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实验研究的背景
长期的教改实验和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全面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从低年级抓起,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打好识字、识词的基础,为学生的读写创造条件;要重视语文教学纵横交错的联系,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把字、词、句、段、篇看成一个整体,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克服教学的单一性;要积极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不仅要在识字教学中进行观察、分析、推理的思维训练,而且要在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中“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学会“运思”,养成“多思、乐思、善思”的习惯。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多思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特例除外)。 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时,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孤立的字和词,而应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小学生年龄小,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维不成熟,一方面有较强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又满足于一知半解, 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入门,必须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途径,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尝到学习的快乐,满足心理需要。
三、实验研究的价值及策略
本次教改实验研究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出发,以思维为中心,以多思为主线,以乐思、善思、学好语文为目标的教学理念,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多思”和“整体”两个层面:一是将“多思”教学引入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通过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理性的认识过程;二是突破过去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以单项为主的格局,采取从整體入手,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三线并举,综合改革的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识字教学。以实现识字教学科学化和为低年级学生提早读写打好学语文的基础为目标开展,我们的实验研究解决了以下问题:①落实了在低年级(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和先识的字群。②落实了识字教学的新程序,如先教什么、后教什么。③落实了识字教学科学化,以“集中识字”为主,兼容“字理”“溯源”“韵文”识字教学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科学地、理性地分析汉字的构字规律,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和识字的巩固率。
2.阅读教学。为了克服低年段阅读教学高段化,我们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重点进行词、句训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领略语言文字的精要。通过“多思”教学,着力于指导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优化思维的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感性材料和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凭借思维能力,主动去获取学习的成功和自身的发展。
3.习作教学(说话、写话)。为了克服低年段习作内容稀缺问题,我们加强了有顺序、有系统,由易到难的顺序训练,解决了学生“写什么”“如何写”的问题,提早做好了习作教学的起步训练。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侧重于“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学会“运思”,既要扩散学生的思维,又要让学生注重构思习作的具体内容和表达的方式方法。
根据“多思理论”和“整体性”原则,在实验中,我们采用的实验研究总的策略是: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提出整体改革的方向、内容及目标,用“多思教学”的理性认识过程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方法和途径,以保证实验目标的达成。
四、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实验研究分为两大阶段和两大重点进行。第一大阶段重点是识字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为目标。“以需引思”“以趣诱思”是其主要教学特征;第二大阶段重点是习作(说话、写话)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为目标,“以疑激思”“以难促思”为主要教学特征。“阅读”教学作为衔接“识字”教学和“说、写(写作)”教学两个阶段的纽带,为“巩固识字”和“习作积累”服务。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阶段(一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其中二年级上册为两个阶段的过渡,时间定为2007年9月~2009年2月):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兼顾阅读教学。本阶段的实验研究具体目标及程序是:集中大量识字。确定小学低年级(第一学段)识字总量为2 800~3 000个常用汉字,除去原教材中的1 600~1 800个汉字,实际增识1 000~1 200个常用汉字。低年级在两年内基本完成识字教学任务,以后为复习巩固阶段。要求做到“低要保底”(认识1 600~1 800个“课标”要求的识字量)“上不封顶”(多识不限),识写分流,增识不写。当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量后直接转入韵文阅读训练,为说、写进行积累。同时,在本阶段还要做好以下工作:制订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对象和实验研究措施,建立实验领导机构,培训实验教师,组织编写实验补充校本教材。同时,明确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即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将“三思训练”(要思、多思、善思)作为实验的主要改革内容,把识字教学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理据,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第二阶段(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其中一年级下册为两个阶段的过渡,时间定于2009年2月~2010年9月):以读、说、写为教学重点。本阶段确定的研究目标及程序是:“识字、阅读、习作”三线并举,提早读写,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突出重点,简化教学,加强整合,重视阅读积累、感悟和熏陶是本阶段教学的主要特征。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维尚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低、条理性差”的现状,将思维训练融入各个教学环节是实验的主要任务。
五、实验研究的实践及成果
(一)重建识字教学的新程序
我们改变过去先用三到四周的时间教学汉语拼音,然后进行识字教学的传统教法,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重新调整了识字教学的顺序。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小学低年级是儿童识字的最佳时期,认识2 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掌握与此有关的更多知识,其生理上完全能够承受。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近些年也曾进行集中识字实验,学生在两年内识字2 500个已有先例。为了及早发展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提早进入读写,在低年级主张基本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2 500~2 8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为学生自主识字创造必要的条件。因为汉字是有规律的,只要顺其规律,即可化难为易。比如汉字形成的规律是:先笔画少的,后笔画多的;先结构简单的,后结构复杂的;先独体字,后合体字。只要顺应汉字的这些固有规律来进行教学,就会一顺百顺,势如破竹。我们遵循这一规律,让学生掌握汉字笔画、笔顺规则后,再掌握200~300个汉字部件(偏旁部首、基本字),同时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然后进行普通教材中的随课文识字和识字补充教材的集中识字教学。(如下图) 师:哪个同学说说这两组用“钻”字组成的词语读音的不同点和形、义的不同点?
