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刘永春(野风),聚影堂美学摄影馆创始人,毕业於中国美术学院,专业从事影视剧製作及广告编导工作,资深广告人。摄影作品多次在美国《国家地理杂誌》《大众摄影》《国际摄影》《数码摄影》及《走遍世界》《中美摄影》和《摄影报》等刊物上发表。
刘永春先生,摄影圈人称“野风老师”,一个在艺术实践道路上享受行走乐趣的摄影师。“他的作品没有丝毫玩弄技巧的痕跡,也不过於追求画面完美,他用镜头在创作,用画面在讲述。”这是圈内人对他作品的评价。
从古老的街道、传统的房子,到淳朴自然的山区田园,从贫民窟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到藏区潛心祈祷的百岁僧人,无论走到何处,无论见到何物,到处都是他镜头中捕捉的“美”,甚至,连沿途中随便扫一眼的路人,他都能感受到他们的面容有色彩感。在刘永春先生看来,摄影,不是拍你看到的一切,而是拍你感受到的那一刻。
摄影路上结伴同行
毕业前,他是中国美艺院的油画专业的学生,喜欢一切美的事物。工作後,他遵从内心,做的每一份工作都跟“美”有关联,从事过影视剧及广告製作工作。那时,刘永春先生没有想到,遇见摄影,会改变他的人生轨跡。
在2011年之前,艺术对他而言,是谋生的职业。出外景、採素材、进行美术创作是工作常态。“外採过程儘管疲惫,但沿途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事和物,确实新奇好玩。”在大学期间,他就十分喜欢拿着相机到户外拍素材,返校後再潛心到画室创作,工作後因为繁忙他不得不放下爱好,可天生的艺术细胞,又重燃起他对摄影的兴趣。
人生中处处都充满惊喜,他心里暗暗地想,必须换一种活法。从那时起,只要外出,他就不忘随身携带相机。閒暇时,他带上相机与脚架,相邀几个摄影爱好者结伴出行,开始一段有想法、有主题地摄影採风,这样的周期短则数天,长则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
在自觉学习中他的潛质开始显露。从2011年开始,他的行摄足跡由南至北,为拍到一张好的作品,他不惜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辗转不同国家和地区,非洲、尼泊尔、甘南等地更是多次前往。置身刘永春先生的摄影作品中,有一种阅读故事的意境,因而他的作品备受众多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四五个QQ交流群,五湖四海的摄影爱好者,以摄影为话题,分析作品、分享技巧,畅所欲言,这就是聚影堂美学摄影馆的前身。2017年,它正式落地,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服务的大型交流场所。创始人刘永春先生说,当时创办的初衷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热爱摄影之人。
在聚影堂这个平台裏,摄影爱好者每一年的行摄时间表都排得很满。如,去直击非洲的野性,感受数以万计的火烈鸟将湖染成红色的场景;到甘南,用心去感受他们的信仰与执著,通过亲身体验领悟圣地天堂超尘脱俗的灵魂;到贵州黔东南,感受那遥远的山水人文在记忆深处长久回味……
一张作品的优秀与否,取决於质量,不在於数量。刘永春先生透露,外出拍片前,他会提供给聚影堂的学员一张仅2G的相机内存卡,目的是希望他们擅用“武器”,认真审视取景器中的每一个画面,经过思考与观察,谨慎地按下每一次的快门。
画面语言最简单且直接的表达
每一次行与摄、学与问,都是享受美,追求美和分享美的过程。在聚影堂基础摄影课中,刘永春先生时常强调,摄影,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表达,卻也需要集中精力、训练有素、视觉敏感、並有构图的美感。
如果一幅作品无法传递出背後的故事,那麽,这张照片就相当於失去了灵魂,这就是刘永春先生在摄影过程中所追求的艺术“美感”。他认为,进入他们的生活,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非常普通的拍摄对象,仍然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刘永春先生说:“拍人物,有时最简单的照片是最难拍的。比如,笑。”以作品《三个一弹小和尚》为例,其表现的是三个来自藏区的小和尚閒谈间不经意流露出的纯真笑容,在这张黑白鲜明的照片里,黝黑肤色的光脚少年,瘦弱的身材,充满力量和积极生活的人物表情,在漫漫黄沙的背景下,质朴而浑厚的生命力得到了凸显。
创作中,他常常用不同寻常的视角,来表现平凡且意味深长的美,《祈祷》《领航的火烈鸟》《溯风老骥》《嬉水孩童》……这些作品中真实存在的人与物,在静心观察的过程中,巧妙运用“三快”(即,眼快、心快、手快),光线、构图、技巧熟记於心,迅速地将拍摄对象的日常定格並呈现在众人的视野中。不可否认,刘永春先生不仅仅是专业的记录者,同时也是一个叙述者。
