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2月2日,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春晖社区。
“到了城里,真把我憋坏了。”进城还不到两个月的朱国强抱怨道,“在农村,我可以去家家户户串门,可现在……”
如今,在城市社区里,像朱国强一样郁闷的人不在少数。
一份调查显示,只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邻居家的成员状况非常清楚,20%的被调查者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当遇到突发疾病或紧急情况而家人又不在身边时,80%的人不会向邻居求助。
上班开门,下班关门,邻里之间,不知其名、互不往来,这是当今都市邻里关系的普遍写照。
如何破解邻里冷漠症,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管理难题之一。
躲不过的邻里怨
“爸,您到小区跟其他老人摆一下‘龙门阵’吧。”朱国强的女儿对他说。
在外人看来,朱国强是一位幸福的老人。
2012年9月,当了一辈子农民的朱国强,跟着孝顺的女儿女婿搬到重庆主城的小区里,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在屋子里呆着,闷;到小区里逛,更闷。因为谁都不认识。”刚住了一个月,朱国强就闹着要回丰都老家。
不仅小区里的人互相不认识,就连同住一个单元的邻居也难得打几个照面。
“我只见过对门的两口子,其他人都没见过。”朱国强很不习惯,“隔一堵墙就像隔了一座山。”
对于邻里间的淡漠关系,王玉碧也很烦恼:“邻居之间产生矛盾后很难沟通。”
2010年3月的一天,渝中区望龙门街道邮政局巷社区。
“你有没有良心,将烟囱正对着我家窗户?”王玉碧气冲冲地找到楼下邻居湛永红。
“我怎么没有良心!”湛永红被王玉碧的话激怒了。
“你就不能把烟囱移一下吗?”
“我为啥子要移嘛!”
双方争执不下。
最后,在社区民警的调解下,湛永红将烟囱拐了个弯,把问题解决了,但两家人因为这事从此心存芥蒂。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市民对目前的邻里关系并不满意,约有60%的被调查者认为,邻里关系非常淡漠,30%的被调查者表示,同邻居多多少少产生过矛盾。
舍不得的邻里情
2012年12月29日,江北区大石坝街道石门社区。
“我的炮要过河了,你可要小心哦。”王安富与邻居下着象棋,激战正酣。
“慢点,慢点……这下糟了。”
“老兄,你又要输了哦。”
“能不能悔一步棋?”
“就让你一步棋。”王安富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
自打退休后,王安富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是与邻居下棋、聊天。
杀了几个回合,王安富还是赢了棋。于是,他端起茶杯,高高兴兴回家了。
“什么?我们社区要拆迁。”一进门,老伴就告诉王安富,他们所在的社区即将拆迁。
王安富闷闷不乐地走进房间。
“要是搬到其他社区,我根本不认识人。老街坊、老邻居在一起生活多好。”王安富舍不得邻里之间的感情。
舍不得这种邻里之情的不止王安富这样的老人。
“小王,你买新房好长一段时间了,为啥还不搬过去住?”同事好奇地问王帅。
王帅在重庆一家设计院工作,早在2009年,他便购置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小区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可至今他和妻子仍然还住在不足8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
“搬过去住,邻居都互不相识。现在旧楼里还有许多熟悉的街坊邻居,大家都有照应,平时还可以串串门。”王帅说。
“曾经为我们熟知的中国式邻里关系正在退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专家朱艺说。
从平房街道里的邻里关系,到单位社区里的邻里关系,再到商品房小区的邻里关系,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中国社会邻里关系也在随之变化。“今天淡漠的邻里情,并非人文结果,而是现代居住条件改善所造成的。”重庆著名作家莫怀戚说。
“邻居节”的融冰之旅
2012年5月20日,这一天是“邻居节”。
早晨5点钟,家住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罗家院社区的王达成就起床了。他要赶着去参加社区举办的邻居节厨艺大赛。
“我今天要做一道口水鸡,让邻居都尝尝我的手艺。”王达成兴奋地说。
烧水、焖鸡、切黄瓜……一道道工序,王达成做得有条不紊。
大约20分钟后,鸡块焖好了,王达成立刻把鸡块放到冰水里激一下。
因为,这样做出来的鸡块皮质细腻紧滑,不容易散烂。这是王达成的秘诀。
7点钟不到,王达成的口水鸡新鲜出炉。
9点半,小区的坝子里已摆好长长一排桌子,60多位居民纷纷拿出自己在家做的菜——辣子鸡丁、红烧排骨、糖醋鱼……坝子里弥漫着诱人的香味。