生1:两组词语都有一个“钻”字,“钻”是“金”字旁,表示与金属有关。
生2:第一组词语都有表示动作的意思,第二组词语都表示物体的名称。
生3:表示动作的词语读“zuān”(钻);表示名称的词语都读“zuàn”(钻)。
师:同学们观察分析得很正确。(zuān 钻)多用于打眼子,造窟窿,有穿过或向深度钻的意思,(zuàn 钻)多用于打眼子的工具和物体的名称。今后大家在阅读时,应注意读准字音。
2.释义。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每一个生字用得准确,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字义上。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理解字义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确定字义。比如教师要求学生从字典、词典中查出“钻”字的字义分别有“①用尖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②穿过;③钻研;④指钻营(谋求私利);⑤打眼的工具;⑥指钻石”等6个义项。接着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3个句子:
①你能不能从洞里钻过去,先要用尺子量一量。
②这台钻塔竖得真高啊!
③请你帮我在这块玉的上方钻一个眼子,好用红线把它挂起来。
师:这3个句子中都有一个“钻”字,它们分别在以上句子中的确切含义是哪一项?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回答:
生1:第①句话中的“钻”是穿过、进入的意思。
生2:第②句话中的“钻”是钻塔的“钻”,意思是打眼用的大型设备(名称)。
生3:第③句话中的“钻”是用尖锐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打成眼子的意思。
以上教学,让学生结合字、词的具体环境“正其音”“释其义”,通过分析揣摩,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生字读音,理解字义,通过思维去学习和识记生字,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三,重个体,重系统,坚持集中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每个汉字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其他相关的汉字构建成不同的系统。所以,科学的识字教学,既要把握单字的理据,又要把握好该字的连带系统,其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字,多识字,记得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做好单字理据的个体突破;二是把握该字的连带系统,做到“举一形而统众形”“学一个而带一群”。最后,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进行正音、朗读、释义,把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结合起来。
例如,我们使用的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是分散识字教材。尽管如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强调生字的整合性。整合是为了把分散识字变为局部集中识字,力争做到“部首归类”“基本字带字”。我们的原则是“能带就带、能靠就靠、能联就联、能比就比”。现仍以小学语文S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1课为例:本课生字共21个,其中要求会认13个、会写8个。整合如下:
(1)部首归类:突破“脑”字的形、义教学,可带出“肥、肿、脸、胡”等字,还可联系“狡猾”进行教学;突破“钻”的音、义教学,又可带出“镜”字。
(2)以“义”相联:(把)胡(子)刮(干)净(小猫)刮胡(子)(先抹上)肥皂(才能)刮(干)净。(以上带出的字为本课生字。)
通过以上的“带”和“联”就整合了13个生字进行集中教学,其余未能整合的就放到课文中进行分散教学。在实验中我们兼容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的两大优势,既运用了“集中识字”汉字学的部首系统,带出相关的一组字,又突出了随文分散识字的特点,将字与词、句、段、篇相融,有利于理解字义的优点,发挥了汉字的系统作用,大大加快了识字进度和识记能力。
2.构建了以“多思”为主线的识字、阅读、习作三线并举的教学模式。“三线并举”的教学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低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以識字为重点抓好综合训练,整体提高;二是克服单纯的机械记忆,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把思维的方法、途径、过程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见下图)
3.突出学生为主体,渗透思维训练的“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三三制”,即每节课40分钟里,“课内预习,师生互动教学,课内训练”各占1/3时间。
A.教学模式要求:第1课时
①目标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表达顺序)。②内容步骤:第一,破题读文(包括解析题目、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及文章背景介绍)。第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落实预习要求(感知课文大意)。第三,理解词语,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全文,理清叙述脉络)。第四,朗读课文,交流整体感知。第五,再读课文,品评词句、感悟、体会思想感情。第六,总结全文,比较阅读,领会表达方法,落实语言训练重点。
B.教学模式要求:第2课时
①目标任务: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②内容步骤: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第1课时)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第二,抓住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第三,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设计课中预设。第四,明确本课教学重点,并以问题(质疑)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指对重点部分的理解,品读或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和效果,或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或侧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种学习方法)。第五,回归整体,赏读课文或积累语言,或将文章写法迁移进行综合小练笔。
(三)各种实验指标凸显实验的优越性
