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向命运之神的一把投枪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737101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鲸》是一部很奇特的作品。这样一部将真实经历、传奇故事、历史文献杂糅在一起的作品能否被称为“小说”,在它刚出版的时候曾经引起争议。即便在今天,一般读者能否耐着性子,将这部长达135章的皇皇巨著读完,也还是一个未知数。
  当年麦尔维尔提笔写作的时候,他应当感谢小说这种文体让他能够在回忆的蔚蓝色海洋中畅游,自由自在地倾诉对神秘的造物主和暴虐的命运之神的恐惧和战栗。就像英国当代作家、学者詹姆斯·伍德所言:“小说是演绎例外的大师:它永远要摆脱那些扔在它周围的规则。”(《小说机杼》)麦尔维尔显然深谙其道,他勇敢地向既有小说的“规则”发起冲击,他必须要用“演绎例外”的方式来容纳他的奇思妙想,也就是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光荣与梦想。这也就注定了他和小说的多舛的命运。任何一个打开小说,想要一睹在汪洋大海上一艘捕鲸船上发生的传奇故事的读者,都有可能被开卷的关于鲸的“语源”探究和记载、描写鲸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的“选录”所吓退。这些看起来与小说情节并无直接关联,甚至有碍于读者快速进入小说情境的材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雄心勃勃地要创作一部关于鲸鱼、捕鲸业和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掠夺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这种方式,也被后来许多意欲创造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小说家所借鉴。
  小说以白发苍苍、不敬鬼神的“裴廓德号”船长亚哈,带着一群形形色色的水手,纵横大洋去追逐、猎杀绰号“莫比—迪克”的白鲸为主轴,将鲸鱼的分类知识、世界捕鲸业的发展历史、捕鲸船的装备及其功能等,绵密地编织进极富传奇色彩,时而令人哑然失笑,时而令人目瞪口呆,时而令人凝神屏气的故事中。作者以精妙的艺术技巧,塑造出亚哈这位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人物。亚哈在前一次的远航捕鲸中,被一条令捕鲸者谈之色变的白鲸咬掉了一条腿。自此,他发誓要向这条给予他肉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和羞辱的白鲸复仇。他瞒着那些急于赚取大把金元的大船的股东们,招募水手,准备物质,心怀鬼胎地踏上危机四伏的航程。小说在对他的出场方式的构思和描写上颇费心机,充满了神秘感:讲故事的“我”先是听闻了他人的关于亚哈的传言,包括疯疯癫癫的“预言家”的“黑话”,似乎都在传递着不祥的预兆。大船驶出港口好几天都不见船长的踪影,终于有一天早晨,“我正登上甲板去值上午班,把眼睛向船尾栏杆一瞄,我顿时浑身掠过一阵预兆性的寒颤。现实超过恐惧,亚哈船长站在他的后甲板上了”(曹庸译,下同)。此时小说已进入第28章了。亚哈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像“刚从火刑柱上解下来的人”,又好似被闪电击中过的一棵笔直、高耸的树;而他身上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足以震慑所有的人,他的“笔直向前、固定不动、不畏不惧的目光中,含有一种无限的、最坚决的、不屈不挠的神气,一种坚定不移的、永不妥协的顽强精神”。
  复仇是西方长篇小说的主题之一,亚哈既是刚愎自用的个人主义者,也是嗜血如命的魔头。他的复仇行为并没有什么高尚的动机,甚至是极其狭隘、自私的;因为以他丰富的海上经验,他完全预知了结局的惨烈。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不肯循规蹈矩,敢于违逆神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悲剧英雄。他多次拒绝船员提出的返航请求,他的信念、意志固执、顽强得令人生畏。“裴廓德号”接连不断遇到很多船只,它们都不约而同地证明了白鲸在打击它的猎者时像个恶魔,“现在,这个老人的眼睛里,潜藏着一种教意志薄弱的人看了简直受不了的神色”。尽管如此,“我”仍然对亚哈保持着敬畏,甚至不吝赞赏之情。他称亚哈就是“船上的可汗,海中之王,也是大海兽的太君”。在最终的搏杀发生之前,“我”不禁发出这样的议论:
  伟大人物,刹那间所积起的深重痛苦,往往等于常人终其一生所经历的全部平淡痛苦。因此,这种人物,尽管是一桩一桩苦难加起来的,然而,如果天意已定,他们一生的经历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悲痛;而且完全是多次的刹那间的剧烈痛苦积聚起来的,因为哪怕是他们的最微末的一点痛苦,就其高尚的性质说来,就抵得上低劣的人整整一生的痛苦。
  “裴廓德号”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亚哈对此心知肚明。他之前说过:“这整幕戏就是既定不易的天意。这是你我在海洋滚动之前的无数年代就已经排练过了的。傻瓜!我就是命运之神的副手,我是受命办事的。”在这个狂妄到无以复加的可怕的人的身上,折射着19世纪中叶在辽阔无垠的大海上的那些捕鲸者、也就是未知疆域的开拓者的影子。
