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痴爱书法也有三十年时间了,总结这些年的书法创作,我觉得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主要是如下两点:
一、汲取古典优良传统,合理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提到书法,人们常讲的是临摹,但怎样临摹却效果不同。我的着眼点是运用,带着用的观念去临帖,没用的就舍弃。所以我临摹古人法帖主要是观察古人的用笔变化:方笔还是圆笔,轻重缓急;观察细节的各种矛盾关系:大小、轻重、断连、开合、粗细、长短、偏正以及牵丝映带等;观察总体章法:主次、虚实、重点与非重点、起始、高潮、起伏、错落;然后下笔练习,最终运用到创作中来。临摹古帖我主要分两步去学习古人:1、分字组去训练,而不是单字临摹,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去。比如王羲之书札中的“奈何”两字,我经过反复训练,曾用到我创作的一幅古代小品文中,同道们都说好,最后投了金山岭长城杯书法展,结果获了奖。2、临摹古人的章法、用印,平时我主要时间用在阅读古人法帖上,我认为多临不如多读多看多背,临只能得表面的,背却能得精神方面的,背古人的章法,总体的各种关系,哪部分字大哪部分字小,哪部分字距大哪部分字距小,哪部分行距大哪部分行距小,哪部分是细线条哪部分是粗线条,哪部分是短线条哪部分是长线条,并仔细观察其用印,然后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上。这样的实践使我获益匪浅,也获了不少奖。
二、糅和现代审美思维。我认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既有良好的传承关系,又有鲜明的创新意识。这种鲜明的创新意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代审美。现代美学、现代构成、美术、文学、建筑、音乐、舞蹈等等都和书法密切相关。我常把一幅好的行草作品比喻成一首音乐:它有开始、有结束,有高潮、有起伏,有天生的音质,也有后天锻炼的音准、节奏变化,这和我们的书法一样:它需要有天分,也需要后天的技术训练,它有丰富的各种成分含在里面,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肤浅的;我常把书法创作比喻成打乒乓球:有快有慢,有普通的推挡,也有大力的扣杀,更有高难度的弧旋球,这也和我们的书法一样有普通的动作,也有高难度的训练。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才会创作出一幅高妙的书法作品。现代书法作品的展览意识、装饰意识、构成意识都离不开现代审美。
近几年我获奖的作品都围绕着上述两点去实践,长江杯获奖的作品就是一例。
正文内容为朱履贞《书学捷要》节录:书法劲易而圆难。夫圆者,势之圆,非磨棱倒角之谓,乃八面拱心,即九宫法也。然书贵挺劲,不劲则不成书。
旁配小字:藏劲于圆,斯乃得之。朱履贞书学捷要一则。又配题跋:苏子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其一)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张工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工。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其二)上录古代书论二则,甲午夏日并记。
最后落款:六月七日,胜。
右上角加盖收藏大章一枚,小闲章两枚一长一方,参考古代帖本钤印。左下角盖姓名章一枚,斋号章一枚,闲章两枚,三小一大。提高作品灵活程度。
取用土纸坊设计纸张,仿古色调,质地尽量接近古帖,给人以古香古色之感。
通篇以取法二王为主基调,杂糅米芾字法。为增加线条质感,用篆隶笔法书之,丰富作品内涵。
不采用拼接,为避开常规做法,形式采用竖式中堂,大小相间,合理布白。尽量和时人拉开距离,不采用平常的条幅、条屏、隔水等形式。
为增加艺术感染力,作品分四行书写,四行书写错落,第二行稍短,第四行更短,然后于空白处落款。增加主次变化,开始字较小,到第二行逐渐变大,然后逐渐变小。开始笔画较细,然后逐渐出现几个粗笔画的字,再逐渐笔画变细。字形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正有斜。字距有大有小,呈现节奏变化。行距有所不等,每行呈现摆动之势,破除均匀平正。
采用现代审美意识,增加墨色变化,尽量写出浓淡干湿枯,呈现丰富多元。
用笔有提有按,稍带绞转。以圆为主,稍带方笔。为丰富画面,加进部分长线。
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然以斯言之,岂可多得,必心慕手追方可为之。
此作还有很多不足:笔法不够洗练,古韵还更需浓厚……