王达成做的口水鸡很快就被大家“瓜分”完毕。
“这样的吃法才有感觉,终于找回了以前筒子楼里一家炒菜家家香的感觉。”74岁的王全碧高兴地说。
为了消除邻里之间的冷漠,渝中区推出了“幸福社区,邻里如亲”活动,希望以此打破坚冰,为创新社会管理探索一条新路。
这一天,渝中区76个社区共同庆祝“邻居节”,茶话会、书画大赛、厨艺比拼、才艺展示、趣味运动会等上百项活动同时举行。
“邻居节”起源于法国。1999年5月30日,首届“邻居节”在巴黎17区举办。2000年,法国政府正式将每年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二确定为“邻居节”。
如今,“邻居节”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社区庆典活动。“邻居节”发起者的初衷,是鼓励居民走出家门,主动认识左邻右舍,在交往中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而今,渝中区的“邻居节”让王全碧走出居民楼,在与邻居的说笑中彼此熟悉起来。
重铸和睦邻里情
2012年6月的一天,早晨。
“王大姐,晨练回来了?”小区里的居民跟王全碧热情地打招呼。
“通过‘邻居节’活动,现在邻居之间有了‘点头交’,但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王全碧说。
到底缺少什么呢?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功能弱化,客观上更需要邻里互助。人们既需要发展熟人基础上的睦邻关系,更需要倡导陌生人之间的邻里自觉,建立互信互助不互扰的新型邻里关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唐忠新说。
大溪沟街道的探索已悄然拉开序幕。
在政府引导下,大溪沟街道各个社区都成立了基于居民自治的精神文明、群防群治、物业管理、爱心互助、助商扶商五个专委会,五个专委会下设工作小组30个,定期进行义务巡逻、帮助“空巢老人”和开展居民文化活动等。
此举一出,效果开始显现。
2012年8月的一天,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建设路社区。
“马大爷,快下雨了,我帮你把晾在外面的衣服收回来了。”李芳敲开马长富家的门。
81岁的马长富一人独自居住,儿女都不在身边,行动不便。
“谢谢你!你们爱心互助专委会真好。”马长富从李芳手中接过衣服。
五个专委会让大溪沟社区居民又找回了昔日“邻里帮、邻里乐、邻里安”的邻里情。
为此,大溪沟街道荣获“2012年全国社区睦邻文化建设工程示范街道”。
融化邻里之间的坚冰,渝中区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到了城里,真把我憋坏了。”进城还不到两个月的朱国强抱怨道,“在农村,我可以去家家户户串门,可现在……”
如今,在城市社区里,像朱国强一样郁闷的人不在少数。
一份调查显示,只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邻居家的成员状况非常清楚,20%的被调查者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当遇到突发疾病或紧急情况而家人又不在身边时,80%的人不会向邻居求助。
上班开门,下班关门,邻里之间,不知其名、互不往来,这是当今都市邻里关系的普遍写照。
如何破解邻里冷漠症,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管理难题之一。
躲不过的邻里怨
“爸,您到小区跟其他老人摆一下‘龙门阵’吧。”朱国强的女儿对他说。
在外人看来,朱国强是一位幸福的老人。
2012年9月,当了一辈子农民的朱国强,跟着孝顺的女儿女婿搬到重庆主城的小区里,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在屋子里呆着,闷;到小区里逛,更闷。因为谁都不认识。”刚住了一个月,朱国强就闹着要回丰都老家。
不仅小区里的人互相不认识,就连同住一个单元的邻居也难得打几个照面。
“我只见过对门的两口子,其他人都没见过。”朱国强很不习惯,“隔一堵墙就像隔了一座山。”
对于邻里间的淡漠关系,王玉碧也很烦恼:“邻居之间产生矛盾后很难沟通。”
2010年3月的一天,渝中区望龙门街道邮政局巷社区。
“你有没有良心,将烟囱正对着我家窗户?”王玉碧气冲冲地找到楼下邻居湛永红。
“我怎么没有良心!”湛永红被王玉碧的话激怒了。
“你就不能把烟囱移一下吗?”
“我为啥子要移嘛!”
双方争执不下。
最后,在社区民警的调解下,湛永红将烟囱拐了个弯,把问题解决了,但两家人因为这事从此心存芥蒂。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市民对目前的邻里关系并不满意,约有60%的被调查者认为,邻里关系非常淡漠,30%的被调查者表示,同邻居多多少少产生过矛盾。
舍不得的邻里情
2012年12月29日,江北区大石坝街道石门社区。
“我的炮要过河了,你可要小心哦。”王安富与邻居下着象棋,激战正酣。
“慢点,慢点……这下糟了。”
“老兄,你又要输了哦。”
“能不能悔一步棋?”