经过两年的实验,通过对一、二年级实验班共587名学生的平均识字量、平均写字量、平均课外阅读量、平均写话字数(篇)等方面进行检测,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识字量、写字量方面远远高出课标提出的低年段学生识字、写字的要求。优秀学生的识字量已经超过了3 000字,会写的字超过1 500个,80%的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已完成小学六年的识字量,且会写1 300~1 500个常用高频字。我们的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识字量的增加,为学生提前阅读提供了保证,实验班的学生阅读兴趣浓厚,课外阅读量也大大超出了课标的规定。大量的识字、阅读,促进了学生说、写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一、二年级实验班的学生能熟练地说话、写话,能用学过的词语写通顺、完整、意思连贯的一句话、一段话,还能根据图意或要求写出字数在400字左右的作文。 此外,通过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检测,阅读成绩及作文成绩对比,我们同样发现实验班学生在听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作文表达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非实验班学生。学生普遍充满了主动识字、阅读、表达的激情和欲望,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非实验班的学生表现得更加活跃,心智发展更加迅速,各方面能力更强,综合素质更高。在实验中,学生掌握了许多科学有效的识字方法,增强了识字能力,提高了识字的兴趣,识字量大大增加。大量的识字为阅读打下了基础,丰富的阅读积累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语文能力整体得到了提升。
随着课题实验深入、有序地开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得以不断转变、更新,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素质全面提升,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得以形成,实验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得丰厚的成果。近三年来,36名实验教师共有86篇教学论文在各级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10篇论文在各级教学刊物上发表。谭晓帆、廖丽华、王晓英等教师在自治区、市(区)举行的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中均荣获一等奖。
通过近三年来的改革实验,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改革等方面获得了突破,教改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各学科考试成绩稳居同类学校前列。语文教学彻底告别了“塌腰”现象,学生告别了繁重的课外作业,个人兴趣和特长得到全面发展,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实验成果引起了社会各届的关注,深受社会各界和廣大家长的欢迎!学校于2009年5月和2010年6月先后两次就该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向家长进行展示。一、二、三年级近千名实验班学生在家长和社会媒体的监督下,现场进行识字、阅读、作文展示。家长现场抽检孩子的识字、阅读成果,当堂出题让学生写话,要求40分钟内完成。结果绝大部分学生在30分钟内交卷,学生最多能写出800字,最少能写出400字左右语句通顺、具体、连贯的习作,学生书写字迹工整,基本不用拼音代替汉字。展示会上还展示了42本实验班学生优秀作文集和学生优秀习作板报。实验的显著效果以及丰硕的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兄弟学校的领导看到实验带来的变化而深受启发、鼓舞,纷纷表示要把这些好的教改经验带回去学习、研究、推广。
(责编 欧孔群)
(课题总负责人:潘映雪;执行负责人:罗爱红;主要参与人员:覃晓兰、张鳞钰、覃建如、韦丽达、谭晓帆、卢继展、莫莉晖、莫振祖、廖丽华、蓝 妮、凌金波、王晓英。)
长期的教改实验和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全面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从低年级抓起,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打好识字、识词的基础,为学生的读写创造条件;要重视语文教学纵横交错的联系,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把字、词、句、段、篇看成一个整体,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克服教学的单一性;要积极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不仅要在识字教学中进行观察、分析、推理的思维训练,而且要在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中“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学会“运思”,养成“多思、乐思、善思”的习惯。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多思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特例除外)。 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时,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孤立的字和词,而应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小学生年龄小,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维不成熟,一方面有较强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又满足于一知半解, 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入门,必须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途径,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尝到学习的快乐,满足心理需要。
三、实验研究的价值及策略
