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10110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一国经济发展中最复杂最不易解决的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于这个问题,除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曾一度涉及外,之后就少有人再作专门的探讨。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阻碍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和改善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近代史;农村发展;经济
  一、阻碍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残破,最直接的表现是农业生产凋敝,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又与当时农村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少,城乡差别大的症结所在。
  (1)生产力水平低。近代农村生产力水平很低,且有衰落之势,整个农业生产不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也就不可能有长期稳定的发展。在我国耕地少、产量低的情况下,我国近代粮食总产量始终徘徊在两千多亿斤左右,这些粮食大部分被农村人口消费掉了,运销城镇的真正商品粮占的比重很小。由于我国的交通阻塞,运输不便,对外贸易又处于不利地位,广大农民不易通过外贸和内贸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粮食,所以他们极力发展粮食的自给生产;有时为了保证粮食的自给,甚至不惜放弃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因此,我国近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总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始终不超过20%,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一直占80%以上。我国粮食的商品率既没有很大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又不可能有很大增长,这是我国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劳动力不能就业。建国以来,我们走的基本上是城乡隔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不能充分就业利用,而且随着农民人口的长,将有更多的劳动力不能就业。其结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继续下降,农民收入更低,城乡差别进-步扩大,这就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3)社会分工不发达。中国近代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分工不发展,在于自給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的阻碍。中国近代农村经济中,耕织结合、纺织结合、农牧结合、生产和运输结合,纺织、畜牧、运输等都还没有从农业中独立出来,没有专业化,没有形成大量的专业户。在农民自耕自织、自养猪、自运输的情况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经济也就不可能发展起来。
  二、复兴农村经济的措施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结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适当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经济的增长往往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一种结构自适应的非均衡增长,以结构变化为特征的产业间的资源流动和规模调整,势必引起农村产业结构向着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变化。
  (1)棉花种植。19世纪末以后,随着国内外纺织工业发展,国内外市场对棉花的需求激增,促进植棉工业加快发展。1905年平汉铁路建成通车后,铁路沿线的交通运输能力迅速提升,较大改善了各级市场与产棉区的联系,进一步推动了华北地区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张。植棉最高水平不是在30年代而是在40年代,也就是说植棉的发展并没有因抗战而停止。这一时期农民所以普遍植棉,几乎完全由于市场上利润的诱惑使然。随着国内外纺织工业的发展,对棉花的需求不断增大,各地棉花市场迅速膨胀。一方面,市场给农民的产品提供销路,带来利润,另一方面也对农民的经济生活产生波动与干扰,带来一种新的痛苦,也是自不待言的。但不管怎样,和以往相比,传统的耕作习惯毕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农副业的进一步细化。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性农业与商品性工副业密切结合,是农民适应当地自然、社会生存环境的产物。有限的耕地以及简陋的生产手段只能勉强解决吃饭问题,在华北的农村,除了传统的家庭养殖业和织布业外,职业种类有了进一步扩大,农民在主业之外的更多的选择机会。在河北省清苑县农村工副业的调查计11村2119户。兼营或专业的工副业生产共492户,几乎占调查农户总数的1/4,而且,工副业种类多样化,达36种之多,从行业的性质看,多数是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对劳动力有着很大可容性的服务性行业,即第三产业。
  其次,从农户工副业的生产规模或资本规模上看,是相当分散的,绝大多数小本经营,薄利运行。在492户中,年利在200元以上的6户,占1.40%,其中千元以上的仅有2户。年利200元以上者全部从事商贩业,即牲口贩、木柴贩、猪鬃贩和布庄等,而其他手工业户全都是小型作坊,有的就是出卖手艺或劳动的工匠,如裱糊匠、小炉匠和搭棚匠等。
  (二)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
  植棉的经济效益比较高,这是吸引农民转产棉花并使棉田面积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再有.棉田需要投入比较密集的劳动,有利于缓解清苑地狭人稠、耕地不足的矛盾,也有利于安置妇女、小孩的闲散劳力。相关的一项调查表明,从事工副业的主体是中下层小农。按500户调查,地主和富农从事副业的仅为10-20%,而且大多从事商业(织布业除外);中农情况居中,最多的是贫雇农,贫农有副业的达到76%,而雇农情形更为特殊,雇农几乎都有副业,甚至副业成了主业。贫雇农户不仅有副业,往往还兼两种或三种副业。500农户中,全元副业的共242家,一半还不到,也就是说,有副业者占农户总数的58%。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工副业主要在于维持生计而不是创造利润,但是它们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不可低估。
  (三)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
  近代时期,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家庭农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自然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给自足性。生产者的生产目的主要是取得使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近代时期,尽管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逐渐缩小,但这种经营方式依然存在,农村大都有家庭手工业,依然保持着耕织结合的生产方式。如前所述,洋纱的大量涌入,对的家庭手纺业来说是致命的一击,自然经济解体的第一步“耕”“纺”分离基本完成,但是家庭手织业却发展得更为兴旺。实际上耕和织的结合变得更为牢固了。而且,自然经济解体的第一步也经常出现反弹,“耕纺”也常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纺织业为副业之农民同时皆为棉”,依然是典型的耕织结合。
  作者简介:张冰洁,大连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二氧化氯(ClO2)对坑道空气消毒的效果,同时测定空气中ClO2的浓度变化,为部队进驻坑道提供安全依据。方法用撞击法检测坑道空气消毒前和消毒后30min细菌总数及真菌数,
2005年5月26日吴忠市某火锅店一雅间发生一起因顾客食用火锅时通风不良导致顾客不适的事件.  当晚18:30,潘某等6人(4男2女,年龄在26~42岁之间)在该火锅店一雅间内食用火锅,
研究了烟草生产废气排放对异味气体处理设备选择的影响,分析了生物滤池设备处理流程、文丘里交叉流洗池设备处理流程和低温等离子体设备处理流程,在完成处理后,通过生物滤池
以大庆市SO2、NO2和PM10年平均浓度值作为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估模型,对大庆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分析。2006年-2016年,大庆市SO2和NO2年平均
【摘要】本文阐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主要观点是:认真科学备课,选择合适教学方法;分层因材施教,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潜能;培养参与意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关键词】学生主体 课堂教学 备课 分层教学 教学情境  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