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活动都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上的。要让学生对节奏、旋律、速度、力度、曲式等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就要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并贯穿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聆听音乐是增强学生音乐理解力和欣赏力的关键。教学内容应围绕聆听兴趣,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洞察力和反应能力。
关键词: 音乐教学 聆听 听觉训练
要想开启音乐之门,首先要学会聆听。因为聆听是通向音乐的桥梁。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步入音乐天地的阶梯。因此,聆听教育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培养歌唱家,又不是培养作曲家,更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倾听音乐,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使有效聆听贯穿整个音乐课堂教学始终呢?
一、身体动作,唤醒音乐本能
在儿童(幼儿及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结合动作进行教学是重要的原则之一,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儿童对运动的要求和欲望,可以说有着与饥渴同样的本能要求。听觉训练必须有动作的参与,在音乐课堂上老师想要学生正襟危坐,要求他们坐着“专心”听音乐是不可想象的,也是违反听力训练、儿童身心发展和教学原理的,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旋律与节奏进行自主的身体动作活动。
要让学生进入乐曲激情中,首先必须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情,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达到唤醒音乐本能的目的;其次,培养对人体极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和谐,使感情更细腻敏锐,使学生更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强化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位载体。跟随音乐律动,学生会对音乐的情感、情绪有更直接的感受、想象和自主的沟通与表达。正是动作刺激了学生的运动神经,使他们体会到各种身体动作带来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基本的音乐要素。与此同时,跟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学生听觉的专注和听觉的“观察”力、思维的想象力、动作的敏锐反应、自我控制和创意。
二、分层聆听,养成聆听习惯
聆听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就像在音乐课上养成聆听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聆听是付诸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必要途径。美国学者艾伦·科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道:“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见,良好的聆听习惯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备习惯,教师应当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音乐老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听”变成主动的“我要听”,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聆听音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乐于聆听、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享受音乐,必须让学生对所学东西感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聆听。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养成,将变成学习的动力和信念,这种信念将使学生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敢于质疑、敢于挑战。
三、养成聆听的习惯,培养音乐的耳朵
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马克思说:假如没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任何音乐都是没有意义的。好的音乐作品全是在聆听中作用于人的情感,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们的心灵,懂得聆听音乐,就是热爱生活。每个教育者都应努力完善自我,探索各种方法,促使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音乐耳朵,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和鉴赏美,养成具有一定深度的聆听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学会聆听并听懂音乐和创造音乐。
古希腊哲学家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可以大幅度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对学生课外聆听音乐有很大帮助,使其终生受益。我们要不断探索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睿智走近学生,让他们知道聆听音乐习惯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他们在音乐课上无目的地听。只有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才能在音乐课堂中发现更多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才会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从而为他们终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标准.人民音乐出版社.
[2]艺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怎样欣赏音乐.美国艾伦·科.
关键词: 音乐教学 聆听 听觉训练
要想开启音乐之门,首先要学会聆听。因为聆听是通向音乐的桥梁。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步入音乐天地的阶梯。因此,聆听教育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培养歌唱家,又不是培养作曲家,更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倾听音乐,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使有效聆听贯穿整个音乐课堂教学始终呢?
一、身体动作,唤醒音乐本能
在儿童(幼儿及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结合动作进行教学是重要的原则之一,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儿童对运动的要求和欲望,可以说有着与饥渴同样的本能要求。听觉训练必须有动作的参与,在音乐课堂上老师想要学生正襟危坐,要求他们坐着“专心”听音乐是不可想象的,也是违反听力训练、儿童身心发展和教学原理的,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旋律与节奏进行自主的身体动作活动。
要让学生进入乐曲激情中,首先必须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情,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达到唤醒音乐本能的目的;其次,培养对人体极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和谐,使感情更细腻敏锐,使学生更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强化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位载体。跟随音乐律动,学生会对音乐的情感、情绪有更直接的感受、想象和自主的沟通与表达。正是动作刺激了学生的运动神经,使他们体会到各种身体动作带来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基本的音乐要素。与此同时,跟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学生听觉的专注和听觉的“观察”力、思维的想象力、动作的敏锐反应、自我控制和创意。
二、分层聆听,养成聆听习惯
聆听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就像在音乐课上养成聆听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聆听是付诸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必要途径。美国学者艾伦·科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道:“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见,良好的聆听习惯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备习惯,教师应当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音乐老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听”变成主动的“我要听”,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聆听音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乐于聆听、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享受音乐,必须让学生对所学东西感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聆听。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养成,将变成学习的动力和信念,这种信念将使学生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敢于质疑、敢于挑战。
三、养成聆听的习惯,培养音乐的耳朵
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马克思说:假如没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任何音乐都是没有意义的。好的音乐作品全是在聆听中作用于人的情感,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们的心灵,懂得聆听音乐,就是热爱生活。每个教育者都应努力完善自我,探索各种方法,促使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音乐耳朵,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和鉴赏美,养成具有一定深度的聆听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学会聆听并听懂音乐和创造音乐。
古希腊哲学家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可以大幅度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对学生课外聆听音乐有很大帮助,使其终生受益。我们要不断探索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睿智走近学生,让他们知道聆听音乐习惯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他们在音乐课上无目的地听。只有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才能在音乐课堂中发现更多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才会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从而为他们终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标准.人民音乐出版社.
[2]艺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怎样欣赏音乐.美国艾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