本次教改实验研究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出发,以思维为中心,以多思为主线,以乐思、善思、学好语文为目标的教学理念,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多思”和“整体”两个层面:一是将“多思”教学引入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通过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理性的认识过程;二是突破过去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以单项为主的格局,采取从整體入手,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三线并举,综合改革的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识字教学。以实现识字教学科学化和为低年级学生提早读写打好学语文的基础为目标开展,我们的实验研究解决了以下问题:①落实了在低年级(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和先识的字群。②落实了识字教学的新程序,如先教什么、后教什么。③落实了识字教学科学化,以“集中识字”为主,兼容“字理”“溯源”“韵文”识字教学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科学地、理性地分析汉字的构字规律,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和识字的巩固率。
2.阅读教学。为了克服低年段阅读教学高段化,我们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重点进行词、句训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领略语言文字的精要。通过“多思”教学,着力于指导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优化思维的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感性材料和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凭借思维能力,主动去获取学习的成功和自身的发展。
3.习作教学(说话、写话)。为了克服低年段习作内容稀缺问题,我们加强了有顺序、有系统,由易到难的顺序训练,解决了学生“写什么”“如何写”的问题,提早做好了习作教学的起步训练。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侧重于“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学会“运思”,既要扩散学生的思维,又要让学生注重构思习作的具体内容和表达的方式方法。
根据“多思理论”和“整体性”原则,在实验中,我们采用的实验研究总的策略是: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提出整体改革的方向、内容及目标,用“多思教学”的理性认识过程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方法和途径,以保证实验目标的达成。
四、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实验研究分为两大阶段和两大重点进行。第一大阶段重点是识字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为目标。“以需引思”“以趣诱思”是其主要教学特征;第二大阶段重点是习作(说话、写话)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为目标,“以疑激思”“以难促思”为主要教学特征。“阅读”教学作为衔接“识字”教学和“说、写(写作)”教学两个阶段的纽带,为“巩固识字”和“习作积累”服务。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阶段(一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其中二年级上册为两个阶段的过渡,时间定为2007年9月~2009年2月):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兼顾阅读教学。本阶段的实验研究具体目标及程序是:集中大量识字。确定小学低年级(第一学段)识字总量为2 800~3 000个常用汉字,除去原教材中的1 600~1 800个汉字,实际增识1 000~1 200个常用汉字。低年级在两年内基本完成识字教学任务,以后为复习巩固阶段。要求做到“低要保底”(认识1 600~1 800个“课标”要求的识字量)“上不封顶”(多识不限),识写分流,增识不写。当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量后直接转入韵文阅读训练,为说、写进行积累。同时,在本阶段还要做好以下工作:制订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对象和实验研究措施,建立实验领导机构,培训实验教师,组织编写实验补充校本教材。同时,明确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即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将“三思训练”(要思、多思、善思)作为实验的主要改革内容,把识字教学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理据,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第二阶段(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其中一年级下册为两个阶段的过渡,时间定于2009年2月~2010年9月):以读、说、写为教学重点。本阶段确定的研究目标及程序是:“识字、阅读、习作”三线并举,提早读写,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突出重点,简化教学,加强整合,重视阅读积累、感悟和熏陶是本阶段教学的主要特征。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维尚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低、条理性差”的现状,将思维训练融入各个教学环节是实验的主要任务。
五、实验研究的实践及成果
(一)重建识字教学的新程序
我们改变过去先用三到四周的时间教学汉语拼音,然后进行识字教学的传统教法,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重新调整了识字教学的顺序。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小学低年级是儿童识字的最佳时期,认识2 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掌握与此有关的更多知识,其生理上完全能够承受。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近些年也曾进行集中识字实验,学生在两年内识字2 500个已有先例。为了及早发展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提早进入读写,在低年级主张基本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2 500~2 8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为学生自主识字创造必要的条件。因为汉字是有规律的,只要顺其规律,即可化难为易。比如汉字形成的规律是:先笔画少的,后笔画多的;先结构简单的,后结构复杂的;先独体字,后合体字。只要顺应汉字的这些固有规律来进行教学,就会一顺百顺,势如破竹。我们遵循这一规律,让学生掌握汉字笔画、笔顺规则后,再掌握200~300个汉字部件(偏旁部首、基本字),同时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然后进行普通教材中的随课文识字和识字补充教材的集中识字教学。(如下图) 师:哪个同学说说这两组用“钻”字组成的词语读音的不同点和形、义的不同点?
