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
东京的地平线是冷的,站在东京街头,举目都是高耸的大楼,根本看不到地平线,即使有也被无特色可言、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建筑群遮断了。
大都市如纽约,香港,巴黎,伦敦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但这些城市毕竟还保留了很多历史建筑,以至城市在保持了历史记忆的同时,也拥有了建筑风格的多样、多变性,不像东京的街头给人千篇一律的印象,有如大小高低不一的火柴盒排在一起,就像日本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每个人举止一样,无个性可言,东京的建筑可谓是日本人这种集体意识的反映。
街道风景的冷峻,使刚来到东京的人有被疏离、被排斥的感觉,这正如东京人对外来者的态度,彬彬有礼,却拒人千里。笼罩城市的灰色,黑色,更加深了东京人内敛、冷漠的印象。
挤
大都市人口密度高,拥挤是普遍现象,但挤到东京的程度也不多,而挤最终定型为一种文化习惯的城市可能更少。
有一次早上我出门在新宿换中央线去四谷上课,从总武线的站台跑到中央线的站台时,被四路纵队的人群挡住去路,而且还不断有人加入这个四路纵队,无论是在队列中的人,还是在队尾排队的人,都神色木然,默不作声,安安静静地往前移动。
知道日本人喜欢排队,可是在这个离站台还好远的地方,这么多人排队让我摸不着头脑,我也没多想就往前跑,跑到站台上,才知道这些排队的人都是坐中央线的。
电车来得相当频繁,差不多每隔三秒就有一班。电车的每道门处有三个乘务员,拼命把人往电车里塞,奇怪的是那些娇滴滴的女孩子被乘务员蛮力塞进车里都没有发出预期中的悲鸣声,电车里挤得连针都插不进去的人群也是一点响声都没有,站台上除了乘务员的喊声,喇叭声,脚步声外,听不到其他声音了,最繁忙时候的车站依然有别样的静穆。
挤上了车也不轻松,这么挤的车厢里每个人都成相片了,有时候双脚还被挤得离开了地。日本电车痴汉多,专找这种机会吃女人豆腐,所以为了保护妇女儿童,通勤的繁忙时段每辆车都有妇孺的专用车厢。夏天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吹空调的,还有弱冷气的车厢,可以说东京的交通工具非常人性化。
通勤时段的挤是时间上的挤,空间中的挤更是无处不在。饮食店在东京,身居高楼或地下室司空见惯,新宿、涩谷这些地方每一层都是饮食店的大楼屡见不鲜。
挤还以一种更精神性的,更细腻的方式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中,铸造了日本人精细的性格。比如便当,我是到东京后才看到这种把米饭,前菜,主菜,佐菜,点心都挤到一个盒子里的“便饭”,上海的便饭——盖交饭,广东的便饭——碟饭,都无便当这么复杂的内容。如果把挤定义为在“超过空间极限的堆放”,那么便当无疑是对“挤”定义的完美升华,可以说东京人把“挤”挤出了境界。
虽然现在日本全国各地乃至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甚至欧美都能见到便当,但便当的源头“幕之内”出现在东京的江户时代。江户时代的东京人口已经超过一百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三百年过去了,东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易
东京是个有着易经哲学意味的城市,无论是变易、不易、简易,还是交易都处在一种极至的状态。
东京街头的风景时刻在变化,无论是新建筑的不断崛起,还是广告招牌都给人日新月异的感觉。街头便利店内的商品每三个月换一次,商品更换率高达40%。新商品,新行业,新服务层出不穷,而且有越来越精致化的趋向。
相隔三年再到东京,便利店内三年前的商品几乎都找不到了,无论是三明治,便当,还是方便面都是没见过的,而那些熟悉的商品比如Glico的巧克力棒都换了全新的包装和配方,如果说欧美的城市是老成持重的绅士,那么东京就是妖媚百变的女郎。
这种百变的背后是交易这双看不见的推手,东京的变化虽然是日本人旺盛创造力的体现,但也掩盖不住商业消费社会中人性的贪婪。正是这种贪婪加上创造力,再加上勤勉,才有如此魅死人不偿命的东京。
但是三百年前的东京人并不勤勉,从史料来看,三百年前的江户人远比现在的东京人懒散而潇洒,那时的江户人似乎都不屑干正经差使,没钱吃饭喝酒了,就临时拿几样简单的道具到街上耍宝逗人乐,得几个钱就欢天喜地回去喝酒了,这一方面反映了当事人谋生的创造力,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东京敦厚的人情味和同情心,如今创造力和同情心遗传下来了,但懒散而潇洒的江户人再也见不到了,满街都是忙忙碌碌勤恳工作的东京人。
