军入伍时,因宣传工作的需求而学习一些绘画知识。退伍后在地方上依旧坚持绘画的学习与烙画的学习,起初烙画的学习是在木质家具上绘制图案。后不断改良烙画工具和烙制技艺,烙画从粗糙的艺术形式向精美的工艺品方向发展。烙画的制作依据图形样式的多寡,烙制时间不一,短则数小时长则数天、月余,劳动成本高昂,但其经济的产值低下,这也制约烙画艺术的大批量生产,和规模发展。
4.风格单一,艺术自信不足。
亳州三县一区的烙画艺术的发展时间不长,多由烙画爱好者自己不断探索、积极实践中得到发展。在对亳州烙画艺人的走访中,对烙画艺人的烙画风格的了解中,烙画艺人的风格样式单一,主要以中国绘画为基础的烙画艺术形式,鲜有其他样式。但利辛县的王凤鸣老师的烙画凭借政治题材农民画得到大家认可,也创作出一批具有影响的烙画作品,如《指点江山》。但在近期的烙画创作中很少涉及农民画,而转向中国绘画的风格,从这可以看出烙画艺人对于自己烙画艺术风格的信心不足。
二、亳州烙画的两极分化之路
民间工艺的发展在时下的今天面临失传与创新的抉择,不少中国绝技因工序生产繁杂、生产周期漫长、经济产值过低而被工业文明所淘汰。在对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中,其中对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的保护给予很大的厚望,希望能够保留、传承中国的民间民俗艺术形式。而对于民俗艺术的发展来看目前主要由两种方向,其一是维系传统艺术,由国家支持、扶持艺术形式的发展;其二是改革创新,走市场化道路。
1.维系传统。
(1)政府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除依靠自身造血生存外,还需借助外力,其中政府的扶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不仅要通过理发的形式保护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不遭受破坏,还要在财政资金上给以倾斜。目前亳州市烙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有谯城区花戏楼烙画葫芦非遗传承人李峰,蒙城县的葛文科、李文军,利辛县的王凤鸣等。
(2)传承人毅力坚持
亳州烙画的传承依靠烙画艺人的兴趣艰难维系着,目前烙画艺术的市场非常狭小,很多烙画创作出来卖不出去,只能挂放在工作室内,烙画艺人的劳动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烙画艺人对于烙画的创作热情极具低迷。但烙画艺术的古朴典雅优美和韵律,作品委婉朦胧,笔路细腻,层次和画面感中透着古典神韵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因此不少的烙画爱好者通过不同途径进行烙画的实践,艰难维系烙画技艺的传承。
2.设计创新。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创新性的发展,以紧贴时代需求为创新发展的动力。对于烙画艺术的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是烙画艺人的设计理念上的创新,二是烙画艺术的在现代艺术的适应性上的创新。 (1)设计理念创新
以烙画的艺术形式结合现代设计的理念,创新出适应于现代艺术形式需求的烙画作品。如烙画技艺在现代的抽象主义、构成主义、装置艺术等艺术形式上的表现,拓展了烙画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如博物馆中的木质历史图鉴就可以使用烙画的形式绘制。
(2)文化适应创新
烙画艺术的创新是以现代艺术形式为基础,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完善烙画的发展。如烙画技艺在高档酒类产品包装中的运用,用烙画的形式赋予包装新的表现形式,以增加其文化内涵。但亳州的烙画艺人的保守,認为烙画是一种艺术形式,以抒发情怀为己任,忽略了烙画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经济实用的特性。
三、烙画艺术的发展之路构想
1.强化自身生存发展意识,加强政策性引导。
烙画艺人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传承人的发展对烙画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烙画艺术传承中,政府单位应该变“重申报、轻保护”的做法,建立非遗传承人的退出机制,对烙画艺人的传承、发展工作进行考评,确保烙画艺术传承中“能者上、闲者下”,使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实至名归。亳州烙画艺人在地域上比较分散,交流较少,因此以高校为烙画艺术传承基地,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懂设计、会创新的青年人才,为亳州烙画艺术的发展助力。以老、中、青三代组成烙画文创研发小组,以亳州民俗烙画为内容、以地方土特产品的包装为载体进行设计研发,强化烙画的“造血”功能。
2.变革传承陋习,树立经济引领发展意识。
民间工艺的传承多为父传子、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在诸多民间工艺日趋没落的今天,以不合时宜,烙画技艺的发展须要变革传承陋习、扭转传承思想,放开传承机制,建立非遗传承人退出机制,从源头上重视烙画艺术的传承。蒙城利辛县烙画艺人王凤鸣先生长期以农民画、中国写意画为主要创作形式,其农民画风格的烙画多次获省部级奖励,但在非遗传承人的评选中,多次评选未通过,其评选机制有待商榷。
烙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烙画艺人的经济收入问题,首先亳州市委市政府要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侧重文化内涵的建设,大力宣传地方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使之成为地方政府的文化名片;其次亳州的烙画艺人要转变经济思维方式,改变以卖烙画工艺品的形式,转而从地方产品包装的装饰图案、产品包装、家居饰品图案上进行合作创新,扭转烙画艺人经济收入的单一性。
3.文化兼容并蓄,坚持烙画艺术独特性。
亳州地理位置位于安徽西北部,毗邻河南、山东,农业经济发达,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五线城市(2013年第一财经周刊),文化交流比较匮乏。烙画艺人多在亳州三县一区内发展、传承烙画,内外交流比较少,烙画的文化兼容性较弱。烙画艺术形式过于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因此烙画艺术的发展应依托地方高校,借助高校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地方艺术传承基地。以此为依托广泛吸收国内外优秀烙画艺术,学习烙画技艺,以时代发展为题材,以现代艺术形式为载体,创新烙画艺术发展形式。
4.借鉴成功案例,创新烙画发展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成功案例较多,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基于当地土特产品的电子商务和旅游经济的兴起而得以复兴。亳州的自然旅游资源比较匮乏,人文历史悠久,但文化积淀较少,但亳州的中医药养生文化历史悠长,中医药经济发达,是中国四大中药药都之一。因此亳州烙画艺术的发展可以借助中医药经济、旅游经济进行创新发展,在旅游经济中以亳州地区的人文、自然景观进行烙画创作,形成一批带有地方艺术特色民俗旅游工艺品。在中医药包装、地方土特产包装方面,借助烙画技艺和亳州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创新地方产品的包装设计,为烙画的发展拓宽道路。
结语
亳州三县一区的烙画艺术的发展前景堪忧,烙画题材、表现形式的单一、传承人短缺、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制约着亳州烙画的发展。在现代艺术形势下,借助地方产品+民俗艺术的发展形式创新烙画的商业发展,加快亳州旅游经济的发展,以高校为研究平台,形成高质量的烙画艺术文创、旅游工艺品研发团队,必将重新焕发亳州烙画的传承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 甄珍.论原创手作品牌形象的设计——以“甄藏”烙画工作室为例[D].苏州大学,2018(5).
[2] 招赫,李鹏.烙画艺术应用于江南地区家居制品之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7(2).
注:本文系亳州学院院级《基于民俗文化体验游的民间技艺传承与发展研究》(BKR2017C22);亳州市2018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式发展传承探究》(A201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