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德之本 达善之境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nji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成书于春秋时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曾参,字子舆,16岁拜孔子为师,比孔子小46岁,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其为人愚钝,但终以好学精神领悟到孔子学说中的精髓部分,故世称曾子,在配享孔庙祭祀时被尊为“宗圣”。
  “大学”在传统文化中有两种含义:一种指广博的学文,一种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古人15岁之前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仪等,15岁之后即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大人之学”。要想了解 《大学》这本书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它第一章就开章明义地说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培育德之种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呢?曾子说是为了“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之意。“明德”就是光明的德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颗德之种子,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良知”。现在我们称罪大恶极的人是“良知泯灭”,也就是说人心底最质朴的那份善已经荡然无存了。这是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所说的。《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带着一种天性赋予的真纯本性,所以我们说孩子“天真无邪”。“无邪”这个词孔夫子在评价诗经的时候用到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说《诗经》里面所抒发的情感因为都是天性使然,所以毫无淫邪的成分。所以一个人能“永葆童心”是十分可贵的,就是因其真,因其善。
  但是为什么长大后人的品性会相差那样悬殊呢?墨子经过染坊时看到白色的布放到什么颜色的染缸里就变成什么颜色而悟到是生活环境的影响使人“习相远”。但是曾子认为,即使环境会使人改变,但是人性中光明的德性永远都不会被掩盖。我们只要使它更加彰明,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人性也就修养完整了。朱熹认为,人的“明德”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砥砺,以及人情的练达,通达礼仪规范,就可以在为人处事中做到中规中矩,为人称述。
  小民与天下
  “在亲民”的亲有两种解释,一曰“亲近”,程子曰:“亲,当作新。”我们把它综合起来理解。所谓道不远人,大学之道强调要亲民,就是说你将自己的德种培育好了之后要亲近人民,以自己的德行去影响他人,使你光明的德性可以帮助他人革故取新,也将人格修养完整。
  《大学》是君子之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首先将自己的人格修养完美了,再让家庭和谐,具有足够的能力之后就可以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河清海晏的理想。儒学专家孔海钦老师说:“圣贤的学问就是要让我们形成大思想、大格局、大境界、大责任、大担当。”我们往往认为我们平凡小民能为天下做的事太少了,其实我们能管理好自己、管理好身边人、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已经是在为天下做贡献了。正如《尚书》所云:“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持善而化人
  “在止于至善”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应是达到至善的境界。这是告诉读书人内心要有所坚持。这份坚持不是满足自己的物欲,而是通过“独善其身”,进而“兼济天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之学强调修身,为人之学强调功利。带着物欲追求去学习是永远也不会快乐的,因为物欲的满足之后是不尽的空虚,而完善的人格修成之后是无限的充盈。
  圣贤的教育首先是人格的教育。因为圣贤太明白“人治则国治”的道理了。历史上人类大规模死亡最大的原因往往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如果每个人都修养成谦谦君子了,这个国家自然和谐了。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其功用不在于增加外界的知识,而在于提升心灵的境界。我们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学生道德的培养,目光只聚焦在分数上,才造就了那么多有才无德之辈。他们的劣行每每见诸报端,常让人痛惜扼腕。那些高智商犯罪者,将学问变作凶器,此种学问反倒不如没有。高等教育不等于高等教养。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一个人对贤者和颜悦色,说明他义;对父母竭尽全力,说明他孝;对国家勇于牺牲,说明他忠;对朋友言而有信,说明他信。忠、孝、信、义都做到了,这就是善,这就是将自己德的种子培育成参天大树了。这样的人,即使没受过教育,我们也要说他是有教养的人。


  弘扬光明的德性,用这种光明照耀到别人,进而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这就是大学培养人的目的。拿到大学毕业证的你想一想:你真的读过大学了吗?