书法是一门深奥的传统艺术,我将努力去探索、研究。
只有深掘,才能挖出甜水来。
一、汲取古典优良传统,合理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提到书法,人们常讲的是临摹,但怎样临摹却效果不同。我的着眼点是运用,带着用的观念去临帖,没用的就舍弃。所以我临摹古人法帖主要是观察古人的用笔变化:方笔还是圆笔,轻重缓急;观察细节的各种矛盾关系:大小、轻重、断连、开合、粗细、长短、偏正以及牵丝映带等;观察总体章法:主次、虚实、重点与非重点、起始、高潮、起伏、错落;然后下笔练习,最终运用到创作中来。临摹古帖我主要分两步去学习古人:1、分字组去训练,而不是单字临摹,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去。比如王羲之书札中的“奈何”两字,我经过反复训练,曾用到我创作的一幅古代小品文中,同道们都说好,最后投了金山岭长城杯书法展,结果获了奖。2、临摹古人的章法、用印,平时我主要时间用在阅读古人法帖上,我认为多临不如多读多看多背,临只能得表面的,背却能得精神方面的,背古人的章法,总体的各种关系,哪部分字大哪部分字小,哪部分字距大哪部分字距小,哪部分行距大哪部分行距小,哪部分是细线条哪部分是粗线条,哪部分是短线条哪部分是长线条,并仔细观察其用印,然后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上。这样的实践使我获益匪浅,也获了不少奖。
二、糅和现代审美思维。我认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既有良好的传承关系,又有鲜明的创新意识。这种鲜明的创新意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代审美。现代美学、现代构成、美术、文学、建筑、音乐、舞蹈等等都和书法密切相关。我常把一幅好的行草作品比喻成一首音乐:它有开始、有结束,有高潮、有起伏,有天生的音质,也有后天锻炼的音准、节奏变化,这和我们的书法一样:它需要有天分,也需要后天的技术训练,它有丰富的各种成分含在里面,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肤浅的;我常把书法创作比喻成打乒乓球:有快有慢,有普通的推挡,也有大力的扣杀,更有高难度的弧旋球,这也和我们的书法一样有普通的动作,也有高难度的训练。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才会创作出一幅高妙的书法作品。现代书法作品的展览意识、装饰意识、构成意识都离不开现代审美。
近几年我获奖的作品都围绕着上述两点去实践,长江杯获奖的作品就是一例。
正文内容为朱履贞《书学捷要》节录:书法劲易而圆难。夫圆者,势之圆,非磨棱倒角之谓,乃八面拱心,即九宫法也。然书贵挺劲,不劲则不成书。
旁配小字:藏劲于圆,斯乃得之。朱履贞书学捷要一则。又配题跋:苏子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其一)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张工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工。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其二)上录古代书论二则,甲午夏日并记。
最后落款:六月七日,胜。
右上角加盖收藏大章一枚,小闲章两枚一长一方,参考古代帖本钤印。左下角盖姓名章一枚,斋号章一枚,闲章两枚,三小一大。提高作品灵活程度。
取用土纸坊设计纸张,仿古色调,质地尽量接近古帖,给人以古香古色之感。
通篇以取法二王为主基调,杂糅米芾字法。为增加线条质感,用篆隶笔法书之,丰富作品内涵。
不采用拼接,为避开常规做法,形式采用竖式中堂,大小相间,合理布白。尽量和时人拉开距离,不采用平常的条幅、条屏、隔水等形式。
为增加艺术感染力,作品分四行书写,四行书写错落,第二行稍短,第四行更短,然后于空白处落款。增加主次变化,开始字较小,到第二行逐渐变大,然后逐渐变小。开始笔画较细,然后逐渐出现几个粗笔画的字,再逐渐笔画变细。字形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正有斜。字距有大有小,呈现节奏变化。行距有所不等,每行呈现摆动之势,破除均匀平正。
采用现代审美意识,增加墨色变化,尽量写出浓淡干湿枯,呈现丰富多元。
用笔有提有按,稍带绞转。以圆为主,稍带方笔。为丰富画面,加进部分长线。
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然以斯言之,岂可多得,必心慕手追方可为之。
此作还有很多不足:笔法不够洗练,古韵还更需浓厚……
书法是一门深奥的传统艺术,我将努力去探索、研究。
只有深掘,才能挖出甜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