  “管我叫以实玛利吧。”小说的开篇,如同许多经典名著的开篇一样,已成为绝唱:一方面是它简洁明快,容易记住;一方面是它给读者留下诚恳、忠厚的印象。同时,出自《旧约·创世纪》的这个人名(原意为“上帝听见了你的苦情”),也显示了这位唯一从白鲸嘴中死里逃生的船员,讲述故事时五味杂陈的心情。作者使用第一人称讲述,似乎与这部小说的体量不太相称,但实际上,它更有利于作者在故事的主轴上“添油加醋”,“旁逸斜出”;它也似乎变得比全知叙述更加自由。作者既可以根据需要,以“我”的身份从故事线上逃逸出来,去搬弄各种史书典籍,也可以“移步换景”,跟着故事的发展和一个个人物的现身,去为他们造型立像。此外,“我”还可以随时随地发表感慨或议论,细腻地描述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比如,“我”这样勾勒亚哈和他的水手们:
  这个白发苍苍、不畏鬼神的老人……带着一群水手,满怀愤恨地要走遍天下,去追逐一条约伯的大鲸。而这些个水手,也主要是由一伙混血的背教者、光棍和生番组成的……也是道德薄弱的一群,加上一个力不胜任、只有无济于事的美德或者公正观念的斯達巴克,一個卤莽而漠不关心的、整天嘻嘻哈哈的斯塔布,和一个非常平庸的弗拉斯克。这样一群水手,这样配备的头目,似乎就是劫数难逃的天意特为帮助他完成他那偏热症的复仇而挑拣出来的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
  这样的叙述既包含“我”对整个事件及其实施者面目的了然于心,也混合着“我”的调侃与嘲讽、讶异与敬畏的复杂心情。再如,小说借助“我”的目光,如此描写大船第一次发现并靠近白鲸的情形:
  三只小艇的轻快的艇头,像无声无息的鹦鹉螺壳般穿过海面疾驰而去;只有等到接近仇敌时,这才放缓下来。到他们划近它的时候,洋面显得更其光滑,好像浪潮上面铺了张地毡;好像午刻时分的草原,一片静穆。最后,这个屏声弃息的猎人已非常迫近他那似乎是无可置疑的猎物了,连它那光闪辉煌的整个背峰也清晰可见,仿佛是件孤寂的东西,一面在海洋上悄悄荡去,一面不断地喷出一圈圈最精致的、羊毛似的、碧绿色的泡沫来。猎人看到了远处有只稍微突出的头,非常大,皱纹百结。在那只头前面,远在那片柔滑如土耳其地毡的海上,映照出它那阔大、乳白色额头的闪闪发光的白影,一阵乐声回旋似的涟漪正伴着那影子在嬉戏着;在后边,蔚蓝的海水交替地流过来,流进了它那滚动的溪谷般的稳定的裂尾里;璀璨的水泡在它两旁腾起跳跃。   繁复、贴切的比喻使这段文字像一篇华彩的乐章,既凸显了白鲸的威严与肃穆,对猎杀者的不屑一顾,也表达了作者对造物主的神奇与完美——包括大海、白鲸,也包括环绕白鲸而出现的一切——的赞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白鲸》本身也成为世界文学中描写海洋的辉煌、壮丽的篇章。
  《白鲸》译者曹庸介绍,“裴廓德”原为美国康涅狄克州东部一个驍勇的印第安种族,后被欧洲殖民者虐杀殆尽。麦尔维尔以此为船名,目的是要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个惨遭屠杀的种族的纪念,也象征着这艘大船必将遭到白鲸的吞噬。在船长亚哈和众多遭受重创的水手眼里,白鲸是一只横行于大洋的邪恶狡诈的妖魔,吃人不眨眼;但白鲸显然是无辜的,借用一句流行语,“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人类逐利的贪婪本性,使他们意识到鲸鱼的巨大商业价值,捕鲸业也因此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对峙、你死我活的局面延伸到了海洋领域。当然,即使对这一层时代背景不甚了然,我们也仍然会被小说的神秘诡异的气氛、惊心动魄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被小说中对瑰丽、壮美,常人难得一见的海上景象的描写所吸引。
  小说出版后,麦尔维尔给已名声大噪的作家霍桑写信说:“我写了一本邪书,不过,我觉得像羔羊一般洁白无瑕。”(曹庸《〈白鲸〉译本序》)“邪书”是指作者已意识到作品文体的“怪诞”,当然也包括其中渗透的宗教观念,不能见容于当世;“像羔羊一般洁白无瑕”则显示了作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底气,以及他完成创作之后的良好的自我感觉:他确信他为之付出心血的作品,不会因为人们一时的无法理解、甚至攻讦而湮没无闻。但是,正像那些进入经典行列的作品所常遭遇的不公平的待遇一样,《白鲸》及其之后的作品的出版,并未让作者摆脱困窘的生活处境,乃至1891年9月麦尔维尔在纽约因病去世之时,人们并不知道《白鲸》的作者究竟是何许人也。
  ?荩?荩?荩【名家评点链接】
  麦尔维尔的风格在《白鯨》中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壮观、宏亮、雄伟、雄辩。据我看,没有哪一位现代作家达到这种境地。
  ——[英]毛姆《巨匠与杰作》
  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海洋传奇小说之一。
  ——《剑桥文学史》
  假如要从美国文学史中挑选一部最伟大、最出色的长篇小说,我的答案是麦尔维尔的《白鲸》。
  ——格非《白色的预言》
其他文献
细雨斜丝,鸟啼空谷。  青年人一路跋涉,来到这片山野。  静默的山空,漫着青白的雾,丛丛林峰,巍然裹胁着这片山野,隐没了远方的路。他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湿软的泥泞缠着鞋底。山的那边又会有什么,青年人不知道。但他内心渴望到山外去,山那边有五彩的光,这是他刚才透过白雾看到的。也许有、、、、说不定呢。  携着一路风尘,忽见一片村落。青年人热切的寻访去。  老宅里树影婆娑,佝偻着的老人在宅院里缓缓生着炊
期刊
