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光像是潮水,在卷帘做的堤坝被揭起的一瞬间铺天盖地地涌进来,将空中纤尘都纳入其中缓缓浮动,隐隐约约地酝酿着几分“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意味。(以景物描写开头,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阳光“铺天盖地”的特点,营造了安宁平静的氛围。)
一只麻雀循着阳光停到我窗前,人在窗纱后,雀不察觉,也就去了戒心,挺着小而臃肿的身躯跳来跳去,呼朋引伴。冬日阳光里不易察觉的温暖一层层镀在雀的羽毛上,灰得简朴的毛色也显出顺滑来。(开始点题,写雀的“简朴”,为下文写十年前的麻雀和十年后“我”和“我”的生活的变化埋下伏笔。麻雀的“简朴”略显单薄,可以写得更详细一些。)
人是分不清一只麻雀和另一只麻雀有什么区别的。现今的一只麻雀和十年前的一只麻雀也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巧妙地过渡到十年前,写麻雀经过十年没有什么不同,为下文人与雀的对比做铺垫。)
十年前我曾寄居在上海的一户人家里,住在平房上凭空搭出的、显得有些孤绝的小阁楼上。(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勾勒出简单朴素的画面,为下面的内容蓄势。“孤绝”与文章的意境、氛围不符,可改为“简陋”。)天色渐晚街市收声的时候,远处高楼的灯火也在阁楼小窗围成的画框里渐渐亮起来,我踮起脚扒在窗台上看,恰逢窗外一只晚归的小麻雀停在斑驳的木头窗台上,人和雀便都转动着小小的脑袋和脖子去看那幅夜景,灯火璀璨下的不夜城仿佛黑绒布衬着的水晶模子,矗立生辉。彼时人与雀都尚没有分岔的心思,满眼繁华也不过是入画的景,漂亮得剔透。(用优美的语言准确表现了当时“我”与雀一样天真简朴的特点,“孤绝的小阁楼”、“斑驳的木头窗台”也体现了当时生活的简朴。然而“分岔的心思”一词读来略有不妥,可改为“复杂的心思”。)
十年后还是一只麻雀停在我久未驻足的窗前,这一刻人和雀都静默在阳光里,然而雀仍是雀,它飞过十年时光的变迁,依旧单纯灵动并且生机勃勃,人却在时间冲刷里渐渐变得不同——在这十年里我忘了很多东西。(雀不变,人在变。十年后与麻雀的第二次相遇是本文的高潮部分,如果能更表达得精简深刻一些,令人回味,就更好了。)已经没有人牵着我去北海公园晨练,老人们已各自盖上黄土安眠,而仪表繁复的跑步机还立在书房一角;我没有再想起过水晶一般的不夜城,却总是说它漂亮得让人叹息;装配好的成品画代替了小木窗圈定的天空,随手挂起又随手拿下;我也没有再问我的内心里那只简朴的小麻雀是否还在,或许它原本是跟我同步的——就像老人们的传说里小孩子能听懂动物的话那样,然而在十年间它不曾变化,我却一点点笃信了繁华,理所当然地不再去反省。它始终维持着在窗台前翘首望天的简朴模样,哪怕是毛色也没有演变出一点人们欣赏的艳丽。(本段将十年后的麻雀与“我”对比,麻雀与十年前一样,“我”的内心却不再如十年前简朴单纯。举了“成品画”代替了“小木窗”等生活中的例子,对比的同时与上文照应,值得学习。但是对麻雀的“简朴”可以多加描写,让对比更鲜明。)
我已经习惯了跟着社会置身于繁华,并在内心浮躁的时候斥责繁华,一笔笔严厉地批判着灯红酒绿,苛责外界那些没有生命的色彩,却鲜少再叩问自己的内心、过问灵魂思考时遵循的守则。(这一段仍是写“我”现在的内心,有些多余,可以修改后合并入上一段,并在段尾增加一些过渡。)
它在繁华声里始终自由着,我却将思考变得繁琐。生活不再是快乐与不快乐的简单交替,它从两色轮转的小风车变成柏杨先生描写的“酱缸”;房子也不再因为有小阁楼而美丽,只有像圣埃克苏佩里嘲讽的那样“只有你告诉大人那幢房子价值十万美金的时候,他们才会赞美那是多美的房子啊”;而于此同时写作的人也习惯了给繁华覆盖下少得可怜的安逸与幸福安上各式各样的条件与名目,把它包装得像是奢侈品。(开始收束全文,引用了圣埃克苏佩里的话,使文章更有深度,说明了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以金钱衡量一切的现象,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内心之“繁华”。)
而如今我在偶然的机会下停在这样一个简朴自然的午后,重新与一只麻雀分享景致。麻雀的小脖子转动得如同定好了角度的齿轮,每转一下,都像保险箱的密码又拨对一格,而当所有的密码终于都吻合了记忆豁开的角度时,我将重新获得幼年时所赞赏的画卷,重新找回内心对于简朴的崇尚,而繁华只是入画的景。当别人还在笙歌繁华里沉醉、迷惘、叹息时,我将如同灰得简朴的雀,天地间,来去自由。(与开头照应,用“保险箱的密码又拨对一格”表现雀对我的启迪,非常贴切。但是作为结尾,应该更加简练概括一些。)