“就让你一步棋。”王安富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
自打退休后,王安富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是与邻居下棋、聊天。
杀了几个回合,王安富还是赢了棋。于是,他端起茶杯,高高兴兴回家了。
“什么?我们社区要拆迁。”一进门,老伴就告诉王安富,他们所在的社区即将拆迁。
王安富闷闷不乐地走进房间。
“要是搬到其他社区,我根本不认识人。老街坊、老邻居在一起生活多好。”王安富舍不得邻里之间的感情。
舍不得这种邻里之情的不止王安富这样的老人。
“小王,你买新房好长一段时间了,为啥还不搬过去住?”同事好奇地问王帅。
王帅在重庆一家设计院工作,早在2009年,他便购置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小区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可至今他和妻子仍然还住在不足8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
“搬过去住,邻居都互不相识。现在旧楼里还有许多熟悉的街坊邻居,大家都有照应,平时还可以串串门。”王帅说。
“曾经为我们熟知的中国式邻里关系正在退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专家朱艺说。
从平房街道里的邻里关系,到单位社区里的邻里关系,再到商品房小区的邻里关系,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中国社会邻里关系也在随之变化。“今天淡漠的邻里情,并非人文结果,而是现代居住条件改善所造成的。”重庆著名作家莫怀戚说。
“邻居节”的融冰之旅
2012年5月20日,这一天是“邻居节”。
早晨5点钟,家住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罗家院社区的王达成就起床了。他要赶着去参加社区举办的邻居节厨艺大赛。
“我今天要做一道口水鸡,让邻居都尝尝我的手艺。”王达成兴奋地说。
烧水、焖鸡、切黄瓜……一道道工序,王达成做得有条不紊。
大约20分钟后,鸡块焖好了,王达成立刻把鸡块放到冰水里激一下。
因为,这样做出来的鸡块皮质细腻紧滑,不容易散烂。这是王达成的秘诀。
7点钟不到,王达成的口水鸡新鲜出炉。
9点半,小区的坝子里已摆好长长一排桌子,60多位居民纷纷拿出自己在家做的菜——辣子鸡丁、红烧排骨、糖醋鱼……坝子里弥漫着诱人的香味。
王达成做的口水鸡很快就被大家“瓜分”完毕。
“这样的吃法才有感觉,终于找回了以前筒子楼里一家炒菜家家香的感觉。”74岁的王全碧高兴地说。
为了消除邻里之间的冷漠,渝中区推出了“幸福社区,邻里如亲”活动,希望以此打破坚冰,为创新社会管理探索一条新路。
这一天,渝中区76个社区共同庆祝“邻居节”,茶话会、书画大赛、厨艺比拼、才艺展示、趣味运动会等上百项活动同时举行。
“邻居节”起源于法国。1999年5月30日,首届“邻居节”在巴黎17区举办。2000年,法国政府正式将每年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二确定为“邻居节”。
如今,“邻居节”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社区庆典活动。“邻居节”发起者的初衷,是鼓励居民走出家门,主动认识左邻右舍,在交往中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而今,渝中区的“邻居节”让王全碧走出居民楼,在与邻居的说笑中彼此熟悉起来。
重铸和睦邻里情
2012年6月的一天,早晨。
“王大姐,晨练回来了?”小区里的居民跟王全碧热情地打招呼。
“通过‘邻居节’活动,现在邻居之间有了‘点头交’,但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王全碧说。
到底缺少什么呢?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功能弱化,客观上更需要邻里互助。人们既需要发展熟人基础上的睦邻关系,更需要倡导陌生人之间的邻里自觉,建立互信互助不互扰的新型邻里关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唐忠新说。
大溪沟街道的探索已悄然拉开序幕。
在政府引导下,大溪沟街道各个社区都成立了基于居民自治的精神文明、群防群治、物业管理、爱心互助、助商扶商五个专委会,五个专委会下设工作小组30个,定期进行义务巡逻、帮助“空巢老人”和开展居民文化活动等。
此举一出,效果开始显现。
2012年8月的一天,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建设路社区。
“马大爷,快下雨了,我帮你把晾在外面的衣服收回来了。”李芳敲开马长富家的门。
81岁的马长富一人独自居住,儿女都不在身边,行动不便。
“谢谢你!你们爱心互助专委会真好。”马长富从李芳手中接过衣服。
五个专委会让大溪沟社区居民又找回了昔日“邻里帮、邻里乐、邻里安”的邻里情。
为此,大溪沟街道荣获“2012年全国社区睦邻文化建设工程示范街道”。
融化邻里之间的坚冰,渝中区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