虽然创造力不是太明显见于一般的东京人身上,同情心却随处可见,我刚到东京的时候,向一中年男人问路,不但得到热心的指点,临别还赠我一支三用原珠笔;打工地方的老大娘知道我未装电话;自告奋勇用她的名义给我装电话;而店长知道我不吃鸡肉,工作晚餐是鸡肉的话,就会给我单做一份不含鸡肉的晚餐,我相信我的这种经历在日本留过学的人都曾有过。
这种人情的温暖再加上始终能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使得东京在变易,不易中还有一种其他城市很难有的适宜,这种适宜表现在生活质量和生活便利上,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24小时便利店,自动贩卖机,无论是你想得到,还是想不到的商品、服务充斥街头,而且一点不用担心这些服务、商品的质量,就是百元店卖的便宜货都比纽约99仙店的质量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昧
在东京地下铁银座线涩谷站下车时,看到一幕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场景。
一个中年女人在送别一个男人,车门徐徐关上,女人脸上的不舍和殷切却迟迟关不上,地铁离开,女人一转脸,已经是满脸的落寞和肃萧。这是一对有情事的男女,日本老婆送老公可没这么粘糊糊,也不会这么萧楚,而是淡定得像空气一样。
在东京街上走,看到女人的脸似乎都写着暧昧,大江健三郎的获奖感言就是《暧昧的日本和我》,可见整个日本文化本身就是暧昧。但是日本人说的暧昧和我们语境里的暧昧是有分别的,我们的暧昧是有点贬义的,指男女关系的不清白,而日本人的语境里对暧昧并无贬义,还发展成一种美意识,所以男女关系的暧昧正是日本人文心理的一个构成部分,早已习以为常,理所当然,你如果对日本人说这两人关系暧昧,日本人不一定会明白你的意思。
日本女人的暧昧在于女人的眼神、表情和全身上下散发出的气场中,她们的眼神柔和温婉,神情寡寞似笑非笑,让人望而生怜,这种柔弱的姿态不得不让人感叹,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所以男女角力最后的胜利者,即使在男性社会的日本都不能断言绝对是男人,和纽约街头女人目光之犀利、强势比,东京更称得上是欲望都市。每天,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在上演着暧昧的故事,连东京的空气都是暧昧的。
东京的地平线是冷的,站在东京街头,举目都是高耸的大楼,根本看不到地平线,即使有也被无特色可言、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建筑群遮断了。
大都市如纽约,香港,巴黎,伦敦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但这些城市毕竟还保留了很多历史建筑,以至城市在保持了历史记忆的同时,也拥有了建筑风格的多样、多变性,不像东京的街头给人千篇一律的印象,有如大小高低不一的火柴盒排在一起,就像日本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每个人举止一样,无个性可言,东京的建筑可谓是日本人这种集体意识的反映。
街道风景的冷峻,使刚来到东京的人有被疏离、被排斥的感觉,这正如东京人对外来者的态度,彬彬有礼,却拒人千里。笼罩城市的灰色,黑色,更加深了东京人内敛、冷漠的印象。
挤
大都市人口密度高,拥挤是普遍现象,但挤到东京的程度也不多,而挤最终定型为一种文化习惯的城市可能更少。
有一次早上我出门在新宿换中央线去四谷上课,从总武线的站台跑到中央线的站台时,被四路纵队的人群挡住去路,而且还不断有人加入这个四路纵队,无论是在队列中的人,还是在队尾排队的人,都神色木然,默不作声,安安静静地往前移动。
知道日本人喜欢排队,可是在这个离站台还好远的地方,这么多人排队让我摸不着头脑,我也没多想就往前跑,跑到站台上,才知道这些排队的人都是坐中央线的。
电车来得相当频繁,差不多每隔三秒就有一班。电车的每道门处有三个乘务员,拼命把人往电车里塞,奇怪的是那些娇滴滴的女孩子被乘务员蛮力塞进车里都没有发出预期中的悲鸣声,电车里挤得连针都插不进去的人群也是一点响声都没有,站台上除了乘务员的喊声,喇叭声,脚步声外,听不到其他声音了,最繁忙时候的车站依然有别样的静穆。
挤上了车也不轻松,这么挤的车厢里每个人都成相片了,有时候双脚还被挤得离开了地。日本电车痴汉多,专找这种机会吃女人豆腐,所以为了保护妇女儿童,通勤的繁忙时段每辆车都有妇孺的专用车厢。夏天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吹空调的,还有弱冷气的车厢,可以说东京的交通工具非常人性化。
通勤时段的挤是时间上的挤,空间中的挤更是无处不在。饮食店在东京,身居高楼或地下室司空见惯,新宿、涩谷这些地方每一层都是饮食店的大楼屡见不鲜。