2016年济南中考作文:请以“共度好时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考生“大胆选择最能駕驭的文体,写最熟悉的内容,表达真情实感”。这个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心灵感悟。文题贴近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学习生活,选材广泛;学生有内容可写,也容易写出优秀的文章。最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期刊
这是一篇一千四百来字的微型小说,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开头写“我”送女儿上学,中间回忆了母亲在世时对我的“虐待”,最后写“我”在母亲墓前明白了母亲打“我”的真相。主要人物也比较少:“我”、母亲、李姨。然而,就是这么一篇短小的文章,却凸显了作者构思的精妙、描写的高妙,立意的巧妙,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文章开头没有任何铺垫,一句“望着女儿……绞痛……滚落下来”便迅速抓住了读者的心:母亲
期刊
11月25日,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作者深圳某杂志社主编罗尔写道,今年9月8日,他5岁的女儿罗一笑查出白血病,并在微信公众号上记录一家人与白血病“战斗”的历程。罗尔称,由于女儿身患白血病,他和一家公司商定,自己写的文章转发一次,公司就为他女儿捐赠一元钱。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爱心捐款,从11月30日开始,各种质疑声开始发酵,事件被指系公司营销炒作,同时也有质疑声称,罗
期刊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有评价称,周有光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他的一生分了几个阶段: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之后是语言文字学家,精力都倾注在语言文学领域。  他的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  十岁时,周有光随全家
期刊
司马迁在《史记自序》里说:“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作《司马穰苴列传》。”本篇记载司马穰苴在强敌压境、国家危亡的时刻接受了任命。受命之后,即刻做了几件事:杀庄贾、惩使者、亲士卒。因而整肃了军纪,树立了威信,激发了士卒的斗志,使敌人闻风丧胆,不战而收复了失地。《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正体现了一个良将运筹的才能。作者在文中对人物的叙述虽很简洁,却把司马穰苴写得有声有
期刊
曾经,我们住在这样的一间房子里:它坐落在山谷里,依山傍水。每天,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伴着鸟儿欢快的叫声,昆虫们绵延不绝的奏鸣曲,和着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我们幸福地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一切。原本,它是拥有一切美誉的。只是,在岁月的洗礼中,它终究还是敗给了时间。它褪去了原本青涩的脸庞,换上了沧桑的面孔。无论它曾经多么的辉煌,如今也依旧逃不过苍老的命运。正如古人所言:“虎落平阳被犬欺。”于是,邪恶的小虫们
期刊
《我的表情包里没有再见》一文是深圳市2016年中考的满分作文。这篇作文能够脱颖而出,被人欣赏,肯定有其过人之处。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靓点比较突出:  一、真情的告白,深情的流露。不精不诚,无以动人。千古文章,动人之处无非“情理”二字。纵观全文短小的篇幅里,情感如汪洋恣肆,有集体出游的欢乐;有给老师生日制造的惊喜;有流逝青葱岁月的不舍;有对老师、同学造成情感伤害的自责;有对未完成球赛的遗憾;有对即将离别
期刊
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的这两栋小楼隐匿在江心屿东塔山麓绿荫丛中,绝对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主楼是一栋五间三层楼房,典型的欧洲风格,楼门紧锁,只能从高耸的外廊、廊下白色天花板、古铜色的吊灯灯座上猜测其曾经的辉煌。门廊左侧两块古铜色小牌上的文字依稀可辨,简述了老房子厚重沧桑的历史: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增辟温州为商埠。次年4月,英国领事进驻温州。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在此建英国领事馆
期刊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又与王行、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北郭十友”。  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  明洪武初,高启应召入朝,以荐参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