生1:两组词语都有一个“钻”字,“钻”是“金”字旁,表示与金属有关。
生2:第一组词语都有表示动作的意思,第二组词语都表示物体的名称。
生3:表示动作的词语读“zuān”(钻);表示名称的词语都读“zuàn”(钻)。
师:同学们观察分析得很正确。(zuān 钻)多用于打眼子,造窟窿,有穿过或向深度钻的意思,(zuàn 钻)多用于打眼子的工具和物体的名称。今后大家在阅读时,应注意读准字音。
2.释义。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每一个生字用得准确,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字义上。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理解字义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确定字义。比如教师要求学生从字典、词典中查出“钻”字的字义分别有“①用尖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②穿过;③钻研;④指钻营(谋求私利);⑤打眼的工具;⑥指钻石”等6个义项。接着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3个句子:
①你能不能从洞里钻过去,先要用尺子量一量。
②这台钻塔竖得真高啊!
③请你帮我在这块玉的上方钻一个眼子,好用红线把它挂起来。
师:这3个句子中都有一个“钻”字,它们分别在以上句子中的确切含义是哪一项?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回答:
生1:第①句话中的“钻”是穿过、进入的意思。
生2:第②句话中的“钻”是钻塔的“钻”,意思是打眼用的大型设备(名称)。
生3:第③句话中的“钻”是用尖锐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打成眼子的意思。
以上教学,让学生结合字、词的具体环境“正其音”“释其义”,通过分析揣摩,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生字读音,理解字义,通过思维去学习和识记生字,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三,重个体,重系统,坚持集中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每个汉字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其他相关的汉字构建成不同的系统。所以,科学的识字教学,既要把握单字的理据,又要把握好该字的连带系统,其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字,多识字,记得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做好单字理据的个体突破;二是把握该字的连带系统,做到“举一形而统众形”“学一个而带一群”。最后,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进行正音、朗读、释义,把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结合起来。
例如,我们使用的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是分散识字教材。尽管如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强调生字的整合性。整合是为了把分散识字变为局部集中识字,力争做到“部首归类”“基本字带字”。我们的原则是“能带就带、能靠就靠、能联就联、能比就比”。现仍以小学语文S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1课为例:本课生字共21个,其中要求会认13个、会写8个。整合如下:
(1)部首归类:突破“脑”字的形、义教学,可带出“肥、肿、脸、胡”等字,还可联系“狡猾”进行教学;突破“钻”的音、义教学,又可带出“镜”字。
(2)以“义”相联:(把)胡(子)刮(干)净(小猫)刮胡(子)(先抹上)肥皂(才能)刮(干)净。(以上带出的字为本课生字。)
通过以上的“带”和“联”就整合了13个生字进行集中教学,其余未能整合的就放到课文中进行分散教学。在实验中我们兼容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的两大优势,既运用了“集中识字”汉字学的部首系统,带出相关的一组字,又突出了随文分散识字的特点,将字与词、句、段、篇相融,有利于理解字义的优点,发挥了汉字的系统作用,大大加快了识字进度和识记能力。
2.构建了以“多思”为主线的识字、阅读、习作三线并举的教学模式。“三线并举”的教学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低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以識字为重点抓好综合训练,整体提高;二是克服单纯的机械记忆,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把思维的方法、途径、过程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见下图)
3.突出学生为主体,渗透思维训练的“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三三制”,即每节课40分钟里,“课内预习,师生互动教学,课内训练”各占1/3时间。
A.教学模式要求:第1课时
①目标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表达顺序)。②内容步骤:第一,破题读文(包括解析题目、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及文章背景介绍)。第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落实预习要求(感知课文大意)。第三,理解词语,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全文,理清叙述脉络)。第四,朗读课文,交流整体感知。第五,再读课文,品评词句、感悟、体会思想感情。第六,总结全文,比较阅读,领会表达方法,落实语言训练重点。