升格小结本文属于散文,语言流畅优美,修辞手法运用自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从一只麻雀入手,描写了十年间人的变化,十分巧妙独特。作者以麻雀为线索,将麻雀作为简朴的化身,但是麻雀与简朴的关系体现得不够明确,对于麻雀的描写略嫌不足。
考场得分60分
(指导老师王昭)
一只麻雀循着阳光停到我窗前,人在窗纱后,雀不察觉,也就去了戒心,挺着小而臃肿的身躯跳来跳去,呼朋引伴。冬日阳光里不易察觉的温暖一层层镀在雀的羽毛上,灰得简朴的毛色也显出顺滑来。(开始点题,写雀的“简朴”,为下文写十年前的麻雀和十年后“我”和“我”的生活的变化埋下伏笔。麻雀的“简朴”略显单薄,可以写得更详细一些。)
人是分不清一只麻雀和另一只麻雀有什么区别的。现今的一只麻雀和十年前的一只麻雀也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巧妙地过渡到十年前,写麻雀经过十年没有什么不同,为下文人与雀的对比做铺垫。)
十年前我曾寄居在上海的一户人家里,住在平房上凭空搭出的、显得有些孤绝的小阁楼上。(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勾勒出简单朴素的画面,为下面的内容蓄势。“孤绝”与文章的意境、氛围不符,可改为“简陋”。)天色渐晚街市收声的时候,远处高楼的灯火也在阁楼小窗围成的画框里渐渐亮起来,我踮起脚扒在窗台上看,恰逢窗外一只晚归的小麻雀停在斑驳的木头窗台上,人和雀便都转动着小小的脑袋和脖子去看那幅夜景,灯火璀璨下的不夜城仿佛黑绒布衬着的水晶模子,矗立生辉。彼时人与雀都尚没有分岔的心思,满眼繁华也不过是入画的景,漂亮得剔透。(用优美的语言准确表现了当时“我”与雀一样天真简朴的特点,“孤绝的小阁楼”、“斑驳的木头窗台”也体现了当时生活的简朴。然而“分岔的心思”一词读来略有不妥,可改为“复杂的心思”。)
十年后还是一只麻雀停在我久未驻足的窗前,这一刻人和雀都静默在阳光里,然而雀仍是雀,它飞过十年时光的变迁,依旧单纯灵动并且生机勃勃,人却在时间冲刷里渐渐变得不同——在这十年里我忘了很多东西。(雀不变,人在变。十年后与麻雀的第二次相遇是本文的高潮部分,如果能更表达得精简深刻一些,令人回味,就更好了。)已经没有人牵着我去北海公园晨练,老人们已各自盖上黄土安眠,而仪表繁复的跑步机还立在书房一角;我没有再想起过水晶一般的不夜城,却总是说它漂亮得让人叹息;装配好的成品画代替了小木窗圈定的天空,随手挂起又随手拿下;我也没有再问我的内心里那只简朴的小麻雀是否还在,或许它原本是跟我同步的——就像老人们的传说里小孩子能听懂动物的话那样,然而在十年间它不曾变化,我却一点点笃信了繁华,理所当然地不再去反省。它始终维持着在窗台前翘首望天的简朴模样,哪怕是毛色也没有演变出一点人们欣赏的艳丽。(本段将十年后的麻雀与“我”对比,麻雀与十年前一样,“我”的内心却不再如十年前简朴单纯。举了“成品画”代替了“小木窗”等生活中的例子,对比的同时与上文照应,值得学习。但是对麻雀的“简朴”可以多加描写,让对比更鲜明。)
我已经习惯了跟着社会置身于繁华,并在内心浮躁的时候斥责繁华,一笔笔严厉地批判着灯红酒绿,苛责外界那些没有生命的色彩,却鲜少再叩问自己的内心、过问灵魂思考时遵循的守则。(这一段仍是写“我”现在的内心,有些多余,可以修改后合并入上一段,并在段尾增加一些过渡。)
它在繁华声里始终自由着,我却将思考变得繁琐。生活不再是快乐与不快乐的简单交替,它从两色轮转的小风车变成柏杨先生描写的“酱缸”;房子也不再因为有小阁楼而美丽,只有像圣埃克苏佩里嘲讽的那样“只有你告诉大人那幢房子价值十万美金的时候,他们才会赞美那是多美的房子啊”;而于此同时写作的人也习惯了给繁华覆盖下少得可怜的安逸与幸福安上各式各样的条件与名目,把它包装得像是奢侈品。(开始收束全文,引用了圣埃克苏佩里的话,使文章更有深度,说明了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以金钱衡量一切的现象,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内心之“繁华”。)
而如今我在偶然的机会下停在这样一个简朴自然的午后,重新与一只麻雀分享景致。麻雀的小脖子转动得如同定好了角度的齿轮,每转一下,都像保险箱的密码又拨对一格,而当所有的密码终于都吻合了记忆豁开的角度时,我将重新获得幼年时所赞赏的画卷,重新找回内心对于简朴的崇尚,而繁华只是入画的景。当别人还在笙歌繁华里沉醉、迷惘、叹息时,我将如同灰得简朴的雀,天地间,来去自由。(与开头照应,用“保险箱的密码又拨对一格”表现雀对我的启迪,非常贴切。但是作为结尾,应该更加简练概括一些。)
升格小结本文属于散文,语言流畅优美,修辞手法运用自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从一只麻雀入手,描写了十年间人的变化,十分巧妙独特。作者以麻雀为线索,将麻雀作为简朴的化身,但是麻雀与简朴的关系体现得不够明确,对于麻雀的描写略嫌不足。
考场得分60分
(指导老师王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