其他文献
《曹雪芹画传》购于2004年,一版一印,已收藏十年。  《画传》乃著名红学家周汝昌与画家赵华川合作而成。周汝昌平生为曹雪芹五次撰传,然而给雪芹写一个传记,用画面表现为一部画传,是先生多年的心愿。这本《画传》创意别具一格,令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  小书采用连环画的方式,图片与文字结合,上为画,下为文,二者结合,增强了故事性,通俗易懂。画面底色为浅浅的淡黄,一缕温婉的气息在书页间流动;文字为竖排,每
期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从水说起  “上善若水”。  水,让人充满敬畏。  海洋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0.8%,在人体内水占到了70%。  我们人类始终想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地球之外的生命,而判断一个星球是否可能有生命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先判断那个星球有是否水。  二十多年前,有位
期刊
太阳的精神和月亮的精神  儒家的智慧,主要体现为一种太阳的精神。太阳,无论日出还是日落,无论朝阳还是夕阳,都是那样灿烂辉煌,太阳每天都是新鲜的。因此先哲要求我们“日日新,又日新”,让生活每天都有新气象。我们来看《易经》,头一卦就是乾卦,乾卦就象征着太阳、运动、生长、活力、刚强等。这都是儒家智慧的特征,都是以儒做人的要求。  但是儒家的智慧之外,还需要道家的智慧,太阳的精神之外又需要月亮的精神,就好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也许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它一样,社会黑暗混乱而风韵流动,士人出路艰难却个性张扬。皇帝登基邀请臣子并坐;士族掌权却以过问政事为耻;人们推崇美貌男子而当街掷果盈车……刘伶醉酒、嵇康锻铁、阮籍狂啸,他们寻求清高,却流于孤僻;追求明敏,却流于放纵;他们狂放不羁、率真洒脱,是的,这就是魏晋。  《世说新语》真实记载了魏晋名士的种种奇异之举,成为“魏晋风度”的形象演绎。全书共36篇1130则,主
期刊
假如你并不了解武夷岩茶的话,也许你听说过大红袍,大红袍就是岩茶的一个品种。  武夷山气候温润、高山幽泉、云雾弥漫,“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岩茶就生长在岩壁沟壑烂石砾壤中,并因此得名,而经风化的砾壤具有丰富的矿物质供茶树吸收,不仅滋养茶树,还给予了岩茶丰富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岩茶的品种繁多,约有一千种,好学者常常要问,有人把这些茶都喝遍搞懂吗?不仅没有,能喝懂岩茶中常见的肉桂和水
期刊
第一次喝到武夷岩茶,是一个误会。  舅爷送来的茶包上贴的标签是铁观音,打开后却有暗香。那种香味和铁观音的清冽之香有很大不同,似乎是酽醇之气,幽幽传来。放到手中,茶色也不一样,铁观音总是幽蓝碧绿,而这个茶却是红色的,仿佛红壤的炽烈、岩石的深邃;茶叶细长而枯槁,让人不由地要联想起国画里仰天长啸的道长,瘦削、倨傲又目光炯然。  泡上茶来,水中的香真的如同酿制出来的酒,不在表层,藏在暗里,不在舌尖,涌向两
期刊
自然界中,树木的生命力最强,生长越慢则活得越久,慢的生命体是更具有持续性,千年的树并不稀奇,现存最久的树龄达到8000年以上。大部分昆虫的生命只有几个月,而有的蜗牛能活6-7年,甚至十几年。它们进食慢,活动慢,生长慢;活的最长,也最为清静。  有一个茶叶的品牌叫“寻慢”,他们的标志是一只蜗牛,他们所希望就是能够通过喝茶慢下来抵达清静。  创始人是一个80后茶人,从事茶叶已经八个年头。十年前开始学习
期刊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博弈持续了100多年,当我们把诵读《论语》《孟子》《诗经》等古代经典看成是“文化蒙昧主义”的时候,西方人恰恰是在教他们的孩子阅读《荷马史诗》《圣经》《柏拉图对话录》等文化巨著。  难道中国人一定要丢掉传统才能实现现代化吗?  100年后的今天,经历过对传统文化的毁灭式打击后,社会上出现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呼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始慢慢回归理性,被迫中断100多年的儿童读经教育
期刊
在湖南那一带,曾流传出一个关于湘妃竹的传说。其影响之广,就连那一杯净土掩风流的黛玉,也因眼泪不断且院中庭满修竹,而被海棠诗社的姐妹们冠上了“潇湘妃子”的雅号。  在古琴曲里,便有一首《湘江怨》,也称《湘妃怨》,向人们讲述着这潇湘二妃的故事。  如果说出这二妃的名字来,也许会有更多的人熟知——娥皇、女英。后来的人常用“娥皇女英”这个成语来譬喻二女共事一夫而和谐相处的理想画面,也长久地令济济男子艳羡不
期刊
充和考北大,国文是满分;她嫁给了洋人傅汉思,可他是个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她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是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  年少的时候,她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逝前,她仍在耶鲁的寓所和人拍曲。她的箱子里,珍藏着乾隆时期的石鼓文古墨;她的阁楼上,摆放着结婚时古琴名家赠予她的名琴“霜钟”;她亲自侍弄的小园里,种着来自故乡的香椿、翠竹,芍药花开得生机勃勃,张大千曾对着这丛芍药,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