挤还以一种更精神性的,更细腻的方式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中,铸造了日本人精细的性格。比如便当,我是到东京后才看到这种把米饭,前菜,主菜,佐菜,点心都挤到一个盒子里的“便饭”,上海的便饭——盖交饭,广东的便饭——碟饭,都无便当这么复杂的内容。如果把挤定义为在“超过空间极限的堆放”,那么便当无疑是对“挤”定义的完美升华,可以说东京人把“挤”挤出了境界。
虽然现在日本全国各地乃至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甚至欧美都能见到便当,但便当的源头“幕之内”出现在东京的江户时代。江户时代的东京人口已经超过一百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三百年过去了,东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易
东京是个有着易经哲学意味的城市,无论是变易、不易、简易,还是交易都处在一种极至的状态。
东京街头的风景时刻在变化,无论是新建筑的不断崛起,还是广告招牌都给人日新月异的感觉。街头便利店内的商品每三个月换一次,商品更换率高达40%。新商品,新行业,新服务层出不穷,而且有越来越精致化的趋向。
相隔三年再到东京,便利店内三年前的商品几乎都找不到了,无论是三明治,便当,还是方便面都是没见过的,而那些熟悉的商品比如Glico的巧克力棒都换了全新的包装和配方,如果说欧美的城市是老成持重的绅士,那么东京就是妖媚百变的女郎。
这种百变的背后是交易这双看不见的推手,东京的变化虽然是日本人旺盛创造力的体现,但也掩盖不住商业消费社会中人性的贪婪。正是这种贪婪加上创造力,再加上勤勉,才有如此魅死人不偿命的东京。
但是三百年前的东京人并不勤勉,从史料来看,三百年前的江户人远比现在的东京人懒散而潇洒,那时的江户人似乎都不屑干正经差使,没钱吃饭喝酒了,就临时拿几样简单的道具到街上耍宝逗人乐,得几个钱就欢天喜地回去喝酒了,这一方面反映了当事人谋生的创造力,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东京敦厚的人情味和同情心,如今创造力和同情心遗传下来了,但懒散而潇洒的江户人再也见不到了,满街都是忙忙碌碌勤恳工作的东京人。
虽然创造力不是太明显见于一般的东京人身上,同情心却随处可见,我刚到东京的时候,向一中年男人问路,不但得到热心的指点,临别还赠我一支三用原珠笔;打工地方的老大娘知道我未装电话;自告奋勇用她的名义给我装电话;而店长知道我不吃鸡肉,工作晚餐是鸡肉的话,就会给我单做一份不含鸡肉的晚餐,我相信我的这种经历在日本留过学的人都曾有过。
这种人情的温暖再加上始终能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使得东京在变易,不易中还有一种其他城市很难有的适宜,这种适宜表现在生活质量和生活便利上,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24小时便利店,自动贩卖机,无论是你想得到,还是想不到的商品、服务充斥街头,而且一点不用担心这些服务、商品的质量,就是百元店卖的便宜货都比纽约99仙店的质量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昧
在东京地下铁银座线涩谷站下车时,看到一幕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场景。
一个中年女人在送别一个男人,车门徐徐关上,女人脸上的不舍和殷切却迟迟关不上,地铁离开,女人一转脸,已经是满脸的落寞和肃萧。这是一对有情事的男女,日本老婆送老公可没这么粘糊糊,也不会这么萧楚,而是淡定得像空气一样。
在东京街上走,看到女人的脸似乎都写着暧昧,大江健三郎的获奖感言就是《暧昧的日本和我》,可见整个日本文化本身就是暧昧。但是日本人说的暧昧和我们语境里的暧昧是有分别的,我们的暧昧是有点贬义的,指男女关系的不清白,而日本人的语境里对暧昧并无贬义,还发展成一种美意识,所以男女关系的暧昧正是日本人文心理的一个构成部分,早已习以为常,理所当然,你如果对日本人说这两人关系暧昧,日本人不一定会明白你的意思。
日本女人的暧昧在于女人的眼神、表情和全身上下散发出的气场中,她们的眼神柔和温婉,神情寡寞似笑非笑,让人望而生怜,这种柔弱的姿态不得不让人感叹,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所以男女角力最后的胜利者,即使在男性社会的日本都不能断言绝对是男人,和纽约街头女人目光之犀利、强势比,东京更称得上是欲望都市。每天,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在上演着暧昧的故事,连东京的空气都是暧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