B.教学模式要求:第2课时
①目标任务: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②内容步骤: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第1课时)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第二,抓住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第三,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设计课中预设。第四,明确本课教学重点,并以问题(质疑)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指对重点部分的理解,品读或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和效果,或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或侧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种学习方法)。第五,回归整体,赏读课文或积累语言,或将文章写法迁移进行综合小练笔。
(三)各种实验指标凸显实验的优越性
经过两年的实验,通过对一、二年级实验班共587名学生的平均识字量、平均写字量、平均课外阅读量、平均写话字数(篇)等方面进行检测,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识字量、写字量方面远远高出课标提出的低年段学生识字、写字的要求。优秀学生的识字量已经超过了3 000字,会写的字超过1 500个,80%的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已完成小学六年的识字量,且会写1 300~1 500个常用高频字。我们的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识字量的增加,为学生提前阅读提供了保证,实验班的学生阅读兴趣浓厚,课外阅读量也大大超出了课标的规定。大量的识字、阅读,促进了学生说、写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一、二年级实验班的学生能熟练地说话、写话,能用学过的词语写通顺、完整、意思连贯的一句话、一段话,还能根据图意或要求写出字数在400字左右的作文。 此外,通过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检测,阅读成绩及作文成绩对比,我们同样发现实验班学生在听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作文表达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非实验班学生。学生普遍充满了主动识字、阅读、表达的激情和欲望,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非实验班的学生表现得更加活跃,心智发展更加迅速,各方面能力更强,综合素质更高。在实验中,学生掌握了许多科学有效的识字方法,增强了识字能力,提高了识字的兴趣,识字量大大增加。大量的识字为阅读打下了基础,丰富的阅读积累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语文能力整体得到了提升。
随着课题实验深入、有序地开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得以不断转变、更新,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素质全面提升,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得以形成,实验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得丰厚的成果。近三年来,36名实验教师共有86篇教学论文在各级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10篇论文在各级教学刊物上发表。谭晓帆、廖丽华、王晓英等教师在自治区、市(区)举行的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中均荣获一等奖。
通过近三年来的改革实验,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改革等方面获得了突破,教改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各学科考试成绩稳居同类学校前列。语文教学彻底告别了“塌腰”现象,学生告别了繁重的课外作业,个人兴趣和特长得到全面发展,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实验成果引起了社会各届的关注,深受社会各界和廣大家长的欢迎!学校于2009年5月和2010年6月先后两次就该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向家长进行展示。一、二、三年级近千名实验班学生在家长和社会媒体的监督下,现场进行识字、阅读、作文展示。家长现场抽检孩子的识字、阅读成果,当堂出题让学生写话,要求40分钟内完成。结果绝大部分学生在30分钟内交卷,学生最多能写出800字,最少能写出400字左右语句通顺、具体、连贯的习作,学生书写字迹工整,基本不用拼音代替汉字。展示会上还展示了42本实验班学生优秀作文集和学生优秀习作板报。实验的显著效果以及丰硕的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兄弟学校的领导看到实验带来的变化而深受启发、鼓舞,纷纷表示要把这些好的教改经验带回去学习、研究、推广。
(责编 欧孔群)
(课题总负责人:潘映雪;执行负责人:罗爱红;主要参与人员:覃晓兰、张鳞钰、覃建如、韦丽达、谭晓帆、卢继展、莫莉晖、莫振祖、廖丽华、蓝 妮、凌金波、王晓英。)