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不难看出“好”“乐”是学生在学习中情感的体现,如无情感,“好”“乐”无从谈起。在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
一、 品词赏句,激发情感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表达着作者的情感。要达到披文入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一目的,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强化语言的感染力。在品词中理解文中所含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如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手法,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与多姿,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短短的一句话,点出了漓江的水“绿”的特点。文章以排比的句式描写,节奏鲜明,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读着读着,学生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丰富,体会到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了。
二、 抓住情节,挖掘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披文入情激发情感还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继而激发自己的感情。此时,老师得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让学生的情感真真正正地激发起来。如,教《月光曲》一文,可以抓住贝多芬的“同情——激动——激情”这一感情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紧扣“情”这核心,层层诱导,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产生创作的灵感是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对在音乐上遇到知音的激动,对幽静的环境而产生创作的激情。教学时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使学生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课文感情主线把准了,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劳动人民的情感也激发起来了。
三、 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范读——再现情感。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一定的感情,教师要通过范读准确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情感。准确,即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生动,即要读出课文的情味,情趣和情调。如:温情脉脉时“窃窃如私语”,轻松愉快时“恰恰如莺啭”,义愤填膺时“铿锵有力”,紧张处一泻千里,忧伤处一字一顿或如泣如诉。
点化——融化情感。课文中语言的“情”“义”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通过充满激情的点化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愫,情思和情怀。如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到文章歌颂祖国灿烂文化,痛斥侵略者强盗暴行之鲜明的对比的层次性情感,把握思想内涵,为情感共鸣奠定基调。
设境——引发情感。情与境关系十分密切,情能移境,境能移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地,设身处境让学生触景生情。
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的抑扬顿挫等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使人的心情得以陶冶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情境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能使学生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有些课文中一些老师讲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可以借助音乐传达给学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学开始,我随着低沉悲壮的音乐,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朗读全文,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用耳听沉痛的音乐和我充满感情的朗读,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画面再现情境。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画面,更给学生一种新异、真切的感觉,具有动画的特点。它不仅可以真实地再现出山石、瀑布、潮水等自然景观,还可以以动画的形式,播放故事的全过程,是情境教学的主要途径。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显示邱少云被烈火包围一动也不动的视频场景。看时,同学们感动地热泪盈眶,看后,大家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内心中对邱少云的敬佩。此时,已用不着由我来讲解、分析,他们已由此产生情感体验,从体会到邱少云的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表演创造情境。爱表演,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往往就可以得到解决,且印象深不易忘掉。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常创设各种表演情境进行教学。如,《寓言两则》一文,引导学生领悟一些生活道理是学习本文的关键,学生只有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才能深入地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因此在熟读课文及大致了解不同人物思想之后,我便让学生自己表演楚人和郑人两个不同的角色。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示演。在表演中我突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动作,为了加深学生对寓言道理的领悟,我还添加了适当的语言和动作情境。这样通过表演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了寓言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实物演示情境。“百闻不如一见”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如上《黄山奇石》,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边展示照片,边介绍自己知道的景点,既丰富生活体验,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从学科的特点出发,运用课文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要“动之以情”,拨动学生的情弦,用情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 品词赏句,激发情感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表达着作者的情感。要达到披文入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一目的,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强化语言的感染力。在品词中理解文中所含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如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手法,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与多姿,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短短的一句话,点出了漓江的水“绿”的特点。文章以排比的句式描写,节奏鲜明,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读着读着,学生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丰富,体会到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了。
二、 抓住情节,挖掘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披文入情激发情感还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继而激发自己的感情。此时,老师得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让学生的情感真真正正地激发起来。如,教《月光曲》一文,可以抓住贝多芬的“同情——激动——激情”这一感情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紧扣“情”这核心,层层诱导,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产生创作的灵感是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对在音乐上遇到知音的激动,对幽静的环境而产生创作的激情。教学时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使学生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课文感情主线把准了,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劳动人民的情感也激发起来了。
三、 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范读——再现情感。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一定的感情,教师要通过范读准确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情感。准确,即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生动,即要读出课文的情味,情趣和情调。如:温情脉脉时“窃窃如私语”,轻松愉快时“恰恰如莺啭”,义愤填膺时“铿锵有力”,紧张处一泻千里,忧伤处一字一顿或如泣如诉。
点化——融化情感。课文中语言的“情”“义”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通过充满激情的点化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愫,情思和情怀。如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到文章歌颂祖国灿烂文化,痛斥侵略者强盗暴行之鲜明的对比的层次性情感,把握思想内涵,为情感共鸣奠定基调。
设境——引发情感。情与境关系十分密切,情能移境,境能移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地,设身处境让学生触景生情。
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的抑扬顿挫等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使人的心情得以陶冶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情境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能使学生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有些课文中一些老师讲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可以借助音乐传达给学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学开始,我随着低沉悲壮的音乐,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朗读全文,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用耳听沉痛的音乐和我充满感情的朗读,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画面再现情境。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画面,更给学生一种新异、真切的感觉,具有动画的特点。它不仅可以真实地再现出山石、瀑布、潮水等自然景观,还可以以动画的形式,播放故事的全过程,是情境教学的主要途径。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显示邱少云被烈火包围一动也不动的视频场景。看时,同学们感动地热泪盈眶,看后,大家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内心中对邱少云的敬佩。此时,已用不着由我来讲解、分析,他们已由此产生情感体验,从体会到邱少云的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表演创造情境。爱表演,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往往就可以得到解决,且印象深不易忘掉。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常创设各种表演情境进行教学。如,《寓言两则》一文,引导学生领悟一些生活道理是学习本文的关键,学生只有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才能深入地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因此在熟读课文及大致了解不同人物思想之后,我便让学生自己表演楚人和郑人两个不同的角色。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示演。在表演中我突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动作,为了加深学生对寓言道理的领悟,我还添加了适当的语言和动作情境。这样通过表演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了寓言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实物演示情境。“百闻不如一见”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如上《黄山奇石》,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边展示照片,边介绍自己知道的景点,既丰富生活体验,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从学科的特点出发,运用课文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要“动之以情”,拨动学生的情弦,用情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