看过刘永春先生的作品的行家,总惊讶於他的思考,正是这份独特,令他在高手云集的摄影圈内脱颖而出,作品曾多次在美国《国家地理》杂誌年刊、《大众攝影》《浙江画报》《数码攝影》及《走遍世界》《攝影报》等报刊杂誌上发表。
“一张技术上完美的照片,可能是世上最乏味的图像。好照片是技术和艺术的成功合成,生动的画面是需要眼睛去看、鼻子去嗅的。”刘永春先生觉得,相机犹如他的写生簿,所闻所见,记录並思考。
美,从这里出发 “创办聚影堂,盈利不是初衷,选择摄影,是想做纯粹的艺术,目的是讓更多摄影人了解、懂得美学。”这些年来,刘永春先生不忘初心,在一条静谧的艺术之路上,悄然前行。
他热爱摄影,更热衷分享,喜欢他作品的粉丝分佈世界各地,除了喜爱其画面中触动心弦的美感,或许更重要的是他在作品中传递出的种种“正能量”。为便於分享交流,短短几年时间,他分别在杭州、香港、台湾开设聚影堂美学摄影馆,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会不定期地举办公益性的摄影讲座、美学课程、作品赏析等活动。
覆盖线上交流社区、线下开展多种互动,为摄影爱好者提供多维度服务,创始人刘永春先生一直在思考,在不断尝试。首届“桃源小镇盃”环境摄影人像主题大赛,是他组织策划的摄影赛事,也是聚影堂美学摄影馆首次主办的大型活动。刘永春先生及聚影堂的同事不遗餘力,全力以赴,从前期的筹备,到嘉宾接待、活动安排、流程协调、後期宣传等,每一个环节安排稳妥,无缝衔接。而他当时並没有想到,该比赛最终能获得社会各界如此大的关注。
“最初公众号推文启动报名通道,不到24小时就有300多位摄影师报名。”刘永春先生清楚记得,比赛当天,专业和非专业摄影师汇聚一堂,在不同主题内拍摄创作,随後,作品参评、专家点评、为选手颁奖,所有的流程一气呵成,作品一经选出、上传,点击率浏览量随及暴涨,一时间,聚影堂美学摄影馆成为圈内人津津乐道的平台。
在现实生活中,刘永春先生说自己是个感性的人,並不是一名合格的生意人。但是,身为聚影堂创始人,他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他也想对更多的热爱摄影的人说,美是有变数的,作品是单纯的,既然“玩”艺术,就不要局限於条条框框。
在刘永春先生的理解中,摄影就是一次从心出发的旅程,是通往美学的通道。心似琉璃,执著追梦,聚影堂的摄影爱好者将一道开始一场远行。
刘永春(野风),聚影堂美学摄影馆创始人,毕业於中国美术学院,专业从事影视剧製作及广告编导工作,资深广告人。摄影作品多次在美国《国家地理杂誌》《大众摄影》《国际摄影》《数码摄影》及《走遍世界》《中美摄影》和《摄影报》等刊物上发表。
刘永春先生,摄影圈人称“野风老师”,一个在艺术实践道路上享受行走乐趣的摄影师。“他的作品没有丝毫玩弄技巧的痕跡,也不过於追求画面完美,他用镜头在创作,用画面在讲述。”这是圈内人对他作品的评价。
从古老的街道、传统的房子,到淳朴自然的山区田园,从贫民窟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到藏区潛心祈祷的百岁僧人,无论走到何处,无论见到何物,到处都是他镜头中捕捉的“美”,甚至,连沿途中随便扫一眼的路人,他都能感受到他们的面容有色彩感。在刘永春先生看来,摄影,不是拍你看到的一切,而是拍你感受到的那一刻。
摄影路上结伴同行
毕业前,他是中国美艺院的油画专业的学生,喜欢一切美的事物。工作後,他遵从内心,做的每一份工作都跟“美”有关联,从事过影视剧及广告製作工作。那时,刘永春先生没有想到,遇见摄影,会改变他的人生轨跡。
在2011年之前,艺术对他而言,是谋生的职业。出外景、採素材、进行美术创作是工作常态。“外採过程儘管疲惫,但沿途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事和物,确实新奇好玩。”在大学期间,他就十分喜欢拿着相机到户外拍素材,返校後再潛心到画室创作,工作後因为繁忙他不得不放下爱好,可天生的艺术细胞,又重燃起他对摄影的兴趣。
人生中处处都充满惊喜,他心里暗暗地想,必须换一种活法。从那时起,只要外出,他就不忘随身携带相机。閒暇时,他带上相机与脚架,相邀几个摄影爱好者结伴出行,开始一段有想法、有主题地摄影採风,这样的周期短则数天,长则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
在自觉学习中他的潛质开始显露。从2011年开始,他的行摄足跡由南至北,为拍到一张好的作品,他不惜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辗转不同国家和地区,非洲、尼泊尔、甘南等地更是多次前往。置身刘永春先生的摄影作品中,有一种阅读故事的意境,因而他的作品备受众多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四五个QQ交流群,五湖四海的摄影爱好者,以摄影为话题,分析作品、分享技巧,畅所欲言,这就是聚影堂美学摄影馆的前身。2017年,它正式落地,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服务的大型交流场所。创始人刘永春先生说,当时创办的初衷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热爱摄影之人。
在聚影堂这个平台裏,摄影爱好者每一年的行摄时间表都排得很满。如,去直击非洲的野性,感受数以万计的火烈鸟将湖染成红色的场景;到甘南,用心去感受他们的信仰与执著,通过亲身体验领悟圣地天堂超尘脱俗的灵魂;到贵州黔东南,感受那遥远的山水人文在记忆深处长久回味……
一张作品的优秀与否,取决於质量,不在於数量。刘永春先生透露,外出拍片前,他会提供给聚影堂的学员一张仅2G的相机内存卡,目的是希望他们擅用“武器”,认真审视取景器中的每一个画面,经过思考与观察,谨慎地按下每一次的快门。
画面语言最简单且直接的表达
每一次行与摄、学与问,都是享受美,追求美和分享美的过程。在聚影堂基础摄影课中,刘永春先生时常强调,摄影,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表达,卻也需要集中精力、训练有素、视觉敏感、並有构图的美感。
如果一幅作品无法传递出背後的故事,那麽,这张照片就相当於失去了灵魂,这就是刘永春先生在摄影过程中所追求的艺术“美感”。他认为,进入他们的生活,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非常普通的拍摄对象,仍然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刘永春先生说:“拍人物,有时最简单的照片是最难拍的。比如,笑。”以作品《三个一弹小和尚》为例,其表现的是三个来自藏区的小和尚閒谈间不经意流露出的纯真笑容,在这张黑白鲜明的照片里,黝黑肤色的光脚少年,瘦弱的身材,充满力量和积极生活的人物表情,在漫漫黄沙的背景下,质朴而浑厚的生命力得到了凸显。
创作中,他常常用不同寻常的视角,来表现平凡且意味深长的美,《祈祷》《领航的火烈鸟》《溯风老骥》《嬉水孩童》……这些作品中真实存在的人与物,在静心观察的过程中,巧妙运用“三快”(即,眼快、心快、手快),光线、构图、技巧熟记於心,迅速地将拍摄对象的日常定格並呈现在众人的视野中。不可否认,刘永春先生不仅仅是专业的记录者,同时也是一个叙述者。
看过刘永春先生的作品的行家,总惊讶於他的思考,正是这份独特,令他在高手云集的摄影圈内脱颖而出,作品曾多次在美国《国家地理》杂誌年刊、《大众攝影》《浙江画报》《数码攝影》及《走遍世界》《攝影报》等报刊杂誌上发表。
“一张技术上完美的照片,可能是世上最乏味的图像。好照片是技术和艺术的成功合成,生动的画面是需要眼睛去看、鼻子去嗅的。”刘永春先生觉得,相机犹如他的写生簿,所闻所见,记录並思考。
美,从这里出发 “创办聚影堂,盈利不是初衷,选择摄影,是想做纯粹的艺术,目的是讓更多摄影人了解、懂得美学。”这些年来,刘永春先生不忘初心,在一条静谧的艺术之路上,悄然前行。
他热爱摄影,更热衷分享,喜欢他作品的粉丝分佈世界各地,除了喜爱其画面中触动心弦的美感,或许更重要的是他在作品中传递出的种种“正能量”。为便於分享交流,短短几年时间,他分别在杭州、香港、台湾开设聚影堂美学摄影馆,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会不定期地举办公益性的摄影讲座、美学课程、作品赏析等活动。
覆盖线上交流社区、线下开展多种互动,为摄影爱好者提供多维度服务,创始人刘永春先生一直在思考,在不断尝试。首届“桃源小镇盃”环境摄影人像主题大赛,是他组织策划的摄影赛事,也是聚影堂美学摄影馆首次主办的大型活动。刘永春先生及聚影堂的同事不遗餘力,全力以赴,从前期的筹备,到嘉宾接待、活动安排、流程协调、後期宣传等,每一个环节安排稳妥,无缝衔接。而他当时並没有想到,该比赛最终能获得社会各界如此大的关注。
“最初公众号推文启动报名通道,不到24小时就有300多位摄影师报名。”刘永春先生清楚记得,比赛当天,专业和非专业摄影师汇聚一堂,在不同主题内拍摄创作,随後,作品参评、专家点评、为选手颁奖,所有的流程一气呵成,作品一经选出、上传,点击率浏览量随及暴涨,一时间,聚影堂美学摄影馆成为圈内人津津乐道的平台。
在现实生活中,刘永春先生说自己是个感性的人,並不是一名合格的生意人。但是,身为聚影堂创始人,他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他也想对更多的热爱摄影的人说,美是有变数的,作品是单纯的,既然“玩”艺术,就不要局限於条条框框。
在刘永春先生的理解中,摄影就是一次从心出发的旅程,是通往美学的通道。心似琉璃,执著追梦,聚影堂的摄影爱好者将一道开始一场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